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AI 產品趨勢(下):風口喧囂,產品應該堅守的三大戰略
只有透過現象,刨根問底,才能看清本質。
毫無疑問,在消費科技品領域,AI產品有泡沫。
故事要從2014年說起。那一年底,亞馬遜低調發布了智能音箱Echo,蘋果發布了第一代Apple Watch智能手表。比起AI浪潮,那個時候大家談論更多,是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Fitbit和Jawbone,小米和bong,在各自戰場殺氣騰騰。
2016年,消費機器人大熱,創業公司扎堆涌入。那一年,我們熟知的公子小白、優必選、巴巴騰等,都獲得了不錯的融資。
2017年,消費機器人的風口漸漸淡了,智能音箱轉而熱門起來,出門問問、若琪以及BAT巨頭亂斗紛紛。上半年科技圈還在糾結智能音箱是不是入口。轉眼到年末,小米、天貓數十萬、數百萬的銷量,迅速把智能音箱帶入了巨頭競爭的下半場。一時間,音箱品類創業冷淡。
2018年,風口呢?會是什么,智能語音耳機嗎?
只有透過現象,刨根問底,才能看清本質。深入追究,相信你還會有更多的疑問:
- 為什么有人說智能耳機會是下一個爆點?耳機大廠盤踞的歐美國家,為什么對這個『爆點』沒有興趣,他們不怕被后來者顛覆嗎?
- 蘋果HomePod2018年才發售,進展這么慢,價格這么高,蘋果沒看到亞馬遜低價策略的成功嗎?
- 為什么谷歌有高端音箱Google Home Max 對飆HomePod,亞馬遜沒有,亞馬遜落后了嗎?
如果所有產品都要做,所有方向都要親身去試,那和沒腦子有什么區別。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帶你縱覽俯瞰這幾年AI產品的興衰起伏,以更高的產品戰略角度,來解讀AI時代,產品落地的三條策略。
一、AI產品競爭的三大戰略
1、沒有延續,終將遺忘
當我們在談論AI產品戰略的時候,我們是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在長視角下,產品對企業的發展是有價值的,不是為了短期的撈一筆,不是為了圈錢融資,也不是為了個人興趣和愛好。畢竟,投機賺錢、風口圈錢或者任性玩票,也『無可厚非』,但不在本文針對和討論范圍。
這個時代,信息在加速爆炸,人們也在加速遺忘。極路由、bong手環、jawbone,這些上一帶硬件浪潮的前輩,已經湮滅。2016年,似乎看透消費機器人泡沫的狗尾巴草公司,在推出公子小白機器人后,又推出了二次元機器人琥珀虛顏;銷量證明,針對二次元的消費機器人并不靠譜。
16年引爆Kickstarter的出門問問智能手表ticwatch,起了個大早站在了一個對的風口。但趨勢證明,這是個巨頭的賽道,17年底小米/華米和Fitbit兩大可穿戴巨頭進軍智能手表,競爭完全不在一個體量。
在一個時間點思考產品的意義總是容易的。難是多個時間點下,不同產品之間的意義。創業者或科技公司,如果不能圍繞核心戰略來開發新產品,所有迎風口的產品,終將趨于幻滅,走向遺忘。
2、三大基礎戰略
什么是基礎戰略?基礎戰略就是產品存在的最根本意義。
我們在上面已經否定了三種短視的意義:為了撈一筆、為了圈錢和為了興趣。那AI新產品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什么?針對不用的企業,有三種,分別是應用滲透、生態延伸和價值割據。
應用滲透是亞馬遜、谷歌這類企業采取的策略。借助AI技術的蓬勃發展,不斷在家居生活辦公等各方面尋找應用落地的方式場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AI產品就成為了AI技術落地應用的載體。亞馬遜和谷歌的智能音箱競賽,比拼的根本,就在于語音平臺的滲透率,至于硬件本身賺不賺錢,不重要。滲透戰略,是互聯網科技巨頭最優考慮的產品戰略。
生態延伸是蘋果、索尼、Bose這類企業采取的策略。他們本身都有自身的硬件產品生態。在AI浪潮中,最優先考慮的,都不是說去給別人賦能,而是借助AI技術鞏固和強化自己的產品生態。和亞馬遜、谷歌這類互聯網科技巨頭不一樣,純正的硬件企業是需要靠產品本身盈利賺錢的,他們不看重一項技術的滲透率,看著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和產品的生態價值。
價值割據是Fitbit、淘云、華米這些(曾經的)創業公司應該采取的策略。在AI時代,如果創業公司要做科技消費品,那它的側重點就應該在產品價值本身,圍繞產品價值本身來做產品,而不是圍繞語音交互來布局產品。創業公司談生態、談產品聯動,是非??尚η椅kU的。在一個邊緣或者細分的領域,建立起自身的獨特價值,是創業公司生存的關鍵。
二、應用滲透:技術賦能下的產品落地
1、滲透至上,不做無意義的產品
如果你是貝佐斯,你會做高端音箱對飆google home max和HomePod嗎?
