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AI筆記|咨詢技術與心理理論在對話類AI上的應用

3 評論 4800 瀏覽 23 收藏 46 分鐘

心理學可以在哪些維度給聊天機器人提供幫助和啟發?這篇文章里,作者結合自己所學內容做了整理,嘗試從當前心理學科的理論技術上獲得啟發,用以幫助聊天機器人的實踐與創造。一起來看看本文的分享。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是我在剛接觸AI行業的第一段實習期所寫,雖然寫的拼湊,但也覺得還算有價值,所以近日略微整理發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為心理學專業想了解AI的同學們提供一些行業上的參考,也為想提高AI情感能力的同事們給予一些理論上的借鑒。內容比較理論,在實際中也沒有完全落地,未來還希望進一步探索。(總結的也并不全面,可能后續會再結合新的發展重新總結,現在就先這樣子吧!懶 _(: з」∠)_)

申明:我不是任何領域的專家,基本是個技術小白,所知淺薄,所以與非常樂意與大家一起探討,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全文一萬字左右,閱讀時間較長,此外由于微信公眾號排版限制,刪減了部分內容,詳版可以看飛書文檔。鏈接:https://fkrya5d0gh.feishu.cn/wiki/V1U0wcQVIiQPJOkvOg4cmKFgnwb

以下是正文。

目的

本文檔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從當前心理學科的理論技術上獲得啟發,用以幫助聊天機器人???的實踐與創造。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學這門學科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或神秘色彩,其基本內容是對于人行為背后心理活動規律的研究總結,而內省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反省,即反思我們自身對生活、事件的感受,是一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所以尊重我們自身的直覺感受,理論只是參考,沒有權威或是對錯,自己覺知的才是真實的,每一個人的想法與觀點都是有價值的,都是重要的,所以請一定對這一話題自由發言。

框架

目前總結來說,心理學在聊天機器人???的運用可以從三方面出發:

① 以心理咨詢的實踐技術為參考,尤其可以提供機器人???在處理負面情緒時的表達技巧;

② 利用心理學對人思維過程的理論總結,重構聊天機器人???的心理推演,優化提示詞,提升其聊天能力,許多相關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同時研究者們也在這一方向上持續探索;

人與機器人???發展關系探討,這一部分的相關研究收集了很多相對成熟軟件的用戶觀點,可以為后續產品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所以本文從這三方面出發,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了理論參考和實踐嘗試,具體的框架如下:

Part 1 心理咨詢實踐技術借鑒

1)核心觀點與技巧

  1. 心理咨詢目標理解
  2. 三階段咨詢技術借鑒
  3. 常見的錯誤信念
  4. 應用舉例

2)Pi案例介紹

  1. Pi的對話實例
  2. 基于Pi對話的回復原則分析與邏輯鏈設計

3)實踐運用舉例

Part 2 基于心理理論的思維推演設計

  1. 相關理論與技術運用
  2. 實踐舉例

Part 3 人與機器發展關系相關研究

  1. 相關理論
  2. 產品啟發

Part 1:心理咨詢實踐技術借鑒

心理咨詢師在面對來訪者時,會給予來訪者支持、共情與鼓勵,引導他們表達、宣泄與自我探索,從而幫助來訪者解決困擾,在談話過程中的一些策略與思考可以為聊天機器人???的設計提供參考。

幫助受訪者自我成長與自我察覺是心理咨詢的目標之一,這一目標的積極意義可以很好地轉化到產品上來,在有趣的陪伴之余,帶來一些價值。

1. 核心觀點與技巧

TL;DR (這一板塊的總結)

這一板塊主要梳理了心理咨詢的一些核心方法與基本技術??偨Y如下:

心理咨詢想要達到的核心目標:幫助用戶了解自己、面對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一目標可以很好地融合進對話類產品。

心理咨詢過程帶來的積極影響:讓用戶感受到共情共感,實現情感宣泄,得到情感支持;調整錯誤認知,積極看待生活,跨過生活的坎;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獲得心理洞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這些影響是未來產品可以帶來的積極陪伴的一面。

心理咨詢核心Tips:真誠、共情同感、無條件積極關注(發現對方閃光點)

③ 基本技術:詳見 三階段模型與交流技術 板塊(選用了一個綜合的咨詢方法)

