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SaaS中的AI:真智能還是偽智能?
人工智能技術在企業SaaS中的應用體現在哪些地方?人工智能與傳統軟件的結合,是否真的能將操作用戶的工作效率提高?
自從Alpha Go一鳴驚人之后,滿大街的公司都在自己的公司前面加上人工智能二字,HR Saas供應商也不例外,智能人事、智能招聘、智能勞動力管理產品滿天飛。但是,如果你再問細一點,哪方面智能化了以及怎樣實現智能化的,那大多數就該語焉不詳了吧。
人工智能前途宏大,筆者相信會極大地改變這個社會,最終一切人造物品皆可智能化,從而更好的個性化服務每一個人。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所在的階段,可能還只是相當于90年代初的互聯網,是一個很早期的階段,可以落地的場景在企業管理中還是非常有限的,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我們靜待時代的巨輪推動吧。
傳統管理軟件產生的初衷
談之前,首先我們來看看傳統管理軟件產生的初衷:
筆者認為:其實傳統管理軟件的最大作用和主要目的不是提升效率,而是為了規范以及標準化,所以傳統軟件設計的主要思路也是將線下流程標準化,然后將其搬到線上來操作。
線上復制線下流程操作很多時候不會提升效率,反而會降低效率,這也是傳統軟件的使用者比較苦的原因。
然而,從公司的角度,公司變大之后,如果不使用軟件,公司就會變得混亂,沒有規則。這個原因導致了中國傳統軟件一直都是中大型企業的管理層從上往下推,下面的使用者其實沒有多大動力來使用軟件的。
企業可能沒有使用管理軟件來進行管理,但是一定用了excel,在中國管理最大的競爭對手一直都不是友商,而是Excel,因為Excel更便宜、更方便。
同理這也解釋了切入小企業市場來做管理SaaS一直都是偽命題,因為中國小企業老板根本不care合規以及標準,簡單方便低成本最重要,下面的員工更就沒有動力使用管理軟件了。
談AI技術在HR產品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與傳統軟件的結合,將操作用戶的工作效率提高,是可能創造出讓老板和員工都非常喜歡的To B企業管理的產品。
結合人工智能之后,未來優秀的企業應用的特點是:
- 后端復雜,前端會越來越輕,使用起來方便易用。
- 有一定的預測以及預防風險的能力(這個特點excel就很難與軟件競爭了)。
- 實施周期比較短,實施難度變低。
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區分傳統軟件主要基于流程,更多是基于場景,所以我們在考慮企業管理軟件人工智能的切入點,我們要去找場景。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要基于數據,那我們去找已經有大數據的場景吧。
目前這樣的場景主要來自以下二種場景或者二種場景混合:
- 一些以圖片,視頻,語音為輸入的場景。
- 一些已經有行業大數據,或者復雜知識圖譜的場景。
我們來看看HR的幾個傳統的業務模塊,人事、休假、考勤、薪資福利、培訓、績效、招聘,其中人事、休假、考勤,薪資福利普遍都是和國家政策和公司政策密切相關的傳統模塊,沒有太多知識圖譜可言,人工智能在里面發揮的空間比較小。
但是,里面有一些小的圖像識別的點,比如說身份證,銀行卡自動識別輸入等可以結合一些公開的API來提升效率。我覺得后面這里面還有一些想象空間的是隨著行業benchmark數據的完善,一些BI分析報表會有很大價值的,但是中國目前在SaaS還比較分散,沒有巨頭出現的情況,行業benchmark的大數據還很難有公信力。
人工智能目前應用最多的應用主要在招聘管理,培訓管理方向里面,主要原因是這二個業務方向離大數據最近。
里面暗含哪些大數據呢?
