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已死?狂飆的AIGC將如何改變設計師的未來

0 評論 9539 瀏覽 48 收藏 16 分鐘

AIGC的火爆,將“AI失業”的恐慌落在了人們頭上。AIGC到底是什么呢?它將如何顛覆行業?本文作者從設計師的視角,對這場技術變革給設計師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看過《流浪地球2》的小伙伴,一定對影片中的終極大Boss人工智能MOSS印象深刻,它既能幫助人類建造衛星發動機,又能連接全球攝像頭暗中觀察、獨立謀劃布局,試圖用毀滅人類的方法延續人類文明。電影用縝密的敘事手法帶我們提前想象了具有了意識的人工智能將對我們造成怎樣的威脅。

電影之外,科技照進現實。美國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發布的語言生成模型ChatGPT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ChatGPT所代表的AIGC賽道火爆出圈,“AI失業”時代的恐慌落在了每一個人的頭上。

那AIGC到底是什么?它將如何顛覆設計行業?在為生產力賦能的同時它又會讓多少設計師失去飯碗?在這個聲音嘈雜的AI浪潮下,我想從設計師的視角,近距離觀察這場技術變革,為未來設計師們找到時代解藥。本篇文章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

01 爆火的AIGC到底是什么?

AIGC的全稱是AI-Generated Content,指利用人工智能來創造內容。 有別于我們在上個時代常說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三者的主要區別是內容來源。PGC的創作主體是擁有專業知識、擁有內容相關領域資質的、具有一定權威的專家;UGC的創作主體是普羅大眾,就像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拿起手機隨便拍一段視頻上傳抖音或小紅書,這讓成為創作者的門檻大大降低。而如今,AIGC的技術突破標志著內容生產模式邁入了全新的時代。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說“AIGC將顛覆現有內容生產模式,可以實現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以百倍千倍的生產速度?!?/p>

目前AIGC領域所呈現的內容類型越來越豐富,包括文字對話、圖片、視頻、音樂、代碼。內容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工業化水平越來越強,尤其是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出現了寫作助手、AI繪畫、對話機器人、數字人等爆款級應用。

例如最近爆火的ChatGPT無疑是AIGC這個賽道里最成功的產品,一經上線席卷全球,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它的用戶注冊量就突破了1億,這個用戶增長速度比Tiktok、Facebook等熱門產品的歷史數據更加驚人。

除了以ChatGPT為代表的問答領域,AI繪畫也是AIGC的標志性應用場景,它的成熟性和易用性讓許多藝術家和設計師們開始感到了危險。目前最常用的AI繪畫工具有三個,分別是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 2。

其中MidJourney是設計圈內使用最為廣泛的,它搭載在社交平臺Discord上,無需下載額外應用,只需要在對話框中輸入指令就可生成任何風格的圖片,質量非常之高,經過幾輪簡單調整,就可以使用了。去年12月8日,全球首幅AIGC畫作《未完·待續》就拍賣出110萬元高價,讓AI繪畫徹底火出圈,大家都沉浸在AI帶來的藝術民主化的創作樂趣中。 小紅書“AI繪畫”相關筆記最高點贊量18.5萬,屢屢成為搜索熱詞;抖音上有關“AI繪畫”的短視頻最高點贊量甚至接近140萬。

目前,AIGC賽道已成為最熱門的新風口,經濟下行下的大廠再次被注入腎上腺素,紛紛攜資本入局。

比如前文提到的《未完·待續》,就是由百度推出的AI作畫平臺文心一格完成作畫;網易推出的一站式AI音樂創作平臺“網易天音”,根據指令10秒即可產出詞曲編唱,還可以選擇AI歌手進行演唱;阿里巴巴旗下AI在線設計平臺Lubanner,能1秒內生產8000張Banner,大大提升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在海外,微軟與OpenAI合作發布的新一代智能搜索引擎NewBing備受市場關注,谷歌也不甘落后,立即在2月發布了與ChatGPT相匹配的對話機器人Bard,準備在未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搜索市場中與微軟一較高下。

如火如荼的資本布局,預示著AIGC的高歌猛進。正如騰訊在今年1月份發布的《AIGC發展趨勢報告2023:迎接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時代》中指出,“AIGC絕非曇花一現,作為新的生產力引擎,它代表著AI技術從感知、理解世界到生成、創造世界的躍遷,正推動人工智能迎來下一個時代。

02 AIGC搶了設計師的飯碗?

雖然AI代替人類的言論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五年前,前諾貝爾得主尤努斯就已聲稱AI將使5億人失業,小范圍的造成了一些恐慌,不過那時,人們還認為AI只是會代替掉那些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而AI能可怕之處正是在于它的深度學習能力,也就是它可以在特定環境下,通過與環境之間的交互獲得反饋,不斷學習,找到最佳策略。

