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微短劇需要什么樣的AI工具?

2 評論 2906 瀏覽 11 收藏 25 分鐘

最近兩年AI和短劇都很火,如果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這篇文章,組綜合基于自己的理解分析了在微短劇市場可用的AI工具,供大家參考。

最近一直在研究AI視頻相關的能力,從而輸出一些AI視頻相關的文章——《淺談當前的AI剪輯工具》、《淺談游戲行業當前的AI動畫/視頻工具》。由于我的思考主要基于我所處的游戲行業,因此我之前并未深入思考AI在其他行業的應用潛力。然而,最近我注意到有許多關于AI與微短劇結合的文章。微短劇作為一種“獲客-變現”的商業模式,與游戲行業有許多相似之處。

同時,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關注微短劇AI平臺,例如美圖的Moki,又比如昆侖萬維的SkyReels。

因此想到基于我之前的研究和了解,對此進行淺談一二,如有理解不到位的情況,歡迎指正。

一、微短劇市場現狀

首先,簡單匯總一下對微短劇行業的基本了解情況。

到2023年底,微短劇市場規模激增。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元,接近同期電影市場規模的七成,預計到2027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圖片來源:艾媒咨詢

在微短劇市場中,一些優秀作品的流水收入非常可觀。例如,爆款微短劇《無雙》上線首日的充值流水就超過了5kw元,而微短劇《試用夫人是大佬》單日充值流水更是超過了1.5kw。據悉,之前微短劇的投資回報率(ROI)能達到1.25至1.3,顯示出其豐厚的利潤潛力。

那么,為什么微短劇會發展這么迅猛呢?個人覺得,這其中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

微短劇迎合了當今碎片化時代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傳統電影需要兩個小時,而電視劇則需要上百個小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越來越少的人愿意耐心觀看完整的電影或電視劇。因此,將電影和電視劇進行壓縮的解說視頻成為近年來熱門的視頻類型。而如今,微短劇以1至2分鐘的時長播放一集,以其短小精悍、快節奏、高信息密度和強烈情感的內容特性,迅速成為年輕人的“電子榨菜”。

2.地利

1)短視頻行業的蓬勃發展為微短劇的興起提供了便利。用戶在短視頻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短視頻內容消費的習慣。同時,基于短視頻積累的大量用戶畫像數據,為微短劇的精準投放和分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的新規加強了對網絡微短劇的管理,推動了微短劇的精品化和規范化發展。

3)微短劇的興起也得益于網絡文學的廣泛傳播,因為微短劇實際上是網絡文學的視覺化表達。部分網文平臺在進行內容投放時,其實也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微短劇模式的MVP驗證。

3.人和

微短劇行業的發展得益于其背后日益成熟的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合作以及人才的集聚。大量內容創作者、制作公司和平臺機構共同推動了微短劇行業的繁榮。

在當前AI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許多探索者開始嘗試將AI與微短劇結合。他們希望利用AI技術為微短劇市場賦能,降低生產成本,以應對競爭日益激烈、制作和投放成本不斷上升、收益卻逐漸降低等導致ROI衰減的現象。

比如,抖音上線了的AI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其中完全引用了視頻生成的AIGC技術進行畫面制作。

又比如,央視頻的《中國神話》、《英雄》、《奇幻專賣店》,也同樣對外聲稱為“AI全流程微短劇”。

然而,從實際觀感體驗和用戶反饋來看,該劇更多地呈現出實驗性質的特征,AIGC生成的畫面存在諸多問題,例如:

  1. 鏡頭切換頻繁,幾秒鐘內就切換了多個鏡頭,長鏡頭的不足導致觀感割裂,整體呈現出由多個較短視頻片段拼湊而成的效果,觀感體驗較差。
  2. 畫面語言缺乏,分鏡質量不高,進一步影響了觀眾的觀感體驗。
  3. 人物表情顯得僵硬,觀看時間過長時容易產生“恐怖谷效應”。

由于生成式AI的不穩定性,制作過程中需要投入額外的人力進行補充和修正,因此整體的制作周期和成本仍然高于傳統微短劇。

二、微短劇需要什么樣的AI?

