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看病慢」的日子終將告別

2 評論 4589 瀏覽 22 收藏 15 分鐘

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AI已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篇文章,作者分析AI與醫療的結合,能給我們提供的幫助。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的生活會隨著AI變得更美好、更高效。

我們前面有聊到AI+教育、AI+美食、AI+法律、AI+旅游等多種場景的應用暢想,「AI+」似乎是一道魔法,可以將各行各業的場景重新粉刷一遍。

今天,我們來聊聊「AI+醫療」。在這個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領域,AI可以帶來怎樣的改變?

實際上,AI在醫療領域已經應用得十分廣泛:

  • Google Health使用AI來追蹤用戶的健康數據(體重、血壓、膽固醇水平等)并識別潛在的健康風險。
  • Guardant360使用AI來檢測血液中的癌癥DNA,用以篩查癌癥高危人群,或監測已被診斷患病的人群。
  • Insilico Medicine使用AI來制定新藥,它可以篩選數十億種藥物化合物,找到有可能有效對抗特定疾病的藥物。

此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ChatGPT等的出現,也為AI醫療賦予更多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從普通用戶的視角來感受,AI可能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

一、影像學測量的“第二雙眼睛”

在體檢中,最耗時的是哪個環節?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投票給「影像檢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照彩超、照CT等。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有體驗過,每一次在彩超室或CT室門口,都要排隊1個小時以上。

那是因為,目前的影像檢查大多還依賴于醫生。

  • 首先,醫生需要用儀器在我們身體上進行緩慢移動,然后用「肉眼」在電腦屏幕上判斷是否存在異樣。
  • 然后,如果醫生發現有異樣(比如結節),則需要手動測量結節大小,手動標記位置,以致于每一次檢查都十分耗時。
  • 而且,人工檢查還可能會有難以避免的遺漏,有些小異樣用肉眼很難分辨出來。

這時候,AI就能發揮顯著的作用了。

  • AI處理圖像的速度要比人類快很多,甚至可以并行分析圖像,在幾分鐘內掃描數千張圖像。
  • AI算法模型還可以用來識別與疾病相關的圖像模式,更容易 “看見” 人類難以發覺的隱匿在圖像中的疾病現象。

比如,在視網膜疾病早期,人工檢查很難發現其微妙的變化。

因為視網膜是一個非常小而脆弱的結構,它位于眼球后部,厚度不到 0.5毫米。而且醫生對于圖像解釋也有主觀性,不同醫生對于同一圖像的解釋可能存在差異。

而AI可以更輕松地“看見”這些細微的變化,幫助醫生及早發現患者視網膜病變的跡象。

又如,在多發性硬化癥早期,人工檢測也難以精確診斷。

因為多發性硬化癥的病變組織在大腦MR圖像上對比度很低,很難用肉眼去識別。

而且這些病變組織在大小、形狀和位置上都有很大差異,有的會位于腦深部結構,不容易被發現。

而AI可以更精準地判斷MR圖像中的異樣,從而提高診斷精準度。

AI如同影像學測量的“第二雙眼睛”,能快速對圖像進行分割與特征提取,找到正常區域與異常區域的差異。

此外,ChatGPT的出現,進一步增強了醫學影像的可解釋性。

在沒有ChatGPT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前,AI讀圖如同一個“黑匣子”:醫生沒有辦法知道AI是如何判定該區域存在異常的,以及如何認定異常部位惡化的程度。

而有了ChatGPT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后,AI讀圖變得更加透明:醫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AI的判定原理,雙重檢驗其判定的合理性。

除了醫生,患者也可以通過自然語言提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醫學圖像。這樣將更有利于患者理解醫生的決策,并更積極地配合治療。

ChatGPT將拉近普通人與醫療學術領域的距離,多一份認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配合。

二、電子病歷的“高效記錄員”

目前,醫生會診時,仍需要手寫病歷。

有些病例情況較復雜(例如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慢性疾病),病程較長,病歷可能達到上千字。

而AI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可以快速地將醫生與患者的對話迅速記錄下來,并摘取關鍵信息。

  • 對于醫生來說,問診過程更加方便快捷,AI只需幾秒就能生成電子病歷。
  • 對于患者來說,診斷過程可追蹤可溯源,免去醫生字跡難以辨認的麻煩。

AI化的電子病歷,可提高會診的準確率。

比如,一些罕見?。ㄏ衲倚岳w維化、鐮狀細胞病等)容易被誤診。

這些疾病難以診斷,因為它們的癥狀可能與常見疾病相似。

AI可以根據電子病歷中患者的家族史、基因組成和病史,來識別患罕見疾病的高風險患者。

比如,一些慢性疾病較為復雜,可能涉及多個器官系統。

AI可以提取電子病歷中患者的關鍵信息,例如患者的癥狀、藥物和測試結果。

這些信息可以幫助醫生追蹤患者的進展,并對現階段治療做出明智的決策。

再如,一些多系統疾?。ㄏ窭钳?、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癥等)也較為復雜,需要多位專家共同診斷。

AI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生成標準化患者記錄,以便于專家信息共享。

AI也可以運用多學科背景知識,提供初步建議,輔助專家做出有關治療的協調決策。

AI如同電子病歷的“高效記錄員”,能自動生成患者報告,讓醫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患者的溝通上,提高會診的質量。

