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學者獨家撰文:ChatGPT的瓶頸與解藥

0 評論 1088 瀏覽 3 收藏 25 分鐘

經驗主義與符號主義AI的爭議已經紛擾多年,而隨著AI發展階段的推進,或許在未來,符號主義AI將帶來更多可能,本文所提到的NLEP方法也證明,符號AI可以處理非結構化數據、自然語言等。這篇文章里,作者就做了討論與解讀,一起來看。

人工智能領域一直存在著學派之爭。

曾經,“建制派”的符號主義 AI 被看作“唯一的主導力量”,“邏輯驅動”的人工智能曾主宰數十年;另一派則是代表經驗主義 AI 的深度學習,不追求解釋和邏輯,以神經網絡和大數據開啟“暴力美學”的大門。

以 GPT 系列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就是這條“暴力美學”路線的產物。這條路現在看來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從人工智能誕生的第一天起,計算機科學家們一直在比較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經驗主義AI與以數理邏輯為代表的符號主義AI的優劣。簡單來說,經驗主義AI主張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來獲取知識,而符號主義AI強調精確的任務定義和嚴謹的數學工具。

隨著近十年的算力進化,神經網絡這一最典型的經驗主義 AI 模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由于無法匹敵神經網絡處理非結構化信息的能力和泛用性、無法生成非結構化數據(如自然語言),符號主義 AI 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快速降低。

但是在我看來,基于符號和邏輯的推理 (reasoning) 遠比基于經驗和數據的感知 (perception) 復雜。經驗主義AI發展的頂點,是符號主義AI大放異彩的起點。

著名語言模型批評者 Gary Marcus 博士曾銳評道:“大語言模型沒法做一些有嚴格定義的工作:遵守國際象棋規則、五位數字相乘、在家譜中進行可靠的推理、比較不同物體的重量等等?!?/p>

“火力全開”的 Marcus 博士指出了目前大語言模型存在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并非沒有解決方法,我認為:大語言模型(LLM)只是不能通過生成文本做有嚴格定義的工作。大語言模型可以通過生成自然語言嵌入式程序(natural language embedded program, NLEP)準確完成上述工作。

NLEP 是我與麻省理工學院(MIT)、香港中文大學(CUHK)研究團隊共同研發的一種兼顧符號推理和自然語言生成的程序。它將語言智能抽象為「“思維”編程 + 程序執行」兩個步驟,能讓大語言模型同時具有生成自然語言和精確執行復雜推理任務的能力。

在傳統認知里,符號AI無法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和生成自然語言。NLEP的方法證明,符號AI可以處理非結構化數據、自然語言,還可以強化非結構化數據深層的結構規律和推理能力。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符號主義有潛力替代經驗主義。

接下來,我將從 Marcus 博士的銳評出發,討論以下內容:

  • 經驗主義AI難以突破推理的瓶頸;
  • 文本到思維的抽象、思維的程序化表示;
  • OpenAI 代碼解釋器的局限;
  • NLEP范式的能力與優勢。

一、大模型與醉酒的人相似

當前最先進的神經網絡模型其實醉酒的人相似。

他們都努力與人互動、跟隨簡單指令生成信息,少數還試圖駕駛交通工具。同時,他們也都帶來了商業機遇和社會風險,并可能引起廣泛討論。

人類認知功能不完整時(如醉酒、夢囈、疾病等),語言行為往往是脫離邏輯思維的。

這時,人類只是依賴語言本能,把輸入信號強行拼湊成有一定語法結構的句子(文本補全)。表達的內容可能是如李白斗酒詩百篇般的藝術瑰寶,也可能只是毫無意義的胡言亂語。

事實上,人類大腦語言區域的發現正是基于臨床醫生對認知功能受損、保留了部分語言能力患者的研究。類似的科學方法也被大量應用于探索AI模型行為和規律的研究中。

隨著算力的快速發展,OpenAI 等機構花費數百億美元構建了參數量遠超人類語言器官的神經網絡,和文本量遠超人類閱讀極限的訓練數據,為體積遠大于人腦的機器賦予了類似的文本補全能力。

但此類模型生成的究竟是 “語言” 還是 “夢囈”?

