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 來自智能家居傳統設備制造商的思考
作為智能家居行業傳統設備制造商的一名產品經理,一直忙于單個產品本身的設計和思考,沒有將思考的內容上升到行業本身上來,最近和幾個做IOT平臺的大佬溝通交流受益良多,將自己的思考和感想記錄下來,如果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指正。
1. 躬身入局,我們從哪里開始?
1.1 行業位 & 領域
做事情最首先的,就是搞清楚我們在行業生態內所處的位置和領域,這決定了我們應該做怎樣的產品?在下游有什么樣的資源可以使用?能為上游企業或玩家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明確了上述的內容我們就可以集中資源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和擅長的領域去發揮。
因為我們在入局智能家居之前,主要是做高安全行業的相關產品(保險箱和銀行),結合自身優勢和36Kr在《智能家居行業研究報告》中的行業地圖,我們很容易找到所處的生態位和領域,那就是「安防領域內的智能家居硬件設備制造商」:
1.2 外部因素和宏觀模型
找到了我們的定位和切入點,下一步「很很很」重要的,就是分析當前市場環境的宏觀因素,為什么如此強調這一步,是因為我們在這里栽了太大的跟頭,白白浪費掉了藍海市場大好的機會,最終只能在紅海中尋求新的出路。
這一步介紹一下我最推薦的工具——「PEST模型」,它可以快速幫助你分析了解當前市場的宏觀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政治:當前在政策上,是否有利好的政策支持?政府對當前行業是扶持還是觀望?
- 經濟:市場整體經濟情況如何?人均消費水平和習慣是怎樣的?
- 社會:社會通常指用戶本身,用戶對行業的認知如何?普遍認可還是仍需產品教育?
- 技術:是否有新興或配套技術手段能為產品賦能?
以我們為例,我們在14年入局智能家居市場,小米還未在IOT領域發力,除少數極客外用戶缺乏對智能家居的認知和市場教育,大部分用戶仍抱著觀望或試錯的心理。指紋解鎖等生物認證和識別技術剛剛開始在手機興起,政策方面并無明確利好。
基于我們在國外很好的品牌認知和技術積累,在這個時間段如果推出符合用戶在當時環境下認知的產品,是可以快速積累用戶量和培養用戶習慣的,有了用戶數的壁壘我們可以快速輕松拓展其他安防品類,提前搶占家用安防市場。但我們并沒有,我們推出的產品遠超過當時用戶對智能家居產品的認知(主要是定價),并且銷售運營方面也沒有花費大的資源進行宣傳,希望通過品牌的自然流量讓用戶購買,白白浪費掉了大好的藍海市場。
所以說好產品并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合適的,一定要符合宏觀規律和認知,過于超前和落后的產品都無法滿足用戶當前環境下的需求,當然預見未來用戶的需求是必須的,但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直接登天,只會讓地面上的用戶望而卻步。
1.3 企業目標和盈利模式
接下來輪到掙錢的部分了,一切產品和商業活動的根本目的,無非是「利益和掙錢」,再好的想法和產品無法落地掙錢,都是耍流氓。前文提到了我們的生態位:「安防領域內的智能家居硬件設備制造商」,下一步就是考慮我們希望做到什么樣的生態位?我們應該如何盈利?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只是一個設備制造商,那無非就是靠自身的硬件產品銷售來獲得盈利,企業整體資源也更偏向于生產制造,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無非是3條:
- OEM貼牌,為其他大廠生產硬件,做一個純設備制造商;
- 自有品牌,靠現有或拓展出的線下線上渠道自銷售或自運營;
- 掛靠大廠生態鏈或對接其他開放平臺,借助生態鏈的用戶和價格優勢進行銷售。
以國內的銷售現狀以及互聯網行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準則,不難預料到一旦進入紅海,隨著資本力量的注入和玩家不斷增多,價格戰在所難免。小米目前作為IOT行業龍頭的地位不可撼動,作為既沒有核心技術知識(大部分靠供應商提供)、也沒有上游平臺渠道的制造商,很難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我們也常說「藍海市場抓用戶量和習慣」「紅海市場做細分或差異化錯位競爭」,我們最終調整并提高了我們期望達到的生態位:「安防領域的方案提供商」。
調整了定位,我們的盈利方式也就有所轉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 安防領域產品線的全覆蓋,意在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 Saas化和Paas化,開放平臺和系統為其他安防領域制造商賦能,并提升自身系統能力;
- 以軟件盈利代替硬件單品盈利,構造安防行業壁壘。
有了定位,我們的資源配置也有所轉變,技術崗位人才也不斷加入。
1.4 搞清楚我們為「誰」去「做什么」?