然而,隨著AI技術的發展,AI必將為微短劇行業帶來賦能。除了通過AIGC直接生成畫面內容外,AI在各個生產環節中也能發揮相應的作用。

在這一部分,我將結合自己對AI視頻技術的了解,基于微短劇的生產環節,梳理AI在未來如何輔助微短劇行業的發展。

首先,我們需要拆解當前微短劇行業的核心流程,具體可以分為:

1. 內容創作

1)劇本開發:確定微短劇的主題和風格,編寫劇本,包括對話、場景描述和角色發展。

2)角色設計:為微短劇中的角色設計外觀和性格特點。

3)分鏡設計:設計劇本中的每個場景和鏡頭。

2. 拍攝制作

1)選角:根據劇本要求挑選合適的演員。

2)場地: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并進行場地布置。

3)設備:準備所需的攝影、錄音和燈光設備。

4)執行:制定詳細的拍攝日程和流程,并按照計劃進行拍攝,比如導演指導、演員表演、攝影和錄音等。

3. 后期剪輯

1)素材整理: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分類和整理。

2)剪輯:根據劇本和導演意圖,對拍攝素材進行剪輯,形成連貫的敘事。

3)音效處理:添加背景音樂、效果音和對話等音頻元素。

4)視覺處理:如果需要,添加或調整視覺特效,并調整畫面的色彩和亮度,以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

4. 上線投放

1)審核:確保微短劇內容符合相關法規和平臺標準。

2)宣傳與發布:制定宣傳計劃,包括預告片、海報和社交媒體推廣等。最后選擇合適的平臺和時間發布微短劇。

3)用戶運營:維護和運營核心用戶群體,并收集觀眾反饋,用于改進后續作品。

4)營銷推廣:通過制作宣傳素材,在廣告平臺投流,從而引導用戶到微短劇上進行內容消費。

5)分銷推廣:在一部劇生命周期結束后,通過分銷、換皮或轉免費繼續創造收入。

我認為,AI與我們的合作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而AI與微短劇行業的結合正是基于這三個層次的。

  1. 最底層是低復雜度的基礎工作,這類工作對AI的精準度要求較低,其標準化程度也較高,較為容易使用AI實現。這些工作可由AI完全自動進行,不需要我們耗費人力,當前階段的大部分AI工具都是屬于這一層的,因為這一階段的AI能力相對容易實現。
  2. 中間層是有一定復雜度的工作,這一層里AI能夠輔助我們進行一些重復工作,但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于人自身的“判斷和執行”。在這一層,我們和AI是合作的關系,AI在這里充當的是我們的助手。
  3. 最頂層是復雜度最高的工作,這些工作往往是具有創新突破性質的工作。這些工作從本質上講,是無法被AI替代的。除非我們遠遠落后于行業前沿。該領域也是每個企業的核心壁壘,“只要我們能走在AI前面,那么AI將永遠追不上我們”。

基于這三層,我盤一下AI在微短劇行業的功能可以有所結合的工具功能。

1. 內容創作環節的AI工具

1)靈感激發:

內容創作屬于高復雜度的創新性工作,創作者需要靈感的激發,才能產出后續的劇本、角色、分鏡稿等內容。

一方面,我們可以使用AI直接生成與劇本相關的內容,以輔助激發我們的靈感。例如,蛙蛙寫手的“腦暴工具”允許用戶輸入一些關鍵信息(如概述、背景、設定、主題等),然后AI會生成能夠激發靈感的內容,包括對話、角色、劇情和世界架構等。

如圖功能來自于蛙蛙寫手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AI進行競品分析,從市場上大量的競品微短劇中提煉出關鍵信息,以輔助我們的分析并獲得“優質的創作靈感”。如今市面上的微短劇數量龐大,人工遍歷幾乎是不可能的,而AI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并篩選出關鍵點,將1000份信息濃縮成100份,甚至10份,從而提高靈感激發的效率和質量。

