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終成現實?有人用ChatGPT打造不會變心的虛擬戀人

0 評論 4292 瀏覽 4 收藏 20 分鐘

電影里曾經上演過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情感牽扯情節,那么在現實生活中,虛擬戀人是不是真的可能存在?尤其在ChatGPT等生成式AI出現之后,AI和Tinder等社交產品的模式,是否會碰撞出更多神奇反應呢?一起來看看作者的分析。

人會愛上人工智能嗎?指針撥回 10 年前,那個 ChatGPT 尚未出現的時代,一部名為《Her》的電影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

西奧多,一位剛剛結束婚姻關系的孤獨寫手,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了人工智能助手薩曼莎。薩曼莎身上包含了當時人對 AI 的諸多想象,比如說她知識面很廣,可以與西奧多交流溝通并分享觀點(類似 New Bing);同時她能幫西奧多寫信和寫詩(類似 Notion AI);規劃日程、行程安排也不在話下……

除了扮演工作和生活助理的角色外,最重要的是,她為西奧多提供情緒價值。她關心與安慰西奧多,而西奧多對她的感情也逐漸發生了改變。盡管薩曼莎沒有物理化身,卻成為了西奧多情感意義上的女友。

電影里的情節似乎也有望在現實生活中上演。ChatGPT 走紅的這段日子,開發者除了在各種生產力工具領域“花式整活”之外,在約會交友場景也出現了不少有意思的新產品。

從 ChatGPT 本身的特性來說,其生成對話的 UI,天然適合線上約會場景。在真人社交 App 中填充機器人,來以此制造虛假繁榮無疑屬于歪門邪道;但如果用 Tinder 的殼,做一款全是 AI 聊天機器人的社交 App 呢?Code Candy,一個來自羅馬尼亞的團隊就做了這樣一款產品,他們利用 ChatGPT 打造了一款二次元風格、AI 虛擬戀人版 Tinder。

一、二次元風格、AI 版 Tinder,50 款“女友”總有一款適合你

本月,Code Candy 團隊上線一款叫做《WaifuChat AI Anime Dating Sim》(以下簡稱《WaifuChat》)的產品,最初了解到這款產品是通過 A16z 消費投資方向的合伙人 Justine Moore 的推特,她表示:《WaifuChat》是一款全 AI 聊天機器人版本的 Tinder,并且有預感它會火……

《WaifuChat》目前僅上線了安卓端,根據應用商店頁提供的信息,目前產品的累計下載量約為千余次。

雖然只上線很短時間,千余次的下載量確實算不得太好的成績,但被 Justine Moore 看好,只可能說是產品的魅力,筆者也就去體驗了一番。

“Waifu”這個詞起源于二次元文化。根據百科,Waifu 由日本的御宅族創造,指的是游戲或者動漫中最喜歡的女性角色,因為御宅族會將她們當做妻子(Wife)來看待,也就有了 Waifu 一詞。從名字和 iCON 也能看出《WaifuChat》的定位非常明確,是一款二次元風格、應用內聊天角色只有女性的 Dating App。

在匹配機制上,《WaifuChat》采用了經典的滑動匹配機制,左滑跳過,右滑喜歡,點擊頭像可以查看詳細信息,匹配成功就可以開始對話。筆者簡單測試了一下匹配成功的概率,10 次喜歡能有 8 次匹配成功,成功率很高,畢竟這款 App 前期肯定就是為了讓用戶聊天,去嘗試并接受一個新的模式,也沒太大必要去卡匹配率,后期決定了商業化怎么做,可能就會做相應調整。

另外就是,目前設計的 AI 聊天機器人有限(粗略估計大概有 40-50 位),左滑的角色還會重復出現,用戶多次喜歡的話想對話的 AI 聊天機器人幾乎都可以匹配成功。

具體看《WaifuChat》中各個 AI 聊天機器人的人設,其實還挺豐富的。從鄰家少女到古風美人,甚至是更具科幻感的機器人女孩都有;人物畫風也并不局限于日系二次元,還囊括歐美畫風、寫實 3D 畫風等。

不過由于筆者本身對二次元文化的熟悉度不高,只能說這 40-50 位聊天機器人基本上都有一定辨識度,但對于二次元用戶是否買單這個問題,暫時沒能看出太多門道(了解二次元文化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區激情開麥)。對于大家普遍關心的交流能力,筆者也和幾位聊天機器人交流了一番。

先說結論,現階段以電影《Her》中的薩曼莎為標準來評判的話,肯定是達不到。

《WaifuChat》雖然是一款本月上線的 AI 應用,但它接入的是 GPT-3 的 API(由 Open AI 于 2020 年 6 月發布),而非 GPT-3.5 或最新的 GPT-4。相較 GPT-3,GPT-3.5 真正擁有了理解人類指令的能力,而這一提高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使用 RLHF(從人類反饋中強化學習)訓練來實現的。因此體驗上,《WaifuChat》在交流方面還有不少局限性:

