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視頻賦能,AI傳媒也有“趣緣社群”坎

1 評論 4906 瀏覽 15 收藏 17 分鐘

快手、火山小視頻安卓版本的下架整改,內涵段子的停運,四款新聞資訊APP的下架處理,平臺思維下的短視頻內容方面頻出問題,使得專注于平臺搭建的短視頻企業紛紛尋求新的定位。

最近,泛資訊的商業圈子日子不太好過。繼快手、火山小視頻的安卓版被要求從各應用商店下架整改后,今日頭條、鳳凰新聞、網易新聞和天天快報四款新聞資訊類APP,也將進行下架處理,“內涵段子”直接被要求停運。

平臺思維下的短視頻內容方面頻出問題,使得專注于平臺搭建的短視頻企業紛紛尋求新的定位。昔日的短視頻老大美拍也通過短暫的技術升級,堅定走泛娛樂平臺與垂直細分領域相結合的轉型之路,行業一度充斥著“短視頻下半局會是垂直細分領域的爭奪”的聲音。

也有媒體認為“專注必死”,而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悖論,問題的癥結是內容創作與短視頻二者間“誰更有話語的主導權”問題,由于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關注點——流量,而短視頻平臺普遍趨于上風。所以,在平臺思維的前提下就有了這一論斷。

但是,在內容占據話語權的時候,又有新的氣象。

最近,財視傳媒的短視頻《超級脫口》并入以內容見長的《AI百人》,出品人是未來圖靈。貼上AI的風口標簽,似乎這一行徑并不難理解,但是卻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了我們探索的方向——《AI百人》針對短視頻的“工具化思維”,或許是嚴監管下短視頻行業的破局之道。而未來圖靈的這一驚喜之舉,可能催化短視頻風口的轉型。

在垂直內容領域,短視頻遭遇的是“平臺之殤”。

QuestMobile去年秋季報告顯示:整個短視頻領域的MAU已經突破3億,同比增長超過4.1%。用戶消費短視頻的月均使用時長為765分鐘,月均使用次數為201.2次,增速超過310%。

這組數據表明短視頻傳播已經泛眾化,而在所有的短視頻內容中,真正能讓人記憶深刻的,往往是那些精致且意蘊豐富的高品質作品,這樣一來垂直內容領域的優勢就更為明顯。

垂直細分領域中最不容忽視的一個點就是趣緣社群的經營,短視頻強大的互動性及情景帶入能力要產生商業價值,必然要討好“趣緣社群”,而努力的方向恰恰是內容長期積累所要形成的文化屬性,重平臺的短視頻總有一些難以繞過的坎。

第一,內容生產問題。平臺運營中很普遍的一個思維是“重運營靠借力”,因此,內容方面通常采用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借力策略。

低門檻的準入機制使得UGC自產內容的想法能夠落地,但是在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方面均無法進行有效保證。尤其在專業的細分領域,像AI科技這類細分領域的用戶群,本身就有著較為深厚的學識基礎,普通的視頻內容對他們是很難產生吸引力。能夠引導人進行思考的“干貨”才有關注的知識價值,“干貨”并不那么好榨。

平臺的危機感源于其生存的邏輯,需要不斷根據用戶的需求點去尋找爆點,這種危機感可能阻礙著平臺的專注力。因此,平臺依靠自身以及不明確的盈利模式,很難在一個專業的領域深耕,故而在突破中尋找穩定的內容生產商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就目前而言,行業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與MCN進行合作,依靠激勵MCN機構來獲取穩定的內容源。就像土豆在轉型做短視頻平臺時就曾推出了“大魚合伙人”計劃,針對MCN機構推出對賭激勵機制,播放量達到一定量就獎勵100萬美元。

類似這種方式確實能夠有一定效果,但是依然會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干貨”的生產成本,“僧多粥少”的行業格局,以及短視頻的快消屬性,再加之平臺也難以協調“干貨”調性等等,諸多的因素也就順理成章的增加了泛娛樂性平臺轉型的難度。

