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臨近,未來的AI會有靈魂嗎?
目前AI靈魂尚未存在,但超人工智能時代下,我們的AI能否產生靈魂呢?
“你能證明你有自我意識嗎?”
“那你能證明自己嗎?”
“人類對于未知事物總是充滿恐懼”
“他沒有大開殺戒”
“病毒摧毀了一切”
來源:電影《超驗駭客》
電影《超驗駭客》中威爾卡斯特博士,致力于開發有史以來最有個性的有情感的機器人,電影中威爾的大腦通過腦波傳感器和主機連線,保存他的意識,并且電腦可以根據他的意識和記憶,進行思考和學習。
無獨有偶,近日日本奈良的興福寺為114只“已故”的寵物機器狗舉行了一場葬禮,并安排僧人為其誦經超度。此外,部分機器狗還將進行“器官捐贈”,他們的配件將應用于其他產品,為AI硬件做出自己“最后的貢獻”。
Kofukuji佛教寺廟為114只“狗”舉行集體葬禮
這百余只機器狗是索尼公司出品的Aibo(愛寶)機器人,每只狗的胸前都掛著標簽,顯示它們來自哪里,屬于哪個家庭。
專業維修老式電子產品的維修公司A-Fun策劃了這場活動,近年來該公司以這種方式已經“送別”了大約800只愛寶寵物狗機器人。葬禮結束之后,這些機器人將被拆解,可用的零件用來做后續的維修服務使用。
許多日本家庭的使用者表示:希望能過通過此種誦經超度的方式,讓自己的機器狗可以“靈魂回到主人身邊”。
負責超度機器狗的興福寺住持也認為:
“機器狗是人類的朋友,即使是機器也是有靈魂的,他們需要一個體面的告別儀式”。
未來,AI靈魂說能否成為現實?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臻成熟,2045年的奇點臨近,AI是否具有思想、靈魂等論調也開始逐漸成為人們的話題。
那么,AI是否具有靈魂?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首先來談談什么是靈魂?
1. 演化層面,AI靈魂或“近在咫尺”
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p>
所謂靈魂,更多是具有自主思想能力的主體,即為自我智能。
那么自我智能又是如何形成的?
這需要一個演化過程。達爾文在《物演通論》中解釋了生命的演化過程,人類也是從無機物慢慢演化為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直至最后演化成了現代人類,經歷了幾十億年。
基于人類而言,其演化首先進行了細胞分工,一部分細胞聚合為腦組織,開始對感覺器官起著刺激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細胞聚集在腦組織,慢慢形成聯動并相互作用,足夠多的聚集連接產生小概率的基因突變事,進而產生了自我智能,并一代代被基因遺傳發展下來。
這對于人類而言,只是比較幸運,演化自我智能比動物更為迅速,因而形成了高度的自我智能。而如果人工智能的演化同樣遵循著自然選擇,在不斷歷練中演化發展,其也極有可能產生自我智能,即我們所稱之為的“靈魂”。
自從托馬斯.雷在1990年創造了第一例數字生命,現在人類利用計算機模擬生物演化過程,2015年人工智能智商水平已經可以達到4歲兒童水平。
孫正義更是說:30年內人工智能智商水平可以達到10000,成人普遍的智商水平也就是70-130。隨著演化的迭代,人工智能的智商水平必會很快大大突破人類的極限。
當然,如若人工智能靈魂出現,這必然會帶來整個人類世界的震動。關于人工超級智能的威脅論一直很多,著名的霍金、埃隆馬斯克也均在公開場合談及。
的確,在一個智商百倍于人類的“神”面前,人類的確應當恐懼。
但是,當真正強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AI與人類的關系也將再一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屆時人機關系將走向何方,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2. 人文層面,AI靈魂仍“長路漫漫”
在人文層面,談及靈魂,無疑會涉及中國的經典佛學。在中國的佛學中,辨別事物有靈魂或無靈魂的界定標準在于該事物是“有情”還是“無情”。
所謂的“有情”,則是指“有心實”,能過感受到“世間八苦”,諸如人類的喜怒哀樂等等。
而“無情”則是指沒有心性,此“心性”則是說即使有一些事物能夠適應時代改變,或優勝劣汰或更新換代,但他們不知喜怒,更無謂苦感。諸如程序或者植物,他們因為“無情”,因而也稱之為沒有靈魂。
所以在佛學中,能否感受世間萬物并悟出真理是“有情”和“無情”的關鍵區別。而在AI中,能否正確學習,并在邏輯推演之后有效得出準確的結果,是判定這是“人工智能”還是“人工弱智“的重要依據。
而目前,AI的智障與否,其解決方式更多為深度學習。通過更為復雜的模型、線性回歸、邏輯回歸及神經網絡,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加智能的AI。
在目前的佛學中,人工智能是被定義于“無情的”,也就是沒有靈魂的。因為其無法感知喜怒哀樂,也無法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悟出真理。
