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植麟的Kimi,怎么只用一年就能超越了百度阿里?

0 評論 1377 瀏覽 1 收藏 16 分鐘

在AI領域,楊植麟及其創立的月暗旗下的Kimi產品在短短一年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在網站端訪問量上力壓眾多競爭對手,更在應用端超越了百度系,成為C端用戶眼中的熱門選擇。本文將深入剖析Kimi成功的背后因素,探討其在技術突破、功能創新以及市場推廣方面的策略

如果要說誰是2024年國內AI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那個人,楊植麟必然會被提名。

在過去的一年中,其一手創辦的月暗旗下的明星產品Kimi,在網站端的訪問量走出了一條可以被稱作完美的增長曲線,除了8月略有下滑之外,其他月份均保持了正向增長,并力壓字節的豆包位列第三。

為保證圖表直觀,3月增速321.58%未體現

數據來源:AI產品榜

而在應用端上,Kimi的表現就更加亮眼了,從下半年的陡然發力,到10月首次擠進千萬俱樂部,再到12月反超文小言,Kimi在C端用戶這里,儼然已經正式超越了早早起步的百度系。

圖源:AI產品榜 aicpb.com

不過,在帶領著Kimi一躍成為C端用戶視角中僅次于豆包的龐然大物的同時,楊植麟本人與Kimi背后的公司月暗,也卷入了一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股權之爭當中。

11月,先是楊植麟與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在香港被前創業公司及其中的五家資方提起了仲裁,后又出現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連續發難和雙方隔空多輪回應,而至今雖然暫時停息,但這場曠日持久的股權爭紛顯然還沒有落下帷幕。

那么,在楊植麟這個“天才少年”的帶領下,Kimi在過去一年拿出了哪些新功能、做出了哪些努力來讓它躍居榜單應用榜第二?而在Kimi之后,楊植麟一手創立的月暗,又在經歷著什么樣的組織架構變動呢?

一、Kimi的成功,靠技術還是靠投流?

據AppGrowin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去年3月份開始,Kimi每個月的投流支出幾乎都在八位數之上。10月,Kimi的廣告投放金額被曝超過2個億,還曾因“20天燒錢1個億”登上熱搜,甚至還被傳出月暗給B站CPA(用戶轉化人均成本)高達50元的傳聞。

那么,Kimi的用戶都是依靠燒錢帶來的轉化嗎?其實,所有Kimi的資深用戶都知道答案卻并非如此,在過去一整年中,從長文本處理到探索版,從k0-math到視覺思考版,Kimi一直都走在中國大模型的最前列。

Kimi在過去一年中的首個增長點,則是來自于對于長文本的處理能力。

早在2023年底,Kimi智能助手初次面世之時,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長達20萬漢字的上下文處理能力,這幫助不少用戶解鎖了新的使用場景,譬如高校學術、復雜的法律問題、大量數據的財務處理問題等,也借此留存下了首批用戶。

3月18日,Kimi在長文本方面繼續發力,將之前20萬的限制提升至了200萬字的級別,進一步把有長文本需求的用戶牢牢抓住。

某位高校研究生發文直至今年1月還發文表示,“從使用體感方面來看友商產品完全不如Kimi,雖然交互界面很好看,但它吐出來的結果實在不行啊,無論是代碼準確度還是文本分析能力,都是Kimi要更強一分,雖然Kimi有時候也需要反復調教,但在專業文章之上也只有Kimi能夠勝任了”。

像這樣的用戶,其實構成了Kimi最重要的用戶群體,作為長期、頻繁且有一定輸出質量要求的使用者,Kimi已經把這批用戶沉淀在了平臺之中,成為最重要的資源。

10月,Kimi又在“國慶加班”的傳聞中推出了對標o1思考方式的Kimi探索版。

作為彼時首個國內“慢思考”的產品,Kimi探索版的能力基于COT思考鏈,深度模仿了人類思考的過程,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多級別鏈式拆解后執行深度搜索,并且還可以在搜索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如果發現錯誤之處還會自行更改,幫助用戶更高效、更完整地完成任務。

在Kimi探索版發布的時候,產品負責人甚至表示,“如果Kimi搜不到的信息,那大概率用戶也很難自己通過傳統搜索引擎找到?!?/p>

用戶們的熱情,也對得起Kimi團隊的付出,在上線當天,每人僅有5次的使用機會,就讓Kimi探索版“崩”上了熱搜。

如果說Kimi探索版是模仿o1的思考方式的話,那么緊接著發布的k0-math,則從數學能力上全面對標o1系列大模型。

能力方面,據官方公布的信息,在多項數學基準能力測試中,k0-math 的表現能對標 OpenAI o1 系列可公開使用的兩個模型:o1-mini和o1-preview。在中考、高考、考研以及包含入門競賽題的MATH等 4 個數學基準測試中,k0-math 初代模型成績超過o1-mini和o1-preview模型。

而此時,距離OpenAI推出o1的preview與mini版本,也僅僅過去了兩個月時間。

最后,在年末之時Kimi發布了視覺思考模型k1,在k0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據官方,k1在k0-math的基礎上突破了數學的范圍,擴展到了物理、化學等多個基礎科學學科之中,相關表現得分也超過了o1、4o、Claude 3.5 Sonnet等前沿模型,而更重要的是,這樣拍照傳圖即用的模式,對于日常生活的使用,要方便了太多。

綜合來說,在楊植麟的帶領下,作為技術派的產品,Kimi在2024年中一直保持在了大模型能力最前沿的位置,并且將技術很好地完成了2C產品的轉化,還沉淀了數量可觀的忠實用戶,從產品側上已算“圓滿”。

