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20+個AI多輪對話項目后的總結

JM
7 評論 22444 瀏覽 94 收藏 24 分鐘

編輯導語: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普及,AI 產品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從手機語音助手到各類智能音箱,AI 技術不僅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還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習慣。本文作者在做了20+個AI多輪對話項目后,為我們總結了這篇文章。

在AI走進大眾視野的這幾年,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一些AI的產品,你去咨詢天貓客服,一開始肯定是個機器人接待你的;你接到一個電話問你是否需要買保險、辦信用卡或貸款,可能對方就是一個機器人;當然最常見的就是智能音箱。

以天貓精靈為例:

  • 用戶:天貓精靈
  • 天貓精靈:主人,您說
  • 用戶:放一首逃跑計劃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 天貓精靈:好的,馬上為您播放這首好聽的歌。

看起來很不錯的樣子,但是如果用戶接著說“幫我換成新褲子的《沒有理想的人不悲傷》”。

不好意思,這時天貓精靈是不會響應你的。因為天貓精靈在上一輪回復完用戶的話之后,就結束了對話。想要再次跟她對話,必須喊“天貓精靈”再次喚醒后,才能繼續對話。

以上這種每次只能進行一輪對話的模式,我們稱之為“單輪對話”。其實目前大多數機器人都是單輪對話的模式。比如說閑聊:

  • 用戶:你好
  • 機器人:你也好呀
  • 用戶:我今天很開心
  • 機器人:看到你這么開心,我也是很開心呀
  • 用戶:我相信我的明天會更好
  • 機器人:你是最棒的,加油
  • …….

這里可能你又會問了,這不是連續的對話嗎,怎么會是單輪呢?

是的,因為這些對話,每一輪之間都是相互獨立,上下文之間沒有關聯關系,我們暫時稱之為單輪對話。與單輪對話相對的概念是多輪對話。

舉例:

  • 用戶:幫我訂個去深圳機票
  • 機器人:請問您哪里出發呢?
  • 用戶:上海出發
  • 機器人:好的,上海出發,那您要幾點出發呢
  • 用戶:明天晚上8點左右
  • 機器人:好的,為您找到明天晚上8點左右,從上海到深圳的機票有這些。
  • …….

是的,這就是多輪對話,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內容。如果說NLP是AI界皇冠上的明珠,那么多輪對話就是NLP界皇冠上的明珠。由此可見多輪的話的江湖地位。

由上面例子,跟單輪對話的對比,引出了對多輪對話的定義。

一、什么是多輪對話

1.?多輪對話的定義

定義:根據上下文內容,進行連續的,以達到解決某一類特定任務為目的的對話。

這里有3點:

  1. 上下文:機器人的每次出話,都是跟上文有強關聯關系的;
  2. 連續性:一個完整的對話內可進行多次連續的對話交互;
  3. 某一類特定問題:這里主要是限定下討論范圍,討論的是一個封閉域內的問題,一個完整的對話,只負責處理一個特定的任務。比如說訂機票是一個特定的任務;訂外賣是一個特定的任務;查天氣也是一個特定的任務。

2.?多輪對話跟機器人的關系

多輪對話跟機器人的關系圖:

通常來說,一個全能型的對話機器人是由很多個類型的機器人組成的,比如說閑聊機器人、任務機器人、問答機器人。而一個任務機器人內又可以包含多個多輪。

3.?多輪對話和多輪對話平臺的關系

那怎么來實現多輪對話呢?市面上各大廠家的做法是開發一個用于構建多輪對話的平臺。有了這樣的平臺,你就可以構建出你想要的對話流程。

多輪比較擅長處理的兩類經典任務:

  1. 分類任務(如上左圖),用戶的表達屬于分支的哪一類,每一類應該走什么分支。
  2. 信息收集/查詢類任務(如上右圖),需要向用戶收集哪些必要信息,如查航班,需要收集出發地、目的地、出發時間3個必要信息。

如果把多輪對話比作一輛汽車的話,那多輪對話平臺就是一個組裝車間,底層的各類AI工具,就相當于汽車的零部件,因此我們可以在對輪對話平臺內,用各種的工具,來組裝出你想要的對話邏輯。

這里你可能想說,這個哪里智能了,不就是我們實現定義好的流程嗎?是的,它確實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智能,沒有你想象中的那樣通過大量的數據就能自己學習出一個流程,也沒你想象中的那樣機器可以自己生成新的答復話術。

