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浪潮中與AI謹慎對抗

0 評論 1497 瀏覽 1 收藏 15 分鐘

AI技術的爆發一方面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與想象空間之大,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衍生問題,不少圖文、視頻創作者就對生成式AI產生了一定質疑。那么,這些質疑是針對哪些方面發出的?一起來看看作者的分析與總結。

“如果我們注定要進入一個與人工智能共存的時代,那我希望大家至少保持清醒?!?/p>

聊了兩個小時生成式AI如何在原創繪畫領域牽起巨浪之后,忍冬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作為總結。

大眾對于新技術的態度,并不是都很積極。

4月1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起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征求意見稿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出了多方面要求,違反規定的服務提供者,如果構成犯罪,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消息一經發出,對當前AI發展亂象多有不滿的人們反響強烈。中文互聯網中存在已久的,對AI的質疑之聲借此次意見征集爆發了出來。

類似的疑慮也在大洋彼岸滋長,人類對未知與不可控事物天然的保護機制 ——“恐懼”,已經觸發。

3月29日,一封公開信在互聯網上流傳,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應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至少6個月,并共同開發和實施一套高級人工智能設計和開發的共享安全協議,由獨立外部專家進行嚴格審核和監督。

包括馬斯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 Stability AI 首席執行官埃馬德·莫斯塔克等1000名各行業大佬,都在這份公開信上署了名。

新技術狂飆突進的另一面,是生成式AI極快的進化速度、對行業的顛覆性變革,以及相伴的倫理問題,讓不少人躊躇、警惕、甚至是抵制。

《銀杏科技》試圖從多位圖文、視頻創作領域從業者的視角出發, 了解當前對生成式AI質疑之聲從何而來的,些許蛛絲馬跡。

一、靈韻消失

對生成式AI最激烈的批評,是認為它褻瀆了創作,忽視了表達。

忍冬是一名半職業畫師,AI繪畫風潮從去年開始,彼時她的觀點是自己的創作具有不可替代性,AI會淘汰掉水平較低的畫工,真正有想法有執行力的創作者仍然是被市場需要的。

直到上個月一位粉絲通過私信告訴她,“你的畫被喂AI了”,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你可以明顯看到AI生成圖畫中的拼接痕跡,我甚至可以一個一個指出來,每一塊是融了我哪張圖”。

忍冬向《銀杏科技》解釋,“從前技術力不夠的時候,大家可以肉眼分辨出AI制品的粗糙和僵化?,F在AI有了一些混淆視聽的仿真能力,突然它就變成了藝術品,我很難接受這一點?!?/p>

為了捍衛創作的價值,從業多年的資深概念設計師阮佳,則直接選擇了在微博上對AI“宣戰”。

4月21日,阮佳發布了一張艾爾登法環女武神的同人示范草圖,測試在限定時間30分鐘內,AI能否將草稿細化為成品。

測試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人類取勝。

無論是細化精度,還是更抽象的創意、思想、藝術表現力,頂尖創作者的作品與AI生成品的對比鮮明,可以直觀看出機械造物相較于人類表達的僵化之處。

不止繪畫,文字和平面設計領域的從業者們也有類似觀點:AI生成品的拼貼、重復感被掩飾,實際上它只模仿了作品形式,沒有內容增量。

AI因此被批評者們視為“寄生蟲”,其生成品被冠以蔑稱,“賽博尸塊”。

其底層邏輯很直白,一不認可AI有資格作為創作主體,二不認可其生成物的審美價值。

“人化”特質是生成式AI的強項,在龐大語料庫的基礎上通過深度學習實現仿風格化,以無限接近于人類創作。

批評者們認為,這種被超級算力加持的“創作能力”只是量變,并非質變,人工智能只能重組,無法創新。

一系列以“創作”為賣點的AI產品,功能也因此變得可疑。如果所謂的創新只是在咀嚼語料庫,這些反芻而成的“作品”是否真正創造了價值,這是批評者們持續追問的話題。

至于審美價值,則關系到大眾取向。

退回到一百年前,影像技術的發明帶給文化界極大的震撼并引發相關思考。本雅明在在文化評論集《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中寫道:隨著復制時代的到來,攝影和電影技術,使得藝術作品中獨一無二的原真性和“靈韻”消失了。

此處的靈韻消失,指代藝術作品的氛圍枯萎,且藝術作品的本真性、膜拜價值和距離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不過機械復制技術又使藝術品的展示功能得到了提高。

而今技術再次躍進,已來到“機械生成的時代”,演算得出的成品有再次革新藝術生產關系的趨勢。

那么如何看待“AI生成的獨有藝術風格”,涉及大眾取向與藝術觀念的更新,勢必會經歷一個長期爭論的過程。

但至少在繪畫領域的忍冬看來,一種可怕的審美正在誕生。

“很多知名畫手的作品被喂給AI,跑出來的圖拿去和原作比較,并且宣稱從此這個風格的畫作可以實現量產?!?/p>

忍冬透露,行業里出現了一個新的標準,即“風格能否被AI識別并復刻”。一些專門做AI量產生意的人開始用這個標準去和畫手約稿,未來的創作趨勢,也許將圍繞能否被機械拆分和重組。