為什么亞馬遜目前沒有做高端智能音箱。因為這對Alexa的滲透率沒有幫助。亞馬遜的本意不是Echo本身,而是Alexa的滲透率。有人說,那不對啊。Echo憑借著巨大的先發優勢和價格優勢,在2015年,已經超越了Sonos成為了美國聯網音箱的領導者。難道亞馬遜甘心放棄這個市場。是的。
2017年,搭載Alexa的Sonos one在市場上推出。重新成為了200美金價位下的旗艦音箱。Sonos本身擁有深厚的技術、品牌和家庭影音生態,在經歷過Echo的猛烈沖擊之后,重新振作回歸旗艦。需要明確的,亞馬遜和Sonos本身是合作關系,亞馬遜建立一個高中低價位的音箱生態和Sonos抗衡沒有意義。亞馬遜看重的是alexa的滲透率。在15年,這個滲透率主要靠echo音箱來推動。在2016年和2017年,則是靠低價的Echo dot和不斷擴大的第三方產品。
理解了這一點,關于亞馬遜產品的很多疑問就明晰了。不僅不會有高端的echo,不會有電視音箱、也不會有echo tap 2代。如果和戰略本身悖離,投入時間就是浪費。
在AI產品思路方向上,谷歌的思路一直沒有亞馬遜清晰。谷歌在2017年推出了google home max。產品推向市場反響不錯,音質好,音量大。在整個google產品線中,google home max就像是一個孤立的點,谷歌不可能建立家庭影音生態去和sonos抗衡,這個孤立的高端產品,很可能有始無終,不了了之。
2、搶跑人的優勢
無論是亞馬遜、谷歌還是國內的百度、騰訊,骨子里都不是正統的硬件公司。坐擁AI技術,硬件產品只是一個突破口和載體。那是不是意味著,這類公司只要做平臺提供技術就可了?理想情況下,如果所有的公司都形成契約,不做硬件,可能是會有這樣的理想情況。但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有人要搶跑。
亞馬遜,就是第一個搶跑的人。全球的智能音箱和帶屏音箱市場,毫無疑問,都是被亞馬遜催熟的。不是說市場不會自然發展,而是市場被亞馬遜快速激進地推動了。這個推動背后的利益,同樣也很明顯。亞馬遜憑借先發優勢,牢牢占據了語音平臺的霸主地位。從智能音箱echo,到帶屏音箱echo spot,到未來的智能眼鏡,只要亞馬遜比谷歌先半步,那先發優勢帶來的alexa份額領先,就會不斷被鞏固和強化。更大的用戶基礎、更多的用戶數據、更快的應用閉環,這樣的競爭脅迫,谷歌能不做硬件嗎?谷歌能指著友商讓他們發力嗎?顯然不行。
在競爭加速的時代,爆款流量級的產品,必須身先士卒,親自上陣。國內,也是一樣。狠不下這條心,在消費端的滲透率,只會逐漸掉隊。
三、生態延伸:新產品即是新據點
1、新據點:HomePod目的是要成為旗艦
亞馬遜的目的,在于alexa走進家庭。蘋果不一樣,它的目的是自身產品走進家庭。這一點本質的差別,是亞馬遜、谷歌和蘋果差異行動的核心。
Echo dot賣49美金,HomePod 要賣349美金,因為蘋果要切切實實做出一款進入家庭的高品質音箱。低價銷量和覆蓋率,都不是目的。產品本身,才是最最關鍵的。盈利和高品質,這兩點都是必須的。對于亞馬遜和谷歌而言,語音助手是音箱的最高價值,音箱是AI技術的承載。對于蘋果而言,產品本身,才是最高價值。HomePod先是好音箱,才是智能。在當下語音助手狂熱發展的時代,也只有蘋果老大哥,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堅持產品本身的價值次序。這不是說亞馬遜不對,而是兩者的產品戰略不同罷了。在智能音箱的后期,亞馬遜是愿意把200美元價位的音箱旗艦地位讓步給sonos one,自己靠Echo dot和其他產品走量。但對蘋果來說,旗艦地位,務必拿下。
2、HomePod在蘋果生態的地位
蘋果的HomePod原計劃在17年年底發售,實際跳票到了2018年2月9日開始發售。如果單純從智能音箱的視角來看HomePod。那真是慢到家了,HomePod不僅落后亞馬遜、谷歌、sonos,還落后國內眾多玩家。是庫克的戰略出問題了嗎?顯然不是。
理解HomePod,要從整個蘋果產品生態來看。單純說HomePod有沒有意義,肯定有意義。但問題是有多大的意義,優先級怎樣。資源總是有限的,產品總是有先后。
HomePod固然優先級在iphone之后,同樣也在Apple Watch之后。直觀數據上看,2016年,蘋果手表出貨量在一千萬左右;亞馬遜echo系列音箱2016年出貨量約520萬。2017年,是國內智能音箱大戰的元年,也是google home對亞馬遜echo加速趕超的一年。
這一年對蘋果生態而言,同樣非常重要。借助Apple Watch 3,它已經在穿戴生態上,構建起了脫離手機的一道新生態。所謂代替手機的運算平臺目前還沒有出現,但是獨立輔助手機的隨身運算平臺,確定是智能手表無遺了。不是手環,不是耳機也不會是眼鏡。和亞馬遜echo 一樣,Apple Watch誕生于2014年。