但是它確實能解決很多工業上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比較固定的流程,比如說:

  • 電銷,機器人詢問用戶是否感興趣;這里機器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促成下單,而是篩選有意向的用戶。比如說用戶說感興趣,甚至是跟機器人多聊幾句,就會被標識為感興趣,然后后面就會有人工客服來跟進了。
  • 自助服務,傳統的IVR是通過按鍵的形式來識別用戶的意圖的(充值服務請按1,業務辦理請按2…..),那智能機器人可以直接識別并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來提供服務(如用戶可以直接說:我要查詢話費)。
  • 滿意度回訪,機器人通過電話回訪來收集用戶對服務的滿意度情況,是否滿意、不滿意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改進意見等等。
  • 疫情期間人員基本情況調查,如收集用戶是否有從武漢回來、有沒有接觸從武漢回來的人,有沒有發燒、流鼻涕等信息。

這些固化的流程完全可以用機器人來完成,大大減少人力成本。相比于人,機器人可以一天24小時,同一時間多線路給多個人撥打電話。

二、多輪對話平臺由哪些功能模塊組成

1.?按流程的執行順序分

1)進入多輪對話任務的條件

比如識別到有訂票的意圖,則進入到訂機票的多輪對話任務中;也可以通過關鍵字、指令等方式進入到多輪對話任務中。

2)機器人的應答話術

即用戶的每一個動作(query),機器人應該用什么話術去應答。

目前任務類型的對話通常話術都是預設的,基本不會是生成式的。因為任務性對話容錯率很低,寧可答不上,也不能答錯。生成式的應答話術,更多是在閑聊機器人中,因為閑聊容錯率相對比較高。

3)流程流轉條件的設置(if)

4)滿足條件執行動作的設置(then)

條件設置和動作設置是整個流程的核心思想,整個對話流程都是按:如果條件是什么…那么執行什么動作…的格式設置。

5)退出多輪對話任務的條件

最后,這個對話肯定是不能永遠繼續下去的,需要設置結束對話的條件,比如說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 任務已經完成結束,比如說已經收集完需要收集的信息;
  • 用戶主動要求轉人工結束,比如說用戶跟機器人聊不下去了,要求要人工服務;
  • 用戶長時間未回復結束,比如說機器人出話后,用戶10分鐘內沒有響應就自動結束。

2.?按流程設置和文本解析(語義理解)分

按另外一個維度,可以把多輪對話分為流程設置和文本解析(語義理解)。

1)流程設置–設定對話的流轉邏輯,如是什么,那就做什么

(如下圖,如果是肯定回復那就跳轉到A節點,如果是否定回復就跳轉到B節點)這一塊邏輯判斷跟AI沒有什么關系。

2)文本解析(語義理解)–理解用戶說的話是什么

(如上圖,如果用戶說“我是他媽媽”,機器人怎么知道這是屬于否定回復,這就是文本解析要做的事情),也是整個多輪對話的核心。

文本解析工具主要分類兩大類:信息收集、文本分類。

1)信息收集

收集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對話里收集、對話外收集。

  • 對話里收集:用各種解析器在對話內容中解析出所需信息,比如說時間解析器收集時間、地址解析器收集地址、電話號碼解析器收集電話號碼等。
  • 對話外收集,即不是通過對話內容來收集的,而是通過其他數據交互方式獲取的,比如說通過手機定位,來獲取用戶的位置信息;通過賬號,來獲取用戶的基本信息等等。

2)文本分類

對話中的文本分類,通常又分為兩大類:有較完整的句子結構類文本、超短文本。

  • 有句子結構類文本(someone want to do something)描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意圖。有主謂賓這樣的句子結構。比如說意圖、FAQ,就是有句子結構的文本類型。
  • 超短文本,沒有句子結構的,比如說;好的、可以、ok、行。常見的處理這類型超短文本的解析工具有:語言分類器、選擇解析器。

除了是否有句子結構外,兩類型的文本分類解析工具的應用場景也不一樣。有句子結構類文本解析工具,是全局的應用。比如說“我要轉人工服務”,可以做出一個意圖,不管在流程的哪個節點,用戶表達了這樣的意圖,都可以識別。

超短文本類解析工具,是局部應用的,是強依賴上線文的。比如說用戶單獨說一句“不是的”,如果沒有上下文,是沒有意義的。

機器問“請問您是深戶嗎”,用戶可以回復“不是的”;

機器問“請問您是深圳高校學生嗎”,用戶可以回答“不是的”;