不過雖然爭議頗多,從業者們也有一個共識,那就是AI的成長速度還會繼續突破大眾的認知。

“AI是個很強的學習者,說不定有一天它會知道美是什么,而我們人類,關于美的教育還停滯不前?!绷硪晃划嫀煾锌?,“誰知道會不會有一天,由人工智能定義創作的價值?!?/p>

二、使用者悖論

如果說上述爭議集中于形而上的觀念層面,那么更尖銳的矛盾,已經發生在AI作為生產工具的實用中。

無可否認的是,創作行業真實存在著大量枯燥重復的工作,這些工作又有一定技術門檻,生成式AI作為輔助工具,客觀上是被需要的。

“很多人會問,動畫是一張張地畫出來的嗎,2D動畫就是一張張畫的?!?/p>

從事動畫相關行業的白樺,講述了AI的實用之處,“很多有門檻的重復性勞動讓AI來做,比如自動上色、自動中割。編劇方面可以讓AI生成大綱、提供創意、或者幫助作者整理人物關系?!?/p>

問題在于目前的AI工具,還遠沒有實現操作規范化,手持工具的人向左向右,決定了它是否得以善用。

比如侵權問題。AI的生成能力通過投喂大量數據集養成,而這些數據集的獲得手段,并不一定合規。

白樺表示,“建立在學習市面上創作者作品基礎上的拼接本身就涉及侵權。即便聲稱數據集來自開源數據,公開源這一界定也相當模糊,因為有很多作品被搬運到其他公開平臺可能也是創作者不知道的?!?/p>

網易LOFTER在3月初上線的AI繪畫功能,就遭到用戶的抵制。

創作者擔心平臺會把自己的畫作和文章當做訓練數據,有人發文抵制,有人刪號推出平臺。3月8日,LOFTER最終下線了該功能。

我們在浪潮中與AI謹慎對抗

據《IT時報》報道,百度向百家號入駐作者開放的AI文字轉視頻功能,屬于文心一言的TTV(文本內容情感化分析)功能。

該功能也存在版權風險,其視頻素材來源不明,但風險被轉嫁至媒體及其他百家號作者,若被告侵權,作者將承擔巨大的版權風險。

同時,直接利用AI生成內容盈利的人,正在擠占原創者的生存空間。這個問題在各類UGC平臺最為明顯。

一位LOFTER萬粉的同人創作者告訴《銀杏科技》,不少熱門TAG的最高熱度畫作是用AI生成,這些畫作依靠LOFTER的打賞功能已經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網文圈也有類似的例子,用各個作者的文字喂給AI,幾乎零成本生成的文章熱度與收益兼得。這對于原創者而言,是對創作積極性的巨大打擊。

此外,AI生成對深度偽造技術的強化,牽涉到一個技術倫理范疇的問題。

“真實”的衡量標準被技術的更迭改變,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到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到如今有視頻也不能保證客觀真實。

《征求意見稿》發出后,視頻制作者Ellen也提交了詳細的意見參考,他對《銀杏科技》講述了對AIGC生成內容模糊真實與虛擬邊界的疑慮。

“感官真實依然是我們最信任的真實,P圖造假這個概念經歷了很多年,才被中文互聯網默認為常識,現在人工智能創建的內容更難以被區分。在沒有厘清AI生成的邊界與規范之前,我會一直對它保持謹慎?!?/p>

三、簡化,或解放?

如果把再問題深入到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問題上,則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面是看好人工智能對生產力的解放,生成式AI協助人類突破表達的上限。

美術設計文浩告訴《銀杏科技》,上海某知名游戲公司已經成立了AI項目組,目前多個部門的牽頭人都在跟進對企業AI數據和代碼的優化。

“研究AI的目的,是把簡單但是很費時的工作交付出去,讓AI完成。節省下很多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去做一些不同的創想,推進更細致的工作?!蔽暮浦v述到,“我所知道的游戲大廠都在跟進類似項目了?!?/p>

另一面,身處教育領域的高校設計課講師,則憂慮于AI可能會“簡化”使用者的思維。

各類工具越來越完善,對使用者基本功的要求會越來越低。十年前各類設計軟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和使用門檻,需要從使用邏輯教起?,F在一鍵生成、自動處理的質量已經非常出色,好處是表達的門檻降低,創作的精英主義色彩被剝離。

但技法和基本功的東西被外包給AI,創作者在成品之上制造成品,對創新而言是解放,也是限制。

技術延伸人的肢體,又“癱瘓”了被延伸的肢體。

AI也許會成為同水、電、智能手機一樣,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環,是深度融合,還是過分依賴,這有待考察。

今時今日,AI正在嵌入我們生活的一切?;ヂ摼W公司百模大戰,都在開發自己的人工智能項目,各類應用、產品正積極引入AI,以免被潮流拋在身后。

AI技術仍待進步,針對AI的監管、規范、與社會認知也需要更新。

科技呈指數級增長時,經濟、法律、觀念的跟進速度可能相對緩慢,面臨步調問題。

技術的光環之下,抵制與批評之聲可能被遮蔽,而作為從業者,應該對“技術拜物教”保持必要的謹慎。

作者:撐遲

來源公眾號:銀杏科技(ID:yinxingcj),帶給你最好的商業人物和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銀杏財經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