這個問題已經在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爭論。爭論的結果關乎社會和業界對AI可解釋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認可程度。而決定結果的關鍵就在于語言模型是否存在可控、準確的思維能力。

為了回答這一核心問題,谷歌旗下研究機構 DeepMind 的最新論文指出,語言模型本質上是信息的壓縮模型。

只要模型的表示能力足夠強(參數量足夠)、被壓縮的訓練數據量足夠大,語言模型就能在壓縮信息的過程中抽象出一定的思維能力,包括推理、計算、預測等等。

最先進的語言模型(例如 GPT-4)展現出的回答問題、跟隨指令、編寫代碼的能力顯然早已超越了任何人類的 “夢囈”。但如果說 GPT-4 和基于 GPT-4 的種種 Agent 足夠可靠,似乎為時尚早。

GPT-4 是極端經驗主義AI的代表:把世界上所有的高質量文本、程序、數學、對話數據壓縮到算力允許的最大模型里,再抽象出這一技術路線蘊含的最強思維能力。它沒有可靠推理引擎的支撐,完全依賴簡單粗暴、類似“死記硬背”的大量訓練。無論多少計算和數據資源,都無法掩蓋和彌補 GPT-4 本質的推理缺陷。就如同酒駕的司機,無論酒量多好、多么僥幸,都無法避免酒精對人反應和判斷能力的本質危害。

正如不同的任務對人的思維嚴謹程度有不同要求,當前的語言模型更適用于能容忍甚至歡迎一些噪聲的應用場景,但在需要執行準確、可控的復雜推理任務時,其可靠性有根本的缺陷。GPT-4甚至會在回答一些并不復雜的問題時生成自相矛盾的文本,如下圖所示:

實際上,吳丹(U Thant)是第一位來自于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是第二位來自于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上圖中 GPT-4 的回答并不準確。

能力如此強大的GPT-4,卻依然會在簡單的問答中生成自相矛盾的語言,這也佐證了現階段語言模型推理的不可靠性。

二、文本補全模型的瓶頸就在文本

人類運用語言的能力可以抽象成知識、推理、計算三大模塊,并且語言絕對不等于文本。

許多語言模型(文本補全模型)的問題難以解決,絕非模型不夠強大,而是因為自然語言文本是思維結果的表達,并不是思維過程的載體。

比如,我們想要學好物理,“事半功倍”的辦法就需要從物理定律、求解問題、設計實驗的思路出發;反之“事倍功半”的辦法則是死記硬背一百本物理習題卻不理解牛頓定律。采用這種方法的學習者花費更多的時間,但還是無法融會貫通地解決沒見過的問題。

這個缺陷并不是解題模型——人類大腦的問題,而是訓練數據的缺陷——問題的答案只是物理定律的表象,而解題思維代表著對物理定律的直接應用。

不可否認,“死記硬背”是實現“答對考題”的技術路線之一。與之相似,使用大型神經網絡在大規模數據集上學習文本補全能力,也是當前AI“獲得思維”的技術路線。

雖然巨量的計算資源與數據的投入讓這種技術路線取得了成功,但諸多的研究和應用已經證明,這種技術路線的可靠性瓶頸會帶來諸多挑戰:臆想、推理能力有限、隱私泄露、合規問題等等。

大語言模型的能力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處理不存在于訓練數據中的新問題,但也會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輸出錯誤的推理結果。

作為通過壓縮文本提煉思維的黑盒模型,其知識、思維、推理能力都儲存在神經網絡的權重中。AI的優勢和不足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抽取真實或失實的知識和信息;
  • 規劃非結構化的推理流程;
  • 由模型執行有誤差的計算。

由于以上三個模塊都有可能出錯,大模型的行為難以驗證、解釋、控制、改進。

針對“在美國,哪種新冠病毒造成了最高的ICU占用量”這個問題,GPT-4模型的回答是“德爾塔變種導致的 ICU 占用量最高”。

那真實的情況是什么?