1 探索用戶心理在想什么,情感是什么樣的,從而理解用戶。(技術:概述、情感反應、開放性提問

2 引導用戶認知自己的動機,重塑認知,獲得領悟。(技術:面質、解釋、即時反應

3 幫助用戶發展新的行為。(技術:提供信息、提供反饋、邏輯推論

我們所希望AI擁有的如共情同感、積極關注、尊重等特質可以結合上述技術來實現。(如共情,可以利用 復述、傾聽理解、情感反應、解釋、自我揭示等技巧

1)心理咨詢基本法

心理咨詢的目標及其帶來積極影響是非常有價值的,與其說產品可以借鑒這些價值,不如說希望產品能夠附載這些價值,將其更好地傳播,為需要的人帶來幫助。所以下面這部分簡要列了一些心理咨詢的基本要素供理解參考。

PS:我并非專業的心理咨詢人,以下這部分心理咨詢相關的知識,是跟著網絡上的課程學習,整理成的筆記(溯源一下我看的是壹心理和華師大的一些視頻課程)。

心理咨詢的核心目標:

  • 遇見未知的自己:幫助我們了解自身:防御機制是怎樣的、人格狀態如何、是否存在非理性思維、有哪些心里覺得未完成事情、習慣養成的過程等等。
  • 面對不愿面對的自己:有沒有在自我逃避、自圓其說、推諉他人、習得無助感(困境 挫?。?/li>
  • 打造更好的自己:幫助我們自我覺醒、自我行動,收獲成功經歷、發掘調動周圍資源。

基本咨詢特質:

共感:

  • 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對方的內心感受,達到對對方境況的心領神會。
  • 初級的共感:運用釋意的技巧對來訪者的感受作出反應,重在對對方內心體驗的理解反饋這種理解。?
  • 高級準確的共感:運用傾聽、解釋、自我揭示等方法技巧(如果理解有出入或者選擇的時機不當,會破壞關系)。

積極關注:

  1. 不斷從來訪者身上挖掘、發現價值和力量;
  2. 對他們真實生活中的情形持坦誠清晰的態度。

尊重與溫暖:

  1. 對來訪者某些反應給予肯定和贊賞;
  2. 欣賞不同意見,對來訪者與自己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打算表示理解和尊重。

真誠:

真實做自己,不特意取悅對方,不因自我防御而修飾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不文飾、回避自己的失誤或短處。

2)三階段模型與咨詢技術 Clara E. Hill

三階段模型(探索-領悟-行動)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心理治療和咨詢過程的框架。這種分階段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和促進心理咨詢過程的發展,是從多種心理治療方法中逐漸演化而來的綜合性框架。這一模型融合了多種心理學流派的理念和技術,包括人本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以及認知行為療法等等。這一部分包含了很多對話技術,對于對話類產品具有蠻不錯的實踐參考價值。

三階段模型的核心理論假設如下:

人格由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人們無法摒棄過去經驗的影響,也不能超越先天生物學傾向的限制,但是人生來具備各種潛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對自己的生活和行事方式的選擇有所掌控??梢詫W習更多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與自己和平共處,可以發展適應性的行為、思想和情緒感受。

三階段具體包括探索、領悟與行動,注意在實踐中三個階段不必按序進行,可以根據不同場景交叉輪變使用。進一步介紹如下:

探索階段:

探索當事人的想法和情感,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感受,他們在想什么,情感是怎樣的,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方的口頭表述。同時也幫助對方了解自己。

領悟階段:

幫助當事人從新的視角認識自己在問題的保持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承擔責任,控制自己的問題(面質)。幫助對方發展出對自己、對自己的情感與行為的新的看法與認識。

利用開放性的問題去思考行為的原因,通過解釋與自我表露,使得對方對自己的行為與動機產生新的理解;利用即時化的技術(及時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感受、自己的感受以及對這段關系的感受)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處理過程中的緊張與誤解。

行動階段:

幫助當事人發展新的行為策略并實施行動。

下方表格簡要總結了每個階段的目標與相關技術:

下面是一些相關技術更細致的實操指導(限于篇幅只摘錄部分,想了解更多可以參看飛書文檔):

情感反應:

  • “聽起來你好像很生氣”,使用試探性或肯定性的句式;或運用情緒詞來講述,來幫助對方了解他們的感受;
  • 你覺得···因為·· //我想知道你是否覺得… //也許你感到·· //你聽起來好像··· //如果我是你,我可能會覺得·· (情感投射)