第二,生存模式問題。團隊的持續內容生產能力以及聚焦High點的能力,構成了內容創作者的核心優勢。持續的內容輸出吸引小眾人群進行關注,進而聚合形成“趣緣社群”,投資商和廣告商看好的正是“趣緣社群”精準變現的想象空間。

而平臺的優勢在于運營連接這些精準流量,是商業變現的第一道生死入口。占據流量端口,就占據市場,內容生產者往往也抱著這種態度,以依附短視頻平臺的流量紅利,而結果往往并沒有那么樂觀。

從今日頭條公布的《2017年短視頻創作者商業變現報告》中:47.9%的短視頻團隊不能盈利,而30.25%的是略有盈余,讓人擔憂的是平臺貼補成為創作者最大的收入來源,占到了72.58%。

平臺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內容的變現空間比平臺寬泛的多,社群也是一種生存模式。

“干貨”的生產者,還需要更強大的資源協同以實現商業變現,比如:《AI百人》通過內容生產的方式,觸達越來越多的AI場景應用企業家,和對AI應用感興趣的愛好者。通過線下活動,將線上嘉賓資源落地,形成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垂直領域的社群。

在這種狀態之下,也意味著短視頻平臺依賴優質內容變現,有時候也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內容提供者也完全可以撇開平臺進行商業接洽。

第三,品牌人格化問題。垂直領域的精準流量畫像清晰,相對來說變現價值更高,但是趣緣社群對于內容人格化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在相對冷門、相對專業的小眾興趣領域,譬如:企業家群體和AI領域。

《超級脫口》創辦的2014年,順應的是企業家希望自己成為網紅的潮流,最為典型的就是陳歐的那句“我為自己代言”成就了聚美優品的上市。隨后,京東的奶茶妹、格力的董明珠等都紛紛采用企業家自己代言品牌的方式,反而其形象更為人格化。

“自由表達”以及“為自己代言”已經成為商業常態,《超級脫口》當年的Slogan就是“企業家要向世界自由表達”,這種需求在“15派”的科技企業家身上更為明顯。

作為企業家其實對自己的形象是有著更高的要求,為自己的企業代言,背后實際上是一種個性文化的潮流之路,而以此聚合的品牌效應又構成了企業的無形資產,環環相扣就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利益鏈條。給自己和自己的企業貼上科技標簽、甚至是AI標簽,也就成為這個人群中一種訴求。

像這類人群,短視頻平臺的專業產品供應能力就顯得捉襟見肘。因為,以平臺泛文化的整體影響力,打造細分領域的批量個人品牌影響力,在深度上是難以準確匹配的。因此,類似這種細分領域的市場非常寬泛,這或是短視頻轉換方式發力的一片藍海。

深耕內容?IP,短視頻扮演的是“工具”角色

由技術平臺聚合內容創作,到內容平臺融合技術呈現,雖然要素不變,但是要素重視的權重發生變化,就會影響著傳播重心的整個路徑。

前者重在短視頻的推廣,需要的是短視頻的流量聚集效應,關注的是流量變現;后者重在內容的推廣,需要的是全媒體配合,重在傳播價值,對內容進行包裝形成文化認同,引導趣緣社群價值認同體系進而變現,所以正在做這樣一件事情的未來圖靈,它的Slogan就是“AI+領航者”。

用短視頻賦能,將其作為“工具箱”的一個重磅工具,在打造優勢IP的過程中,工作重心的轉移將使得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第一,體現在深耕的內容板塊,亟需系列化輸出延續IP價值

類似AI這樣的藍海領域,想象空間新奇而又大,但是很多的專業概念其實是略帶生澀,不是特別了解的人是很難深入淺出的。用長時間了解一個新技術或產品,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是一個難以接受的過程。在內容IP的打造上,將短視頻作為工具,與圖文傳播結合,“一條”與“二更”屬于絕對的佼佼者。