比如:相當強大Alpha?go,其也與真正理解人類的喜怒哀樂相距甚遠。他僅依靠著強大的算法才擬合出了超越人類棋王的水平。
但是Alphago無法同人類一般去思考、想象和創造。目前的AI就算嘗試一億次,也無法設計出一只火箭把人類送到月球。
而人類的工程師們可以靠著想象力和創造力僅僅嘗試幾次就把火箭送上月球。Alpha?go的“大腦”僅僅是強化版的神經網絡,但其神經網絡結構的復雜程度遠弱于人類大腦。
當然,我們也無法確定,未來AI是否會存在靈魂。如今,科學的發展所展現的僅僅是人工智能的冰山一角,雖然我們離真正的AI靈魂要相距甚遠,但是至少物質上構成和人腦一模一樣的AI是有可能的。
這一切又讓產生擁有意識的AI產生了可能,如果未來AI能夠思考,那么AI也滿足“有情”的?一半要求了。
跨越“恐怖谷”,人與AI相伴而行
談到AI靈魂,就不可避免地談及機器人,而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呈現方式之一,因此就無法避免要談到恐怖谷效應?(UncannyValley)。
所謂“恐怖谷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事物與自然的、活生生的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時候,它會在某些人群中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反應。
究其原因一般有以下兩種解釋:
- 第一類解釋認為:恐怖谷效應是通過進化獲得的,是人類在漫長的生存中逐漸產生的生理防御機制。
- 而第二類則認為:恐怖谷效應來源于人類的認知模式。
恐怖谷理論示意圖
誠然,當AI技術日臻完善,如何跨越恐怖谷真正做到人與人工智能共處也是一個問題。但其實,人與AI相伴而行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1. 人+AI>AI
在人與人、人與AI的關系中,多數人認為的模式應該是競爭。這如同一盤國際象棋,游戲的結果只有零和一,必然有一個玩家獲勝而另一個玩家出局。
就以國際象棋比賽為例:IBM的超級計算機“深藍”在國際象棋下贏了棋王卡斯帕羅夫,如果人類下國際象棋比不上AI的話,人+AI的組合豈不是要比單個的AI更弱?
實則不然,人與機器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而相關實驗也已證明此論斷的科學性。此前,一項網上的國際象棋錦標賽采用了人機組合的方式,來驗證是否機器可完全取代別人。
他們邀請了各種各樣的參賽選手,比如:超級計算機、人類大師、人機組合等來角逐。不出意料,人機組合擊敗了純粹的人類。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人機組合也擊敗了純粹的計算機。
而這是因為,人類大師擅長著眼長期的下棋策略,但不擅長看清楚眼前的幾百萬種下法應該下哪一步更好——而下國際象棋的AI正好相反。
因為人類與AI在不同的維度上面正好優勢互補,所以這兩個組合就能夠擊敗單獨的人或者計算機。
此類人機的結合不僅解決了一個技術問題——如何讓人和AI優勢互補?而且還解決了道德問題——如何確保AI跟我們人類擁有一樣的目標和價值觀?
2. 從通用AI(General?AI)到“心智社會”
從目前來看,實現通用AI(General?AI)已經成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通用AI(General?AI)面臨的挑戰是艱巨的。當前AI所擁有的深度學習、深度加強學習等技術,這已經可以使機器產生普通智能。
但隨著通用AI集成多種專門的AI系統,這將逐步走向“心智社會”。
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認為:
“大腦不過是肉做的機器”,而人類思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比如:“為什么人類下雨不想被淋濕,卻愿意在衛生間沐浴”這種3歲小孩都知道的問題,計算機就會感到費解。
因此,發掘人類思維的本質,正是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級的“心智社會”的關鍵所在。這使得大腦中不具備思維的微小單元可以組成各種思維——意識、精神活動、常識、思維、智能、自我,最終形成“統一的智慧”。這種智能組合就是“心智社會”。
這一切的一切,都將會是人類與AI共生的發展圖景。強人工智能時代,甚至超人工智能時代的演進,少不了人類的參與。
目前AI靈魂尚未存在,但指不定超人工智能時代下,我們的AI就產生靈魂了呢?
作者:柯鳴,微信公眾號:智能相對論
本文由 @柯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應該不會太久 人工意識 這個理論算法我已經弄出來了 ??
機器有了靈魂看我們就和看三歲小孩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