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生成:隱私和版權的新挑戰
隨著AI 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AI生成各種圖片、視頻等作品,并在各大平臺上廣泛傳播與售賣。但在這背后,也存在一些隱患。AI創作生成的圖片、視頻等作品,其隱私和版權該如何保護,如何界定?
隨著AIGC技術及相關應用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AI生成各種圖片、視頻等作品,并在各大平臺上廣泛傳播與售賣。最近,一張由AI生成的NFT藝術作品在一家拍賣行以超過$600,000的價格成交,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張作品名為《The First 5000 Days》,由數字藝術家Beeple創作,由一系列AI生成的圖像拼接而成。然而,在這次成交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對該作品版權的質疑。一名名為Larva Labs的公司聲稱,Beeple使用了他們的開源項目CryptoPunks中的一些圖像來生成作品,而CryptoPunks是有版權保護的。Larva Labs還表示,他們與Beeple之間從未達成任何授權協議,因此他們認為Beeple侵犯了他們的版權。雖然這一事件的結果尚未確定,但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AI生成作品版權問題的關注。
一、AI生成的圖片是否有版權?
版權是對原創作品的保護,只有原創作品才享有版權保護。
AI作品的生成之所以會存在版權糾紛,主要原因是因為AI模型的訓練需要使用大量的數據集、內容類型、版權歸屬情況以及模型的設計和使用方式等。創作時,如果數據集中包含受版權保護的內容,就很容易引發版權侵權風險。
因此,在談到AI生成的作品是否侵犯版權時,它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法律問題,還涉及到了許多創作者的心血和努力。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創作者,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創意來創作作品。當你發現自己的作品被人盜用、篡改、甚至用于商業用途時,你會感到多么憤怒?同樣地,在使用AI生成的作品的用戶來說,也需要明確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
有用戶認為:AI模型訓練所使用的數據量龐大、生成算法復雜,輸出內容與原始圖像不同的可能性很高,因此AIGC侵權的概率相對較小。但最近大火的Stable Diffusion等AI生成模型的實驗表明,生成的內容與數據集作品相似度超過50%的可能性達到了1.88%,與數據集中的原創作品高度相似,侵權的風險不容小覷。??
二、AI創作作品能否享有版權保護?
Ai作品是否享有版權保護目前仍存在爭議。例如,歐盟已經頒布了新的版權法規,其中包括了一些針對AI創作作品的規定,明確了這些作品的版權歸屬和使用規則。
在我國,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只要是以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且具備作品應有的著作性,都可以被認定為著作物,從而受到著作權法律的保護。
因此,AI創作的作品同樣也可以被認定為著作物,并受到著作權法律的保護。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上AI作品的版權歸屬可能會面臨爭議。需要創作者在使用AI平臺或工具創作作品時,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與工具所有者進行協商,確定版權歸屬。
目前,版權法規正在不斷完善和修訂,以適應AI技術的快速發展。創作者可以多關注和了解相關法規的變化,以確保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合理的版權保護。
三、AI創作如何避免版權侵權風險?
在使用AI工具生成設計作品時,設計師應該從源頭做起,使用合法素材,盡可能避免使用未經授權的素材,特別是商業用途的素材。使用版權素材庫或創作自己的素材。如果需要參考他人的作品,可以將其作為靈感來源,但不應直接復制。同時,轉換數據集,使用自己的數據集,而不是從他人的作品中提取數據。
另一方面,避免過分依賴AI技術。雖然AI技術可以幫助設計師提高效率,但也應該保持自己的創意和創造力。應對生成的作品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調整,確保其與其他作品有所區別。
四、隱私風險不容忽視
除了版權,越來越多的隱私問題也被逐漸暴露。在生成圖片或視頻時,AI模型可能會使用用戶上傳的照片或個人信息,未經授權使用用戶的照片或信息容易導致隱私泄露風險。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AI技術生成虛假的圖片、音效、視頻,用于欺詐、騷擾、造謠等非法活動,從而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小結
AI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應用效果取決于使用者的意圖和行為。我們需要關注AI技術在應用時可能存在的隱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降低這些風險。這些隱患也不僅限于隱私泄露、版權侵權。
在使用AI技術時,我們需要明確其應用場景和邊界,并盡可能減少其對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文明的AI使用。
作者:李娜
來源公眾號:58UXD(ID:i58UXD),58UXD,全稱58同城用戶體驗設計中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58UXD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