這里的關鍵點在于:

i)視頻分析AI的選型: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大模型在視頻分析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畫面相關內容的分析通常較為淺層。但我們可以從字幕和音頻內容中提煉競品微短劇的對話劇本,并進行分析。這需要用到視頻/圖像分析AI和文本分析AI,我們需對現有的AI技術進行能力評估,確保其效果和成本在業務可接受范圍內。

ii)分析內容預處理:由于微短劇競品數量龐大,全面采集和分析的成本很高。因此,我們可以設定數據規則,對待分析內容進行預處理,直接篩選掉一些不具備分析價值的視頻,例如一些數據表現差的無人問津的微短劇。這類微短劇經過市場驗證,不具備參考價值,因此可以不予分析,以避免成本浪費。

iii)分析維度提煉:我們可以結合創作者關注的要點,提煉出分析維度,讓AI根據這些維度對微短劇進行分析與提煉。最后,結合一定規則進行打分篩選。這一步的關鍵在于讓AI模擬“人對微短劇的判斷思路”,從而實現對微短劇質量的初步判斷。例如,創作者可能關注微短劇“情節是否緊湊”、“劇情是否存在紕漏”、“情節是否新穎”等,通過AI對這些維度的提煉與打分,我們可以直接篩選出一批劇本質量較高的微短劇,從而節省競品調研的時間。

iv)準確性驗證:由于AI可能存在幻覺問題,對于某一維度的分析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可能會出現紕漏。因此,在正式應用AI分析能力之前,我們需要進行準確性驗證。在此過程中,使用實際案例進行提示詞調優,直到準確性達到業務可接受的范圍。

2)劇本內容生成/輔助生成

使用文本大模型進行劇本相關內容的生成(如劇本、角色設定、分鏡稿等),或者對已制作的劇本內容進行輔助創作,例如修改錯別字、續寫、潤色、補充拓展、內容建議、翻譯等。

這一部分的工具屬于人與AI協作的類型,強調以人為主,AI則提供效率提升的輔助支持。

“劇本內容生成/輔助生成”這一能力目前已有一些現成的AI寫作平臺能夠提供支持。用戶通過使用提示詞也能夠實現這些功能,其中的關鍵在于大語言模型的能力和提示詞工程的設置,以確保AI生成內容的準確性。

2. 拍攝制作環節的AI

1)畫面生成:

我們可以利用視頻AIGC技術進行畫面生成,從而直接生成微短劇的畫面內容。例如,抖音的AI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央視頻的《中國神話》、《英雄》、《奇幻專賣店》等微短劇,都是直接采用AIGC技術生成畫面的。

然而,這些實例也證明,目前的視頻AIGC技術尚未成熟,尚不適合完全依賴于其進行內容的直接生產。然而,對于一些難以取景的畫面,AIGC仍然可以發揮作用,尤其是在科幻類場景中。使用傳統方式制作這些場景可能成本較高,因此,采用AIGC生成畫面無疑是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

2)拍攝管理助手:

拍攝實際上是一項復雜的項目管理工作,涉及角色、場地、設備等內容的選擇和檔期安排。如果有一個中介平臺能夠結合制作方的需求和時間規劃,對角色、場地、設備等進行合理分配,將大大節省對接成本。

當前這一設想的實施需要依賴于足夠龐大的供應鏈和需求量。如果市場規模不足,這一構想可能會變得不切實際。

3. 后期剪輯

1)素材預審核:

在拍攝環節,我們積累了龐大的原始素材庫。這些素材中可能包含違規內容(如色情、暴力、政治敏感、侵權等),或者質量不符合要求的內容(如畫面模糊、抖動、劇本外內容等)。如果依靠人工逐一審核,將極大耗費人力資源。

因此,我們可以結合AI技術,讓AI快速掃描并分析視頻內容進行初步篩選。隨后,由人工進行補充審核,從而最大化審核效率。

2)素材分類 + 預剪輯:

如前所述,利用視頻分析AI,我們能夠深入分析視頻內容并對素材進行標記和分類。例如,可以按場景分類(如城市背景、森林背景、室內場景),按角色分類(如A角色、B角色的出鏡片段),或按劇本橋段分類(結合音頻內容匹配對應的劇本片段)。

通過素材分類標簽,我們能夠在需要時快速找到指定的素材,避免在尋找素材時浪費時間。

基于素材分類能力,我們還可以提供AI預剪輯技術。結合已有的劇本和分鏡稿,AI可以從素材庫中提取與之相似的視頻內容,以供后期使用,從而節省尋找素材的時間。如果AI匹配的準確度足夠高,還可以生成成品demo,進一步節省人力成本,甚至后期人員只需進行小幅度修改即可。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視頻分析AI”具有足夠的準確度。若準確度較低,則需要人工額外彌補AI的不足,反而無法發揮節省人力的作用。

