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爆火一周后,從業者走向冷靜:厲害,但沒有“殺瘋了”

2 評論 5871 瀏覽 6 收藏 16 分鐘

最近,Kimi Chat在AI圈里爆火,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當大家都在長文本處理進行探索和深耕時,為什么Kimi可以獲得更多關注?在這背后,我們或許需要更縱深地思考大模型的未來。

這幾天,AI圈、二級市場的 “ 當紅炸子雞 ” 都是同一號角色:Kimi chat 。

Kimi chat 是國內 AI 創業公司月之暗面在 2023 年 10 月推出的一款 AI 長文本處理應用。今年 3 月,Kimi 宣布自己可以處理 200 萬字無損上下文。

比如,你喂給 Kimi《 甄嬛傳 》80 集的劇本,它能迅速地為你提煉劇情重點,還能根據你的提問,解答 “ 淳貴人是什么樣的性格?”

在 AI 圈紅,是因為此前從未有過一款把長文本處理作為唯一標簽的應用,更何況是 toC。在二級市場紅,是帶動了不少概念股,如華策影視、掌閱科技、九安醫療等等,有公司市值在 4 個交易日內大漲近 100 億元。

不過,穿過狂熱的表象,行業者似乎開始對 kimi 持理性態度。一來,Kimi 能力強,背景厚,但技術上遠沒有極其過人之處,更多的是因為舍得砸錢,并踩準了風口。二來,AI 行業的發展不是只靠偶爾的某個爆款來牽動情緒的,大家該思考的,應該是更縱深長遠的事情。

一、Kimi大火,贏在垂直

要說在前面的是,長文本在 AI 領域并不是一個新奇的概念,也不是一塊特別難啃的骨頭。AI 長文本應用賽道,更是不乏諸多大廠的身影,包括 360 AI、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大家都早就在做長文本的探索和深耕。

但,身材輕巧的月之暗面,卻第一個把長文本的概念印成了自己的標簽,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月之暗面一直在做垂直的事情。

“ 很多大廠入局就是先把垂類應用都堆上,拼參數,比數據量,布局比較泛,產品線的實用性和宣傳的預期差讓很多用戶感到不好用。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新能源車的發展,上來就是堆各種技術指標參數,不考慮用戶是否真的能用到。而月之暗面的產品線就比較專注,按照互聯網端產品開發的邏輯來說,首先在定位上,月之暗面和大廠們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AI 領域連續創業者、上市公司公共關系顧問王偉男向知危表示。

定位垂直,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下一步,在技術攻克上,Kimi 雖沒有極強的過人之處,但起碼技術水平基本與大廠持平。

路奇智能 GenAI 技術產品顧問連詩路對知危分析,“ 從模型的參數技術上來看,Kimi在行業內屬于第二梯隊,比百川智能、訊飛星火好一些。但Kimi大模型參數的量還是比通義千問、文心一言、混元大模型要弱?!?/p>

Kimi 的文本處理長度是 200 萬字,長達 80 集的《 甄嬛傳 》劇本、幾十萬字的德州撲克教程、90 萬字的《 三體 》,Kimi 都能很快提煉、理解,甚至給出方法論。

聽起來確實很恐怖,但實際上 200 萬在行業內是個基礎水平,阿里、360、百度等互聯網大廠能處理的長文本文字范圍都在 200 萬以上,百度方面稱其長文本功能的文字范圍會高達 500 萬,通義千問則最高可達 1000 萬。

可以這樣理解,Kimi 火熱的背后,沒有極其未來感的技術神話。Kimi 更像是個 “ 更會學習的好學生 ”,在如今長文本應用層賽道的混戰中,首先要把成績拉到和大廠這類優等生持平,然后再通過 “ 偏科能力 ” 提升辨識度。更何況,Kimi 主攻 C 端用戶,一個能獲取大量民心的好學生,不可能當不上班長。

