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AI醫療

4 評論 41522 瀏覽 102 收藏 14 分鐘

在對醫療健康供需優化的路上,有一類通過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針對院內市場,以提升醫療效率為核心目標的產品方向,業內稱這個方向為AI醫療。本文來談一談我對于AI醫療的思考和了解。

 

最近針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基于全行業產業鏈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把前面寫過的四篇文章貼出來,供大家追溯查看:

一、背景

大家都知道,當下醫療健康行業供需關系嚴重失衡。

從供應側來看:

  1. 醫療資源少(表現為醫院和醫生少,好醫院和好醫生更少)
  2. 地域割裂性(表現為大城市醫院多且好,小城市醫院少且差)
  3. 醫療效率低(表現為院內診中環節就診工作量大)

從需求側來看:

  1. 需求多(表現為患者數量多);
  2. 需求均等(表現為各地域患者對醫療服務需求是無個體差別的);
  3. 高效治愈(表現為患者都期望盡快診斷、盡快治療、盡快治愈)。

二、概述

那本文主要談的AI醫療為解決上述供需失衡環節中,都圍繞什么方向做了哪些舉措來達成了怎樣的目標呢?

本質:醫療健康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方向:醫療行業供應中的醫療效率環節。

場景:院內市場。

角色:醫院、醫生、AI醫療平臺。

目標:提升醫療效率,完成對醫生的智力解放,讓醫生資源專注到核心業務中,從而實現醫生群體業務能力的提升,通過多地域多醫院的介入,提升醫療體系的運行效率及診療規范性。同時把頂級診療機構的診療能力賦能到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緩解當前中國最為急需解決的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及分布不均的問題,讓更多基層百姓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診療體驗提升,最終實現整體醫療資源醫療水平的提升。

三、宏觀政策

如果說行業供需環節的薄弱點代表了行業的某些痛點,行業的某些痛點代表了我們的產品方向的話,那么宏觀政策就代表了我們完成這個方向優化的整體依據。

針對AI醫療,按時間軸有以下宏觀政策:

2016.5.8國家四部委發布《“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 在【關鍵內容】中,提出加快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為產業智能化升級夯實基礎。
  • 在第三大項【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主要任務】中,提出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創新,支持在制造、教育、環境、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范。

2016.10.2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預防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 要調整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堅持?;?、強基層、建機制,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

2017.7.8 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 該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 在第二大項第四部分【培育智能產品-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中,提出推動醫學影像數據采集標準化與規范化,支持腦、肺、眼、骨、心腦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領域的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技術研發,加快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的產品化及臨床輔助應用。

從宏觀政策上看,在高層國家戰略的角度上,宏觀上對AI醫療是肯定和扶持的。

四、產品落腳點

確定了產品方向,那AI醫療具體的產品落腳點在哪里呢?

首先,我們來看AI醫療存在的邏輯在哪里?AI醫療是為了取代院內場景中大量重復的人工類工作而存在,這類工作需要具備以下特點:

  1. 人工重復性;
  2. 有規律、有路徑、有依據。

那在院內環境中,大量現存的醫療效率問題集合里面有哪些符合這類工作的特點,我們把這些有此類特點的工作抽出來便是AI醫療具體的產品落腳點。

4.1 影像學部分

以胸部CT診斷為例,每一位患者做一次檢測將產生200-300張切片圖像,傳統方式單片解讀通常要花醫生將近10分鐘,通常在省級大型醫院,放射科醫生每天要閱讀約4萬張圖像,工作量大、壓力大,而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AI醫療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而在院內醫療環節中,放射學科掌握 80% 以上的醫療大數據,是疾病診斷的關鍵入口之一。AI醫療介入該環節就相當于介入了醫療診斷的關鍵入口環節,其中累積的大數據也可以為后續AI醫療產品的持續優化提供源動力。

4.2 輔助診斷部分

以肺癌這個病種為例,AI醫療需要跨多學科的介入臨床場景,病種庫跨系統需集成數萬甚至數十萬例例肺癌患者全周期數據、百萬份臨床文檔和報告、千萬份原始醫學圖像,收錄了肺癌患者的影像、病理、基因檢測、病歷文本等多維數據。來實現結節篩查等初級功能,同時結合國際、國內最新臨床肺癌診療指南,來實現肺癌全類型病灶的診斷覆蓋,綜合多學科臨床信息作出診斷,從而減少該病種的誤診、漏診情況,提升診療效率。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AI輔助診斷系統已覆蓋了包括兒科、腫瘤科、心腦血管科等主流科室,假以時日,相信AI輔助診斷系統將會逐步落地到更多的臨床科室中。