考慮清楚上述的問題,我們基本可以開始產品維度的考慮了,在這里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沒有目標用戶和產品目標」,沒有目標用戶導致我們往往做出一個功能大而全的產品,希望一個版本滿足所有可能存在用戶。而沒有目標導致我們在做需求評審時,無法針對目標做取舍,什么需求都想滿足。
以我們的產品為例,我們所做的是智能產品,我們的目標用戶特征之一就是「習慣使用智能手機或其他智能設備的年輕人」,基于這個特征我們會考慮簡化智能產品本身的功能而使用App來替代,一方面App可以提供更便捷的操作和直觀的提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App采集更多用戶的行為習慣和信息。
但是我們一開始并沒有定位目標用戶,在MVP版本上就將小孩和不會使用智能產品的老年人也劃分為目標用戶(當然不是說這些人肯定不會買我們的產品,只是他們占少數)。因此我們在智能產品上做了很多迎合這類用戶的功能,導致產品變的很復雜,而最終上市后購買我們的用戶80%都是前文提到的目標用戶,即使是老人購買了我們產品也是由會用智能設備的年輕人設置好后來使用。
產品上這些功能不但沒能被使用起來,反而因為這些功能給App帶來了很多問題,也為這些目標用戶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
所以做事情最主要的,就是先搞清楚自己所在行業生態內所處的地位和領域,再結合用戶給產品設定目標,對功能有的放矢的取舍,讓產品能為特定領域(場景)內的特定用戶(目標用戶)來更好的服務。
2. 成業智能?敗也智能?
接下來說說「智能」,我暫且將智能設備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而我們所經歷的正處于前兩個階段:
智能1.0:聯網即智能
智能設備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設備從非聯網走向聯網的過程,在智能設備發展初期只要是能夠連接Wifi網絡,甚至通過藍牙控制的設備都被稱作智能設備,但單品和單品之間、品牌和品牌之間都存在比較大的孤島,用戶家中的聯網設備往往需要很多的App單獨進行控制,復雜程度過高,使用便利性也非常低。
智能2.0:聯動即智能
得益于國內小愛同學、天貓精靈以及國外Alexa、Google Assistant等智能語音音響的普及,他們豐富的開放能力打破了設備間的孤島將他們聯系了起來,向著智能化更近了一步,各個大廠也進軍IOT提出了自己的開放平臺,不同廠商間的壁壘也被打通。雖然使用上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但設備間的聯動關系仍需要用戶手動去設置,設置過程和條件都比較復雜,學習成本較高。
智能設備的發展至今,我們處于的也就是智能2.0的階段。
那為什么說「成也智能,敗也智能」呢?