跳出產品本身,月之暗面也無疑是一家會營銷的公司。

不久前,有 AI 領域投資人透露,目前 Kimi 投放廣告的獲客成本約在 10 元,如果算上拉新后用戶問答互動產生的算力成本,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達到 12-13 元。按照近期的下載計算,Kimi 每天的獲客成本至少要花 20 萬元。

連詩路也表示,月之暗面確實是在營銷上下了功夫,這也是其優勢之一。“ 去年 10 月,Kimi 就已經推出了。但早期月之暗面和楊植麟本人都是悶頭在研發上,沒做什么推廣?!?連詩路說,去年下半年,他參與了 Kimi 的小規模試用,“ 那時候的話僅僅就是在 AI 行業圈子內讓大家用一用,沒有對外推,直到今年 3 月份才開始發力營銷?!?/p>

所以,在行業人士看來,Kimi 是一條鯰魚,但不是橫空出世的紫薇星。

Kimi 的火爆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大模型應用層鏖戰已久,各家的技術水平都已經成熟,到了該跑出一款大熱應用的時機。另一方面,Kimi 自己從初始定位,到技術深耕、產品打磨,再到舍得在營銷上砸錢,這一系列動作環環相扣,跑出來也是必然。

二、成本和獲客,不是Kimi最該操心的事情

定位 C 端、重前期營銷,站在這兩個讓 Kimi 一戰成名的制勝點上向后望,光景也許不太一樣。

因為,C 端的定位有利有弊。不可否認的是,Kimi 的火爆證明了大模型在 C 端是有龐大真實需求的,只是過往沒有被大廠們重點強調。大廠不缺技術,更不缺成熟的產品思維,也正因如此,大廠才會一直死磕 AI +產品的邏輯,技術能力上乍一聽頗為性感,但在 C 端并沒有建立起穩定的認知,所以才會被 Kimi 搶先。

王偉男舉例,比如 Kimi 很早就提供了聯網搜索功能,后來大家也都開始做了?!?但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很多大模型的這個應用定位上都是走大而全,而不是走那個最實用的路線。而且,如果不做一個垂直產品的話,就根本不會知道大模型這個新物種對于自己的意義是什么,自己的用戶需求又是什么。

需求確實存在,但怎么做,還得摸索。月之暗面創始人周昕宇也曾表示:“ 如果要做 AGI 通???智能的話,需要與用戶共創。如果只是閑聊的話,對模型的反饋會比較弱。所以我們希望 Kimi 可以幫?家來做很多對智商要求比較高的事情,這樣模型的上限會更高?!?/p>

連詩路指出,“ 做 C 端是有可能盈利的,但是時間會比較長,不如 B 端可以通過直接賦能企業變現?!?再者,Kimi 也需要多次試錯之后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商業場景,畢竟僅僅靠與用戶的一問一答,對于單款產品來說,變現的周期無法預估。

再說營銷投入這一環。Kimi 每日獲客成本要 20 萬元的消息一出,引來了不少人的質疑。畢竟,前期為了鋪開聲量,燒錢投放還可以理解,但 AI 的特殊在于,每一個用戶進入之后,還要產生源源不斷的算力成本,月之暗面能承擔得起嗎?

連詩路解釋,運營投入實際上是有可控度的。“ 后續算力投入的話,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購買算力本身,二是購買算力跑起來所需要的能源,也就是電力。長遠來看,Kimi 的確需要更多的輔助。不過,現在 Kimi 已經接受了阿里的投資,而且這個投資不是以現金的形式進來的,而是以算力服務的方式進來的,這就是比較適合 Kimi,也比較漂亮的一次融資。

目前來看,Kimi 走的還是一條標準化的路子,危險系數也不高。面向 C 端的定位能更高效地切入行業,雖然變現效率不及 B 端,但長文本現在還算 C 端的 “ 大殺器 ”,或許足以支撐 Kimi 在實踐中找到一個最佳的商業場景。成本更不太需要 Kimi 操心,備受矚目的“清華系”出身,也能讓月之暗面有更多故事可講。

