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gent生死競速
2024年,Agent技術在大模型的推動下迅速崛起,成為連接大模型與實際應用場景的重要橋梁。然而,隨著大模型的光環逐漸褪去,Agent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將深入探討Agent技術的發展現狀、市場供需關系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2024年Agent崛起的背后,既是技術狂飆的產物,也是大模型跌落神壇的伊始。
大模型的光暈正在逐漸消散。
“2023年,大家普遍覺得要買一個大模型,很多人熱衷于訓練自己的大模型。但訓練完了,怎么用起來,大家一頭霧水”,本質在于大模型呈現的是底層能力,像水電煤一樣的存在,“不是產品”。
上述行業內人士對“用大模型”的定義為:不能停留在打開ChatGPT、Kimi提問問題,而是AI能夠為企業降本增效。
如果說前年的主題是“大模型爆發”,去年的主題則是“大模型落地”。人們逐漸意識到,光靠模型強遠遠不夠,怎么用起來才是“卡脖子”問題。Agent承擔了連接大模型和場景的中介作用,特別是AI工作流真切地讓行業看到了落地的路徑。
有人認為“Agent主要解決了部分B端交付的老大難問題”,也有人評價“模型公司對外銷售賣解決方案就是在選Agent”。
Agent讓云端的大模型開始“接地氣”,“大模型+Agent”成為了To B的新時髦。
LinkAI聯合創始人&COO蘇晨星對Agent行業熱度有強烈的感知,“大概2023年6月份左右,我們剛進入市場時,做Agent工具的企業算上我們,國內只有三家。直至去年下半年才開始變得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供大于求的趨勢”。
據企查查顯示,1-3年內,智能體相關的新成立企業有200多家。
“混沌初開”一詞精準地道出了整個Agent市場現狀。玩家身份魚龍混雜,大廠、AI小虎、創業公司紛紛下場。在沒有制定標準的前提下,行業的整體跨度特別大,突出表現在客單價上,從數千元到上千萬元不等。
“現階段Agent仍是偽概念,中間態產品,真正的Agentic AI充滿想象?!?/p>
一、供需關系
年末,某家公司2B業務負責人預備為即將上新的Agent產品定價,他透露“相當便宜”,價格直接狙擊大廠,“算法3500元,研發2500元,都能打八折”。
這樣的情況在當前Agent市場極其普遍,不同于大模型的“明碼標價”,Agent的價格體系十分混亂。據蘇晨星介紹,Agent的客單價在數千元到上千萬元不等,光譜分別對應著個人開發者接到的零散單子到政企項目大單。
從兩頭的供需關系出發,可能方便理解國內Agent發展現狀。這里我們僅討論To B端的Agent交付,需求驅動著Agent的快速落地。這里面存在著兩條主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蘇晨星認為完全相反的決策鏈路決定了Agent的客單價。自上而下一般對應著政企客戶,他們的邏輯是智能化轉型任務驅動,傾向于先采購再去理清要在哪些場景和業務上落地。因為要完成硬性指標,所以在預算上比較寬松,動輒就是數百萬級的項目,這就打開了Agent市場的上限。
自下而上的決策鏈路中,關鍵性的人物是那些中小企業“吃螃蟹”的人。他們對技術和實操經驗有一定的積累,清楚地知道Agent落地將產生的效果,由其決定是否采購以及采購哪些AI產品來解決業務場景中的問題。因為需求前置,帶著問題意識去購買,這部分人群的預算一般不是很高,但由于量大,仍然撐起了Agent市場大半份額。
需求決定供給,根據承接需求的能力可以分為四層。金字塔頂端是百度、阿里、火山、騰訊等大廠,云和模型基建最完善,拿單金額最大;往下是科大訊飛、智譜等廠商,基建相對完善,但在承接部分超大政企客戶時稍顯無力;第三層是瀾碼、實在智能、Dify、LinkAI這類轉型或新興的Agent公司,集中服務于中小企業客戶;最后一層是個人開發者,使用工具可以滿足一些簡單需求。
跟AI四小龍的CV時代相比,大模型讓To B的日子好過起來一點,項目平均客單價從幾十萬抬到了幾百萬。在業務人員看來,Agent解決了CV時代B端交付難的痛點。以前是無數個小模型疊加起來服務一個業務場景,現在是”大模型+小模型”,兩者是泛化能力和精準度的組合,Agent在其中起到了連接的作用,以低代碼項目形式快速搭建起一個應用供客戶使用。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謂的“大單”也變得越來越少。有行業內人士向光子星球反饋,早期智譜一個To B項目輕松就報千萬以上,內容大致是模型加微調,但到今天已經報不上去了。
包裹著Agent外衣的“大單”,看似是軟件應用,實則是一攬子解決方案,包括了云服務、模型、硬件、工具層、行業知識以及售后服務。這意味著大單市場競爭具有隱性門檻,在客戶“不差錢”的情況下,誰的基建越完善,服務體系越成熟,誰就越有競爭力,最后的勝者基本鎖定在了大廠中間。
六小虎中智譜在B端沖得最猛,官方透露數據,2023年全年大模型合同總計3.5億元。其副總裁陳雪松曾在阿里云和曠視供職,有著豐富的To B業務經驗。據業內人士稱,智譜一開始就敲定了B端方向,招攬了大量原曠視離職人員開拓大模型B端市場,路線上同樣延續了上個時代“軟硬一體”的思路。
不過,先天的體弱令智譜無法沖破第二梯隊的壁壘,不少人都對光子星球傳遞出“智譜未來有上市打算,商業化壓力沉重”。上述人士透露,智譜最新的重心轉移到了信創上,主動適配華為H920B。
“信創的投入成本不算低,但其他AI廠商還都沒做,智譜選擇跟華為一起拿單不失為一種選擇。”
二、大廠之下
大模型的站位已經清晰,具備提供模型能力的廠商寥寥無幾。無論是第一梯隊還是第二梯隊的玩家本質都在以Agent為抓手開拓云和大模型市場,Agent是開胃前菜,云和大模型才是主菜。
拋開爭奪的一二百家企業,中國剩下的幾百萬中小企業在Agent應用的需求還沒被完全看到,蘇晨星認為未來大量的需求仍然能養活目前處于第三梯隊的Agent應用和服務企業。
LinkAI是跟隨Agent一起崛起的一家創業公司,從把大模型接入微信生態對話的開源項目起家,產品一路從最初的對話助手進化到到包括多模態大模型聚合服務、RAG知識庫與Chat BI數據庫、插件工具、Chat Bot與工作流搭建等在內的零代碼智能體搭建SaaS產品。