不過,如果跳出產品之外,楊植麟看起來還沒有精力去解決Kimi的商業化問題。

作為一家依靠融資的獨角獸,雖然拿下了超200億元的估值,但在巨大的營銷與研發支出之下,月暗也急需探索能讓商業化落地的道路。

但是,想要把技術和產品在一級市場之外的地方換成錢,可并不容易。

其中,2C端除了百度推出了收費之外,幾乎沒有Chatbot應用有收費的情況。Kimi也只能“卑微”地推出打賞功能,而打賞不同檔位的用戶可以獲得不同的高峰期優先使用權。而這,也透露出了Kimi想要從普通用戶身上賺錢的困難,若是大面積開啟收費,或許百度文心一言的現在,就是Kimi的明天。

而想要在2B端進行商業化,也不見得比從普通用戶口袋里掏錢要簡單多少,在字節和阿里推出的一輪又一輪價格戰的背景之下,便宜出天際甚至免費的API并不少見,這也讓Kimi 2B的道路,變得愈發艱難。

這,也是楊植麟在2025年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成為國內第二后,如何在技術保持跟進、產品及時更新的同時,真正邁出商業化的步伐,是楊植麟,也是月暗和Kimi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楊植麟力保的不是張予彤,而是所有同行創業者

就在楊植麟用一整年時間把月暗的估值從零提升至超過200億元的同時,關于怎么“分錢”的問題,楊植麟卻好像和他的前股東們,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11月11日,據暗涌Waves報道,楊植麟與聯創張宇韜,被循環智能時期投資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相關電子仲裁申請書也已遞交HKIAC(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而這場糾紛,也就此引爆。

循環智能,是楊植麟在創立月暗之前的公司。之所以被前投資人提起訴訟,當時給出的原因是楊植麟和張宇韜在未獲得循環智能全部投資方的同意豁免書的情況下,便已經開始進行創立月之暗面有關的工作中了。

這樣的訴訟不難理解,月之暗面作為一家同在大模型賽道的公司,確實存在同循環智能同業競爭的風險,更何況月之暗面還是循環智能孵化已久的項目,在沒有得到原股東許可的情況下就將月之暗面單獨融資,的確存在不合規的情況。

對于為何自己會做出如此行為,楊植麟給出了“機不可失”的回復。在回應中,他從技術層面上分析了當時行業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節點,而為了抓住這個機會,他也只能“先斬后奏”。

據楊植麟所述,半年后他“補票”拿到了所有投資方的同意豁免書,而有關月暗融資的爭議本應就此結束。但原金沙江GP、現月之暗面大股東張予彤的出現,卻又讓這場爭議走向下一個高潮。

12月5日,朱嘯虎在公開平臺發聲,稱張予彤作為金沙江的GP,在未告知金沙江創投及其他智能循環股東的情況下,就擅自取得了月之暗面900萬股的初始股份(占比14%),并設計了包括他人代持、投很少的錢來欲蓋彌彰在內的很多方式隱瞞事實,于是分拆豁免協議也可以被認為無效。

翻譯一下,就是朱嘯虎認為張予彤其實對月之暗面發展成為估值如此巨大的獨角獸早有預期,有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金沙江基金和循環智能原股東們利益的嫌疑。

而代表著原股東利益的朱嘯虎訴求也很簡單,對于楊植麟和他的月暗,“放他們一馬,讓他們去發展,沒問題”;而對于張予彤,朱嘯虎表示他必須為金沙江創投的LP負責任,“是她違背了受托責任,侵占了基金的資產。這件事,我們沒法放她一馬?!?/p>

“如果張予彤沒有給大家一個說法,道個歉,然后把這個股份退回一部分然后和解的話,肯定要打官司的,我們必須向我們的LP證明我們會盡最大可能來保護基金資產?!?/p>

但是,在楊植麟眼中,張予彤不像是投資人,反而更像一位一起奮斗的“編外”創業者。

據他發文表示,“在我的朋友圈中,張予彤是最合適的人,她既對業務和戰略有深刻的洞察,也有豐富的投融資經驗,更重要的是,她愿意走出舒適區而選擇冒險、選擇相信和支持我?!?/p>

于是,“我邀請予彤作為聯合創始人加入月之暗面,股份按照多年兌現(vesting),兌現的條件是持續性為公司提供多年的服務及產出業績。迄今,予彤在業務、戰略以及多場融資戰役中對公司做出了重要貢獻?!?/p>

而這,雖然展現了楊植麟作為公司領導人不那么理性的一面,但也回答了“為什么月之暗面要與張予彤強綁定”的原因。這樣一位為月暗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楊植麟希望能給予相應的回報。

三、寫在最后

作為Kimi的產品負責人,楊植麟的2024無疑是完美的,Kimi幾乎引領了國內大模型新技術的潮流,流量也從開年時的“無名小卒”一路做到了事實性超越百度等一眾AI巨頭。

作為月暗的掌舵人,楊植麟雖然仍處于同前股東的糾紛之中,但他的表態卻也讓包括張予彤在內的所有同行者更加一心,讓這艘大船能更好地駛向遠方。

而對于2025,其實楊植麟早已回應,“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洋彼岸的團隊正在發布新的 AI產品。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和團隊繼續全力以赴把 Kimi的技術和產品做好。我們有充分的信心持續通過規模化來產出更高級的智能。在強化學習時代,因為技術范式的變化,模型的迭代會更加快速,我們會夜以繼日地戰斗?!?/p>

作者:楊啟隆 編輯:鐘響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新識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新識研究所】,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