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AI,總結2024,展望2025

0 評論 2055 瀏覽 1 收藏 12 分鐘

過去這一年,AI領域的新聞都是大模型的故事來來回回講,有沒有其他更令人心動的信息?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作者總結的信息,以及對明年的展望。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2024年AI領域的發展。

如果單純從產品層面來看,今年似乎沒有特別令人驚艷的突破。別說是夢想中的AGI了,就連能稱得上現象級的AI應用,似乎都不太多。今天,我就來聊聊這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從前沿技術突破開始,到找到具體應用場景,再到產品化落地,最后通過市場運營獲得規模效應。

拿移動互聯網來打個比方。從第一代iPhone發布,到移動支付真正普及,中間經歷了將近十年時間。期間誕生了無數創新應用,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正是這些不斷的嘗試,才最終形成了今天這個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生態。

回到AI領域。實際上,如果從技術可行性來說,現在的大語言模型已經相當不錯了。它們可能還達不到頂尖專家的水平,但至少能達到及格線以上的表現。在很多場景下,AI已經可以勝任日常工作中60%到70%的任務。

比如說在內容創作領域,AI可以幫我們完成初稿撰寫、文案潤色;在編程領域,AI編程助手可以提高開發效率;在客服領域,AI已經能處理大部分標準化的咨詢問題。

但是,為什么我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么?為什么沒有看到更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應用出現?

經過這一年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主要有兩個關鍵因素在制約著AI的發展。

第一個因素是垂直領域訓練數據的匱乏。這個可能不太好理解,讓我打個比方:假設你要培養一個醫生,除了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要看很多病例,跟著老師查房,慢慢積累經驗。只有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

AI模型也是一樣的。雖然現在的大模型已經具備了很強的通用能力,但要在特定領域達到專家水平,仍然需要大量優質的訓練數據。

說到專業訓練數據這個話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產品大師俞軍曾經說過:新技術要想取代舊方案,新的使用體驗必須顯著優于舊的體驗,最好能達到10倍的提升,至少也要有50%-100%的改善。否則,用戶很難改變已有的使用習慣。

這讓我想起了搜索引擎的例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雖然各個APP都形成了信息孤島,但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在使用搜索引擎?就是因為這種使用習慣已經深深植入到人們的行為模式中了。

年末突然火起來的DeepSeek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實際上在2024年初的時候,我就預判到,專業領域的訓練語料將會成為未來AI發展的關鍵中的關鍵。那些專門生產優質訓練語料的公司,它們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

我們現在普遍采用的訓練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大力出奇跡”的方式 – 把能找到的語料都扔給AI大模型去學習。這種方式確實能讓AI達到及格線,但要想真正突破,可能需要換一種思路。

比如說,組建專門的人工專家團隊,每天有針對性地訓練和調教AI模型。無論是法律專家、醫學專家,還是其他領域的專家,都可以參與進來。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大而全的大模型,而是小而精的垂直模型。

說到這里,我想分享一個我的親身經歷。我現在是Cursor的付費會員,這是一個AI編程助手。為什么在編程領域,AI助手已經能夠相對成熟地跑通商業模式?

這是因為編程領域的訓練數據相對容易獲取,而且有很強的結構化特征。GitHub上有海量的開源代碼,Stack Overflow上有大量的問答內容,這些都是高質量的訓練材料。

但是換到其他專業領域,比如醫療、法律、金融,優質的訓練數據就沒有這么容易獲得了。這些領域的知識往往都是非結構化的,而且很多寶貴的經驗都存在于專家的頭腦中,沒有被很好地數字化。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制約因素 – 資本市場的態度轉變。

回想過去十幾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黃金發展期,為什么那個時代會誕生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除了技術創新之外,資本的推動力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電子商務領域有淘寶、京東的崛起,團購時代有美團、大眾點評的迅速擴張,出行領域有滴滴、快的的激烈競爭,共享經濟浪潮中更是掀起了共享單車的熱潮。這些產品能夠快速進入大眾視野,背后都離不開資本的助推。

當時的商業邏輯是什么?先燒錢獲取用戶,形成規模效應,再考慮商業化變現。這種模式在當時是可行的,因為資本市場愿意為未來的想象空間買單。

我記得在線教育領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幾年前,為什么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資本的推動。當時頭部的猿輔導融資幾十億美金,每天投放的廣告費用都是千萬級別。這種密集的營銷投放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讓產品快速進入用戶的認知范圍。

但是現在的環境完全不同了。

現在的投資人更關注什么?現金流、盈利能力、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簡單來說,就是要看到實打實的商業價值。這種轉變帶來了什么影響?新產品想要脫穎而出,必須更快地完成商業化閉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先燒錢獲取用戶,再慢慢思考變現方式。

最近我收到很多創業者的咨詢,都在問:”現在想要在AI領域創業,該怎么辦?”我的建議是,要更加注重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具體來說:

首先,產品定位要更加精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撒網式地嘗試各種可能性,而是要聚焦在能夠帶來直接商業價值的場景。

其次,商業模式要更加清晰。最好能在產品推出的早期就建立起可持續的收入來源,而不是一味依賴融資支撐。

第三,成本控制要更加嚴格。無論是技術開發還是市場推廣,都需要更加謹慎地評估投入產出比。

說到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觀察到的新趨勢。雖然2024年可能沒有帶來轟轟烈烈的AI革命,但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發展方向。

第一個趨勢是垂直領域的突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專注于特定領域的AI應用。比如在法律領域,已經有了智能合同審核、法律文書生成;在醫療健康領域,有AI輔助診斷、醫學影像分析;在金融領域,則出現了智能風控、投資分析等應用。

這些應用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特別是當它們開始與傳統行業深度結合時,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讓我給大家舉個具體的例子。在建筑設計領域,已經有公司在嘗試用AI來輔助建筑方案生成。這不是要取代建筑師,而是幫助他們更快地進行方案探索和優化。一個經驗豐富的建筑師可能需要幾周時間來完成初步方案,但有了AI輔助,可能一天就能生成幾十個備選方案。建筑師可以從這些方案中獲取靈感,然后進行深化和優化。

這就是AI真正的價值所在 – 不是取代人類,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最近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嘗試”AI+服務”的混合模式?;A層面用AI處理標準化的工作,復雜問題由人工專家介入,AI和人工專家相互配合,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能夠提供穩定的服務質量,成本可控,而且有持續改進的空間。

第三個趨勢是AI與其他新興技術的融合。比如AI+IoT在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AI+AR/VR在虛擬助手、沉浸式教育、數字孿生等方面的探索。這些跨界融合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未來的一些思考。

很多聽眾在后臺留言問我:”你覺得現在進入AI領域是不是太晚了?”我的答案是:一點都不晚。相反,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機之一。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現在的AI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理性的階段。技術趨于成熟,市場需求更加清晰,商業模式也在逐步驗證。這恰恰是最適合深耕細作的時候。

就像播種和收獲,表面上看起來平淡的生長期,實際上是最關鍵的積累階段?,F在的AI領域正是這樣,雖然缺少轟轟烈烈的突破,但暗流涌動,正在孕育著下一波革新。

作者:李明Bright 公眾號:李明Bright

本文由 @李明Bright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