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企業落地方法論:踐行財務共享AI審單項目(第二篇)

1 評論 5071 瀏覽 20 收藏 21 分鐘

如何讓人工智能真正融入企業,成為推動效率與創新的引擎?本文作者以親身實踐的AI審單項目為例,深入探討了AI在企業落地的五步法,從成本節約到流程設計,再到運營策略,為AI的商業應用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

一、引言

人人都在談AI??葾的信任赤字、AI的投入成本,都讓決策者和擁躉畏首畏尾。如何在企業內洞察機會、如何說服決策者投入資源、如何衡量價值達成。這些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筆者以個人踐行的AI審單項目為例,歷時一年多的痛苦與掙扎、現分享給各位,與各位共同探討AI的落地方法。

二、AI應用的5步法概述

沿上篇文章《AI應用企業落地方法論:踐行財務共享AI審單項目(第一篇)》所述,我們分享了“技術理解”和“機會洞察”兩章。我們繼續。

本系列文章將回答如下幾個痛點,文章較長,收藏再看。

  1. AI如何在企業內找到落地場景,且能形成規模效應;
  2. AI是一個好東西、要投入多少錢、能產生多大的收益和價值;
  3. AI技術可理解性差,如何衡量落地場景的應用穩定性;
  4. AI會不會引發數據泄露,數據安全如何保障;
  5. AI要在企業內取得成功并復制成功,推進方法論是什么;

三、第三步:流程設計與產品設計

3.1 AI產品設計流程概述

AI大模型以字數收費、而且還不便宜。而實際我們真正需要的信息又少,那如何實現成本最節約下的AI技術引入呢。我總結了兩個方法、親測非常好用。分別為“AI成本最節約下的審單流程設計”和“對標工序和ROI的原型設計”。

前者是開放的思考流程情況、數據來源情況、附件類型情況、需要內容情況下的AI成本考量、并融入開放思考到流程設計中。從而在流程設計上就思考和設計成本問題。

后者是從工序分析和ROI的角度拆解用戶操作步驟,變革新的流程做出新的產品原型。

3.2 AI成本最節約下的審單流程設計

日本質量大師田口玄一博士說過:“產品質量首先是設計出來的,其次才是制造出來的”。筆者認為、產品成本首先是設計出來的,其次才是管控出來的。

所以,若要實現最節約下的AI投入,就需要審單流程設計,筆者將審單流程方法,劃分為兩個步驟,先做腦暴、再做流程。腦暴就是開放思考AI的成本消耗點,不考慮技術實現性;然后拿著這些成本點再套入到審單流程之中。最終你會發現,AI的成本消耗變得透明和清晰。

第一步:AI成本節約腦暴

AI成本節約腦暴是從“流程”、“來源”、“附件類別”、“識別內容”角度發散思考成本節約的消耗點。腦暴是一種發散思維,可避免一下陷入到流程設計之中,流程設計會讓人腦去修正邏輯、去修正合理性,會使得產品人員的注意力被流程合理性所吸引,結果哪些成本最節約策略,就會被產品所忽略,AI成本潛移默化下則增長了。

第二步:基于成本節約下的流程設計

基于上面的腦暴,我們對整個產品有一個結構概要,也知道要實現這些腦暴點的依賴條件,下一步我們就進入流程設計,在整個流程設計之前,我們還對規則進行分類,規則分類的原因也是因為腦暴有依賴(腦暴點1、腦暴點6),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其他配置要素,

規則分類表:

系統后臺配置:

有了上面的分類規則、系統后臺配置、腦暴點。我們下來就進行具體的審單場景設計。如下是設計出來的兩條流程。因企業保密需要,架構圖等就不分享給各位。這些流程一方面是現在實現的,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個人基于現狀的暢想(當然也是可實現),是比較合理的流程,各位大可放心。

國內差旅報銷場景(提單人自助識別發票和非票附件場景):

流程解析:

  1. 移動端拍照發票完成發票抬頭、真偽、重復等“發票正確類規則校驗”(下表有詳細的規則分類);移動端拍照非票附件形成影像;
  2. PC和移動都有統一的個人影像中心(含發票和非票附件)、這時候非票附件并沒有調用AI識別和AI大模型能力;
  3. 員工選擇報銷場景“國內差旅報銷”、系統調用后臺的規則引擎,告知需要提交的發票類型和非票附件;員工選中對應的發票和非票附件(規則引擎明確哪些非票附件必填,報銷人需要選中附件,這里不用AI是因為附件太多,成本太高,分類也需額外收費的);
  4. 系統根據后臺配置的“場景+發票的消費類別>費用科目”,自動生成對應的報銷明細行,自動關聯對對應的消費科目;(消費類別就是“用車>汽車油票”);
  5. 用戶點擊提交按鈕,系統會先檢查單據填寫類規則、發票正確類規則、票單校驗類規則、附件提供類規則。若錯誤,則異常報錯;若正確,則系統會調用AI大模型去識別附件(AI識別和規則校驗會耗時,系統會有載入提示);
  6. 系統識別非票附件為文本數據后,會調用“非票附件部分篇幅AI識別配置”功能、將精準的部分篇幅給到AI大模型去形成結構化數據,并返回給系統后臺庫,后臺庫統一發送給規則引擎進行“非票附件校驗類規則”校驗;
  7. 校驗成功則返回正確結果、校驗不通過則返回比對的結構化數據給前端;
  8. 審單助手頁統計所有規則數、校驗成功規則數、校驗不通過規則數。審單人作人工判斷。

