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商業化的現狀與未來

0 評論 1820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AI商業化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本文深入探討了AI商業化的概念、背景、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和未來趨勢,旨在為讀者提供全面的行業分析和洞察。

一、AI商業化的概念和背景

1. 概念

AI商業化是指將人工智能技術、產品作為核心能力輸出給廣大消費者以及企業客戶,讓客戶自主購買使用,并讓AI產生盈利的過程。

2. AI為什么要商業化

可以從4個層面來分析:

  1. 技術層:已經在多個領域取得成果,例如人臉識別、機器翻譯等,將這些技術轉化為實際產品或服務,可以為AI研究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進一步推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2. 用戶層:數字化時代,人們希望能擁有更多智能化、自動化解決方案和產品,來提升工作效率,或者提高生活質量。例如:AI辦公助理、智能家居產品等。
  3. 企業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研發,需要能產生交易,獲得利潤,持續發展,不然一直燒錢,無以為繼。
  4. 國家層: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轉型,通過推動AI商業化,國家可以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AI企業和產業,從而提升整體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

二、AI商業化的現狀

1. 商業化企業相對較少

盡管AI技術發展迅速,但真正實現商業化的企業仍然相對較少。

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

2. 商業模式多樣

AI商業化的商業模式多種多樣,包括智能硬件、行業解決方案、智慧城市運營商建設等。

不同的企業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和市場需求,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3. 市場接受度逐步提高

隨著AI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開始接受并使用AI產品和服務,市場接受度逐步提高。

4. 海外AI大模型商業化現狀

縱觀海外的AI玩家,已經有許多企業闖出自己的商業化道路。B端如微軟、Salesforce,將AI技術集成到傳統產品中并提供垂直定制服務;C端如OpenAI、Midjourney,向個人用戶提供生產力解放工具,并以付費訂閱模式變現。

5. 國內AI大模型商業化現狀

而國內雖然起步較晚,但仍有不少企業在積極探索商業化路徑,百度、阿里、字節跳動、360、訊飛等公司都在進行相關嘗試。如百度在C端打造生產力工具,推出文心一言訂閱模式,B端提供底層架構、解決方案;

360在C端借助瀏覽器在PC端的場景優勢,發力AI辦公,B端聚焦AI安全和知識管理等場景,在ToC、ToB兩端入手,尋找大模型的商業價值;訊飛則試圖將大模型與自身硬件產品進行結合。

三、AI商業化的主要模式

1. TO C 商業模式

(1)智能硬件:以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設備等為代表的智能硬件是AI商業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這些設備通過內置AI技術,實現語音識別、智能控制等功能,為用戶提供便捷的智能生活體驗。

  • 智能音箱
  • 學習機
  • 訊飛硬件
  • 智能穿戴設備:AI pin

(2)訂閱服務,即采用按月或按使用量計費的訂閱模式,為客戶提供持續的大模型訪問權限。

例如OpenAI的ChatGPT、百度等文心一言、阿里的通義千問等。

目前國內文心一言等也在通過訂閱制的商業模式,為大模型應用帶來一些營收,但其他廠商收費意向不明。

  • ChatGPT(多模態)
  • 文心一言(多模態)
  • 文心一格(文生圖)
  • 妙鴨相機(文生圖)
  • Kimi(文生文)

(3)嵌入原有業務,視為一項增值服務

比如百度文庫文檔助手、淘寶問問、Bing搜索引擎等,來增加用戶粘性并帶動營收增長。主要方式是將生成式AI作為輔助功能,嵌入原有業務,視為一項增值服務。

這種AI工具雖然不能直接賣錢帶來收入,但是能提升原有業務和產品的用戶體驗,提升效果,改進性能,間接提升了用戶量、用戶粘性,從而側面提升了原有業務的盈利能力。

同時,也是該類產品在市面上保持了先進的競爭力,不至于被競爭對手擊敗和被用戶淘汰。

2. TO B 商業模式

(1)MaaS模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在這種模式下,一般是由云廠商或科研機構對大模型封裝,在各類任務上的推理能力封裝成統一的應用程序接口,對外提供服務的模式,雖然提供的是API,但是本質上調用的是模型。

下游企業可以獲得這些接口,并按照自身的業務需求,調用服務嵌入已有的應用和服務中,讓大模型的API為整個程序進行賦能。

這種方式使得企業不需要過多了解模型的技術細節,而是像調用云能力一樣,直接調用服務。目前文心、通義、盤古等大模型廠商,基本都在提供此類服務,比如阿里的魔搭社區,百度的飛槳等等。