ChatGPT的出現,有望進一步提高電子病歷的普及率。

有些醫生可能不熟悉電子病歷的使用,甚至可能會出現“打字比寫字還慢”的情況。

ChatGPT的多模態輸入能力,可以讓醫生選擇擅長的方式進行資料輸入,比如語音、圖像、視頻等。

不管是醫生與患者的對話,患者的CT、彩超等醫學圖像,還是患者的癥狀和體征視頻,都可以被記錄下來。

  • 在輸入端,數據輸入多元化。
  • 在輸出端,電子病歷標準化。

如此,電子病歷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廣,在不同地區和醫院之間可以互通互用。

三、疾病風險的“偵查專家”

我們通常最擔憂的是,對疾病風險一無所知,以致于疾病突如其來時,焦慮且不知所措。

AI可以通過模型訓練,以更快的速度找到大量數據之間的聯系,為疾病高風險患者發出盡可能早的風險提示。

比如,AI可以更精準地預測疾病。

AI可能會了解到,年齡超過65歲、有吸煙史、有高血壓的患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AI可能會了解到,年齡在65歲左右,有家族患病史、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缺乏鍛煉等)、有既往病史(如頭部受傷、中風、抑郁等)患阿爾茨海默氏癥的風險更高。

比如,AI可以預警相關并發癥。

在病人住院期間,AI可以通過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自動跟蹤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和體溫,及時發現病人潛在的并發癥。

AI可能會了解到,肺病患者術后有肺炎、呼吸衰竭和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

AI可能會了解到,腎臟疾病患者術后有發生腎衰竭、感染和電解質失衡等并發癥的風險。

又如,AI可以提示藥物排斥反應。

AI可以判斷一個具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盡可能避免服用哪些含有該成分或具有類似化學結構的藥物。

即使是新上市的藥物、醫生不熟悉的藥物,也能通過實時更新的數據庫提供相關建議。

對于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AI可以給出更全面的副作用提示;

對于未向醫生報告癥狀的患者來說,AI可以給出更智能的用藥跟蹤提醒。

再如,AI可以發現不同過敏源之間的聯系。

AI可能會了解到,對某種食物有過敏反應史的患者,也有可能對另一種食物過敏。

例如,某些患者報告暴露于某些環境因素后經常會有打噴嚏、咳嗽和氣喘等癥狀,AI可以告訴患者可能對哪些因素過敏;AI還可以通過視覺算法,識別患者皮膚上的蕁麻疹或其他過敏反應。

AI如同疾病風險的“偵查專家”,面對多元而復雜的疾病情況,提供盡可能充分的風險提示。

而ChatGPT的出現,可緩解患者的焦慮感。

當知道自己有可能或已經得了某種疾病時,許多人都會因未知而感到焦慮:不知道這個病嚴不嚴重,不知道治療成本高不高、不知道會不會影響生命質量。

針對這些問題,患者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的方式向AI提問。已經具備了醫學知識的AI,可以給出初步建議,并跟你像朋友一樣交談。

在治療結束后,你也可以用自然語言,詢問有關疾病及護理的問題:比如這個藥減量服用是否合適,頭痛是正常現象嗎,肌肉酸軟應該如何處理。

ChatGPT能讓AI醫療系統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給予患者情感上的陪伴。

四、寫在最后

隨著AI+醫療的逐步推廣,我們有望看到「看病難」、「看病慢」等癥結的改善。

1. AI+醫療,可緩解緊張的醫療資源

依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統計:2022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約為103萬家,但醫院只占其中的2.5%,且作為診療首選機構的三級醫院數量僅3725個。

從醫院技術人員情況看,2022年我國衛生人員總數約為1398萬人,執業(助理)醫師占比為35%,但該數量仍然難以滿足龐大的病患基數的診療需求。

AI可以提供遠程問診,減少患者到醫院問診的需求。這對于居住在農村地區等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或因身體殘疾等原因未能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來說,尤為有益。

2. AI+醫療,可提高醫療診斷效率

AI可自動化執行當前一些人工任務,例如數據輸入、安排就診時間、解釋測試結果等,為醫護人員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更復雜的任務,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AI可分析大型數據集,識別可能指示特定疾病的模式和趨勢,為醫護人員增配一個聰明的“大腦”,幫助他們更快做出判斷與決策。

當AI的“魔術棒”揮向醫療領域,它就如同按下了加速鍵,促使醫療診斷、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不同賽道進入“快車道”,實現更多技術突破與創新。

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隨著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成熟與落地,醫療行業也將從學術領域走進尋常百姓家。

有了專業訓練的AI小助手,就如同有了一個私人陪伴的醫療咨詢師。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見一個更美好、更高效的醫療生活。

專欄作家

Vinky,微信公眾號:叁言梁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分享商業干貨,關注互聯網營銷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法挺好,在國內實現起來比較難,這里有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AI的醫療建議是否會得到專業認可,我覺著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輔助狀態,滲透過程類似于減肥,逐步的,一點一點的。個人醫療健康可能應用起來會比醫院快很多,例如體檢、手表、DNA數據、藥品數據對個人的服務和輔助。另外對于中醫可能是個沖擊

    來自北京 回復
    1. 謝謝分享,我認可你的觀點~~
      我也想請教一下,為什么說對于中醫是個沖擊呀?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