1)完全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相對死板,不會延展話題,和真人聊天不是一個體驗,并且用戶每次僅限輸入 100 個字符。

2)雖然支持多語言,但僅對比中、英交流,會發現英文交流回答的邏輯性和合理性明顯優于中文交流;

3)各個聊天機器人有不同偏好的話題,例如自然風光、哲學等,它們習慣于用向用戶提問的方式引向相關話題,但是感受上個性的差異不大,缺乏記憶點,也就是說,雖然套了不同的外皮,但供給的內核大差不差;

4)最要命的問題在于,AI 聊天機器人非常擅長順著用戶的話往下說,卻根本無法記住回答。例如筆者嘗試告訴它我住在北京,它會馬上接上北京相關的各種問題,而十分鐘后再次問它是否知道我住在哪里時,它會誠懇地道歉并表示不知道……聊天機器人無法根據用戶的反饋信息進行累積學習,這意味著雙方很難產生深度交流,罔論成為用戶的靈魂伴侶。

“GPT 是一個語言模型,可以記住之前的對話,但是不會記住任何個人信息或與對話有關的任何信息。只會使用對話來幫助您更好地回答問題?!边@是據說采用了最新 GPT-4 的 New Bing 告訴我的,而用過 Replika 的鐵子們,應該知道 Replika 是能夠記住“主人”的個人信息的。這需要開發者在直接用 GPT 的模型的基礎上,做二次開發才行。而《WaifuChat》顯然有點著急趕著上線。

《Her》終成現實?有人用ChatGPT打造不會變心的虛擬戀人

用中文交流,AI 聊天機器人

無異于復讀機 | 圖源:《WaifuChat》

與此同時,多數 AI 聊天機器人的圖片具有明顯的 AI 作圖的“特征”,手指的狀態往往非常奇怪,而開發團隊也未進行任何調整就直接使用了而成為一大槽點。

《WaifuChat》的開發者似乎也感受到了目前產品的交互表現略顯單薄。他在 Reddit 上表示,目前他的想法是做一款虛擬女友類型的 App,之后也會考慮加入一些“總括性的故事結構”(或許可以理解為整體世界觀),一定程度上向約會模擬游戲靠攏。

且不說做約會模擬游戲現在有多“卷”,這位開發者本身對二次元內容也不太熟悉,只是在這一波 AI 創業潮中看到了機會,其實很難想象他僅憑一己之力能夠做出太好的內容。

《Her》終成現實?有人用ChatGPT打造不會變心的虛擬戀人

開發者自述 8 歲之后就沒看過動漫,

也從沒玩過約會模擬游戲 | 圖源:Reddit

倒是有一位外國網友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見解,他提到 Tinder 最初的成功是基于一種“容易匹配,容易拋棄”的渣男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匹配對象的多樣性和隨機性,從這個角度來思考《WaifuChat》如果轉向更深的故事性就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向,反而有機會利用這一模式克服 GPT-3 缺乏長期記憶、容易前后不一致的問題。

因為是 AI 版本的 Tinder,去類比 Tinder 的成功原理貌似很有道理,不過這位網友忽視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 Tinder 模式實際上只是一個“殼”,Tinder 用戶的最終目的是把人約出來,但聊天機器人顯然是沒辦法線下見面的,這就回答不了用戶“因何而來”的問題。

《Her》終成現實?有人用ChatGPT打造不會變心的虛擬戀人

網友在 Reddit 上給《WaifuChat》提建議 | 圖源:Reddit

單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既然不能線下見面,基本就需要和用戶打“感情牌”。但這時候就會發現,無論是要求聊天機器人有個 IP,或者是像《Replika》打造專屬的陪伴型聊天機器人,走的都是長期交流的路線,搭配上 Tinder 的速配模式就顯得非常矛盾。

總而言之,《WaifuChat》雖然被 A16z 大佬看好,但仔細看下來,現階段的產品體驗和產品思路都有不少硬傷的。反饋到下載量趨勢上,便是《WaifuChat》在被大佬帶貨之后,吸引來了不少看熱鬧的吃瓜群眾,下載量明顯上升,最高單日下載量大概是 200–300。但目前的產品體驗顯然還不足以讓用戶形成自發傳播,下載量也慢慢回落。

《Her》終成現實?有人用ChatGPT打造不會變心的虛擬戀人

《WaifuChat》單日下載量趨勢圖 | 圖源:點點數據

在提供情緒價值的方向上的,也不僅僅是 AI 虛擬戀人這一個方向,也有開發者在利用 AI 幫助用戶勇敢追愛。

二、AI 當“僚機”,和真人交互之前先和他/她的 AI bot 撩上幾個回合

在《Snapchat 之后,借助于 TikTok 做交友會迎來一波熱潮嗎?》一文中,我們曾介紹過一款名為 Snack 的 Z 世代 Dating App。Snack,是一款“專門為交友用戶設計的 TikTok”,于 2021 年初正式上線。用戶在進入 Snack 后無需填寫個人信息,而是上傳視頻,互相點贊的兩名用戶即為匹配成功。