曾經的智能靠著聯網,讓我們將多個不同設備多種不同操作方式轉移到了單一的手機上或者智能音箱上,這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成就了智能硬件的普及和用戶的認知。
但隨著設備間的壁壘被打破,設備之間的聯動卻需要我們手動去設置,如果玩過智能家居的人應該都知道,當你想設置一種場景的時候,設備之間的「且或非」關系、時間上的限制、人的限制等等,讓這一切變的更復雜了,如果不是我有開發的背景這些功能是一定會嚇到我的,仿佛「智能」二字至此已經不「智能」了。
3. 智能3.0:自學習即智能
上面我們說道,智能帶來的便利性似乎倒退了,那么可以解決嗎?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正在實現,那就是3.0的時代:自學習即智能。
前兩個階段雖然沒能很好的詮釋「智能」二字,但為3.0時代提供了必須的條件和數據.隨著AI和機器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邊緣計算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1.0時代通過聯網把路打通,2.0時代通過互聯將設備聯系在一起并提供了海量數據,我個人一直覺得AI本身的價值并不凸顯,只有海量數據 + 后端應用才能完全展現AI的能力,3.0時代的物聯網就是很好的載體,未來經過AI優化可以自學習和自調整的智能設備,才真的稱得上「智能」。
簡單說說5G:
近期的5G大熱為不少行業帶來紅利,自然有很多人在考慮5G能為IOT設備帶來怎么樣賦能,但我個人認為智能家居的瓶頸始終都在「智能」上,而5G最大的網速和帶寬優勢為IOT帶來的價值有限,即使現在很多的AI和ML計算都在云端完成再下發給設備,但隨著邊緣計算的提升,網速并不會成為IOT設備的關鍵指標,當然隨著5G后續的發展又怎樣的變化,我們依然拭目以待。
4. 對未來的思考
聊完這么多,讓我們回歸現實,回歸到企業本身,前面也說到了我們的定位不再是「智能硬件制造商」,而向著「平臺和方案商」去前進,那我們的優勢在哪里?
我覺得我們最核心的優勢就是擁有設備端的制造能力,能夠在設備端功能擁有更多主導權,大部分平臺出于統一性的考慮,產品功能趨于同質化,所擁有的的數據和能力本身趨同(當然部分平臺也有差異化定制的功能)。
而我們作為設備商已經有了不錯的單品市場體量,那么從這里單點突破,逐步滲透安防行業其他產品并最終具備方案化的能力,會是我們近期主要的目標,安防市場目前仍然是個細分的小市場,但「安全」一直以來都會是剛需,站得住腳才能往上繼續延伸。
一點猜想
隨著疫情的影響和常態化,大家對于非接觸交互的習慣也被提升了一個層次,國家年初出臺的政策也將新基建囊括在內,5G、云存儲和IOT都到了發力的時刻,隨著萬物互聯的概念不斷被實現,給出一點個人的思考和猜想:
未來基于同類的物聯設備,不同場景之間的區別將會被弱化
怎么理解呢?
以我熟悉的行業舉個栗子好了,比如酒店和居家,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行業和場景,但對用戶來說從設備角度是趨于相同的(并不是完全相同),除去前臺的一些業務場景后對房間來說:都有門鎖、屋內的燈光、音箱、電視和家電,沐浴設備等等等等。當所有同類設備都被聯系起來的時候,酒店和居家的場景將更可能的接近,比如入住酒店后可以使用和家中同樣的指紋開鎖,所有你在家中的一些習慣都被學習并直接應用到酒店房間內,這種體驗上的一致性可能不會再被感知。
那么作為產品經理或企業管理者,對能力的要求和場景的思考,是否也會更上一層樓?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作者:Joe,90后,完美主義者,咖啡重度患者,某不出名智能家居制造業PM,0.5年產品經驗小白一枚
本文由 @Jo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最近也在考慮轉行智能設備產品經理,能否加作者聊一聊
自產自銷到做平臺,每個老板的野心都一樣哈
是的呀,畢竟制造商還是行業底層玩家,盈利點有限,賣服務才是正道呀
大亂大治,洗牌是這個行業必經之路,大膽探索小心求證,活下來就必將成功。
智能家居必然是接下去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能親自經歷行業變遷浮沉,才能更好的總結自己的人生,樓主說的很正確,點贊
多謝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