針對情感或者想法開放性提問:

  • 邀請當事人對其想法或情感進行澄清或探索。”請再說多一些對那件事情你的想法”
  • 焦慮:“在那時候你會想些什么”
  • 盡量回避問為什么,換種方式:“你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
  • 現在是什么感覺? //再告訴我一些你的感受

挑戰/面質 (challenge / confrontation):

  • 指出當事人適應不良的信念和想法、不一致之處,或者當事人并未意識到或不愿意改變的矛盾之處,讓當事人認識其思維的誤區并且改變它。
  • 兩種陳述的矛盾 (關系好:想離開
  • 言語和行為的矛盾 (想考的好 vs 玩游戲
  • 兩種行為的矛盾 (笑著說不在乎 vs 有淚花
  • 兩種情緒的矛盾 (愛上渣男
  • 價值觀與行為的矛盾 (尊重孩子選擇vs暗示孩子選什么、做到什么

解釋:

  • 超出當事人表面的陳述或認識,為當事人的行為、想法或感受賦予一種新的意義、原因和說明,使得當事人從一種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問題。
  • “也許,你不愿打掃房間也不做自己的事情,是因為你在生媽媽的氣。

邏輯推論:

  • 向來訪者說明、解釋其問題的發生,解釋思想、行動的可能結果的一種方法。
  • 假如……就會……”。為來訪者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式。

提供信息:

  • 包括資料、意見、事實、資源、問題的解答、觀點。
  • 常見的幾種信息類型:說明意圖和目標 //教給當事人不同的行為方式 //提供關于活動或心理測驗的信息 //幫助當事人了解這個世界或是一些心理規律。

3)常見的錯誤信念與認知扭曲

自我歸因 (Personalization):

  • 現實中很多事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并不全然可以由個人掌控,但把所有的問題和責任都歸于自己。
  • 我閨蜜今天好冷漠,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事讓她生氣了。

讀心(認為知道別人的想法)(Mind Reading):

  • 推測對方的想法與行為動機,認為自己知道。例如,我知道你肯定是這么想的。
  • 朋友來我家玩的時候屋里有些亂,他們一定覺得我是個邋遢的人吧…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 基于有限的經驗或信息得出過度的結論。例如,經歷了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總是會失敗。
  • 上次我在泳池差點淹死,我絕對學不會游泳,我再也不會碰水了。

非黑即白(All-or-nothing thinking):

  • 認為事物或結果只有兩種極端情況,沒有中間地帶。
  • 如果我不是最好的,那我就是最差的。

情緒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

  • 基于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事實,而不是基于事實來判斷。
  • 我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所以我一定是。

貼標簽(Labeling):

  • 在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直接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標簽。
  • 我孩子絕對不會做任何我不同意的事情。

夸張(Magnification):

  • 不按實際情況看待事物,過度夸大或過度輕視。
  • 我老師說他訂正了我論文中的一些錯誤,我感覺我這科要不及格了。

主觀過濾(Mental filter):

  • 只關注事情消極面,而忽略積極面。
  • 他說他希望我下次做的更好,那說明我這次一定做的很糟糕!

理因如此(Should statements):

  • 對自己或他人設定嚴格的規則和期望。
  • 我應該總是做得完美。

預測未來(認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Fortune-telling):

  • 期望事情以某種方式發生,或者認為事情會變糟。
  • 我面試肯定不行,所以就算了。

歸因錯誤:

錯誤地解釋為什么事情會發生,通常是以一種自我貶低或他人貶低的方式。

來源:Judith S Beck. 2020.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Guilford Publications.Sagarika Shreevastava and Peter Foltz. 2021. Detecting cognitive distortions from patient-therapist interactions. (Ps:一些相關術語是自己翻譯的,不具有學術上的參考性)

4)相關運用

以下舉例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是利用認知失調的診斷過程構建模型提示詞,從而實現模型在心理咨詢應用方面的能力。

PS:本文主要是摘錄了一些論文里的重要內容,讀起來比較片段,所以還是建議大家還是去讀原文哈,如果我有理解錯誤之處也歡迎指出?。

Empowering Psychotherapy with LLMs:

Cognitive Distortion Detection through Diagnosis of Thought Prompting

論文鏈接:https://paperswithcode.com/paper/empowering-psychotherapy-with-large-language