因此同樣“不是的”,在不同的地方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只有聯系上文,才能確定明確的含義。

解析工具直接決定了多輪對話平臺能力的上限,而決定解析工具能力又可以分為兩層:基礎技術層、產品層。

  • 基礎技術層:取決于NLP的能力,包括分詞、詞性標注、NER識別、詞法分析、句法分析、情感分析、句子相似度等底層的能力。
  • 產品層:有了強大的NLP能力,那能不能把這些技術落地,包裝成實際的解決方案,去解決實際的場景問題,就是考驗底層技術產品化的能力了。

三、多輪對話平臺目前的存在的問題

1. 解析工具與場景的不默契

1)例子1

  • 用戶:幫我訂一張機票
  • 機器人:好的,請問你要從哪里出發呢
  • 用戶:深圳明天會下雨嗎

問在哪里出發后,我們往往會調用一個地址解析器來解用戶接下來說的話,用戶回復“深圳明天會下雨嗎”,這時會抽到地址【深圳】,那機器人就理解為出發地是【深圳】了。

解析器確實沒有問題,解出了地址【深圳】,但是解出的地址是不是符合上文需要填充的槽位,這時機器人就無能為力了,因為解析器只管解析,不管業務。

2)例子2

  • 用戶:幫我查詢電費
  • 機器人:請問你要查幾月份的呢
  • 用戶:8

問是幾月份,我們往往會在這個時候調用一個時間解析器來解用戶接著說的話,用戶只回復“8”,這時時間解析器解不出結果,因為時間解析器只能解“8月”、“8號”等等這個帶單位的時間。純說一個數字,機器人就懵掉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解析工具跟實際應用場景的隔閡,導致了運用起來不夠靈活,主要矛盾點體現在:

  • 如果解析工具跟場景分割開,就會出現以上的問題;
  • 如果解析工具跟場景緊密關聯,那通用性就比較差,這樣會導致這個解析工具僅適用于某個場景,而無法遷移到其他場景。

2. 解析工具與解析工具之間不默契

舉例:

  • 用戶:幫我訂一張機票
  • 機器人:好的,請問你要從哪里出發呢
  • 用戶:深圳明天會下雨嗎

還是以上面例子為例,首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 主流程與輔助問答:這個多輪的主流程就是收集訂機票所需要的槽位,輔助問答是只在主流程的過程中用戶可能會問些相關的問題,如“怎么退票”、“深圳明天天氣怎么樣”。機器人回答完輔助問答之后,會繼續回答主流程,繼續收集槽位信息。
  • 信心分:是指解析工具,匹配到結果的分數值。假設分數值是從(0–100),假設信心分高于80分機器人就采納。
  • 中控優先級:是指取解析工具結果的優先順序,比如說解析工具A的優先級大于解析工具B,那解析工具A和B解析結果的信息分都是90分,那機器人會優先取A的結果。

ok,了解了上面的概念之后,我們再回過來看這個例子。

用戶說了:深圳明天會下雨嗎?

會有兩個解析工具解到結果,假設地址解析工具得到的信心分是90分,意圖解析工具解到的【查天氣】意圖的信心分也是90,但是由于地址解析工具屬于主流程,優先級高于查天氣意圖,因此機器人最后選擇的是前者。因此機器人的動作是把【深圳】當作了出發地填入槽位。

因此,從這里可以看到有兩個問題:

  1. 人為事先設定的死死的規則,是沒辦法應對在自然對話中無窮無盡的場景。因此機器人的決策機制不能全由預設規則決定,應該是要結合實際的數據,比如說可以針對單個節點做訓練,A類數據出A回復;B類數據出B回復。
  2. 解析工具與工具之間沒有建立連接,它們之間各自評分,相互之間沒有通訊,沒有協作關系。如果解析工具之間先經過討論,再給出結果,是不是會有更好的效果呢,就比如說,識別到查天氣的意圖之后,意圖工具會告訴地址解析工具,這里的【深圳】是只深圳的天氣,可能不是你想要的出發地,你要再考慮下。這只是一個腦洞,但值得我們去深思。

3. 機器人的回復話術是非生成式的

這里先理清一對概念:

  • 預設式話術:話術提前設定,不會改變
  • 生成式話術:機器人根據場景的各變化因素,而創造出的話術

舉例:

  • 機器人問題1:請問你平均每天運動有超過30分鐘嗎?
  • 用戶:我平均每天至少跑步1小時
  • 機器人問題2:請問你會經常熬夜嗎?