據蘇晨星介紹,服務中小型企業的Agent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工具型產品,一類是含業務場景屬性的產品。純工具型通用性高,團隊投入比較輕,一般不需要銷售團隊;而含業務場景屬性產品交付重,需要時間滾雪球式地積累行業經驗。權衡之下,LinkAI做了取舍,重頭放在做通用型SaaS產品,剩下一小部分在營銷、電商等場景做客制化服務。
LinkAI是這波Agent小而美創業公司的一個縮影,一方面通過標準化產品交付快速形成商業化收入,另一方面也為其同時對接大廠和連接B端客戶留下了空間。
據LinkAI披露,自2024年初開始商業化,純SaaS的訂閱收入部分超過200萬ARR,其中70%的收入來自于開源項目自然轉化以及PLG的口碑傳播;To B項目制的確認收入也已超百萬元,訂單則更多。
近期,LinkAI開啟了與百度的合作。合作推進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上架百度云應用市場,供百度的客戶使用,也可以導流給自身產品,完成轉化;另一種則是與百度合作To B項目,為其提供Agent工具層和跨渠道的能力。
即使大廠有專門的智能體搭建平臺仍要與創業公司合作,考慮的因素很簡單。與其跨部門協調,不如直接引入第三方合作更高效、節省時間。Agent僅占大單很小一部分,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但創業公司幾萬塊錢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創業公司跨生態的靈活性也是大廠看重的優勢之一。
正因如此,在Agent創業公司心中,自然地與大廠劃分出了業務和利潤的界限。事情似乎并未朝著既定軌道發展,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字節火山引擎。
在上次發布會,火山引擎重點介紹了HiAgent,一款面向企業開發大模型應用和 Agent的產品。其對Agent應用搭建定義與市面上創業公司大致相同,可以視為直接競品。
來自火山引擎副總裁張鑫的官方解釋,“如果把豆包大模型比作Android,那么 HiAgent就是企業調度系統能力開發應用的SDK(軟件開發工具包)”。
據接近火山引擎的內部人士表示,他們內部考核指標發生了變化,“除了豆包模型在客戶方部署后有沒有用起來外,還要看落地了幾個Agent場景”。
曾經的扣子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叫好不叫座,C端換不來收入,團隊被裁撤后并入到火山引擎的To B業務線也沒有看到明顯起色。HiAgent這回直接瞄準了企業客戶,競爭力如何還待檢驗。
三、AI SaaS
現在市場上對Agent的定義大同小異,例如火山引擎對專家級Agent應用的定義為“私有數據+大模型+Advanced RAG+Workflow”。
在談及Agent之間的差異性時,很多人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行業屬性。蘇晨星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在電商客服場景,客戶首先會拿到一個通用型的產品,在其基礎上,他們會針對不同產品做微調,依據模板一鍵復制相關行業工作流。業務層面也有相關培訓,指導客戶寫提示詞、搭建工作流,支持其導入相關行業數據、搭建知識庫等等。
就目前而言,智能體仍是一個偽概念,“目前的產品形態不是終局,而是整個行業的中間態”。
大模型讓Agent的能力邊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但從定義出發,現在的Agent沒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規劃能力,僅僅是按照編排好的流程去執行任務。雖然大家普遍認為未來1-2年,“大模型+Agent”會成為主流范式,但現階段其本質仍是低代碼產品。
“以前去推廣低代碼,大眾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高,現在有了大模型的宣傳普及,人們對Agent產品的探索欲和接受度有了明顯的提高”,蘇晨星道。
中間態的判斷也符合整個技術路徑發展方向,整個行業正在從“AI Agent”向“Agentic AI”時代轉變,強調執行單個場景任務的效果上升為自主規劃、決策和執行任務的綜合性能力。
把Agent放置于另一個維度討論是老生常談的SaaS。當前,除了項目制,Agent的主要的商業模式還是訂閱制。
在國外,Agent為SaaS市場的融資和商業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寬松友好的環境也吸引著一部分中國Agent企業出海。據悉,LinkAI近期正在籌劃中,預計本月底將灰度上線海外產品。
在國內,一部分傳統的SaaS廠商開始尋求轉型,在原有的產品加入AI能力,迭代更新。轉型AI SaaS,產生了新的困境:疊加AI成本后,單價上去了,但也削弱了和一些“AI native”Agent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相似功能產品,用戶更偏向于低價。
蘇晨星表示,對SaaS市場來說,AI可能是一半一半的存在。諸如數據分析、客服等場景非常適合大模型。這部分市場可能會被AI替代,但剩下一部分專業型的傳統SaaS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模型看不著摸不著,Agent其實提供了快速試錯的機會。適合業務的,快速引進轉型;不適合的,堅持原來那套?!?/p>
撰文 | 郝 鑫 編輯 | 吳先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光子星球】,微信公眾號:【光子星球】,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