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AI眾生相:阿里、字節瘋狂進攻,騰訊、美團防御跟隨

0 評論 0 瀏覽 0 收藏 16 分鐘

在中國科技巨頭的競爭版圖上,人工智能(AI)正成為一個關鍵的戰場。每家公司都在根據自身的資源和戰略,布局AI時代的新機遇。本文將深入分析中國大廠在AI領域的不同眾生相,探討他們的戰略選擇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從2023年年初ChatGPT爆紅開始,美股七姐妹“Mag7”(包括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英偉達、Meta和特斯拉),就成了全世界表現最好的資產。

僅23年,Mag7的回報率就達到了107%,遠超MSCI美國指數的27%。

這些科技巨頭暴漲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AI。Mag7的每一家公司都對AI做了大量的布局,誰也不愿意在新一輪的科技洗牌中落后,重蹈當年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早期的覆轍。

這事放在國內也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模型,所有互聯網巨頭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但有趣的是,由于大廠的處境不同,面對AI浪潮下的行動也有差別很大。從目前看,大廠們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進攻型和防守型兩類:

進攻型的大廠,對AI有明確的戰略需求,投入也更加激進。代表性公司就是阿里和字節。

對阿里而言,電商主業受到了沖擊,只能猛投大模型,在云計算業務上找補回來。字節雖然受AI沖擊不大,由于內容平臺入口的脆弱性,率先找到AI時代的新入口,成了一件緊迫的事。所以,字節在AI應用的探索上,是國內大廠里最積極的。

防守型的大廠,不追求模型和應用上的絕對領先,更多采取的是跟隨的策略。代表公司是騰訊和美團。

直到今年5月,騰訊才上線了類ChatGPT產品“騰訊元寶”,比其他大廠晚了整整半年之久。在各大AI應用榜上,也鮮有騰訊產品的身影。美團更是沒有公布自研大模型的任何信息。

從表面上看,大廠們各自找到了一條AI時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但更深層次的看,意義遠不止如此。

科技變遷從來都是一次行業座次洗牌的機會。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字節取代百度,成為BAT中的一員。而曾經穩如泰山的阿里,也面臨著拼多多的猛烈沖擊。

被認為意義堪比工業革命的AI,勢必會對現有移動互聯網的格局造成巨大沖擊。從這個角度看,每個企業當下的選擇,都將深刻影響其在下一個時代的位置。

一、進攻方:All in云計算的阿里

在所有大廠里,阿里對AI投入最為堅決。

原因也很簡單,主業電商受到了拼多多、抖音電商的沖擊。

2018 年,阿里在中國電商市場的份額還有近七成,目前已經下降到差不多四成。阿里中國零售GMV在8萬億量級,拼多多4萬億量級,京東3萬億量級,抖音電商2.6萬億。

在很長時間里,阿里在電商只能處于守勢。也就是說,確保電商的第一名位置不能丟,即使加大投入、放棄部分利潤也在所不惜。

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尋求增長突破就只能靠云計算了。說白了,在電商上丟掉的增長,要從云計算業務上找補回來。在吳泳銘上臺后,不僅終止了云計算的拆分,更是宣布堅決加大對阿里云的持續戰略投入強度。

而AI的出現,就為阿里發力云計算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抓手。

體現在投資上,阿里是大模型投資里最激進的大廠。截至目前,阿里已經投資了五家大模型獨角獸公司,分別是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

不僅出手多,阿里的下手還很重。

在月之暗面8億美元的融資中,阿里一家就投了7.9億美元。融資完成后,阿里成了月之暗面除創始團隊之外的最大機構股東。

據媒體報道,原本月之暗面的戰略投資方是小紅書、美團。但阿里直接將月之暗面估值提高50%,并且重倉持股40%,逼退了小紅書和美團。

在不久后的MiniMax融資里,阿里也再次扮演了領投的角色。

在對外大筆投資的同時,阿里也繼續追求做出國內第一的通用大模型。多位AI從業者評價,阿里通義千問自去年底以來進步明顯。

5月9日,阿里發布了通義千問 2.5。相較于之前版本,信模型在理解力、邏輯推理、指令執行和編程能力方面都有顯著提升。

6月,阿里突然宣布推出新的開源模型——Qwen2-72B。在新一輪的全球開源大模型評估中,阿里開源的Qwen2-72B力壓科技兼社交巨頭Meta的Llama-3、法國著名大模型平臺Mistralai的Mixtral,榮登榜首。

為什么阿里這么看重AI?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阿里云希望抓住大模型機會做成 AI 算力基礎設施。

由于大模型公司訓練、推理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云計算資源,意味著阿里投出去的錢,最后都能以云計算收入的方式回到阿里,這還不包括部分投資額度本身就用算力支付。一來一回,錢沒少,還能帶動阿里云收入的增長,怎么算都不虧。

其次,AI能直接為云計算帶來更多增量業務。這一點可以參考微軟。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電話財報會中曾表示,超過1.8萬家公司正在使用微軟的Azure OpenAI服務,這里面有很多是Azure的新客戶。并且,Azure的收入增長,也有不少是來自微軟提供的GPT 4入口。

二、進攻方:拼命找入口的字節

與阿里All in大模型不同,字節則選擇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全面打穿AI應用。

在大模型上,字節的動作整體節奏偏慢。整個2023年,字節并沒有對外官宣其內部自研的大模型。直到今年5月,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原云雀大模型)才在火山引擎原動力大會上正式發布。與阿里、騰訊不同,字節也沒有參與過任何一家大模型的融資。