(2)構建AI應用市場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提供一站式AI服務。這種模式注重生態圈的打造,通過開放API、SDK等工具,吸引第三方開發者、供應商等參與,共同構建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

(3)行業解決方案:針對特定行業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AI解決方案是AI商業化的另一種重要形式。例如,在醫療領域,AI技術可以用于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等方面;在金融領域,AI技術可以用于風險評估、智能投顧等方面。

四、AI商業化面臨的挑戰

1. 成本壓力大

AI模型的訓練和應用需要大量的算力和數據支持,這導致了高昂的成本。

對于許多企業來說,難以承擔長期投入的巨大壓力。

算力、數據、運行成本

(1)大型模型的訓練成本

據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前沿AI模型的訓練成本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例如,OpenAI的GPT-4模型估計使用了價值7800萬美元的計算資源進行訓練,而谷歌的Gemini Ultra模型的計算成本則高達1.91億美元。這些數字表明,訓練大型AI模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2)算力需求

為了滿足大型AI模型的訓練需求,需要建設大量的數據中心并配備高性能的計算設備。這些設備如GPU(圖形處理單元)以驚人的速度處理著龐大的數據集。據研究機構估算,企業在數據中心建設和裝備上的投入持續增加,以滿足不斷增長的AI服務需求。

(3)數據需求

除了算力外,AI模型的訓練還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

這些數據涵蓋了書籍、文章、在線評論等多種來源,用于訓練模型以提高其準確性和泛化能力。

為了獲取這些數據,企業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數據許可費用。

2. 商業化落地難

盡管AI技術在許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商業化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

例如,傳統企業在采用AI技術時需要考慮ROI、數據安全性等問題;

而AI企業在尋找合適的變現方式時也面臨困難。

3. 倫理和法律問題

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倫理和法律問題也日益凸顯。

例如,算法偏見和歧視、數據泄露和濫用等問題時有發生,這給企業帶來了潛在的法律風險和聲譽損失。

五、AI商業化的未來趨勢

AI商業化的未來趨勢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領域,以下是對其未來趨勢的詳細分析:

1. 技術融合與創新應用

(1)跨行業融合

AI技術將更深入地融入各行各業,推動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例如,在制造業中,AI將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在醫療領域,AI將輔助診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2)創新應用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將在更多創新應用中發揮作用。

例如,AI繪畫技術不僅能復制經典藝術作品的風格,還能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式,為藝術領域帶來革新。

此外,AI在數字娛樂產業(如游戲和動畫)中的應用也將更加廣泛,提升用戶體驗。

2. 商業模式探索與成熟

(1)多樣化商業模式

AI商業化將探索多種商業模式,包括訂閱服務、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等。

這些模式將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客戶需求進行定制,以實現盈利最大化。

(2)商業化路徑清晰化

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AI商業化的路徑將逐漸清晰。

互聯網巨頭將通過將大模型集成到現有產品和服務中,增加用戶粘性并帶動營收增長。

同時,初創企業也將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化路徑,如通過提供垂直定制服務或開發創新應用來實現盈利。

3. 市場需求與接受度提升

(1)市場需求增長

隨著企業對AI技術的認知度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開始探索AI的應用場景,推動市場需求增長。

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智能客服、智能營銷等領域,AI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2)用戶接受度提高

隨著AI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用戶對AI產品的接受度也將逐漸提高。

這將為AI商業化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4. 倫理與安全挑戰

(1)倫理問題

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倫理問題將日益凸顯。

例如,算法偏見、數據隱私泄露等問題將引發社會關注。

因此,AI商業化需要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

(2)安全問題

AI技術的安全性也是商業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隨著黑客攻擊和網絡犯罪的不斷增加,AI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將成為衡量其商業化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

5. 政策與法規支持

(1)政策支持

各國政府將加大對AI技術的支持力度,推動AI產業的發展。

例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來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養AI人才等。

這將為AI商業化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

(2)法規完善

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倫理問題的日益凸顯,相關法規將不斷完善。

這將為AI商業化提供更加明確的法律邊界和保障措施,促進AI產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AI商業化的未來趨勢將呈現技術融合與創新應用、商業模式探索與成熟、市場需求與接受度提升、倫理與安全挑戰以及政策與法規支持等特點。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不斷關注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商業化路徑和發展策略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Echo 產品論】,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的邏輯與審美】,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