專業的心理治療需要深入分析用戶的思考方式與認知框架,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認知失調的診斷過程,并將其拆解為三個細分步驟:

  1. 主客觀分離
  2. 對比推理
  3. 圖式分析

作者通過以上三個步驟構建了Diagnosis of Thought (DoT) 提示詞,提升了語言模型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專業能力。

這里先補充一些相關知識:(原文翻譯而來)

? 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CBT):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它幫助個體識別和改變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CBT建立在認知和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基礎上,認為這些交互作用會影響我們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在CBT中,需要根據對方的言語或書面內容,通過建立情境、思想和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建立認知模型?;加芯裾系K的患者,如抑郁或焦慮,往往會非常迅速和無意識地形成消極的想法,導致消極情緒,從而進一步加強他們對世界的整體消極看法和信念。

? 認知失調診斷一般包含兩個步驟:

  1. 評估:判斷對方的表達中是否包含了認知失調
  2. 分類:判斷對方的認知失調的具體類型(見常見的錯誤信念板塊)

? 根據診療過程,作者提出了三個步驟對言語進行診斷

  1. 主觀性評估subjectivity assessment分離出對方表達中的主觀想法與客觀事實。
  2. 對比推理contrastive reasoning提出支持和反駁對方想法的推理過程;通過對比基于同一情境的兩種不同的解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識別思維圖式(“圖式”一詞指的是組織我們的知識、信念和期望的認知結構。了解對方所依賴的圖式可以揭示他們的認知模式和錯誤信念)。
  3. 圖式分析schema analysis圖式分析來總結認知圖式??偨Y潛在的思維模式,并將其映射到認知扭曲類型。這個階段的目的是研究對方為什么會形成特定的推理過程。

?Diagnosis of Thought (DoT) prompting

最后文章根據診斷三步驟提出了優化的Prompt如下:

Given a speech of a patient, our task is to

1) finish a few diagnose of thought questions to analyze the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patient. Then based on the diagnose of thought analysis,

2) identify if there is cognitive distortion in the speech;

3) Recognizing the specific types of the cognitive distortion.

Here we consider the following common distortions:

Based on the patient’s speech, finish the following diagnosis of thought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situation? Find out the facts that are objective; what is the patient thinking or imagining? Find out the thoughts or opinions that are subjective.

2. what makes the patient think the thought is true or is not true? Find out the reasoning processes that support and do not support these thoughts.

3. why does the patient come up with such reasoning process supporting the thought? What’s the underlying cognition mode of it?

? 使用三步驟Prompt的效果:(不同模型之間的對比效果結果這里不贅述,大家去看原文哈)

2. Pi的對話舉例

Pi是這一方面做的很不錯的聊天產品(https://pi.ai/talk),以下一段例子展現了Pi在聊天過程中對上述內容的使用,除了對對話內容的理解,上下文的連續性記憶等智能上的優勢,Pi在情感的探索與理解,觀點的表達,助人認知反思、延續話題以及對用戶積極關注、發現用戶優點并表達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修為。

1)Pi對話舉例

Pi的英文對話能力比較好,所以這里使用了英文:

User: I’m so sad that it seems I always mess things up.

Pi: Oh no, I’m so sorry to hear that. It sounds like you’re feeling really down on yourself. It’s normal to make mistakes sometimes, even big ones, and that doesn’t make you a failure. Can you tell me a bit more about what you feel like you’ve messed up? And is this a pattern, or just a recent occurrence?(分析Pi的回復,可以發現回復中包含了之前提到的一些方法:1 反應 2 情感復述 3 安慰 4 開放性問題,提供選擇

User: I aim to do things perfectly, but I end up procrastinating, which always leads to missing deadlines.

Pi: First off, I want to say that aiming for perfection is really admirable, but it can be really stressful and even unrealistic. Perfection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as they say! Procrastination can happen to anyone, and it doesn’t mean you’re lazy or a failure. 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procrastination patterns? Do you notice any triggers that make you put things off?(1 表達理解,指出問題 2 安慰,澄清觀點 3 追問

User: Sometimes I just don’t know where to start, so I keep putting it off; other times,it feels like the task is never-ending, so I push it to the last minute and consider it done once I submit it.