連詩路分析,Kimi 后期的運營將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基礎模型要做得比一般的模型好,因為對標國內大模型來說沒有特別領先。第二個階段是打磨產品,到底是學習、模仿并超過 ChatGPT,還是做一個 AI 搜索引擎,這些都需要團隊更仔細地考慮。如果還要做 toB,對于 Kimi 這種 toC 出身的團隊來說,基因不一樣,那么就需要跨越行業的 Know-how,處理不同的數據集等等,這可能還需要重新搭建團隊。

三、Kimi的未來,也是大模型的未來

更多時候,慣性思維還是會引導我們把大模型當作一個孤立的 “ 產品 ” 來看,討論它怎么獲客,怎么以傳統的互聯網產品邏輯變現。但如果跳出這個邏輯,大模型的發展空間肯定不僅僅是緊盯著一個兩個用戶的引入。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就認為,長文本本身的可擴展空間非常大,他提到,不能只看數字,因為今天是幾百萬還是多少億的窗口沒有意義,要看的是 “ 它在這個窗口下能實現的推理能力、the faithfulness 的能力( 對原始信息的忠實度 )、the instruction following 的能力( 遵循指令的能力 )——不應該只追求單一指標,而是結合指標和能力?!?/p>

Kimi 的個體命運剛剛開始,長文本也是。或許在 AI 進入真正的成熟發展期之時,長文本早就是不被單獨提及的技術壁壘了,它會在自我迭代和外部進程的雙重作用下,產生更多價值。

想象空間更大的還在于長文本可能帶來的商業機會。創業者們非常樂于看到 Kimi 的出現,說白了,Kimi 最直截了當地解決了長文本這一個痛點,讓很多創業者都看到了新的應用方向。

作為創業者,王偉男也認為,Kimi 的影響更加縱深,大家因它而更加對 AI 應用的落地充滿信心?!?以前互聯網創業的邏輯是,做一個新的產品到互聯網上獲客,然后產生經濟效益,這種創業生態已經非常卷,非常成熟了。經過一波廝殺,留下來賺到錢的人,接下來的課題無非就是提升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大模型的本質就是在解決這些課題。我們的創業土壤的成熟度決定了,在某一個點,一定會有大模型爆發一個指數級增長?!?/p>

多位行業人士對 Kimi 的形容是 “ 萬里長征才剛剛開始 ”,我們很難用過往的互聯網經驗看待大模型,看待看似樸素的 Kimi,就像我們很難在過去預知互聯網的誕生,更無法預知短視頻、直播電商一眾新興行業的崛起。

“ 去年開始,一些跟模型應用上下游相關的行業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囤很多應用類人才和團隊,因為當時大家所有的人都默認,誰掌握了平臺生態,誰能快速構建起多場景落地能力,誰就會拿到晉級票?!?王偉男舉例,類似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一開始很多研發者聚集在平臺里,做出了產品,拿到了流量,然后有了美團、騰訊、淘寶。后來在這些平臺孤島上,又有更簡單的小程序出現了,一大部分研發生產力被釋放,也讓更多的創業機會涌入,“ 過去十年間在移動互聯網發生的一切,也會在大模型的世界里重現?!?/p>

Kimi 的驚艷之處更多的在于,它的思路有可能在未來牽起某一種新產業,或者是在舊的產業中注入生機。只把 Kimi 當作一個 “ 工具 ” 或 “ 產品 ” 來看,獲客成本、商業化能力肯定是最重要的,但假如把它當作一個類似 “ 互聯網 ”的契機來看,意味完全不同了。

大廠卷 toB 應用場景未必是絕對正確的,萬一 toC 才有更廣闊的未來呢?

撰文:粥粥;編輯:大餅

來源公眾號:知危(ID:BusinessAlert),提供敏銳、獨到的商業信息與參考,重點關注TMT、出海、新消費、新能源。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知危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前幾天用kimi寫VB,哈哈哈

    來自廣東 回復
  2. Kimi火了,但大家開始冷靜看待,覺得它挺厲害,不過也沒那么夸張。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