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取代40%白領類職業 跨越兩條“生死線”
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日益凸顯。本文將深入探討AI技術對就業市場的沖擊,以及AI行業自身的發展挑戰和未來趨勢,供各位參考。
2024年的最后一天,百度發布首個“2024年度AI提示詞”,最高頻的提示詞是“答案”。在人類與AI關系的接縫處,每個人都充滿疑惑,充滿對未知的恐慌,渴求通往未來的答案。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無數人在向AI尋求答案。
每一項新技術出現之初,技術恐慌往往大過于期待。原畫師、人工客服、翻譯等崗位最先被AI部分替代,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40%白領類職業有被AI替代的風險。
在給很多人類職業帶來挑戰的同時,AI行業自身也遇到挑戰。
《Prediction Machines》(中譯名《預測機器:人工智能的簡單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當生產要素的成本下降百倍時,會迎來時代的轉折點。比如電力成本下降100倍,開啟了電氣時代;通信成本下降100倍,推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過往10年,英偉達將算力成本降低了100萬倍,未來,英偉達計劃將算力成本再降低100萬倍。當算力成本下降100萬倍時,將進入怎樣的時代?這給從業者帶來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看來,2025年,整個AI行業都有兩條“生死線”:算力供給的成本線和開源模型性能線。只有邁過“生死線”,AI行業才能完成從“燒錢”到“賺錢”的大跨越。
一、AI替代人工的恐慌
AI替代人類的技術恐慌是全球性的。BBC曾報道,一團隊負責人用ChatGPT取代了60名員工,最后自己也被解雇。導演陸川曾表示,用AI畫一幅電影海報,15秒出來的效果比專業海報公司做1個月的還要好。
AI替代效應實實在在,目前,原畫師崗位的需求量已經驟減90%,網約車、航空公司的呼叫中心都在減少人工客服,甚至有用戶發現,某頭部打車軟件轉人工后仍是AI客服。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發布的《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2024》顯示,編輯/翻譯、客服/運營、銷售/商務拓展等崗位最容易受大語言模型沖擊。
“重復高、程序化、不需要大量體力的白領類職業,40%都有被AI替代的風險,比如會計、美術、翻譯等。但是,部分崗位被替代的同時,新的崗位在產生,比如算法工程師、AI標注員。”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對《IT時報》記者表示,“就業極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兩頭緊缺,中間冗余,目前人才緊缺的崗位要么是算法工程師,要么是養老服務人員。
“AI已經開始替代人類,但是永遠不會完全替代,也不會完全替代某個行業,而人與AI之間的差距,正是人類的機會。”傳神語聯創始人何恩培認為,AI使得同一時間里同一群人產出的效率更高了,比如一個研究機構里5%是首席專家,30%是中級研究者,65%是基礎研究者,那么絕大多數基礎研究者很有可能會被AI替代。
技術變革演進大多時候是殘酷的,而處于過渡階段的一撥人是最彷徨的。趕快學會AI,用大模型復刻一個自己的“孿生”雙胞胎,是絕大多數行業人士給到普通人的建議。
從智聯招聘的調研數據來看,53.3%的受訪者已經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使用或學習AI技術、工具,其中95后、00后中該占比分別為58.4%和55.6%。同時,AI也創造了新職業。2024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相關崗位需求激增,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機器人算法等崗位需求增長顯著,相關薪資也呈上升趨勢。
人類的競爭者是會使用AI的人類,而不是AI。“技術不可阻擋,因為AI沒有情緒,我們只能適應大勢,成為AI的駕馭者。”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原院長、經濟學教授姚洋對《IT時報》記者說道,不要小看老百姓的自我調節能力,今年高考志愿就集中在AI、自動化相關專業,財經、金融專業反倒不吃香了,而且AI創造了更多數字經濟的崗位,新型服務業也會發展起來,也能吸收大量勞動力。
