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系統(tǒng)建設之“鎖鏈”思維
編輯導語:在進行中臺產品設計時,有很多思維可以借鑒,例如“屏障”思維、“鎖鏈”思維等。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其中的“鎖鏈”思維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一起看看吧。
一、何為“鎖鏈”思維
上上篇文章《中臺系統(tǒng)建設之“屏障”思維》中介紹到了“屏障”思維。
“屏障”思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是外部(上游業(yè)務、終端用戶、下游業(yè)務)與中臺之間的對接效率。
其中,以最關鍵的用戶“上游業(yè)務方”與中臺之間,我們搭建的“屏障”有2個:
第一個,是減少溝通節(jié)點,進而提升整體溝通效率,即形成“BP機制”的屏障。
第二個,是減少非必要溝通,讓系統(tǒng)沉淀取代人,即形成“平臺化系統(tǒng)”的屏障。
當時提到的平臺化系統(tǒng),大概有以下4種:
- [系統(tǒng)]開放平臺:以域能力為顆粒度立體式介紹中臺能力,從應用場景、能力描述、接入流程、技術對接、產品運營等維度信息,目的是希望上游業(yè)務用戶能實現(xiàn)自助理解和接入,也能實現(xiàn)中臺跨域產研之間進行橫向熟悉能力。開放平臺對外是讀操作。
- [系統(tǒng)]規(guī)則中心:每一個模式在中臺全域(包含準備、信息流、資金流、實物流、其他)實現(xiàn)的所有邏輯和參數聲明;你可以理解為產品需求規(guī)則文檔,但是是經過高度結構化之后的(結構化就是產品域-角色-交易節(jié)點-產品功能點,已經被抽象出來了,后邊都是邏輯和參數)。規(guī)則中心對外是讀操作。
- [系統(tǒng)]配置中心:以全域業(yè)務線為id主鍵,可以指引業(yè)務自助拆解需求并做預配置,指引中臺審核配置的一站式平臺,可通俗理解為一個需求通過配置中心,可以在很多時間內,基本無開發(fā)無測試快速完成上線。注意,配置中心中的配置項,理論上屬于規(guī)則中心參數的子集,配置中心收納配置項一定是從高頻到低頻的。配置中心對外是寫操作。
- [系統(tǒng)]綜合查詢:是發(fā)揮中臺基礎特性“數據連通性”來做的應用產品,可以讓各類用戶在這個系統(tǒng)中做到全信息查詢,不用再離散各個地方拼信息。例如查看某個訂單歷史、當前、未來的全部信息(包含準備、信息流、資金流、實物流等)。綜合查詢對外是讀操作。
其中,除《開放平臺》的作用是側重于垂直能力描述之外,其他3個系統(tǒng)都是解決跨域之間能力/數據拼裝的問題。
我把架構設計這3個系統(tǒng)用到的拼裝思維,稱之為“鎖鏈”思維。
二、“鎖鏈”思維的本質
說起“鎖鏈”思維,可能并不特別高大上,它最初靈感來自于SOP。
以我們最早應用“鎖鏈”思維所做產品《配置中心》為例,簡單說下它的演化邏輯。
大家都知道,在中臺范疇內,一個業(yè)務解決方案的交付,往往是需要伴隨著多系統(tǒng)能力拼裝而成的。
而在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各種邏輯配置很多,很容易丟失,造成項目中的錯漏現(xiàn)象,影響系統(tǒng)運行和交付。
最早時候,我們對一個需求的實現(xiàn),即中臺能力拼裝,都是靠人的經驗的。依賴產品經理對需求的理解,以及對所有系統(tǒng)的能力理解。
在一次又一次重復的過程中,大家逐漸發(fā)現(xiàn)這里面需要考慮的配置點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所以就慢慢開始沉淀經驗,把某一類需求所需要的準備項和配置項,列到excel來管理。
如下圖(某一個需求實現(xiàn)的部分配置信息,excel管理):
到了后來,發(fā)現(xiàn)類似需求的增加是常態(tài)的,所以就逐漸把這個串聯(lián)的過程,變?yōu)榱司€上系統(tǒng)??梢誀恳龢I(yè)務方用戶,按照我們的指引步驟,一個個輸入他的需求信息。
這樣,我們的產品人員,就減少了與業(yè)務方用戶之間的線下信息溝通。
再往后,我們把配置項,全部結構化為公式和參數項,需求用戶和中臺人員,就可以直接在線進行填充和審核生效。又省掉了細節(jié)的溝通確認和測試回歸成本。
如下圖(基于業(yè)務線在線化申請與配置管理):
以上,就是我們中臺平臺化系統(tǒng)《配置中心》的演化過程。
所以,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鎖鏈”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我按照自己理解,做些定義:
為了實現(xiàn)某個復雜的目標,我們需要將多個分散的任務項全部準備好才能完成。而這個分散是不可控的,我們需要構建一條鎖鏈將其黏連,去掉對人的依賴,從而進行低成本復用。
有3個關鍵原則:
- 這個目標是需要重復發(fā)生的,這樣才值得構建鎖鏈,否則ROI很低。
- “鎖鏈”最好是系統(tǒng)化的,要盡可能減少人的不可靠因素,否則長此以往一定會因不斷出現(xiàn)問題而被人不再依賴。
- “鎖鏈”理論上應該都會存在一個主鍵信息,用來作為全局身份標識。
三、基于經驗抽象沉淀“鎖鏈”
大家可能發(fā)現(xiàn)了,在講解《配置中心》時候,我們這些配置流程和配置項,都是經過一次次重復實現(xiàn)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沉淀而成的。
那我們如何將混沌的經驗變?yōu)橛行虻逆i鏈呢?
