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影還不是「電影」
前段時間,一名大眾集團的產品設計師Nicolas Neubert在個人推特發布的一條時長不到一分鐘的短片《預告: 創世紀》引發了大量討論,討論的原因是:這部短片除了創意是人類,其他的都用AI來完成。但目前AI生成的內容有很多不確定性——版權,內容等等,這篇文章,我們看看作者的分析。
盡管好萊塢的真人創作因為編劇和演員罷工而陷入停滯,靠AI推動影視創作的腳步卻并未停歇。
7月29日,一名大眾集團的產品設計師Nicolas Neubert在個人推特發布的一條時長不到一分鐘的短片《預告: 創世紀》,隨后幾天內這部短片引發了大量討論,核心就在于該視頻是依靠各種AI制作而來。
毫無疑問,《預告: 創世紀》引起了大量關注和熱議,創作者Neubert也接連登上CNN和《福布斯》接受采訪,以及寫了一篇長文來拆解他的創作工作。
創作者Neubert推特截圖
事實上,這類玩票性質的實驗作創作在過去半年里數不勝數。
可是,如果真的有普通人利用AI工具做出一部超過一小時的“電影”作品,先不提會不會網絡之外的發行渠道,一旦AI生成作品想要開始進行商業化就勢必需要面對版權爭議。
這也是如今好萊塢關于AI創作反復拉鋸的一點,可以說在沒有真正的規范出現之前,AI影視創作始終都還只能停留在目前這個階段——引發一片驚呼后偃旗息鼓。
更重要的是,如果AI真的發展出了無中生有的自主意識,它第一時間想做難道會是拍一部電影來娛樂人類?到那時,歡欣鼓舞的人恐怕不會再有現在這么多了。
一、只有預告沒有電影
因為《預告: 創世紀》在標題中就自帶“預告”二字,直接導致不少人誤以為這真的是某一部電影的預告片,尤其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之后,誤導性更是大大加強。但是,作者本人也表示并沒有制作長片的打算。
準確的說這部短片模仿了當下流行的科幻電影預告形式,當然就時長來看《預告: 創世紀》都還算不得正式預告,更像是經常被影迷吐槽的那種時長在一分鐘以內的“預告的預告”——業界稱為先導預告或概念預告。
短片大火之后,Neubert也隨即寫了一篇長文給出了詳細的制作步驟。
對于任何一部影視作品來說,正式制作的第一步其實都一樣:構建世界和故事。由于這是一部經典意義上的科幻短片,Neubert因此定義了以下 3 個階段:設置場景、引入威脅、通過激發行動來創造高潮。
《預告: 創世紀》制作過程
具體地講,Neubert先制作預告片的文本草稿的主題包含了“分享一切、承擔后果,然后呼吁人類采取行動”這些概念。
這樣定義了整體基調后,他開始圍繞這些主題生成相應的場景。
Neubert翻看了大量有關環境、軍事科技、戰斗主題的人類和科幻作品片段,然后從中匯集出一個故事。同時為了增加一些深度,他添加了三個帶有發光護身符的孩子的鏡頭,暗示了完整的故事會有更深層次的情節轉折。
在做好這些類似影視作品前期的劇本、美術等籌備工作之后,下一步便是正式“開拍”,只不過這里的拍攝工作則是全部由AI工具來代勞。
Neubert先在AI圖片生成工具Midjourney中利用自己大量的“提示詞”庫去生成連續的圖像,稍加修改相關風格便能夠直接使用,并且穩定復用。
《預告: 創世紀》制作過程
接下來則是讓想辦法這些圖片動起來,他使用的是現在非常流行的Runway來將圖片轉化為動態影像,迭代到2.0版本之后,所有人都能免費試用。Neubert也表示這一步算是最“簡單”的一步。
最后,則是在免費的剪輯軟件即剪映海外版——CapCut中將上述生成的動畫放進去進行剪輯和配樂,然后輸出即可。
Neubert給出的總結是,他一共花了7個小時,用Midjourney生成了316條提示、創作了128張圖像,利用Runway生成了 310個視頻,還有一個帶有文本的視頻,成片中共使用了44個視頻。
至于花費則是Midjourney和Runway的訂閱費用,畢竟想要到達精細效果和提升效率,光靠免費賬戶顯然很難實現。
不過,相對于視頻的制作,Neubert在一開始反而強調了音樂的重要性,真正的第一步其實是先做好了音樂,然后再根據音樂的節奏去構思整個故事以及安排最后的剪輯,已確保畫面最終能夠跟得上配樂的鼓點。
《預告: 創世紀》制作過程
在Neubert發出了這篇詳細的教程后,推特上很快便出現了“交作業”的人,一位名叫Marco的AI創作者就在一天之后拿出了名為EXO-19的45秒預告,甚至他比Neubert更進一步還用CapCut給配出了一段旁白。
可以說,這類短小精干又大多意味不明的“預告”作品似乎又成為了使用AI工具進行影視創作的一塊試驗田。
但就像幾個月前Corridor Digital制作的那部《剪刀石頭布》動漫作品,同樣因為使用了大量AI工具而名噪一時,隨后也偶有模仿者,卻并沒有拿出太多值得一看的作品。
在如今整個好萊塢都在和AI制作、收入分成斗爭之時,這類看似效果驚人的短片,恰恰成為了一個論據,證明了傳統影視工作者們是有多么不可或缺。
二、AI影視創作,核心還是人的創意