機器人的話術已經被事先死死的設定了,問完問題1,就問問題2。沒有根據用戶的話做出一些反饋,就會顯得很生硬。

假設能這樣:

  • 機器人問題1:請問你平均每天運動有超過30分鐘嗎?
  • 用戶:我平均每天至少跑步1小時
  • 機器人問題2:那你很自律啊,這么說你應該不會經常熬夜吧?

這樣不但能對用戶的回答做出響應,還根據用戶前面說的話來調整問題2的問法。這就是非生成式回答無法達到的效果,這也是機器人比較死板的原因。

4. NLP理解的維度比較局限

舉例:

還記得她嗎,在采訪中她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如果你只看文字,你能理解她里面所表達的是滿意的情緒嗎?

正常人與人的對話,一般會根據語調、文字、表情、動作等維度,組合起來理解對話所表達的內容。但是目前大多數的多輪對話平臺都是只以【文字】單一維度來做解析處理,即使很多平臺都亮出了自己在ASR環節的情緒理解有多么強大,但真正跟多輪平臺運用起來是隔離開的,訓練數據只是轉譯成文本的形式訓練,而不是直接拿語音去訓練。

不同語氣的“呵呵”,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有的是開心,有的是諷刺。如果丟失了語調的維度,那解析的結果肯定是會失真的。

4. 使用門檻高,優化難度大

在以用戶體驗為王的時代,如果你操作一個軟件或APP,你還要看它的說明書,甚至看了說明書還不會操作,那你肯定會瘋掉。

沒錯,多輪對話操作平臺就是一個看了說明說還不會用平臺,通常需要經常專業的培訓才會使用,因此是有很高的使用門檻的,而且邏輯能力不好人,還真做不來。

除了操作門檻高,后續的優化也不靈活。不是說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加點數據,標注下就能解決的。比如說機器人詢問:你是馬先生嗎?

你一開始想到的用戶可能的回答是兩類:肯定回復(是的、我是)、否定回復(不是、打錯了)。但是上線后,你會發現還有很多類型的回復:中性回復【怎么啦、你說】、式有關系人【我是他老婆、我是他兒子】、反問【你是誰呀、是機器人吧你】

每增加一個分類,就要重新在流程圖里增加分支,從新設定規則等等,并非直接加點數據重新訓練就能解決問題了。

四、多輪對話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1. 在目前的框架下去優化

前面大篇幅討論了,目前多輪對話平臺的核心是解析工具,因此我覺得未來的優化方向也是在解析工具上面,比如說:

  • 怎么讓解析工具通用,然后又可以跟特定的場景緊密結合在一起;
  • 怎么讓解析工具之間的協作更加高效,更加合理;
  • 怎么讓后期優化延伸性更加廣,讓機器有條不紊的接納更多的分類。

2. 用新的框架去解決問題

目前的做法是對話流程、對話分支是由人工搭建的,這種方式對數據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只是根據對話記錄,人為整理出對話流程,而對話之間的上下文關系是不參與到模型訓練的。機器人不會隨著人機對話量的增加而變得更加聰明。

未來的優化方向一定是最大化的利用數據,比如說通過給機器輸入大量的對話記錄,機器能夠學習出對話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自己能學習出一個對話流程。

最后,用一句話總結下目前的多輪對話平臺:在解決固定化流程的問題上,確實能降低人力成本,但是對話比較死板,要想做到向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I人,一起加油吧!

 

本文由 @Jimm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們公司目前做多輪對話采集

    回復
  2. 多輪對話的最佳體驗應該是電影《She》中那種對話方式,陪伴式的語音服務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來自安徽 回復
  3. 現狀確實這樣。都懷疑到要不就不接三方了,自己開發。

    來自北京 回復
  4. AI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當哪一天機器人能跟人對答如流了,是不是意味著機器人就有了自己的思想?細思恐極啊。

    來自廣西 回復
  5. 沒錯,多輪對話操作平臺就是一個看了說明說還不會用平臺,通常需要經常專業的培訓才會使用,因此是有很高的使用門檻的,而且邏輯能力不好人,還真做不來。—–精髓了,目前我們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做了多輪會話三年多的人,深有感悟

    來自上海 回復
  6. 寫的太好了,還沒想到對話機器人里面還有這些類型的區分。也想請教一下,現在市面上看到的提供能力的公司,任務型對話機器人哪家做得更好一些?

    來自上海 回復
    1. 同問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