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

1 評論 16451 瀏覽 97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一些必備的技能,“需求”這個詞是一直圍繞在產品經理身邊的,對于各種需求的判斷、需求的過濾等等;本文是作者分享的關于需求分析相關的內容,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最近在看一些刻意練習相關的知識點,覺得自己之前雖然收集了一些知識點,但并沒有完全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打算按照模塊化和體系化的方式,把產品技能樹里面一些重要的技能點,重新梳理一下。

本篇文章主要是需求分析相關的東西,包括需求定義、需求收集、需求過濾、需求分析和需求取舍這幾部分。

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

需求定義主要是定義什么是需求,畢竟不同的人理解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樣,需求收集主要是盡可能多的收集需求,并且進行合理的歸類。

當我們把需求收集完之后,再考慮要不要做,怎么做。

需求過濾就是初步的進行需求篩選,需求分析是挖掘真實的需求,以及進行需求價值的評估,需求取舍是不同的需求之間進行較量,追求產品價值最大化。

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下這些部分。

一、需求定義

這部分主要是需求的定義,存在的原因,以及需求的層次。

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

1. 需求定義

這個定義來源于飛哥在《產品思維》中的定義:

用戶對解決現存問題的需要。

這里面有幾個關鍵詞:目標用戶、現存問題、需要解決。

目標用戶很好理解,我們定義的產品就是為了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如果遇到問題的用戶根本不是我們的目標用戶群,那就需要慎重考慮了。

現存問題指的是有實際場景,有切實遇到的問題,而不是我們主觀臆測用戶可能會有這樣的場景,可能會需要。

需要解決指的是現存的問題是需要被解決的,包括能力和意愿。

假定我們定義的問題,用戶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或者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的,那我們提供的產品就很難有市場。

如果我們定義的方案成本過高,用戶沒有能力負擔,那我們也需要考慮其他的策略。

2. 需求成因

這部分主要是嘗試著探尋需求形成的原因,也就是Why;當我們采取一些行動的時候,我們是期望獲得更好的結果。

那倒退一步來看,其實就是對現狀并不滿意,所以我嘗試著給出這樣一個定義:

因欲求不滿,引發某種動機,想要填補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落差——這種動機,就是需求產生的原因。

這里面有這么幾個關鍵點,現狀、預期、成本。

現狀指的是對現狀不滿意,如果對現狀很滿意,那可能就沒有后面的東西了,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總歸會一些不滿意的地方。

預期指的是想要更好,這個預期的解決方案,好的標準是基于用戶以往的經歷、經驗來形成的;比如同樣是下午時光,有的人會想著點杯下午茶,有的人不會有這個想法;至于下午茶是奶茶、是咖啡還是果汁,以及同一家店的東西好喝不好喝,取決于個人的情況。

成本指的是為了達成預期收益,用戶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采取行動的時間、金錢、腦力、體力等,也包括間接行動的心理成本、決策成本等,此外還有潛在的機會成本。

用戶對現狀的不滿意程度,以及預期的收益是推動用戶產生行動的動力,而行動成本則是阻止用戶產生行動的阻力,最終用戶行動的可能性是:

行動可能性=(預期收益值-現狀滿意度)-行動成本

這個值越大,用戶產生行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就越強。

我們做產品,就是找到現狀滿意度較低的點,給用戶提供預期收益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然后降低行動成本。

即使預期收益和現狀都沒有發生變化,僅僅只降低行動成本,也能讓原本不可能發生的行為發生。

比如共享單車之前在很多城市都有,不過是有樁的,需要到指定的地點騎車、還車,還要到特定的地方辦卡、充值,移動支付+無樁+遍地都是的共享單車出來之后,很多原來不騎的人也開始騎了。

3. 需求層次

當我們做用戶研究的時候,有時候會遇到用戶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也會遇到用戶直接給解決方案的情況;如果直接聽用戶的,我們可能會被帶到坑里去。

這個時候,需要更深層次的去理解需求,也就是:

  • 表層:觀點和行為;
  • 深層:目標和動機;
  • 人性:人性和價值觀。

表層就是不管看用戶怎么說,還要看用戶是怎么做的。

深層就是挖掘用戶這么做是想達成什么目標,促使用戶達成目標背后的動機又是什么。

再往下挖其實就到了人性和價值觀的層面,人性是基于我們作為人類的共同特點,七宗罪、貪嗔癡等,價值觀則取決于我們的經歷、教育背景、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等。

以減肥為例,同樣是減肥,有的人可能就是說說,有的人為了減肥甚至會采用節食的方法,這是怎么說與怎么做。

有的人減肥是為了塑形,有的人是為了身體健康,背后的動機也可能不太一樣,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找對象,有的人可能是最近受到刺激了。

再往下深挖有些東西可能是相通的,比如我們大家都追求美的東西,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贊美,都希望能夠身體健康。

當我們遇到一個需求的時候,需要不斷的進行深挖,因為不同的需求對應的解決方案是不同的。

4. 需求是動態的

最后想簡單說下,需求其實是動態變化的,一是需求重點會不斷轉移,二是需求量會發生變化。

需求重點的轉移主要指的是當需求被很好的滿足的時候,原來高層次需求會變成基礎需求,原來不那么重要的需求可能會變成新的需求點。

以手機為例,最開始的手機都是打電話、發短信,后來開始拼外觀、拼性能、拼使用體驗,有一些手機也會主打拍照這些差異化的功能點。

需求的量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相對價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對價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組合。

在功能機的時代,最開始用的流量是1個月30M,那個時候覺得100M綽綽有余了,根本用不完,現在每個月至少幾十G了,我們最開始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對流量有這么大需求的。

二、需求收集

我們在工作中會收到來自各方的各種需求,可以把需求先收集起來,后面再進行過濾和分析,這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收集和需求分類。

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

1. 需求收集

一是收集盡可能多的數量,二是覆蓋盡可能多的渠道。

收集是不需要進行大量思考的,分析是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的,所以可以把收集和分析作為兩個獨立的步驟,先追求數量,再追求質量,數量足夠多的情況下,質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我們收集需求的時候要盡量覆蓋不同渠道的用戶,因為來自同一個渠道的用戶可能會比較接近,而不同渠道的用戶特征是不一樣的。

比如App內反饋的用戶大多是產品的重度用戶,QQ的用戶則會偏年輕一些。

2. 需求分類

為便于我們后續的需求分析,需要按照合理的分類方式來組織需求。我們可以按照用戶的使用流程、功能類型或者需求類型來進行分類。

使用流程指的就是用戶使用產品的流程,以內容型產品為例,發現內容、消費內容、內容互動、內容分享、生產內容、管理內容等。

需求類型指的是需求對于用戶的重要程度,是底線需求,還是夠用就好,是越多越好,還是制造驚喜的需求。

功能類型指的是按照功能本身的重要程度,比如體驗優化、核心功能、付費相關、運營需求等。

三、需求過濾

當我們把需求收集、分類好之后,就是對需求的初步過濾了。

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

當我們發現一些明顯不符合常理,或者根本沒有什么使用場景的需求,可以暫時先過濾掉。

另外是一些我們初步判定沒有什么價值,或者短期內暫時無法實現的,也可以暫時先過濾掉。

對于這部分被過濾掉的需求,可以進行定期回顧,有些需求可能受限于當時的環境、認知、階段目標覺得沒有價值,不可以做,后續可能又會變得可以做了。

比如在網易云音樂中,最開始是沒有做專輯收藏這個功能的,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做了專輯收藏這個功能。

本來打算一篇文章寫完,寫著寫著發現內容好像有些多,索性就拆成了兩篇。

下篇內容主要是關于需求分析和需求取舍,需求分析主要是如何分析評估單條需求,需求取舍是如何在眾多需求中進行取舍。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歡迎斧正、指點、拍磚。

#專欄作家#

王家郴 ,公眾號:產品經理從0到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喜歡網球和騎行的產品汪,目前奔走在產品的道路上,漫漫產品路,與君共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要提升產品方法論和產品思維,老師有推薦的書嗎,我是1年經驗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