在11月6日的OpenAI開發日前,沒有搜索引擎增強的GPT-4模型會給出定性的回答和解釋:

開發日后的 GPT-4 系統默認調用必應搜索引擎,會基于搜索結果給出數據、作出一定解釋和參考資料引用:

中文翻譯:

獲得搜索增強的 ChatGPT 生成了更有說服力、文本更專業的回復。尤其是在其中三處引用了參考資料網址,更加提高了用戶閱讀答案后的滿意度(和被誤導的可能性)。

遺憾的是, ChatGPT 的用戶很難驗證答案的正確性。事實上,重復問最新的(2023 年 11 月 13 日)、搜索引擎加持的GPT-4同樣的問題,它還會生成各種不同的回答:

  • 回答 a:“奧密克戎變異 – 占用了高達 30.4% 的 ICU 病床?!?/li>
  • 回答 b:“雖然感染了德爾塔變異的病人最多占用了 31% 的 ICU 病床,但奧密克戎病人占用了更多?!?/li>
  • 回答 c:“好像不是奧密克戎變異,好像是德爾塔變異?!?/li>

雖然在不同嘗試中GPT-4的回答自相矛盾,但是每一次回答生成的文本看起來都很正式、客觀、有說服力、甚至附帶搜索引擎給出的參考文獻。未經多次驗證答案的讀者很容易受到誤導。

語言模型的這種能力非常適合于創作和想象:給一個標題,寫三個小故事之類的任務對于 ChatGPT 而言恰到好處。但遺憾的是,這種不可控的行為模式,在回答需要嚴謹推理的問題應該被盡量避免。

更遺憾的是,雖然給了GPT-4多次嘗試的機會甚至搜索引擎的加持,上述新老GPT-4猜測的答案中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根據權威統計機構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信息,美國因新冠病毒導致的 ICU 病床日占用量峰值應發生在 2020 年冬天阿爾法變異流行期間。GPT-4基于必應搜索引擎提供的大量“比較德爾塔與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的文章得出“德爾塔或奧密克戎變異造成了最高的 ICU 病床占用量”是不準確的。

那么,GPT-4在知識、推理、計算的哪一步出現了錯誤?是搜索的數據出了問題,還是對于三個峰值比較大小的運算出了問題?用戶并不了解。

在上述例子中,GPT-4的可解釋性和可靠性都會受到質疑。為了改進語言模型的事實性、可解釋性、可控性和可靠性,OpenAI、Meta、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CUHK)、卡耐基梅隆大學、滑鐵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基于編程語言以及程序解釋器增強的技術方案。

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方案是 OpenAI 開發的 ChatGPT 代碼解釋器和 Meta 提出的 Toolformer 模型。它們在文本生成的過程中將一部分內容“外包”給程序或API,例如數學運算。

代碼解釋器或者可靠API能夠保證在輸入正確的情況下永遠計算出一致、正確的結果,并將結果返回到語言模型生成的內容里,比如:

最后的總分是由一段 python 代碼計算得到:

雖然“外包”了一部分推理任務給可靠的代碼解釋器,ChatGPT 的主干仍然是自然語言。上述例子只在最后一步計算總分時調用了代碼解釋器,而步驟3中 “30分” 的中間結果仍然是由自然語言完成的推理。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很多任務上 ChatGPT負責調用代碼解釋器的數據分析(Data Analysis) Agent仍不能取得準確的推理效果。比如,它拒絕用代碼解決一些非結構化問題中的結構化推理任務,因此得到錯誤的結果: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的問題是“有幾位聯合國秘書長不是來自歐洲?”雖然使用了 ChatGPT 的數據分析 agent,但它拒絕使用代碼分析,而是使用自然語言“敷衍了事”。這也就造成了,雖然GPT-4生成了正確的人物列表及國籍,最后的計數卻漏了來自亞洲的潘基文秘書長。

這里正確答案應為 5 位聯合國秘書長來自歐洲,而 ChatGPT數據分析Agent偷工減料推理得到的結果是 4 位。

三、NLEP方案:符號主義AI的極致嘗試

NLEP 是一種同時提高自然語言、符號推理能力的神經符號 (neuro-symbolic) 方法。

針對 ChatGPT 代碼解釋器的種種痛點,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香港中文大學(CUHK)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哪里有自然語言,哪里就有不嚴謹的思維?!?/strong>

基于這種假設,我們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語言生成方案:natural language embedded program (NLEP,自然語言嵌入式程序)。

OpenAI 采取了“文本補全+代碼解釋器插件”的范式,在自然語言中必要處添加代碼和插件的調用。NLEP 則通過生成可一鍵運行的程序解決一切自然語言、數學、符號推理、編程問題,只在程序中必要的地方嵌入自然語言。