因為,短視頻多元素的表現形式恰好彌補了行業內容“單調”與“艱澀”的缺陷,用戶能夠通過碎片化“去閱讀”的方式迅速了解產品,而且在內容制作的便捷度與成本上都有著比較好的體驗。

而對于技術密集型的AI產業而言,“媒體對AI的關注點”與“民眾對AI的關注點”是完全兩碼事,由走在技術前沿的企業家現身說法,這種方式正好解決了優質內容的來源問題,“以人為中心”的觀察角度,對內容創作者而言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范本。

而用短視頻呈現“人機互動”的科技炫感,又帶來了解決用戶的接受度問題。

第二,趣緣內容的聚合,需要IP的多元模塊矩陣支撐產業生態

和短視頻平臺缺乏內容的根基有所區別的是:對于內容的創作方而言,是因為“興趣體”已經確定,內容IP本身就能形成一個平臺效益,能夠獨自吃下這樣一個大盤子,需要的是一根將“興趣體”深度捆綁起來的紐帶。

成功的IP必然是會在超過一個領域發力,全矩陣產品對于延續其周期生命戰略意義顯著。譬如:對于AI創業者而言首先需要生存模式,生存模式離不開資本信任,靠個體的力量確實困難。

抱團取暖以放大化展現價值,這就要IP媒介這一紅娘的觸角延伸到從技術到資本,再到落地的整個產業鏈。這內里不僅僅需要傳播,還需要孵化器以及信息交流空間。

這個邏輯對IP的打造至少涉及兩個層面:

  • 第一,影響力及變現;
  • 第二,流量及變現。

前一個層面考驗的是內容平臺方對于傳播渠道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對于“興趣體”的服務能力。而垂直領域的內容如果能夠打通行業端,這樣的IP會產生更大想象力。如:《AI百人》定位AI+,用意在于打通整個人工智能產業鏈。

而企業家的商業訴求又非常精準,需要借助諸如“未來圖靈”這類有著顯著調性的IP來人格化自身企業品牌。因此,這實際上聚合的是“AI領軍者”的行業影響力以及深層次的各方需求,消費的也是這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變現是IP付費的一個商業模式。

因此,這種形態也決定了短視頻只能是其中一個工具,其還需借助音頻、社交等全媒體渠道來構建完整傳播體系,而這又和第二個層面流量的吸納息息相關。

第三,短視頻是亞文化的載體,“趣緣社群”聚合的流量要為影響力服務

這就涉及到短視頻的內容質量與表現形式的問題,“小眾的趣緣社群”比拼的就是團隊的創作力以及IP原本的知識沉淀。

流量的積累往往有兩種變現模式:

  • 第一種是收割流量,由精準流量買單,通常的表現形式是電商,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一條”,據說公司成立一年估值就超億;
  • 第二種是通過流量的規模達到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最直觀的形式就是廣告,更深層次的價值則是通過平臺影響力實現產業鏈條的商業化運作。

流量為影響力服務,影響力最直觀的輸出就是趣緣亞文化,通過文化形成用戶黏性和構筑品牌。例如:《AI百人》用“工具思維”來運營短視頻,內容產品的設計上更貼合用戶,在嘉賓與C端用戶的互動性及娛樂性效率的屬性上,是值得借鑒的。

譬如:每期嘉賓都會大膽預測未來十年的科技發展,預言如若實現會進行二翻推廣,如若沒有實現,視頻將被銷毀。有著更為有趣表現形式的短視頻,為C端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與更多想象的空間。

消費者需求總在變化,流行亦會過期。因此,用“工具思維”界定短視頻,對內容創作者而言,長線經營持續性輸出內容,形成強勢IP才是是核心,未來的商業是需要內容平臺的矩陣和梯隊支撐的,這或許可以為短視頻平臺破局提供新的出路。

(完)

#專欄作家#

曾響鈴,微信公眾號:科技向令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作者,《網紅經濟學》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雜志撰稿人。重點關注SaaS、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O2O、新媒體運營方向。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