剛出來之際,續航短、功能弱,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7年,Apple Watch 3的蜂窩版的出現,讓手表可以獨立手機使用。這意味著,在度假、跑步、客廳等部分場景,手表可以替代手機,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蘋果目前在智能手表領域,幾無對手。
2017年,智能音箱的火熱發展,引發了耳機、眼鏡等多種可穿戴設備語音化的熱潮。至少在蘋果自己的生態上,可穿戴的語音設備,沒有任何可乘之機。
在過去三年,當亞馬遜激進式構建家庭語音生態的時候,蘋果同樣構建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隨身設備生態。
蘋果是一家硬件公司,本身擁有幾十億的用戶,基于現有用戶和生態做延伸,是最先考慮的原則。從iphone到Apple Watch,再到HomePod,蘋果都在建立一個脫離手機的新生態。手表代表的是隨身場景,HomePod代表的,就是家庭場景。從戰術上,HomePod是弱后的,就像很多人抱怨那樣,Siri不智能,不能多設備聯動,家居設備有限……但戰術上的弱后,大多是時間和金錢能解決的。
相比亞馬遜Echo,HomePod戰略上的領先是不言而喻的。和蘋果生態高度整合,日歷、提醒、郵件等等,HomePod就是你iphone在家庭的一個延伸出口。其次,目前的HomePod也可以不需要屏幕。因為你有Apple watch。切歌可以秒切,看提醒抬手即看。在HomePod發布時,宣傳的家庭場景圖上,沒有iphone,只有Apple Watch,蘋果在生態上的優勢,依然是完全碾壓亞馬遜和谷歌。
建立辦公、隨身和家庭等各場景間的閉環生態,是蘋果產品的本初目的。Apple Watch和HomePod,都是服從于生態延伸戰略的新產品。脫離這個產品生態的智能相機、游戲機、無人機,都不會去涉足。
四、價值割據:價值本源才是產品的終極目的
在當下的人工智能浪潮中,語音這種新交互也好,機器翻譯這類新技術也好,都不是消費者關心的根本。消費者關心的是產品價值本身。這一點本質的差別,在落地化產品時,會有極大的區分。
谷歌和出門問問的一些產品,都犯了技術驅動產品設計的錯誤。在耳機上加上了翻譯,于是有了google buds翻譯耳機。谷歌翻譯不好嗎,并不是。問題在于常規的耳機形態,不是翻譯的最佳載體。機器翻譯的最佳實現載體是科大訊飛的翻譯機。google buds 售價約人民幣1058元,科大訊飛曉翻譯機2999元。前者是國外媒體評論的失敗產品,后者卻成了國內的爆款。同樣的問題在出門問問上也是一樣。
基于語音交互布局的手表、耳機、音箱,看似有美好的聯動版圖,其實脆弱不堪。同樣是做手表,fitbit和華米的產品系列,都是圍繞運動人群,健康監測,從運動手環到運動手表,針對精準人群構建產品生態和品牌口碑。這樣的產品生態,才是牢固可靠的。fitbit和華米,在2017年底,都不約而同推出了智能手表,銷量勢頭良好可觀。這兩家相對略顯低調的公司,將會成為當下很多智能耳機、智能穿戴創業的收割者。
站在產品的底層價值,語音助手也好、觸碰交互也好,都是服務于價值的上層功能。本身沒有技術難度,做與不做,只是時間點和必要性的問題。風口,有什么意義。
同樣,在消費機器人領域,創業公司談交互、談生態,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在消費機器人熱度褪去的2018年,訊飛淘云反而成了一個創業典范。淘云本身的使命就是做兒童產品,而不是做家庭中樞,也不是做走進千家萬戶的服務機器人。這樣的細分精準的定位,在浪潮褪去的今天,尤為值得稱道。2017年11月,訊飛淘云推出超能蛋和英語蛋,繼續深耕兒童教育市場。回顧當年消費機器人市場千帆相竟,轉瞬間,風口不在,余溫罷了。很多仰望天空的創業者,再也無力陪跑下去。
硬件創業無投機。一些機器人公司不愿直面兒童市場,說兒童市場想象力太小了,感覺太low了??!如果真是這么想,那選擇硬件領域創業的確不是一個好的方向。創業領域有太多賺快錢的方式,但是唯獨硬件科技產品,需要價值深耕,結硬寨,打呆仗。
風口也罷,浪潮也好,這個領域的責任與夢想,遲早會回到厚重之人手上。
相關閱讀
2018 AI產品趨勢(上):智能音箱的下半場,出路在何方?
2018 AI產品趨勢(中):面對抄襲和價格戰,產品設計要極點化
作者:鄒大濕;公眾號:鄒大濕,AI 產品前沿觀察。
本文由 @鄒大濕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非常認同。打呆仗。
這又恰恰是很多公司不愿意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