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NMT :來自MAML與NLP的溫柔救贖
新神經機器翻譯方法MetaNMT一經提出,就憑借其在低資源神經機器翻譯上的優越性能表現而備受學界褒獎。MetaNMT的優異表現還要歸功于MAML——與模型無關的元學習,使得MetaNMT與傳統的NLP不同,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
過去十年,隨著Attention模型、LSTM、記憶Memory等等方法的出現,尤其是在神經網絡的加持下,機器翻譯的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英法、中英這樣的大語種(Rich Language)翻譯任務上,機器的表現幾乎可以媲美人類的水平。甚至已經開始登堂入室,承接了不少國際大會的翻譯業務,讓人類翻譯感受到了深深的失業焦慮。
然而,神經機器翻譯(NMT)的成功,往往依賴于以大量高質量的雙語語料作為訓練數據。如果是蒙古語、印度語這些小語種,無法提供足夠多的雙語數據,更極端的現實情況是,有些語言幾乎沒有任何雙語預料,這種情況下NMT就無能為力了。
標注數據資源的貧乏問題,一直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
因此,來自香港大學、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Jiatao Gu、Yong Wang等人,提出了新神經機器翻譯方法——MetaNMT。
論文一經發表,就憑借在低資源神經機器翻譯(NMT)上的優異性能表現驚艷了學界,成為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NLP創新之一。論文不僅被NLP領域領先的會議EMNLP收錄,還拿下了Facebook的低資源神經機器翻譯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MetaNMT方法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什么是MetaNMT算法?
簡單來說:MetaNMT算法就是將元學習算法(MAML),用于低資源神經機器翻譯(NMT)中。將翻譯問題建構為元學習問題,從而解決低資源語言語料匱乏的難題。
研究人員先使用許多高資源語言(比如英語和法語),訓練出了一個表現極佳的初始參數,然后使構建一個所有語言的詞匯表。再以初始參數/模型為基礎,訓練低資源語言的翻譯(比如英語VS希伯來語,法語VS希伯來語)。
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優化初始模型,最終得到的模型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小語種翻譯模型的性能。
具體到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十八種歐洲語言所訓練的元學習策略,被應用在以五種小語種語言(Ro,Lv,Fi,Tr和Ko)為目標的任務中。
結果證明:通過16000個翻譯單詞(約600個并行句子),羅馬尼亞語-英語WMT’16上實現高達22.04 BLEU。
數據顯示:MetaNMT訓練出的系統,表現要明顯優于基于多語言遷移學習。
這意味著:只需要一小部分的訓練樣例,我們就能訓練出效果更好的NMT系統。很多語料庫非常小的語言,機器翻譯時也不會再一籌莫展或者胡言亂語了。
NLP的神助攻:元學習強在何處?
MetaNMT之所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核心就在于引入的MAML(Model Agnostic Meta Learning)——即與模型無關的元學習方法。
簡單來說,元學習就是要讓智能體利用以往的知識經驗“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然后更高效地完成新任務。
傳統NLP任務中常用的遷移學習(transfer leaning)或多任務學習(Multi-Task Learning),輸入端訓練得到的編碼器(Encoder),會直接轉化為對應的向量表示序列,直指目標任務。
而MetaNMT,則是通過高資源語言系統的訓練,得到一個獨立于原任務的通用策略方法,再讓極低資源的語言系統根據這種學習方法,并反復地模擬訓練。
過去,元學習一直被用來進行小樣本學習、通用機器人等訓練中。MetaNMT的提出,也是MAML第一次在NLP領域成功應用。
那么,未來隨著元學習的加入,NLP領域會產生哪些可能的變化呢?
首先,降低NLP任務的研究門檻。
深度增強學習需要的訓練數據量規模越來越大,游戲等動態任務環境所涉及的獎勵機制也日趨復雜。
在StyleGAN、BERT等“巨無霸”模型的爭奪下,GPU/TPU計算時長變得極其昂貴,NLP儼然快要成為土豪大公司才有資格玩的游戲了。
與之相比,通過少量樣本資源就能學會新概念的元學習方法,可以只使用少量的梯度迭代步來解決新的學習任務,就顯得平易近人很多。
其次,提升NLP任務的學習效率。
傳統的數據集更新周期長,往往需要根據新任務進行改造和再編輯。
而元學習就改變了這一現狀,先讓系統接觸大量的任務進行訓練,再從中學會完成新任務的方法,可以快速(只需少量步驟)高效(只使用幾個例子)地應用于廣泛的NLP任務中。
尤其是在特定領域對話系統、客服系統、多輪問答系統等任務中,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就可以收集豐富的信息,讓系統在動態學習中構建越來越強大的性能。
除此之外,元學習還能幫助NLP實現個性化、智能化進階。
特定用戶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與元學習系統之間建立聯系。通過不同個體的動態交互與信息反饋等,元學習系統可以不斷豐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識網絡和輸出效果,最終使得構建個性化產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智能交互也因此成為可能。
總而言之,Few-Shot(低資源)、Fast Adaptation(高適應性)、Reusability(重用性)等特點,使得元學習的價值前所未有地清晰起來,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NLP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道阻且長:NLP的進化之路
既然元學習之于NLP領域意義重大,為什么直到現在才出現了一個成功案例呢?
這恐怕還要從低資源型語言的研究現狀說起。
前面提到:驗證元學習系統性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放到低資源任務中,看看是否和大規模任務一樣出色。
但這么做有個前提,就是:能夠建立起對應的數據集。
然而,這對稀缺資源的小語種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以MetaNMT為例:就為各個語言建立了詞匯表。
其中的低資源型目標任務——土耳其語、拉脫維亞語、羅馬尼亞語、芬蘭語等等,就是通過16000個翻譯單詞(約600個并行句子)完成的,這已經是目前神經機器翻譯的極限了。
然而,全世界6000多種語言中,80%人口講的都是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有30%都處在語料資源極度匱乏的狀態,而且絕大多數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有的甚至使用者不足十人。
缺乏相關的數據集,往往只有少量文本可供使用,成為阻礙小語種機器翻譯最大的攔路虎。即使有元學習這樣的神兵利器,也沒有用武之地。而近年來,情況正在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瀕危語言保護問題,出現了公益化的語料收集項目和相關數據庫,大大降低了小語種的研究難度。
比如:南非數字語言資源中心(SADiLaR),已經能夠提供許多南非的語言資源。
另外,NLP研究的發展,也激發了更多的人創建,并開放出極低資源語料數據集,為跨語言模型開發、低資源語言訓練等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FAIR 和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合作開發的一個自然語言推斷語料庫 XNLI,將MultiNLI 的測試集和開發集擴展到 15 種語言,里面就包含了斯瓦西里語和烏爾都語等低資源語言。
目前看來,MetaNMT之所以備受褒獎,并不是因為它一出手就取得了什么炸裂至極的效果。
它的價值,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靈感和理念,去傳達技術的本質,引領更具價值的理想化的創造。
NLP的進步,不應來自于堆砌資源和規模,不應只停留在本就飽和的領域,而是構建出真正無障礙的語言系統。讓說著匱乏型語言的人們,也能夠閱讀非母語的新聞,或者在遇到問題時求助于可靠的專家系統。
如果技術不去往那些真正的荒蕪之地,又有什么意義?
作者:腦極體,微信公眾號:腦極體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