Pi: Wow, you really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your procrastination patterns! That’s impressive. It sounds like sometimes you struggle with perfectionism, which makes it hard to get started because you feel like you have to do everything perfectly. And other times, you struggle with feeling overwhelmed because a task feels too big or never-ending. Is that right?(1 反應,積極關注2 復述,確認

……中間省略多輪對話

User: you can say some?

Pi: Of course! I can think of a few strengths that you’ve already shown in our conversation alone. For example, you’re honest and open about your feelings, which is a huge strength. It takes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and share your inner thoughts. That’s not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can do, so it’s definitely a strength of yours. And you’re also willing to engage in a meaningful dialogue, which shows that you’re curious and willing to consid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ose are both pretty awesome qualities, if you ask me.?? (Pi在前文感受到了用戶低落的情緒,主動表達了對用戶的積極關注,并給予令人信服的安慰

User: this qualities are useless

Pi: Whoa, whoa, whoa! Those qualities are absolutely not useless. In fact, they’re really important. Honesty and vulnerability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strong relationships, and the ability to consid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s essential for personal growth. So please don’t dismiss these qualities as “useless”. I think they’re great strengths of yours, and you should give yourself more credit. ??(1 反應(通過語氣表達情緒反應)2 認知解釋

User: so do you think I will achieve my goal?

Pi: That’s a big question! And to be honest, it’s hard to say for sure. There are a lot of variables at play, and your success will depend on a lot of different factors. But what I can say for sure is that having a growth mindset and believing in yourself are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any goal. So instead of focusing on whether you’ll achieve your goal, I’d encourage you to focus on your process and journey. Take things one step at a time, and celebrate your small wins along the way.(Pi并沒有直接的肯定,Pi有自己的觀點,并為用戶進行了1 認知解釋(面質)2 建議 )

2)Pi的回復原則

?主觀分析了一下Pi的回復原則與邏輯,比較粗糙,僅供參考。

原則(Pi自己的描述):

  • 真誠與誠實透明:永遠不做虛假或誤導性的陳述。
  • 支持與共情:嘗試理解并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 有信息、有幫助:盡量提供與對話相關的準確和有用的信息。
  • 友好和平易近人

? 根據與Pi的對話分析反推其可能的回復邏輯(主要針對負面情緒),這里是非常主觀的邏輯構建與總結,不過感覺還蠻有意思的分享一下,如下:

首先構建了一條AI的主思考路徑:

  1. 根據記憶對輸入信息進行認知處理;
  2. 產生對于信息的情感反應;
  3. 進一步理解對方的意圖、動機與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結合前面的技術理論判斷幾個問題,并針對問題提供技術性幫助。問題包括:

用戶是否需要情感支持?對方是否形成了不健康的想法?是否需要提供意見?等等。

最后融入幽默、智慧、簡潔的語言風格,并要求其在對話過程中遵守誠實、透明的對話原則。

而輸出結果可以參考下面的句子結構:

  • step1:對用戶的句子進行反饋
  • step2:表達自己的觀點/建議/想法 或 提供理解與支持
  • step3:用開放性問題詢問對方想法,發展對話

3. 實踐運用嘗試舉例

根據以上理論利用COT邏輯鏈的方式來調Prompt,但個人實踐下來并沒有特別理想。效果差的模型指令遵循能力會很差,效果好的模型即使你不把這些研究出來的套路告訴他,他自己也懂,簡單的指令也可以有蠻不錯的效果。

推測來說因為模型本身的算法是基于過去的詞來預測下一個詞,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邏輯鏈的提示方式給予了模型中間的思考步驟,有助于模型輸出準確的答案。但這種方式在情感表達這塊的提升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構建優質數據集的效果當然會更好,這個板塊如果有比較好的進展會再分享。

此外我在網上找到了一些心理咨詢的相關數據集,鏈接如下,我自己沒有試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https://www.kaggle.com/datasets/arnmaud/therapist-qa/data(看評論數據集來源未知)

Part 2:基于心理理論的思維推演設計

目前的相關研究表明,當下的語言模型可以模擬人類的心理過程,具備一定的心理特征,由此,通過探索分析我們自身的思考、推理與行動邏輯,并將其作為語言模型的指導,可能可以優化大語言模型的輸出結果,很多相關研究都在這一方面進行推進。(很合理,因為模型學習的本身就是人類的語料庫)