這讓AI擁有了兩個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特點:極快的學習能力和超高的工作效率。這是為什么AlphaGo能夠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打敗人類圍棋高手李世石,也是為什么如今,AI已經將觸角伸到了藝術設計領域,即將攻下這塊曾被視為人類抵御人工智能侵襲的最后一塊領地。設計在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沖擊下顯得不堪一擊,讓全世界的設計師們再也坐不住了。

各個互聯網大廠已經將AI工具融入到日常工作流中了,這對于公司的降本增效無疑是巨大的加持,也已經有第一批被AI搶了飯碗的設計師出現了。

正如工業革命時代,機器的廣泛使用讓許多工人下崗。本來是用于助力人提效的工具,如今卻是成為了人的替代者,這很的確很殘酷,但也真實的反映了一個的真理:有能力AI為你打工,沒能力你為AI打工。

以MidJourney、DALL.E、Stable Diffusion為代表的AI文本生成圖像模型已經能夠生成許多可商用的設計內容,如電商產品宣傳圖、Banner圖、運營海報、B端Icon、IP設計、商業插畫、游戲元素等。

在未來,公司的一個業務線可能只需要一位設計師,負責與AI緊密協作,負責調教AI讓模型更符合產品的需求,并對AI產生的內容進行微調和修改,實現某種意義上的“人機協同”。也就是說,在未來,你的同事將會是一個個被訓練好的AI。

03 AIGC浪潮席卷,設計行業的未來是什么?

從AI繪畫到AI生成視頻,AIGC對于設計行業的巨大沖擊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正真實的發生著。在未來一定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這場技術變革中被淘汰。就像照相機的出現取代了那些商業寫實肖像畫家;而攝影并沒有使繪畫消亡,反而把繪畫從肖像訂單中解放,使繪畫重拾探索功能,誕生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藝術風格。那些高喊“繪畫已死”的人,驀然回首,才發現藝術的進程已向前走了那么遠。

設計也是同樣,真正了解設計思維的人,會明白設計的價值絕不僅在于輸出的視覺內容,而在于內容背后的一套體系化的思考鏈路:基于對市場的深度理解和對用戶的共情,通過結構化思維的分析,并不斷驗證迭代,最終輸出具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而這一流程是AI無法代替的。因此設計行業并不會就此消失,反而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只不過這個發展的機會,是屬于那些優先掌握了AIGC技術的設計師的。

AIGC在基礎技法上解放了設計師,讓新一代設計師能夠超越范圍、規模和學習方面的限制,將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架構、構思、共情、審美上,最大邊際的發揮創造力。

同時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的做出設計決策。在模擬環境下預測不同設計方案會產生的結果,減少投放測試的成本。設計師還可以利用AI提升個性化用戶體驗,比如Netflix、Spotify等公司使用的推薦引擎就是通過AI為精準的受眾群體制定個性化UX設計。

04 面對AI時代,設計師如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任何一個時代,科技在殺死許多工作的同時,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未來已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擁抱變化,跟蹤學習這些新技術,穩固自己的護城河。未來一定是屬于懂AI,會使用AI的設計師的。這里幫大家總結了在AI時代下,設計師必須要做的三件事。

1. 提高搜商

搜商是指你是否能快速通過搜索關鍵詞檢索到你想要東西,AI繪圖工具都是使用關鍵詞生成,或者先喂給AI一些參考圖再加關鍵詞生成圖片的方式,但如果你本身就不了解很多作品風格、藝術家名字、或渲染技術,你是無法通過Midjourney等AI工具準確生成你需要的圖片的。因此,我們要多看優秀的作品,總結共性,思考用什么關鍵詞可以產出這樣的圖片,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2. 善用工具

自從OpenAI公司開放了GPT的模型后,許多基于此模型搭建的應用工具層出不窮,只有提前了解并率先將這些工具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夠和其他同事拉開差距,提升工作效率。一個會用AIGC工具做輔助的設計師,效率超過100個設計師。

3. 學習跨領域知識

在這個行業不斷進步,職場環境越來越內卷的時代下,設計師僅僅具備設計思維是夠的,除了需要不斷學習最新的技術和,還需要具備交叉思維和跨學科的能力,比如產品思維、數據分析、行業分析、用戶研究、運營能力等等。不斷點亮自己的技能樹才是這個變化時代的不變之道。

05 結語

根據阿瑪拉定律,人們總是過高估計技術在三年內的進步,而低估了技術將在未來十年后的影響。而AIGC從概念被提出到技術成熟至今,正好過去了十年。它在寒冬蟄伏已久,只等東風而至,奇點來臨。我們有幸見證這個可能與奇點擦身而過的時代,作為人類創造力最后的捍衛者,設計師與人工智能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面對無數的機遇和挑戰,

回到山頂的數字洞穴,還是登上不知生死的夜航船。

選擇在我們的手中。

本文由 @姚一扣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