我的答案是:將經驗信息逐層結構化提取。
接下來,我介紹下我們中臺另一個產品《規(guī)則中心》。
大家都知道,轉轉其實有非常多種的業(yè)務模式,C2B、B2C、B2B、C2C、C2B2C、以舊換新,還有上門和門店履約方式。
每一種模式下,在中臺全域實現(xiàn)的所有邏輯,就是這個模式的規(guī)則集合。
在上邊章節(jié)中的《配置中心》,那條配置鎖鏈,能解決掉共性比較大的系統(tǒng)問題。
但是對一個大模式來講,它的規(guī)則太多太多了,并且還有所有的信息不需要經常變化,配置意義就會變得有限,但是基于對一個模式的全局理解和掌握,還是需要將所有的信息盡可能管理起來。
所以,我們發(fā)起了一個項目就是《規(guī)則中心》,第一階段就是梳理整理各種交易模式的全部規(guī)則邏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將之前的規(guī)則信息不斷結構化,抽象提取出了以下關鍵維度信息:
單據類型、信息類型、流向、業(yè)務域、用戶角色、子域模塊、功能點。
以上信息,顆粒度由粗到細,到最后一級基本就是最細的封裝功能點。再往下還可以拆,但是必要性就很小,因為多一層,信息量級就會爆炸。
保持最佳結構化程度,便于人腦能高效處理。聚焦某一個功能點之后,其內部的邏輯,是可以非結構化描述處理的。
基于以上這套邏輯,我們跑了若干種業(yè)務模式,基本應該可以裝得進去。隨著更多模式的梳理,我想大部分的變動點,也無非就是再完善第7級功能點的增加,慢慢這個功能點并集就會趨于穩(wěn)定。
同理,我們《綜合查詢》產品,也是基于以上經驗沉淀鎖鏈的方式打造的。
將各類用戶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關聯(lián)查詢,做成了工具,加上中臺數據的集中性特點,我們就能輸出基于特定主鍵的全域數據鏈查詢。
如下圖(以銷售訂單為主鍵的關聯(lián)各類信息查詢):
經驗型沉淀“鎖鏈”,有個不足的地方就在于,前面幾次是有試錯成本的,要接受考慮不完善帶來的系統(tǒng)或用戶問題。
但是,一旦經驗比較充足,構建鎖鏈的過程其實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而我們工作中的大多數情況,面向的90%以上都是已經比較成熟的模式,有很多的信息樣本。
所以說,我們要能在這90%的場景中,構建一些鎖鏈出來,那對于企業(yè)提效也是大功一件。
四、經驗之外,構建“鎖鏈”的方法論
經驗型沉淀鎖鏈,是基于歷史經驗的歸納總結。
那如果沒有經驗,假如是面向一個新的模式,我們又該如何構建第一條“鎖鏈”呢?
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正向思考了。
大家都知道,電商業(yè)務的核心本質是交易,所有的一切都是伴隨著交易的進行而發(fā)生的。
- 交易的對象是什么:商品/服務(需要商品采購、加工生產、質檢、倉儲、運輸等環(huán)節(jié)的履約能力)。
- 交易的主要對手是誰:提供商品/服務的賣家用戶(賣家入駐、經營管理等)、購買商品/服務的買家用戶(用戶注冊登陸、瀏覽、購買等)。
- 交易的服務角色有哪些:平臺方(用戶經營、營銷促銷、售后仲裁、客服等人員)、保險(提供商品險、運費險等)、三方物流(為買賣家提供倉配服務)等。
- 平臺企業(yè)經營關注:風險控制、成本預算盈虧(財務、數據)等。
以上基本上就是交易的各類用戶需求與能力。
接下來,我們將以上需求和能力,所涉及到的產品域做一些分析。我大概將其分成了5個類別(里面只是列舉部分,并非全部):
- 準備模塊:基本就是產生交易訂單之前的所有準備項。例如交易對象(商品準備好)、交易對手(買賣家達到交易條件)、交易三方角色(促銷、服務等規(guī)則發(fā)布和設置)。
- 信息流模塊:以交易對手交互的單據信息為核心。包含正向訂單、退款退貨單(售前退、售后退)、仲裁(平臺介入協(xié)調)。
- 資金流模塊:以交易過程中的資金流轉為核心。包含支付、清結算、賬務、資金運營、財稅合規(guī)等。
- 實物流模塊:以交易過程中的實物流轉為核心。包含供貨、質檢、倉儲、物流、退貨、換貨、維修等。
- 其他模塊:以服務交易和管理交易為核心。例如風控、客服、數據等。
那,這些將這些元素模塊如何串起來呢?
我根據自己過去的產品設計經驗,將其定義為3步法:
- 第一步:流向(流程)。信息流、資金流、實物流;以信息流為核心,關聯(lián)資金和實物,串聯(lián)所有分支流程。
- 第二步:用戶(功能)。把所有用戶在以上全部流向中匹配一下各自用戶驅動3個流向所做的事情,抽象描述為一個個功能項。注意這個用戶,是包含以上1-5所有模塊中的用戶,例如平臺運營、倉配、三方等各種用戶。
- 第三步:終端(交互)。將第二步中,所有用戶的功能項,對應細化到**后臺的**頁面的**操作,就是一個個交互。
依次按照以上3個步驟來串,然后交叉比對,一步步細化,確保信息無遺漏。
本文以上經驗描述,是我在電商業(yè)務體系內沉淀得出的,但內在邏輯是類似的。無非就是用戶角色和信息流不同罷了,大道相通。
以上,就是我關于“鎖鏈”這一思維在中臺產品設計中的思考。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減形簡遠,微信公眾號:產品雜談(life_pm)
本文由@減形簡遠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