在完成程序生成后,點擊“運行”按鈕,由程序打印出自然語言的回答。例如在之前的聯合國秘書長計數問題中,NLEP 生成的內容如下:

在圖中可以看到,語言模型生成了一段逐步解決問題的程序:定義結構化知識、實現計算結果的函數、打印自然語言回復。完成程序的生成后,運行完整的程序,即可得到正確的結果。在五次獨立重復實驗中, GPT-4API的正確率為 40%,ChatGPT 代碼解釋器的正確率為 60%,而 NLEP 的正確率為 100%。

NLEP 與 ChatGPT 代碼解釋器相比有顯著的區別:

ChatGPT以自然語言文本為主干回復用戶輸入。在生成某個詞的時候切換到代碼運行,再將代碼運行結果添加到生成的內容里,然后繼續生成文本;NLEP以程序為主干,首先生成完整的程序,然后執行程序、打印出包含自然語言文本、圖表等要素的回復。

同時,NLEP 的編程語言框架也可以比自然語言框架更自然地鏈接數據。

相比于自然語言框架,NLEP 作為完整的可運行程序,可以更自然地鏈接知識庫和數據庫。NLEP 可以準確調用谷歌知識圖譜里的真實數據,回答此前“哪個新冠變種導致了最高的 ICU 日占用率”的問題并提供數據可視化作為解釋:

NLEP 的回答是“The COVID variant caused the highest daily ICU occupation in United States is Alpha (在美國造成最高 ICU 占用的新冠病毒變種是阿爾法).”并以此生成出自動可視化數據:

以上功能由 NLEP 的生成工具 LangCode 實現。

此外,NLEP 還可以自動生成結構化 Agent。

NLEP 與 ChatGPT 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采用結構化的語言生成框架。ChatGPT 以非結構化的自然語言文本補全為基本范式。因此在上周的 OpenAI 開發日,OpenAI 公布的 GPT store 也更多集中于非結構化的 agent,即 chatbot 的自動搭建。

而早在 OpenAI 公布 GPT store一個月前,我們就利用融合了符號、結構、自然語言的能力的NLEP為 AnchoringAI平臺實現了自動生成結構化 Agent 的功能。

如圖所示,AnchoringAIAgent 可以服務結構化的輸入和輸出。其推理過程、自動生成的提示信息也顯示在自動生成的獨立模塊中,透明可控、清晰準確,便于團隊協作開發AI應用。

如 GPTs Agent:

以及根據一句自然語言指令自動生成的Anchoring.ai Agent:

四、符號主義終將“接棒”

經驗主義與符號主義AI爭議紛擾六十余年,其核心矛盾在于:經驗主義AI側重強大的泛化能力,而符號主義AI側重精確地推理能力。

近二十年來,拔地而起、粗放增長的 AI 研究和產業強調擴展 AI 的應用場景。因此,泛化能力成為了近十年 AI 的主題。尤其在 ChatGPT 橫空出世的 2022 年底,經驗主義 AI 發展到了極致:GPT 模型有著極強的泛化性能,能夠處理非常廣泛的數據和應用。

但在后 GPT-4 時代,AI 的粗放增長會迅速來到瓶頸期,轉而進入精益發展的階段。下一個十年AI領域的主題將是精確推理、可解釋性、安全可控。依托于經驗主義AI的堅實基礎和強大泛化能力,符號主義將接過解決AI諸多挑戰的重任,在未來的AI發展中大放異彩,帶來無數嶄新的可能。

本文為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羅鴻胤獨家供稿,「甲子光年」經其授權后編輯發布。羅鴻胤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青年科學家、MIT計算機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博士后研究員,主要關注自然語言處理方向,包括自訓練算法、蘊含模型、語言模型推理問題。他博士畢業于MIT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師從 Jim Glass博士;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師從劉知遠教授。

*本文配圖由作者提供

作者:羅鴻胤;編輯:王博、蘇霍伊;甲小姐對本文亦有貢獻

原文標題:MIT學者獨家撰文:ChatGPT的瓶頸與解藥|甲子光年

來源公眾號:甲子光年(ID:jazzyear),立足中國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動態跟蹤頭部科技企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案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甲子光年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