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魔鏡”為代表的智能硬件,為什么火不起來?
一個產品之所以火,光是廣告打得響還不行,還得靠口碑、靠傳播。人們只有在自己真正使用了之后感覺到“爽”的產品,才樂于傳播。而魔鏡對于用戶而言,并沒有達到這種效果。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最漂亮的人?”這是廣泛流傳的一個童話故事。
據查:最早把“魔鏡”做成產品的團隊來自日本,時間是2012年。時至今日,國內外有很多團隊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智能鏡子”,但這個產品并沒有真正火起來,問題出在哪里?
簡單的說,“魔鏡”,就是在普通的鏡子上貼合了一個觸摸屏,安裝在衛生間墻壁上。早上起來的時候走進衛生間,“魔鏡”主動播報當日的天氣狀況,提供出行的提醒建議,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帶雨傘,會不會堵車。
晚上沐浴的時候,可以看看清晰的小電影,聽聽天籟般的音樂……
故事很美,但現實很殘酷。
一、認知障礙
鏡子,英文glasses,是一種表面光滑,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銅為鏡并且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妝的古銅鏡。這是智能鏡子折戟的起點。
用戶對鏡子的第一個認知,就是為了整理儀容,使用的是鏡子的物理特性——照鏡子,也就是這個產品的認知已經延續千年。
也就意味著,這個產品的用途、范圍、功能、價格已經變成了生活的基本常識。
“魔鏡”不會因為增加了屏幕,增加了觸摸而改變它的使命和價值。就像給一輛馬車套上金燦燦的車轱轆也還是馬車,而不會變成汽車。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展會,每個人都饒有興趣的咨詢各種問題,最后是“哦,原來是這樣子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個鏡子能讓我更美嗎?并不會,那我為什么要買呢?
比如:美妝的功能,可以告訴我怎么化妝更好嗎?用什么化妝品合適,然后審美的標準是什么?我為什么要相信你?
這樣的問題在一個循環嵌套之后,用戶討論的已經不是這個產品本身了。
不管鏡子如何升級進化,我們使用鏡子,始終是為了更好的改善自己的形象,面對一個新的“鏡子”,首先是要在追求美這個層面給予用戶更好的價值回報,才能真正的驅動用戶購買。
對用戶來說,“介紹了半天新奇的功能,結果還是為了照鏡子”。
千言萬語,回到了起點。那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呢?
你是什么不重要,消費者認為你是什么才重要。鏡子由于是一個“常識性”產品,處于一種“靜悄悄”安放在家里的設備,處于用戶認知的最偏遠的地方,用戶不太能因為增加屏幕而改變使用的慣性。
不要試圖強行給用戶植入一個新的認知,或者改變用戶的認知,想要拿下一個山頭,不能選擇一個盲點發動進攻。
更好的做法是:找到一個與用戶認知相關聯的點,然后形成一個新的定位,幫助用戶切換到新認知。
周鴻祎在總結多數智能硬件失敗的原因是提到了三大錯誤思路:
- 把一個傳統的硬件聯網就是智能硬件產品。
- 把一個傳統的硬件放入一個智能芯片的智能硬件。
- 給一個傳統硬件加一個APP的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不是盲目的把任何東西都連上網,不是把傳統的設備放入一個智能芯片,也不是給傳統設備配上一個APP那么簡單,而是要考慮用戶在什么樣的場景下使用,這個產品給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否則就是為了智能而智能。
二、消費障礙
我們都知道,整個市場正在從理性消費時代轉變為感性消費時代。用戶已經從“我需要,我才買”,進入到“我喜歡,我才買”的階段。反過來說就是,我不喜歡,我就不買。
在“感性消費時代”,任何一個產品,特別是新產品,只有真正的打動用戶才能被接受,只有在被足夠的刺激后,用戶才能決定買單。沒有人會對一個不能理解,也不會有人對一個不感興趣的東西而付費,特別是在已經足夠可用的解決方案的前提下。
比如:外觀很特別,造型特新穎,功能特實用等等,一旦出現“哦,原來是這樣”,“哦,這不就是xxx”,那就完了,所以的努力都白費了。
對市場上所看到的智能鏡子而言,一個在外觀特征上與傳統鏡子毫無二致,在功能特質上毫無獨特之處的產品,如何討得用戶歡心呢?