“大模型處理的數據是你一輩子都處理不完的,但不要把大模型看作一種工具,而是一個新物種,關系不要對立,跟它一起共創未來。”何恩培說道。
二、大模型價格戰繼續
小參數高性能模型已經成為新趨勢,當大家不再拼參數時,算力的成本會相應下降。同時,算力大建設時期產生的冗余算力也打起了價格戰。多位大模型企業負責人向《IT時報》記者反饋,2024年算力的成本下降了30%—50%。
開頭提到AI的兩條生死線中,第一條是算力供給的成本線。在徐立看來,算力行業的進入時機尤為關鍵,如果晚幾年投入,可能只需要1/1000的資源就能完成相同的任務,在什么時間節點投入、投入的資源是否能沉淀為持久的價值,就成為算力行業發展的第一條生死線。
“買漲不買跌”的慣性在算力市場上也有所體現,在中小型公司看來,算力芯片已不用囤貨,一方面英偉達在快速地更新迭代,而且還有其他國產算力可替代;另一方面行業預期算力還將進一步降價。像傳神語聯主要有兩種算力需求,一是大模型的訓練推理,二是交付給客戶的大模型一體機。“我們預訓練的成本大概是同等性能大模型的1/10—1/5,比如說行業的人才和算力比是1:50,我們大概是1:5,這個算力需求量基本不需要囤貨?!焙味髋嗵岬?。
比算力更甚,通用大模型的價格戰打得十分慘烈。2024年618期間,第一波價格戰達到高潮,8家國內外大模型宣布大降價,包括幻方量化、智譜、GPT-4o、字節豆包、阿里通義千問、百度文心一言、騰訊混元和科大訊飛星火等。大模型通常以“元/千tokens”為計費單元,字節豆包以分為單位的使用成本,直接打到了以厘為單位,真正挑起了價格戰。這邊阿里云剛宣布降價97%,那邊百度、科大訊飛、騰訊云紛紛拿出部分小模型免費供開發者使用。
“2025年大模型還會繼續打價格戰,因為國內通用大模型較為同質化,細數Top30的通用大模型,也許客戶都是同一批,所以贏得客戶只能靠價格。而國外通用大模型走的是差異化路線,OpenAI專攻生成式AI,谷歌專精于專用領域的深度學習,以及馬斯克服務于具身智能等等。國內大模型應該進行根創新,不然價格戰只會越打越慘烈?!焙味髋嗾J為。
徐立提到的第二條生死線是開源模型性能線,也強調要走差異化路線。大模型開源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前提,目前基礎設施提供方、內容平臺、創業公司都在積極開源,這三類開源企業帶來一條性能增長線,而這條性能線已經接近甚至追平閉源模型,如果行業開源模型投入的平均水平較高,企業的投入不足,就必須走差異化路線,為行業提供獨特的價值。
三、跨越“生死線”?
2024年底,在中外各大AI論壇上,預訓練時代是否會終結是必談的話題。
一方認為預訓練時代已經結束,前OpenAI聯合創始人、SSI創始人Ilya Sutskever在NeurIPS 2024大會上宣告,預訓練作為AI模型開發的第一階段即將結束。
支持Ilya觀點的人士給出的理由是,數據正在枯竭。有研究預計,2028年左右,已有的數據儲備將全部用完,基于大數據的大模型發展可能放緩甚至陷入停滯;尺度定律“撞墻”,投入一千萬元預訓練只能在榜單上增加一兩分,大模型成為“月拋型”,甚至“周拋型”。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也坦言,GPT-4遇到推理速度慢、成本高昂等副作用。
另一方的看法是,預訓練時代永遠不會結束。何恩培也這樣認為,但在他看來,實時學習的時代來了,而且大有可能成為技術主流,算法將比算力發揮更大作用。
“數據不是枯竭了,即便我們從世界上獲得數據不再免費了,但是有價值的數據才剛開始被挖掘?!焙味髋嗾J為,數推分離是獲得有價值真實世界數據的一大路徑,OpenAI也將從GPT-5開始嘗試將數據與推理引擎分離,簡稱數推分離。
何為數推分離?何恩培解釋道,數據學習網絡如同人類左腦,在企業端實時學習歷史數據和業務運營中的新數據,讓企業數據為模型注入知識養分,不需要離開企業上傳至公有云;推理網絡如同人類右腦,經過適量數據預訓練可以達到不錯的推理和泛化能力。雙腦模式更像人類學習知識的方式,只需要閱讀幾百本書就能獲得一定的智慧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是企業數據不用出域,在本地就能實時學習,打消了企業對數據安全的顧慮。
目前國內少有大模型企業走出這片技術沙漠,但這也許是國內大模型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跨越從“燒錢”到“賺錢”的生死線。
作者/ 孫妍 編輯/ 王昕 孫妍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IT時報】,微信公眾號:【IT時報】,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