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社交已是過去式?構建MR社交的7種方式

0 評論 430 瀏覽 2 收藏 19 分鐘

當我們還在討論AI社交的可能性的時候,國外已經在Vision Pro的基礎上,開始討論MR社交的可能性了。而且因為MR的特性,MR社交的的方式和做法,可能會有很多不同。

伴隨著Vision Pro的發布,蘋果也相應公布了其3D Avatar解決方案,與其他依賴于捏臉的虛擬數字人平臺不同,Vision Pro用戶可以通過頭顯掃描臉部進而生成擬真的Avatar形象,蘋果將其稱之為Persona。

早些時候Persona以窗口的形象展示,本月,Vision Pro進一步更新了一項名為Spatial Personas(空間角色)的功能,自此,Persona可以在真實空間中走動,進一步提升了真實感。

Persona背后其實可以看到蘋果并不傾向于相對成熟的VR社交、協作策略,相反,它希望未來空間計算時代用戶的溝通交流依舊能發生在真實空間,這也就是所謂的AR/MR社交。

接下來,你將能看到MR社交的難點以及可能存在的系列機遇。

本文編譯于外媒SKARREDGHOST,作者在VR/AR行業具有多年從業經歷,以下是文章原文。

圖源:蘋果

目前社交無疑是VR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現如今我們可以通過Rec Room、VRChat等優秀的VR社交應用與朋友在虛擬空間中聊天或者玩樂。

不過,當前MR的概念也正在被大肆宣傳,因此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在MR(混合現實)中與人們見面。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最近所更新的Spatial Personas,網上基于此出現了大量的體驗以及分享視頻。

不過如果我們體驗后便很容易發現VR社交與MR社交其實遵循的并非同一套規則,未來無論是MR社交又或者MR會議,里面的設計都需要進行一系列重構。

Spatial Personas體驗視頻,圖源:YouTuber

Cosmo Scharf?VR社交與MR社交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可能不少人都體驗過VR社交相關應用,如VRChat、Roblox等,我曾在一家VR音樂會平臺工作過,對于這種體驗也十分了解。

當你在VR中觀看音樂會,就像是被傳送到了另一個宇宙,你可以在這個宇宙中與朋友見面并且完成各種游戲互動。

我喜歡VR社交,因為這就像是一種神奇的傳送:戴上頭顯、然后用戶便可以脫離當前現實環境,甚至能獲得突破物理法則的體驗,如在空中飛翔,或者變成另一個人、一只狗甚至一個牛奶盒等。

VR演唱會,圖源:SKARREDGHOST

除了VR外,我也是視頻穿透AR(VST方案)的粉絲,我一直好奇相應的VR音樂體驗能否通過MR體現出來。當深入研究后,我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在MR中獲得與VR相同的體驗。

理由很簡單,所謂AR/MR都旨在創造一種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體驗,MR就像是一種黑魔法,它能讓虛擬元素與您周圍真實環境相融合,并提供讓人信服的結果。

圖源:SyncReality

舉例而言,假設我們有10個人都處于同一個MR社交場景當中,而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家里面,那么基于前面的原則MR體驗需要適配所有不同用戶的房間,但這是不可能的。

想象一下,如果A正身處一個小房間、B在一個巨大的倉庫內、C在一條狹窄的走廊當中,理論上我們都應該看到相同的虛擬元素,而這些虛擬元素又要與各自的環境相契合;再者,由于我們的Avatar也屬于虛擬元素的一部分,我們也應該需要一種可信且一致的方式看到彼此的化身。

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如果B走到倉庫的盡頭,那么在C看來,他可能早已穿越墻壁,從而破壞了魔法。

此外,即便你們的房間完全相同,如果里面的家具擺放有所差異,那么也很容易出現有人站在你沙發或者櫥窗里面的情況,再次打破魔法。

MR場景中虛擬化身的位置不可控,破壞了真實感,圖源:SKARREDGHOST

雖然某些時候你看到有人出現在你的房間當中這種感覺會很奇妙,不過實際上這也沒太大作用,因為對方壓根看不到你房間的樣子,對方所看到的仍是自己的家,所以雙方會有一種一廂情愿的感知錯位。

這一切讓我意識到,這種簡單粗暴的社交MR體驗其實是行不通的。

基于此,又可以延伸出很多問題?我們為什么需要MR社交,而未來它又該如何實現??