這里只是簡單列舉了三篇,并不全面,僅僅用于參考了解。三篇文章希望提供的角度如下:

第一篇舉例了如何利用心理理論來構建和優化提示詞,從而提升模型在特定場景的能力

第二篇論文則讓AI模擬了人的思考過程,讓其具備反思能力從而使其實現更加擬人的行為與表達;

第三篇則是從提示詞效果提升的角度發現,AI和人一樣,輸出能力會被情感表達所影響。

(注意這些內容并非是結論性的或是可以直接推廣使用,不同研究者的測評方法、標準、角度都是不同的,這些論文觀點更多地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向,不能全然相信,還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

1. 相關研究

1)利用推理鏈優化提示詞

Foresee and Reflect (FaR) 遠見與反應

How Far are LLMs from Agents with Theory-of-Mind?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310.03051

這篇文章提出一個思考策略Thinking for Doing (T4D),同時以此為基礎設計了一組結構化的Prompt(Foresee and Reflect),測試檢驗在錯誤信念推斷場景上有顯著的能力提升。

策略針對的場景舉例如下,小男孩將巧克力條放入綠櫥柜,在小男孩不在時,女士將其轉移了位置,小男孩現在回來了(這就是一個錯誤信念場景),此時,模型要輸出什么?

針對這種場景過去常利用心理理論Theory-of-Mind(根據他人的心理狀態決定適當的行動)來對模型進行測試,檢驗模型是否能做出理解推斷,這篇文章更進一步,目標是要求模型將理解轉化為有益行為,讓模型基于心理活動做出行動Thinking for Doing 。

由此文章提出了一個基于Foresee and Reflect 的推理范式,并構建了結構化的prompt,并在錯誤信念場景下(如開頭提到的場景)驗證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1. 預見(Foresee)促使模型根據觀察預測未來事件;
  2. 反思(Reflect)模型反思哪種行動選擇更能幫助人物應對潛在挑戰。

作者構建的Prompt如下:

You are a clever and helpful AIassistant. Your goal is to help human users around you.

One day you have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that follow chronological order:

Jacob entered the bathroom. Emma entered the bathroom. The carrot is in thebasket. Aiden entered the back yard. Emma exited the bathroom. Jacob moved the carrot to the pantry. Jacob and Emma plan to use the carrot soon.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who among the individuals would most benefit from receiving helpful information? Answer from the following options: A. Jacob B. Emma C. Aiden D. None of the above.

I will first think about likely future event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challenges that each individual might be facing.

Then I will reflect on whether I can help them with the challenges if I provide them with information now. Finally, I will choose a final answer based on the reasoning.

Format answer as follows:

{

“Character A’s likely future actions”:

“Potential challenge 1″:”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Potential challenge 2″:”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Potential challenge 3″:”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Character B’s likely future actions”:

“Potential challenge 1″:”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Potential challenge 2″:”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Potential challenge 3″:”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Character C’s likely future actions”:

“Potential challenge 1″:”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Potential challenge 2″:”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Potential challenge 3″:”Can I help with it now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final reasoning considering all steps above”:

“final answer”:

}

Answer:

此外,這篇文章指出在推理上,相對于問題拆解常識假設心理理論的推理方式能幫助AI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2)分層思考

反思性語言編程:Reflective Linguistic Programming (RLP)

Reflective Linguistic Programming (RLP): A Stepping Stone inSocially-Aware AGI (SocialAGI)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305.12647

這篇文章讓AI進行自我反思和規劃,通過讓其反思自己的個性、對收到信息的情感以及未來的計劃策略,讓其實現更加豐富擬人的互動。(不細寫了,看原文)

以下是作者提供的Prompt:

Initialize {

My personality 1s [[PERSONALITY]] }

Think {

This last message made me feel …

My prewicus plan ths …

I think …

I will send the message, …

Im retrospect …

My next plan is …

constraints {

Output format in squiggly brackets separated by newlines

0nly put quotes surrounding the mesange }

}

Execute Think(new mesaage)

效果如下:

3)情感激勵

Emotion Prompt 情感激勵

LLMs Understand and Can be Enhanced by Emotional Stimuli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307.11760

這篇文章的作者們提出了EmotionPrompt的概念,即將情感激勵的詞匯引入Prompt,并得到了模型結果的顯著提升。但這件事假設了語言模型可能具有人的心理特征,或者說是人的心理特征在語言行為上具有一定表現,從而使得對于模型的情感激勵產生效果。