在設計、功能、定位都沒有突破性的產品,顯然無法激發用戶的消費欲望。
真正好的產品,應該是在定位上解決用戶的生活品質問題,個性上能幫助解決用戶的生活品味問題。智能家居產品,已經不再是解決某一個功能性的問題,而是要考慮提升用戶的生活品質。
否則,堆砌再多的功能,依然不足以打動,始終無法激發用戶的消費欲望。
三、使用障礙
一個產品之所以火,光是廣告打得響還不行,還得靠口碑、靠傳播。人們只有在自己真正使用了之后感覺到“爽”的產品,才樂于傳播。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智能鏡子,為了融入一塊屏,厚度比普通鏡子厚,亮度比普通銀鏡低,這樣一來用戶安裝在任何位置,它都顯得很突兀。對于新裝修的房子,很難適配原有的裝修風格。對于已經裝修的房子,沒有人愿意再換一個新的。
這就說明這個產品的使用成本是很高的,一個新穎的產品,已經徹底轉變為一個重決策的產品。
當“魔鏡”被推向市場后,意味著用戶先要突破認知障礙,還需要權衡設備的使用成本,用戶最終獲得的價值非常低,與所付出價格相比完全不對等。
更為尷尬的是,傳統的硬件增加屏幕、語音、智能芯片的手段升級的智能家居類的產品,在原本的家居空間下,極可能并沒有為新的設備設計好合理的位置。
特別是在房價暴漲的今天,狹小室內空間會給新產品的普及帶來很大的問題,結果就是——新設備裝在哪里都不合適。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洗碗機。產品是一個挺好的產品,可是房子太小,廚房裝不下——還有更需要的設備占用空間,都是同樣的道理。
一旦這一類新的產品并沒有能為用戶帶來“顛覆性體驗”,與傳統設備沒有取代性,則用戶的決策會非常的謹慎,進一步壓縮新產品的空間。
在增量市場,(地產商)在設計新增的樓盤時,會把更多的機會留給與生活強相關的家居家電設備。而在存量市場會,因為取代性不強,(業主們)由于感知度不足而會主動的忽略這一類新產品。
結果是,兩端不討好。
還是那句話:沒有人會購買一個讓自己看起來很傻的產品,更不會傳播一個讓自己看起來很傻的產品。產品的使用價值,決定了產品的傳播價值。
所以,魔鏡以及同類型的產品,最糟糕的情況就是:
- 用戶沒辦法使用——因為沒有足夠的使用空間;
- 用戶不愿意使用——因為沒有足夠的決策驅動。
后記
當價格不匹配價值,產品功能不匹配用戶需求時,這樣的產品,是極難取得一定的市場效果的。這句話看起來很虛,但卻是這一類產品最致命的缺陷。
- 用戶的認知基礎,決定用戶的消費欲望。
- 產品的使用價值,決定產品的傳播范圍。
對智能鏡子而言,它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完全偏離它的應用場景,它所承載的使命,已經完全偏離了它的用戶需求。
不差錢的,買完就吃灰,差錢的,看看就好。
那么,是否意味著這個產品毫無前途可言?
非也。從未來趨勢的角度出發,智能是必然,用戶的家居生活一定會通過技術手段得以提升。
回到智能鏡子本身,我更認為它是一個具有一定創意的產品,被做錯了。智能硬件會有更好的結果,但不是以現在的這種形式。
#專欄作家#
杜松,公眾號:產品微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人工智能方向,擅長產品規劃和架構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魔鏡要成功,必須要有強AI+強運營。到現在都還沒有。
試衣魔鏡因為目前的技術是個偽需求,達不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生態圈,要是和其它家居聯動,提供各種建議,可以提供需求感。
在現階段,這個還是有一定的挑戰,但這個挑戰不在產品,也不在技術
不錯
要挖掘用戶的應用場景。關聯痛點才有出路 不然就變成了雞肋。
價格還是比較貴,而且現有的魔鏡廠商的語音交互體驗并不好
價格是阻擾智能家居普及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