從本地AR到場景三維重建,MR社交的7種實現手段?每個產品的出現都是為了解決需求,而選擇特定的技術是因為你相信這是實現相應目的的最佳技術。

你的用戶也生活在使用你的產品的特定環境當中,如AR設備會在家里或者戶外使用,而這種差異可能會嚴重影響您設計產品的方式。

對于MR社交而言,想要實現不同的目標,背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可能你并不真的需要MR社交

如果你想在另一個世界(比如火星)舉辦活動或者聚會,這種情況下VR無疑是最佳選擇,MR其實并沒太大必要,因為后者需要用戶呆在自己的空間當中。

不過,假如項目方表示一定要引入MR,并表示“MR是當前的趨勢,它需要在我們的應用中有所體現?!?/p>

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VR演唱會,圖源:SKARREDGHOST

我的建議是可以以VR為基準,然后在此基礎之上添加部分MR功能。以《阿斯加德之怒2》為例,這是一款VR游戲,不過里面也出現了部分MR元素,如用戶可以在真實空間窗口中消滅怪物,這可能對于未來的VR社交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VR基礎上引入MR,圖源:SKARREDGHOST

二、單純以看清楚真實環境為目的

去年,Brad Lynch(海外XR分析師)曾在X平臺展示了VRChat的透視功能(他將其稱之為ARChat):當打開游戲透視模式后,虛擬背景將切換為現實畫面,而虛擬化身也會相應出現在真實空間之上,不過也相應出現了穿墻、卡在沙發上等一系列問題。

從VRChat到ARChat,圖源:X

雖然體驗不佳,不過VR社交的透視功能在某些時候可能是必要的,比如用戶在游戲中途需要查看周圍環境,比如照顧孩子,那么在VR中激活透視功能可以解決他的“燃眉之急”。

不過,這仍算不上真正的MR社交,因為它只是簡單地將虛擬元素疊加在現實之上,而沒有真正考慮如何與環境相融合的問題。

三、多人本地AR

如果所有用戶都處于同一個物理位置,這種情況下,想要實現MR體驗其實會變得相對簡單,因為用戶能看到相同的真實元素,而這時候只需考慮虛擬元素的對齊問題。

(也有人將這類體驗稱之為多人本地AR)這背后需要結合使用共享空間錨點(所有AR SDK都會配備該功能)以及特定的網絡(比如使用鏡像網絡庫)。

在這時候,游戲可以考慮設計一些同時涉及多個玩家的互動體驗,以創造更多的共同感。

Niantic曾打造的多人AR體驗,圖源:Niantic

四、讓MR社交聚焦于某些特定元素

對于多人MR體驗,其實蘋果也考慮到了這一問題,并在Vision Pro開發指南中提供了相應的設計規范。

多人MR的三種場景,圖源:蘋果

從圖片可以看到,蘋果所展示的多人MR體驗重點都并非環境本身,而是場景中的某一元素。

如果MR社交只涉及某一件事,那么用戶建立聯系會變得容易得多。比較典型的是一起追劇,它并不涉及任何真實元素,并且也沒有太多交互事件。

(Ps:這也是網上UP主分享Vision Pro Persona體驗出現最多的場景之一,因為它呈現效果最好,并且不容易出戲。)

通過Vision Pro一起玩平面游戲,圖源:X

因而想要讓MR社交獲得良好的體驗,一是需要盡量讓用戶圍繞同一個元素,二是讓用戶盡量尋找一個相同的真實背景。

關于這點,VR桌游《Demeo》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于去年推出了MR玩法,我曾與朋友一同測試了它的MR功能。

打開透視模式時,會看到朋友與我坐到同一個桌子上,并且他專注于他的游戲,就跟我一樣。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錯覺,是因為我們在游戲時都坐在實體牌桌上,我們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游戲。另外,卡牌游戲都是偏固定場景,人物無需進行太多移動,這也能一定程度避免穿墻等情況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MR不再是噱頭,相反,它能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游戲體驗。