流程圖:

國內差旅報銷場景(提單人不識別校驗、由審單人識別校驗單):

流程解析:

  1. 提單人提單時讀取規則引擎、系統自動校驗提單人必須提供的附件類型、提單人需準確提供;
  2. 單據到了審單人節點,系統會先對發票先做OCR校驗、然后調用規則引擎去檢查單據填寫類規則、發票正確類規則、票單校驗類規則、附件提供類規則。若錯誤,則異常報錯;若正確,則系統會調用AI大模型去識別非票附件(AI識別和規則校驗會耗時,系統會有載入提示);
  3. 系統識別非票附件為文本數據后,會調用“非票附件部分篇幅AI識別配置”功能、將精準的部分篇幅給到AI大模型去形成結構化數據,并返回給系統后臺庫,后臺庫統一發送給規則引擎進行“非票附件校驗類規則”校驗;
  4. 校驗成功則返回正確結果、校驗不通過則返回比對的結構化數據給前端;
  5. 審單助手頁統計所有規則數、校驗成功規則數、校驗不通過規則數。審單人作人工判斷。

流程圖:

3.3 對標工序和ROI的原型設計

我們在做原型設計之前,需要回顧下《AI應用企業落地方法論:踐行財務共享AI審單項目(第一篇)》文章的“5.2.2 分析步驟2:工序計算分析法、下鉆機會下的耗時工序 ”和“5.2.6 分析步驟6:ROI分析方法”內容,從中找出原型設計的出發點?,F在我們將部分原文截取過來

工序計算分析法中,將審單分為這幾個工序:(1)在所有附件影像中找到對應附件;(2)在一份附件中找到具體關鍵信息;(3)計算和統計附件內容;(4)比對附件與單據的數據的一致性;(5)檢查本崗位規則的審閱覆蓋度。

ROI分析方法中,我們可以明確的是資源永遠是有限的,而且大部分決策者的心理都是“花小錢辦大事、最好是不花錢;ROI要對標具體的工序,拆解工序來做ROI測算。

對標工序和ROI后,我們就可以用下表做前后對標工序設計,以前的工序做參考、現在的工序基于上面新的流程進行詳細設計。有了這個工序詳細設計,接下來則可放心大膽的畫原型了。

6.4.1 前后對標工序

下表是審單人員的AI引入前后的工序,并附有審單原型圖,各位看官可詳細閱讀:

現在的審單助手頁(也可應用在用戶填單校驗環節)

原型設計經驗總結

  1. 產品原型需建立在流程重構的基礎上,絕非優化原有流程和工序;
  2. 不切換頁面、少點擊,集中一個頁面講清所有,極大考驗對工序的整合設計能力。產品的歸屬就是無需培訓即可上手。
  3. 原型每個人都會畫、但是比較有說服力(也可以說專業~~哈哈)的做法還是要先做完工序計算、ROI計算、流程設計后,再做工序設計。

四、第四步:速贏機會運營

4.1 速贏落地關鍵成功要素

很多小伙伴理解速贏就是“在最出效果的地方做項目開發”,這太過狹隘,速贏落地的核心而是“價值運營達成”。我們可看下速贏落地的關鍵成功要素:

  1. 速贏點上線了,可整個產品就是一個黑盒子,出現自動化率低問題后,無法判斷問題根因,是AI識別能力、AI理解能力、規則引擎還是系統代碼?到底是哪里出問題了!
  2. 產品上線后,團隊反對者和部分領導會質疑產品效果,一句話否定你一切!而項目組無法拿出量化指標來證明;
  3. 速贏機會成功了,可要全面推廣時,項目組信心不足,沒有人可以拍著胸脯說上線一定沒有問題;

上線只完成了整個產品的20%,剩下的80%時間則是運營、調優、再運營、再調優。在速贏階段,我主要做的是如下幾件事情:

  1. 監控運營指標和分析運營日志、提升產品能力:通過監控識別置信值、規則引擎通過率、駁回率這些指標、再每條異常日志打開來看,可以發現很多AI的能力不足點、更可以發現我們的規則引擎的函數的寫法問題;
  2. 用BI平臺監控作業提效變化,證明提效可行性:數據不會說謊、通過監控審單耗時和規則校驗通過率、不斷讓團隊和關鍵意見領袖認可產品。