3)素材處理:

在后期剪輯中,AI可以對視頻、音頻等內容進行處理,輔助剪輯團隊完成剪輯工作,這正是AI剪輯工具的應用。

在這一環節中,常見的能力包括:

  • 視頻處理類:摳圖、轉繪、拆條、特效、翻譯、增強畫質、改善光線等。
  • 音頻處理類:音樂生成、音效生成、AI配音等。

這些能力大多分散在各大AI工具平臺,不同平臺提供的功能也參差不齊。

圖中為某AI導航網站的視頻類工具匯集

當然,也有如剪映這樣的剪輯工具,聚合了多種能力,為剪輯工作場景提供更貼近的支持。

4. 上線投放

1)終審輔助:

在剪輯成片后,我們可以利用AI進行初步審查,以輔助風險識別(如色情、暴力、政治敏感、侵權等)。同時,AI也能幫助我們識別剪輯中可能出現的紕漏,例如話音不同步、畫面丟失、字幕錯誤等,從而有效節省人力審核的時間成本。

2)用戶反饋分析:

成片正式上線后,我們將收到來自各種渠道的用戶反饋。我們需要從這些反饋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并整理成對作品運營和后續制作有幫助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使用AI來幫助我們從龐大的信息中進行提煉,把1000份反饋濃縮成100份,甚至10份,提高提煉有價值信息的效率。

3)推廣素材:

微短劇的獲客極其依賴于廣告平臺的“投流”,而投流需要制作買量素材。因此,AI可以在這一環節輔助生成推廣素材。

素材制作主要有兩個關鍵環節。其一是腳本。我們可以利用AI將原劇本與廣告賣點關鍵詞結合,批量生成廣告腳本。或者,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外部廣告的參考,通過與廣告賣點關鍵詞結合,讓AI批量產出廣告腳本。這一步主要依賴于大語言模型,我們需要調優提示詞,以確保AI能夠生成符合要求的內容。

另一個環節是視頻剪輯。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利用AI剪輯工具輔助生產,或者借助前面提到的“素材分類 + 預剪輯”能力,實現“AI混剪”功能。基于廣告腳本,AI可以輔助匹配視頻片段,生成混剪視頻,最終由人工進行審核,從而大大節省人力成本。

4)海外分發:

之前看到一些公司嘗試將國內微短劇進行海外化,包括配音、字幕和人臉等方面的調整,以便投放到海外市場。然而,這些嘗試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其本質原因在于,AI只對表層進行改造,而未能深入到內容的核心,導致海外用戶難以接受。

小結

到此,我能想到的AI在微短劇上的應用就匯總了一遍。

將上述列舉的能力與前文提到的AI與人合作的三層結構一一對應時,我們會發現,AI在微短劇中的大部分應用能力屬于“有一定復雜度”的內容。這就對涉及的AI精準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這表明,在當前大多數微短劇相關的AI能力尚未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時,AI對微短劇行業的賦能是相對有限的,仍需要“讓子彈飛一會”。

然而,我相信,AI對微短劇行業的賦能必然會朝著這些方向發展。至于哪個方向會首先取得進展,主要取決于技術能力實現的成本與功能場景價值之間的權衡。

我們可以將這些能力按照價值和成本的“高、中、低”劃分到九宮格中,從而輔助我們進行未來的展望和預測。

  • 成本低意味著,現在當前的AI能力便能基本滿足,但需要微調準確度。
  • 成本中意味著,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但前景已經不遠。
  • 成本高意味著,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但是畫面生成這個方向,也已經有不少工具出現了,功能的成型也初見端倪。

因此可以看出,部分功能可能在短期內得以應用,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貼合業務工作流的能力將會出現,從而進一步賦能微短劇業務。

專欄作家

檸檬餅干凈又衛生,公眾號:檸檬餅干凈又衛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游戲行業的B端產品,負責過游戲行業內CRM 、風控、BI、SDK、AI相關的內容,定期輸出個人思考或總結文章~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劇本內容生成和輔助生成也挺實用的,能幫創作者省不少事兒。

    來自北京 回復
  2. 像文中所說的,AI在剛起步階段,只能說讓子彈再飛一會。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