Vision Pro也有類似的多人下棋的場景,用戶都會坐在各自的椅子上下棋,不會隨意走動,因而相當于無意間創造了相同的物理環境。

在Vision Pro中遠程下棋,圖源:X

對于MR社交體驗來說,你可以針對一個(或多個)特定關注點設計你的體驗。

以我前面所提到的音樂會為例,未來,或許可以讓歌手站在你的桌子之上,而其他人則圍在桌子周圍,這種情況下,基本相當于所有用戶營造了同一個觀影環境,不過,它可能仍會存在空間相對局限或者偏靜態的問題。

五、可以通過相對不真實打破MR社交體驗的割裂

其實我們大腦存在著一個奇怪的規則特性:當你賦予它越多的真實性,那么它對真實性的要求就越高。如果你的Avatar是卡通人物,那么大腦可能并不會介意它到底有多少根手指,相反,如果Avatar是超寫實人類,那么大腦可能會開始注意皮膚上面的不完全真實的光線反射細節。

劉強東AI數字人直播帶貨,圖源:網絡

Vision Pro也采用了類似技巧,以試圖讓MR社交變得可信。

比如Persona沒有手臂、沒有腿和腳,它們有點類似于漂浮在空間的幽靈,看起來顯然不是真實的,不過這也不失為一種逃避問題的辦法:因為Persona在你的設定中是一個幽靈,因而它漂浮在椅子上、沙發上甚至卡在墻里,你也不會出現強烈的違和感。

(不過奇怪的是,外界對于Meta Avatar沒有腿這件事似乎諸多抱怨。)

網友測試新版本Persona,圖源:X

如果你的MR社交體驗并不需要太多真實感,那么里面也可以設計一些小技巧,比如你可以讓某些人看起來像幽靈或者一片云,這些粒子本身就可以存在任何一個地方。

此外,應用在啟動時也可以考慮自動將Avatar盡量傳送在相近的地點,這樣能避免過多走動。

甚至,應用可以預先考慮某種物理空間的差異,比如用戶A的房間尺寸為2m×2m,用戶B的房間尺寸為4m×4m,那么可以考慮將B的步幅調大一倍。

(不過這里面也會出現很多不可控因素,應盡量避免使用。)

六、偏弱體驗的社交

某些時候,MR社交場景其實可以打造成單純的語音聊天室,即玩家的Avatar不一定需要相互見面。不過僅憑語音、缺乏肢體交流可能會導致用戶聯系沒那么緊密,這時候,可以考慮設計一些獨特的互動體驗:比如用戶按下某一按鍵,另一用戶的家里面就會綻放鮮花。

VR社交應用《Where Thoughts Go》其實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玩家可以在虛擬氣泡中留下個人的語音信息,然后將其分享給社區的其他人。(有點類似于語音漂流瓶)。而未來MR社交也可以借鑒這種形式:即便用戶之間沒有直接互動,也可以留給對方某些線索或者彩蛋。

圖源:《Where Thoughts Go》

七、基于各自空間的建模

在終極場景下,如果我想在家里就能打造一場MR社交,并且遠程的朋友也樂在其中,這里還有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預先將我們的空間進行3D掃描,然后邀請朋友進入這一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基于VR模式進入體驗,他們的虛擬世界其實就是你的真實房間。而你則可以基于透視模式下運行,雙方都能在相同的環境下獲得相同的體驗。

實際上,Quest 3也有掃描房間3D網格并共享的功能,不過它的掃描效果十分粗糙,并且會丟失紋理細節,用戶只能進入一個純白背景的虛擬世界。

此外,Varjo Reality Cloud(Varjo推出的一個云服務平臺)也可以實現類似功能:Varjo頭顯可通過攝像頭掃描房間并上傳到云平臺,而重建數據也能分享給其他用戶。

圖源:Varjo

根據一些體驗視頻,Varjo Reality Cloud所構建的這一體驗仍十分粗糙,不過它是一個不錯的原型。

我也十分喜歡這一解決方案,目前它可能是唯一能夠真正實現遠程邀請朋友來“家里做客”的方式:我能實現混合現實體驗,并且雙方都基于同一空間,動作行為保持連貫。

來源:https://skarredghost.com/2024/04/15/social-mixed-reality-how-design/?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VR陀螺】,微信公眾號:【VR陀螺】,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