比如說崗位能力模型、心理學、軟技能、能力發展學習內容,人在面試、培訓、工作時候的表情動作、言語、視頻,這些都是可以結合大數據的點(你別看薪資看似那么多數據,但是一年可就變一次,死的數據對于算法意義不大)。招聘里面就出現大量基于人工智能進行人才測評面試的公司,培訓因為員工需求的差別化,學習資料的海量化,也容易結合人工智能來做個性化的學習。
筆者介紹幾款國外比較看好的產品:
人才測評方面:
人才的面試測評結合人工智能自動化會是一個趨勢,軟技能這個測評老大難的問題以及面試的自動化有望有所突破。
Pymetrics:
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用來進行軟技能測評的公司。用認知科學和神經學原理設計了一些小游戲,通過追蹤候選人玩游戲的相關數據來分析候選人的軟技能,和公司里面的Top performancer的軟技能的擬合程度。
目前Unilever、Hyatt,Accenture、Teasla等一些公司開始用這個產品來招聘測試技術人員,銷售以及客服人員的軟技能,目前募集到4000萬美金的B輪資金。
Hirevue:
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視頻面試的人工智能公司,通過分析面試者面試視頻中的表情以及問題答案,對面試者進行判斷。這家公司目前有超過700個客戶,實施了超過500萬次的視頻面試。
Mya:
2016年發布的面試聊天機器人,主要用在面試初面中,用聊天機器人的方式進行候選人初試,用來節省面試者的時間。這方面的應用還有Olivia、Myra、Yva等,Mya項目融資金額為3200萬美金左右。
人才學習培訓方面:
個性化、碎片化、社交化、場景化的企業學習會是一個趨勢,人工智能的關鍵點結合場景和員工屬性在于做好個性化的內容分發。
個性化需要結合好四個方面的數據,崗位能力模型以及能力對應學習內容、員工個人職業發展計劃、個人興趣、所在場景。
Edcast:
2014年成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薦個性化學習的文章、視頻、文件、培訓給到員工,目標要做成一個技能市場。除了幫助員工提升職位發展相關職業技能以外,還有非職業相關的一些技能,已經和office 365、salesforce、slack深度集成,在全球有超過2000家大型公司或者政府機構使用該平臺,最新一輪在2018年拿到3400萬美金的融資。
Filtered:
是一個智能學習助理,通過聊天機器人的方式,給到個性化的學習建議。
Linkedin learning:
2016年上線,利用Lynda的課程庫,結合Linkedin的員工的信息以及履歷,以及社交信息數據,推薦給到員工個性化的學習內容。
員工體驗以及員工激勵方面:
另外,最近幾年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人才管理分支,就是員工體驗以及員工激勵。
企業人才管理的整理思路越來越關注企業員工本身,員工體驗和激勵也是一塊最好可以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結合的方向,而且員工全員參與,筆者非??春谩R院箅S著公司內部傳感器的發展,捕捉員工行為數據,結合視頻以及員工郵件,電話,會議記錄等數據,會有很多有想象空間的產品出現。
員工體驗以及員工激勵的人工智能產品將會是未來典型的好產品形式,輕應用、全部員工參與、去中心化、結合管理思想以及心理學的人工智能引擎驅動,筆者非常看好這類應用。
Glint:
2013年成立,通過比較高頻的員工的匿名反饋,結合自然語言、心理學、管理行為學等智能分析,給到管理者一些管理行為建議,比如說和下屬加強溝通,加強review等。該公司已經被Linkedin以4億美金收購,類似這塊的產品還有CultureAmp、TinyPulse、CultureIQ、ADP的Compass等等。
Humu:
由Google原高管創建,2018?年推出1.0版本,從概念上面來說是Glint的升級版。通過員工反饋數據,行為大數據庫庫結合人工智能,給予不只是管理人員,而是每個員工行為建議,從而提升員工體驗以及提升內部合作工作效率。