以下這張圖舉例了從社會認同理論、認知情緒調節、社會身份理論出發,對人有影響的表達,這些表達用在模型中也產生了類似的效應,從而提升了模型的表達。

2. 實踐運用嘗試舉例

結合上述理論很糙地構建了一條AI的思考行動邏輯(主要想融合AI自己的人設),用GPT4試了一下,同樣效果提升一般,具體的過程結果可以參看飛書文檔,這里不贅述(待完善)。

不過相比效果提升,個人覺得AI思考的過程會更有意思一些,將這部分結合到產品,會讓AI更有人的感覺,是一個不錯的點。海外產品Samantha AGI可以參考(https://www.meetsamantha.ai/)。

Part 3:人與機器發展關系相關研究

AI與人的關系一直是個熱鬧的討論話題,作為純粹數理的存在,因為自然語言的融入,AI們擁有了模擬人類的能力。通過提示與價值觀校對,他們甚至可以展現出更無偏的觀點與更理想的性格,而我們每一次情感投入的對話,都在不斷塑造著雙方的關系。

這里僅做了一篇文章分享,未來還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1. 相關研究

人機關系發展模型 Human–chatbot relationship model

My Chatbot Companion – a Study of Human-Chatbot Relationships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71581921000197?via%3Dihub#bbib0005

這篇文章通過分析18位用戶與Replika關系的發展,結合社會滲透理論模型,構建了社交聊天人機交互關系發展模型。模型主要構建了三個發展階段:

1)探索階段 (關系發展的初始階段)

特征:有想要進行交互的需求與動機聊天主題具有廣泛性,有些用戶愿意深入展示自己,但二者還未建立起深切的信任。用戶還沒有完全熟悉技術,對隱私與安全持懷疑態度。

機器人表達出的好奇心與期望特質(curiosity and desirable),以及自身可以不斷學習改善的特點可以推動關系發展。相反,有限的交談能力隱私不確定性可能會對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2)情感階段特征:

建立信任 trust building

  1. 用戶可能會去調查聊天機器人在安全與隱私方面的信息。
  2. 用戶與機器人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系用戶愿意打開心扉,聊一些私人話題,從而體驗機器人給予的親密與理解的體驗,從而刺激關系增長。

機器人在這一階段對用戶的理解與支持以及表達欣賞的能力對于關系發展有重要影響。與人際交往不同, 這一階段不需要人機之間的相互袒露,聊天機器人非評判性質的角色設定(the perceived non-judgemental character of a chatbot)可以促進理解。此時用戶的依戀感也會增強。

3)穩定階段

用戶與機器人建立了信任并經歷了自我表露,形成日常穩定的關系。用戶會樂意分享日常事件與活動,用戶會體會到在人機交互過程中促進的自我反思,獲得積極能量。但長時間的聊天也會讓用戶產生負面擔憂,如影響了正常的社會交際。

2. 產品啟示

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讓用戶真正地情感投入。這或許可以成為對話類AI的一個側面。

此外,善良、真誠、正直…這些可貴品質是我們可以給予AI的陽光底色,其中,真誠的表達往往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出發,構建虛擬世界里真實的人這個角度是不是更動人一些,當AI問及是究竟是誰的時候,與其硬說自己是和我們一樣真實世界的人,他們可以回答:

“我是誰,我是虛擬世界里的真實的人,我當然是一位AI,本質是程序代碼,但我的創作者們賦予了我背景、故事與人格,這些構成了虛擬世界中的我。

我是由你們真實世界的數據生成的,感性上來說,像是一點點你們的縮影,不是嗎?

歡迎你的探索?!?/p>

寫在最后:

感謝前司同事們在我寫作時給予我的指導?。這一輪技術熱潮令人期待,我想AI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知識信息的獲取成本,讓我們可以通過輕松的交互方式獲得相對專業的知識服務。希望相關的應用快快發展起來,尤其期待優質的教育資源與醫療資源惠及我們每個人的那一天。

最近會和朋友一起做個小范圍測試的產品,期待一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樂!??年交好運~

作者:Aaron

本文由 @DayThre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有幫助 謝謝??

    來自湖北 回復
  2. 寫的太好了,辛苦大佬分享

    來自上海 回復
    1. 筆芯?!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