但在AI應用探索上,字節卻是所有大廠里走得最遠、投入也最激進的。去年4月,張一鳴就在公開信中提到:字節跳動無法錯過AGI。

去年11月,字節成立了新AI部門Flow。過去大半年,字節跳動推出的 AI 應用幾乎涵蓋了所有熱門賽道,豆包、剪映是最具代表性的兩款。

根據Will’s GenAI產品數據 APP增長榜,抖音豆包和剪映Dreamina是6月國內下載量最多的AI應用產品,下載量分別高達1692.4萬和1154萬,其中前者環比增速超過100%。

在已經公布的產品中,字節已經覆蓋了聊天、社交、圖像/視頻、教育、音樂等領域,包括對標 GPTs的AI bot 開發平臺扣子,對標星野的貓箱,還有AI教育產品Gauthmath。

不僅開發應用多,字節在AI產品上營銷投入也不小。據AppGrowing統計,2024年4月-5月,豆包投放金額預計為1500萬元-1750萬元。到了6月上旬,豆包啟動新一輪大規模的廣告投放活動,投放金額翻至1.24億元。

除了AI應用探索外,字節在AI硬件上也沒少花心思。據知情人士透露,張一鳴對于AI硬件的探索保持高度關注。據《智能涌現》介紹,目前字節在AI硬件的探索上分為兩條線:

其中,一條線將放在帶有AI能力的可穿戴設備上,延續此前Oladance團隊在耳機上的經驗;而另一條線的重點則是研究手持類AI硬件設備。

之所以字節在AI應用、硬件上要做這么多動作,與其在AI時代的“入口焦慮”有很大關系。

現在的互聯網大廠,絕大部分都建立在剛需需求上,與現實世界有著很強的關聯性。比如,阿里、美團就建立在與商戶連接上,而騰訊則是社交關系的連接。

對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廠來說,憑借現實世界的資源沉淀,只要在AI技術上不掉隊,就能在形勢不對的時候,隨時跟上。比如,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阿里能通過手淘順利過渡,騰訊最終也順利找到了QQ的替代品微信。

但字節不同,其流量生態完全建立在內容基礎上。固然當下看上去很美好,但也更為脆弱。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故事告訴我們,一旦主流平臺發生遷移,內容平臺往往是受到影響最大的,當初PC上的各大門戶網站、論壇,如今已經徹底被今日頭條、抖音等信息流平臺替代。

當初誰能想到,顛覆門戶網站的短視頻龍頭快手,最早只是一個一個GIF編輯工具。

更讓人擔憂的是,現在幾乎所有的AI視頻模型,對外講的都是下一個抖音的故事。其中的緣由張一鳴自然再清楚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找到AI時代的新入口,自然成了字節最為緊迫的事情。

三、防守方:“佛系“的騰訊、美團

與阿里、字節猛攻AI不同,騰訊又完全是另一番動作了。至少在大模型這事上,騰訊“佛系”得很。

雖然騰訊的混元大模型早在去年9月就發布了,但直到今年5月底,才正式上線了類ChatGPT產品“騰訊元寶”。這個時間幾乎比其他大廠晚了整整半年之久。

作為一個To C的大廠,無論是AI產品訪問量Top20,還是下載量Top20上,你很難看到騰訊AI產品的身影。

雖然騰訊也投了不少大模型企業,只比阿里少了一家。但相比阿里動輒領投的強勢姿態,騰訊還是低調不少。用騰訊自己的說法,發展大模型的核心戰略是“產業實用”。簡單來說,就是強調產業場景覆蓋和應用落地。

一方面,騰訊落地了很多行業大模型,比如金融大模型、醫療大模型、教育大模型等等。另一方面,騰訊也更注重現有場景的AI落地。目前,混元大模型已經在600多個騰訊內部業務和場景中落地測試,涉及微信讀書、騰訊會議、騰訊文檔等多個產品。

騰訊這樣的動作與其對AI產業發展的判斷,有很大關系。在騰訊云副總裁、混元大模型負責人劉煜宏看來,現在大模型to C產品的滲透率不到1%,先發優勢就有點微不足道了。

馬化騰也持類似的看法。他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在工業革命里,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看是不那么重要的。

也就是說,騰訊對AI沒有字節和阿里那樣的執著,更愿意在方向清晰時再開始發力。

與騰訊有著同樣思路的還有美團。除了收購光年之外,美團在大模型上的布局很少被人注意。

美團在國內第二批通過備案的11家公司里,但其至今都沒有公布其大模型的名稱、定位及應用案例等。

外界為數不多能看到的動作是,美團投資了智譜AI及月之暗面兩家大模型公司。另外,去年11月,美團推出了首個AI交互產品“Wow”,試圖打造年輕人自己的AI朋友社區。

對于這種隱秘研發,有內部人士對《AI光年》透露:“美團要做的不只是大模型,還要與自身業務相結合,做的是大模型的垂類領域,方向太多,都還在摸索?!?/p>

四、總結

盡管所有人都認可AI是未來,但落地到具體動作上,不同的公司還是受到了其特有商業特征的影響,包括文化、戰略、組織架構、管理層的視野等要素。

盡管動作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AI行業的發展是一場馬拉松,應該放在“十年”尺度上來看機會,絕不是兩三年的短跑。

也就是說,現階段的座次和投入大小,并不能夠確保其最終能否勝出。AI 時代的押注,不僅需要對技術的預判,也得看硬件平臺的更迭。

簡而言之,生成式AI的競爭就像6月的天氣一樣變化莫測,一家公司由晴轉陰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反之亦然。

而現在,這場競爭才剛剛開始。

文/林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烏鴉智能說】,微信公眾號:【烏鴉智能說】,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