4.3 科研大數據平臺

目前國內各科室醫學協會、醫院、醫學院等,缺乏更有效的科研大數據平臺,在科研場景中常需要到各個地方檢索多個離散的信息后再人工聚合,效率不高,無法將精力全部放在科研業務探索上。

AI醫療基于強大的大數據能力,可在醫院臨床大數據的基礎上,有效構建科研大數據平臺,為醫生做好科研工具的服務,讓醫生將全部精力放到科研業務中來。

五、實現步驟

如果要實現AI醫療,有以下問題要解決,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便是AI醫療的實現步驟:

5.1 數據的結構化和標準化問題

  • 文本數據轉化問題:醫療數據結構隨意、差異化大、病歷格式不同、描述不同,臨床語言屬于自然語言范疇,同時具備醫學表述所特有的語法結構特點和語義特點,特定醫學實體識別相對容易,全量信息解析提取沒有現成可用的成果。
  • 醫療影像提取復雜度問題:醫療影像數據屬于典型的“高維數據”,內容豐富但提取復雜,若使用人工判讀,工作量和一致性極差,無法進行萬量級大數據處理,若基于報告進行提取,會遺漏大量信息。
  • 數據標準化問題:在術語使用、描述方式等多層面,臨床數據要完成徹底的標準化,才能成為高質量數據,臨床工作強度高,部分數據存在描述不完整設置表述錯誤的情況,質量治理工作復雜。

5.2 人工智能的不透明問題

這個問題本質是醫生對于AI醫療輔助診斷結果的信任問題,這個問題決定了醫生對AI診療建議的采納率,為解決這部分問題,需要在產品層面加入一些可解釋的技術分析指標,用來給醫生提供證據,告訴醫生AI診療結果的判斷原因。

5.3 商業化問題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這一“瓶頸”是醫療供需環節的一大痛點,打通痛點便是商業化的機會。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提升困難,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工具,打破信息屏障,將大醫院的診療能力賦能基層,讓基層醫院醫生能夠更準確地進行診斷和治療,是解決我國醫療資源短缺的重要手段。而提供這一重要手段的AI醫療一定能夠再解決供需問題中找到商業化的路徑。

六、挑戰

同任何發展中的事物一樣,AI醫療也面臨著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挑戰,主要表現在:

  • 數據問題:人工智能應用要落地,就需要優質的數據土壤。機器學習并建模的過程需要大量數據,目前醫療數據仍然割裂在各個獨立的醫院中,從單個醫院過來的數據樣本不夠巨大。
  • 醫療信息標準缺失:目前國內沒有醫療信息數據的行業通用標準,不同醫院,甚至不同醫生,對病歷編寫、對病灶標注、對病種叫法都有不同,人工智能是強數理、強邏輯的工具,對于內容的精準度和標準化要求很高。
  • 人才問題:醫療本身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應用上的突破離不開醫學界的深度參與。人工智能醫療領域最缺乏的其實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懂醫學,又要懂人工智能技術。醫學人才的參與能夠讓人工智能團隊少走彎路,許多醫學問題也可能在人工智能輔助下有所突破。

上述這些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也只能夠在發展中解決,資源整合和各地域各醫院合作是可以有效解決這類問題,我們期望能夠在國家層面有意識地整合資源,梳理出臨床醫學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律和路徑,鼓勵醫學界、科研單位、企業等多方深度合作,從而進一步推動醫療人工智能發展。

總結

本文對AI醫療做了簡單的概述,綜合來說,人工智能打破了醫院與醫院的邊界,延長了服務半徑,能直接快速的提高本院及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助力分級診療。

可比較高效的提升醫療體系的運行效率及診療規范性,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緩解當前中國最為急需解決的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及分布不均的問題,讓更多基層百姓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診療體驗提升。

相關閱讀

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的思考分析

當我們談慢病管理時,我們談些什么?

對醫療健康互聯網C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醫療健康行業中那些相對正確的產品方向

 

作者:田絲兒,公眾號:U-4EverYoung

本文由 @田絲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好,對AI在聽力學領域的垂直應用有了解么?

    回復
    1. 這個還不太理解,不過感覺技術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回復
  2. 騰訊覓影

    回復
    1. 對,還有很多,泛影像學輔助診斷系統已經成為紅海了,哈哈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