關于人工智能在HR中的創業機會,在中國目前階段,企業信息化的程度還比較低,所以大多數公司都在忙于上基礎的人事、休假考勤、薪資福利的模塊。后面幾年這塊基礎業務模塊市場會不錯,將會有一波爆發(我建議有心的創業公司看看中性規模企業(100-2000人)的產品機會,這塊市場需求開始涌現。另外因為這種規模需求還不是太復雜,可以做出比較極致的產品)。
人才管理方面,比如說人才測評、員工學習發展、員工體驗與激勵,很多公司還沒有意識到或者公司還沒有到這種程度精細化管理的階段,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但是,這里面機會和空間很大,作為創業公司提前布局和切入也會獲得不錯的機會。
作者:李東林(微信號:jianguzhuxin),原ADP大中華區產品負責人,14年To B研發與產品設計,團隊管理經驗,主導過多款大型企業管理軟件的設計,研發,上線,也有過2年移動互聯網TO C的創業經驗。以文會友,歡迎大家加我微信交流。
本文由@李東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您列舉的這些產品對我非常有幫助。
我們是大型IT 服務商,考勤一直以來是個大問題,您在考勤管理以及基于考勤的數據分析上有何高見。
歡迎微信溝通
作者您好,看了您的文章對我幫助很大,我們最近在做ehr方面的項目,加了您微信希望請您給我們一些指導
歡迎加微信溝通
太巧了,剛好是做HR SaaS 的產品經理,作者寫的對我幫助很大??!
管理軟件的目標是為了管理,這個是其基點,提升工作效率是其想達到的目的
效率的提升與軟件有關,但不能完全依賴軟件,軟件是死的,人是獲得,怎么用也是人決定的!
還是看客戶的需求是什么,是標準化流程or提升效率,不過大概率是兩者都要或者說一個好的產品,這兩項都很重要
標準化是為了做啥?最終不就是為了達成提升效率的目的嗎?
我做醫療系統的時候,很多標準化恰恰無法提升效率,反而使效率下降。什么是效率最高?就是沒有標準,隨心所欲,公司的公章誰都能用,無需審批。實際工作中,更多是尋找平衡。
對啊 我說了啊 管理的目的是提升效率,沒說管理=提升效率
“其實傳統管理軟件的最大作用和主要目的不是提升效率,而是為了規范以及標準化”,這句話不是特別認同,在沒有使用管理軟件之前,好的公司或者有這方面需求的公司管理也一定是規范以及標準化,例如汽車公司。我覺得傳統管理軟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想想一個審批流程,沒有軟件,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空間做斗爭。
我也不認同!我在管理軟件領域工作了近十年時間,也實地走訪過上百家客戶。管理軟件確實會給用戶增加一些工作上的負擔,但在效率的評估是不能簡單考量因為多了某項工作,而認為效率降低了。我認為,任何的管理軟件不是以提升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為目標,而是簡單把線下的工作搬到線上來,那都算不上一個好的產品。
管理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一個管理軟件出發點就是管理,目標是提升效率,軟件的好壞是員工說了算,用著舒服了,大家愿意用了,管理才能落地,管理落地了,才能談效率!一團亂麻,談效率也是瞎扯淡!
有一點很重要,標準化的管理≠提升效率,這是偽命題。管理永遠是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得不為之的結果,如果公司只有五個人,無需管理,效率最高。任何一個產品都是為用戶提供價值,而管理軟件最大的價值就是為用戶提升效率。所以出發點不是管理而是效率,最終的結果也是提升效率,標準化管理只是實現提升效率的手段之一。管理軟件就是反人性的,因為是為企業或是組織服務而不是為人服務,所以軟件好不好能不能落地是企業主說了算而不是員工說了算,只要你的軟件能讓企業主看到價值(提升效率),員工的意見無關緊要。釘釘反人性是出了名的,你見哪家企業因為員工反對就不用釘釘了。
嗯 管理不等于效率,但是管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管理軟件是在落地管理的情況下去實現提升效率的目標的!
干貨,希望作者能多寫些這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