4.2 速贏運營指標

4.3 AI審單運營的經驗

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個人踩過了很多坑,當然也總結了點滴經驗。在一定的脫敏后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在引入AI的時候能夠更成功:

  1. 單據不是必填,造成規則校驗失效、所以需要再運營中或規則梳理時仔細甄別。
  2. 附件存在一些特定類型無法提供準確數據源,造成規則失效;比如合同是框架合同則沒有合同金額;這就需要對合同做AI識別看是否是框架合同,這都是需要再運營中去發現。
  3. 規則沒有做合理的命名,造成審單人無法理解;規則是給人看的,團隊leader沒有做統一命名則會造成規則閱讀成本極高,信任度大打折扣。
  4. 規則沒有考慮多行情況,比如A和B需校驗,采用相等,可后來發現A中存在多行,則就需要修改為包含或分組后再對比;所以在規則梳理時、一定要多多考慮異常情況,
  5. 合同印章識別不準、手寫內容識別不準;手寫的內容識別不準可推動業務前端進行修改;
  6. 能用開源的就先用開源的,只要有投入就會有沉沒成本,即不要一下去買一家廠商的成熟包裝后的產品,先去用SAAS產品吧,跑通邏輯后掌握了主動權,再去選購成熟產品。
  7. 規則引擎的核心是規則函數,而非前端規則配置頁面,其實Drools workbench就足夠了,沒必要再去搭建一個人人可用的規則配置頁面;個人在這里差點掉到坑里了,設計了好久,還特意做了幾千個字的規則引擎調研報告,幸虧是這份報告,讓我意識到規則引擎的核心是什么,我自己能做什么,我最應該做什么。這也給所有人提一個醒,要是對某件事情有疑問,那就寫研究報告吧,你可以相信身邊的人,可他們不能替代你的思考,主意還得自己拿!
  8. 分析不僅僅只是看最終經營指標,比如規則自動化通過率,還要重點看日志,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看日志,從日志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每一條日志都是上天的恩賜,都是團隊邁向更成功的墊腳石。重視日志就是尊重現實、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哈哈!
  9. 無論是支持者、觀望著、反對者,所有人都有一個信任過程、你需要“讓朋友搞得多多的,讓敵人搞得少少的”,方法就是持續運營、不斷優化。讓數據告訴項目干系人,你是尊重他們的,你也希望得到他們的信任。感激你的朋友、也感謝你的敵人!

附錄圖:提示詞工程

五、全面推廣和下一步規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全面推廣和走向自動化,還需要很長的路來走,我也做了一些整個AI產品的下一步計劃,夢想還是得有嘛:

  1. 保障AI審單準確率的核心是:規則越清晰、附件越標準、單據量越大;所以,下面的全面推廣就需要建立這個選擇標準進行推進。
  2. 印章問題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可以考慮相似度算法+代碼個性邏輯來算出百分比,如下是一些典型問題 :印章都蓋在甲乙方上面,在識別的時候就存在錯誤;印章有名字類型的,順序無法判斷,比如王明印、結果識別成為王印明;
  3. 每一個規則設定“自動化必須通過”的標志、比如發票與法人的關系,要是錯了,哪怕其他規則都通過了,只要這條規則不通過,那么自動化就不會通過;這可以降低成本;
  4. 每一條規則返回的時候都帶了“校驗準確率”,普通規則則要么100%、要么0%;而采用相似度算法的則會返回具體的校驗準確率,即相似度算法校驗后的結果;最終結合“自動化必須通過”和“校驗準確率”來判斷是否可自動化通過;也得出一個最終的“總校驗準確率”;通過這個閾值,低于這個值的則人工、高的則自動;
  5. AI的成本還需要進一步降低,希望國內各大廠商進一步推進吧,AI的引入決策成本還是蠻高的,其實若AI真的沒有這么貴,我也沒必要寫這篇文章了。
  6. 前置規則到用戶和本地接單人人員,審單本身就是一個流程冗余的動作、要是每個人都填得對、每個人填單就校驗完畢,那么流程的成本將極大降低,沒有審單人員、沒有管理成本,審單人會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六、最后

AI從產生概念到實際應用已是許久,我們對AI還是那么期待,而在恐怖谷理論中,當下的AI還沒有讓我們反感和害怕,這是否正說明AI還是很弱~~這確實讓人心塞。

AI的未來一方面是三算的提升,另一方面還是企業應用的探索。希望更多的企業和個人能夠放心大膽的信任AI,去探索AI場景。個人也希望這篇文章能為AI踐行之路的人們指明一條可復制的方法

本文由 @boyk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基于數據和事實的分析方法,無疑增強了企業對AI技術應用的信心和決心。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