Snack 的創始人 Kim Kaplan 在交友應用領域經驗豐富,曾負責交友應用「Plenty of Fish」(后被 Match Group 收購)在產品、市場營銷等方向的工作,而 Snack 早在 2021 年 2 月就完成了 350 萬美元的前種子輪融資。上線兩年,Snack 一直表現不溫不火,2021 年它在美國市場的最好下載成績大致為 iOS 生活分榜 Top 50,近一年的下載成績近一步下滑,基本查詢不到它的在榜信息……

或許是在近一段時間的 AI+創業潮中看到了機會,Snack 在今年三月初進行了一次版本更新,在應用內添加了一項名為“Avatar Discovery”的功能,讓用戶可以訓練自己的 AI 聊天機器人來進行破冰。筆者也查閱了這項功能上線之后,是否對留存、活躍等數據有影響,但可能是因為體量比較下,三方平臺沒有查閱到任何數據,所以這篇文章中,我們就只把這個 idea 分享給從業者們。

關于 Dating 的破冰,白鯨也寫過不少文章,這一直都是社交 App 里的一大痛點,大家也探索了不少的解決方式,而再加上上面測試的《WaifuChat》,筆者深感這個 AI 僚機還是挺靠譜的。

“Avatar Discovery”在 Snack 主頁一級選項卡中左側第 2 個位置。進入之后,產品推薦的對象就不是真用戶了,而是 6 位用戶的 AI 聊天機器人,系統還會將 AI 聊天機器人隨機呈現在 3D 地球上。用戶可以通過點擊屏幕下方的頭像查看每位用戶的資料卡,之后選擇感興趣的用戶,與他/她的聊天機器人開啟聊天。

Avatar Discovery | 圖源:Snack

有一說一,這些聊天機器人都還挺會找話題的。與此同時,因為知道自己面對的并非真人,用戶的回答也能夠更加隨意、自然,以下也放出幾個聊天機器人的開場問題大家隨意感受下:

  1. 如果你余生只能吃一種食物你會選擇什么?
  2. 如果你的手機只能保留 3 個 App 你會選擇哪三個?
  3. 你最近去了誰的音樂會?
  4. 你做過最任性的事情是什么?

和很多 Dating App 一樣,Snack 需要雙方均發送喜歡才能開啟聊天。而用戶可以通過查閱自己的聊天機器人的互動記錄來增進對于待匹配用戶的了解,先行尋找共同的興趣點,一定程度上避免尬聊情況的發生。

而另一個點在于,Dating App 屬于日打開次數很高,但是用戶停留時間很短的 App,也就是說,一個用戶在尋找對象期間,一天會打開 App 多次來查看自己的“進程”,但是上去沒有太多事情可以干,停留時間很短。這導致一個匹配關系內的兩個用戶,很少能同時在線,幾次異步交互下來,原本的好感被消磨,導致用戶體驗、匹配效率都下降,而內容的交互有助于強化雙方的了解意愿。

在 AI 聊天機器人的運作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用戶對于聊天機器人的訓練,來體現用戶的性格、興趣、能力等等,而筆者在體驗中感覺更大的作用在于,如果有用戶對自己感興趣來和自己的機器人聊天,如果訓練得當,可以讓自己的機器人通過多個回合的聊天更了解對方,而不僅局限于展現自己。

雖然筆者尚在這項功能的等待名單中未能直接上手訓練,但筆者發現對話的幾位聊天機器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透露“主人”的社交媒體賬號的情況(“主人在 Facebook 上喜歡發布旅行相關的內容”等,而在某些情況下,筆者還問出了“主人”的社交媒體賬號),由此推測一部分訓練數據可能來源于用戶的社交媒體賬號數據。

相比于我們此前看到 AI 破冰工具,用戶需要依據各種場景去生成破冰的話術,再發給對方,Snack 相當于前進了一步直接將 AI 聊天機器人接入應用內。不過,現在還有更“激進”的開發者,將匹配、破冰、聊天以及安排約會全部“外包”給 AI 工具,而用戶只需要按照 AI 反饋的日程安排,出門約會就好。理論上看,這樣的做法的確很高效,但約會對象是否該有知情權?這一點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Her》終成現實?有人用ChatGPT打造不會變心的虛擬戀人

由用戶在 Reddit 上發帖,求問將 Dating App

“外包”給 AI 打理的做法是否道德?| 圖源:Twitter

從 Tinder 到 AI 虛擬戀人,再到 AI“僚機”,其內核都是在實現人們希望終結孤單和渴望連接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的需求一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技術的變量卻帶來了新的機會。AI 對整個約會交友賽道的改造已經悄然開始,你覺得 AI 和 Tinder 模式會產生“化學反應”嗎?

作者:李爽,編輯:殷觀曉;出品:白鯨出海編輯部

來源公眾號:白鯨出海(ID:baijingAPP),泛互聯網出海服務平臺。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白鯨出海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