很多對于AI生成工具的討論都是認為,這些工具的產品化和普及化會又一次帶來“創作民主化”,意味著普通人也可以依靠這些工具進行創作。
但事實的是這樣嗎,對敘事、攝影、光線、調色、音樂完全一竅不通的普通人,只要用上了Midjourney、Runway和Pixabay就能在一天之內做出類似《預告: 創世紀》這樣的短片?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因為Neubert的作品很難被簡單的歸納到“AI創作”的勝利上。
在《福布斯》的采訪中有一個細節,Neubert可以說是Midjourney的超級資深用戶,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他在這一軟件上花費了上千個小時,創作了超過20000張圖片。從他在攻略里給出的提示詞范例也不難看出,他個人對于特定類型影視作品非常熟悉,以及在影像風格、色彩方面的專業度。
“星球大戰、風格為精細的人群場景、樸實的自然主義、青色和黃色、寒霜朋克、室內場景、cinestill 50d—ar 21:9— 原始風格”。
這一條提示詞里其中既有像cinestill 50d這種經典的膠片攝影風格,也有21比9畫幅的細節要求,這些堪比專業攝影師甚至導演的明確要求,顯然不是普通人能夠輕易給AI提出的指示。
仔細去聽配樂,其實也很容易發現他學習了很多好萊塢科幻片會在預告中使用的配樂技巧,這些都是大量積累帶來的創意來源。
“用AI創作”和“由AI創作”明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預告: 創世紀》的創作工序中,AI更像是一個新穎的工具箱,可以為像Neubert這樣的創作者提供制作堪比商業大制作的便捷工具,有一天這類創作可能會與好萊塢相媲美,但關鍵要素是:概念、故事、畫面、剪輯、音樂,仍然是“一個人”完成的。
在這其中AI所產生的效果與ALEXA 65、達芬奇、IMAX膠片等影視專業軟硬件無異,門檻在于使用它們的人到底擁有什么程度的專業能力。
就像過去這么些年里,每一代iPhone都會宣傳自己能夠拍電影,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確用iPhone 7拍了兩部電影,但既沒有人稱這些電影是“iPhone電影”,也并沒掀起用iPhone拍電影的熱潮,絕大多數普通人用手機依然也只是記錄一些生活點滴罷了。
這其實與如今的所謂“AI電影”熱潮一樣,創作門檻的始終存在,構思足夠精妙的故事依然鳳毛麟角,創作工具民主化并不代表著創意民主化。殘酷的現實就是絕大多數人并不具有將生活高度提純為藝術創作的能力。
在這個當下這個階段,AI的核心能力依然是其工具屬性。
上個月漫威新劇《秘密入侵》上架Disney+,播出后引起關注不是劇情而是片頭,該劇兩分鐘片頭完全由生成式AI制作完成,這兩分鐘像是在交代劇情背景,混搭著人類、外星人、故事地點等圖像,圖像的呈現和編排方式故意模糊和扭曲。
《秘密入侵》片頭
這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眾多藝術從業者表達了厭惡想法,甚至有參加該劇集制作的從業者認為“AI對于藝術家是不道德與危險的”。
《秘密入侵》的導演Ali Selim回應稱,用AI創作人物變形水彩畫,是為了貼合“外星人變形滲入地球主題”。
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不難看出,隨著AI生成工具的大行其道,如今不管是創作過程還是創作主題,都已經或多或少的受到AI的影響。最新一部《碟中諜7》,阿湯哥所面對的反派便是一個暴走的AI實體,九月即將上映的加里斯·愛德華斯新片《AI創世者》同樣在書寫類似主題。
《碟中諜7》劇照
每一次的技術迭代最終都會影響到電影創作和內容表達,如今的AI和人類其實已經互相成為了對方的靈感來源,前者依靠學習海量的既有材料不斷加強自身,后者則將其視為提升效率的工具甚至創作主題本身。當然這種平衡本身就非常微妙,尤其是涉及到關于現實的收益分配時,如何維持這一平衡同昂需要時間和規范來進一步達成。
就像諾蘭之前在接受《連線》雜志時所說,“對我來說,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這就像算法這個詞。我們看到公司使用算法,現在是人工智能,作為逃避其行為責任的一種手段”。
人極其創作最終需要直面外界所帶來的全方位檢視和評價,而當AI自身仍還處在黑箱之中時,過于拔高其工具屬性,最終只能讓人類自身感到失望,畢竟類似的期待最終走向幻滅的案例我們已經見過太多。
作者:大娛樂家
來源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泛娛樂產業的望遠鏡和聲吶。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壹娛觀察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