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到底相不相信AI?
橫店如今正站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短劇制作者們依然堅持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快速而高效地制造著大量內容;另一方面,AI技術的引入正在改變短劇的投流環節,為這個傳統行業帶來新的變數。本文將深入探討AI在短劇行業中的接受度,以及它如何影響短劇的生產、分發和盈利模式。
橫店,一個被豎屏短劇占領的地方,正在被AI分成兩半。
一半是對AI興趣缺缺的短劇制造者們。
在橫店的各種拍攝招募信息中,周期為3~7天的項目占去了大部分的版面,數不清的演員、導演、攝影師、化妝師組成了穩定的生產流水線,把扇巴掌、下跪、撒鈔票這些程序化的情節組合在一起,源源不斷地制造出霸屏抖快的土味短劇。
“99%的短劇都是實拍?!痹?月的一場活動中,快手文娛業務負責人陳弋弋說道。
另一半,則是用AI把短劇投流價格打下來的“短劇推手”。
“三分劇、七分投。”一般而言,短劇的投流成本占總成本高達80%~90%,也是決定短劇生死的關鍵。
以前,一個剪輯手每天的工資幾百元,能剪出大概30條~100 條信息流素材;投流手負責拿這些素材,一遍遍地買量做測試,單個短劇需要測試1~2天,找到最佳投放方式。
而現在,有人開始借助AI一鍵搞定剪輯投流了。
不僅傳統投流公司正在嘗試AI化,還有基于AI的新型投流公司,已經開始與短劇方合作,進入商業化驗證了,例如AI剪輯投流星空智能,正與短劇方以達人CPS分成的方式合作分發短劇。
投放速度的提升,意味著AI素材能夠搶先一步占據流量,率先完成從用戶觀看到用戶付費的過程。
AI在短劇的生產和投流端,為什么會產生一冷一熱的差異?AI對投流端的改變,會讓暴利的短劇更暴利嗎?
一、A面:制作方7天一部劇,沒時間吃AI的大餅
在網文和影視發展了幾十年的工業化生產能力之上,短劇生產在五年之內就達到了成熟期。在很多制作方眼中,嚴絲合縫的短劇生產鏈條,已經沒有留給AI的空間了。
例如,從這條產業鏈的起點,也是劇本的環節來看,表面上,短劇劇本的底層邏輯就是公式化的套路,也應該是大模型的舒適區。目前,市面上確實也出現了大量的AI寫作類產品,例如,蛙蛙寫作、WriteWise(喜馬拉雅旗下網文和小說AI寫作工具)等等。
但在整個短劇商業模式中,短劇的內容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一直以來,短劇方的制作邏輯,都是買足夠多的劇本,拍足夠多的劇,賭其中出現爆款的概率。
在內容數量上,像九州這類短劇平臺,本身就有寫手團隊、編輯團隊,能夠以超低的成本囤積短劇。一個短劇的總制作成本在30萬~100萬元之間,大平臺的普遍劇本報價在1萬~3萬元之間,小平臺的劇本報價可能只有幾千元,AI沒有價格優勢反而增加學習成本。
劇本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好劇本,但好劇本卻很難定義。
之所以短劇會形成賭概率的機制,恰恰是因為在抖音、快手的算法機制之下,爆款的方法論并沒有一套通用的公式。
相比于去鉆研捉摸不透的用戶心理和算法黑盒,短劇制作方更實際的做法,是在大力出奇跡的基礎之上,找一個經常出爆款的編劇,賭更大的概率,或者在一個題材的影視劇、短劇、電影爆火后,迅速扒稿、拍攝、投放,直接模仿剛剛被驗證過的成功路徑。
例如,今年春節,賈玲導演的電影《熱辣滾燙》熱映之際,短劇公司迅速推出《熱辣滾燙之華麗變身》,還有靠撞名“吸食”流量大盤的《乘風破浪的婚姻》之于《乘風破浪的姐姐》,《與鳳行之戰神媽媽不裝了》之于《與鳳行》等等……
緊接著,為了賭概率,就要擴大短劇產能,在短劇拍攝的環節, 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快,在這一點上,目前的AI技術完全跟不上人類。
一個很明顯的對比是:閑人一坤的《山海奇鏡》15分鐘用了半年的時間來制作;而一個橫店短劇的拍攝周期已經從2周,壓縮到了7天,甚至是3天、1天,可能劇組人員還沒記住彼此,一天拍完,劇組就解散了。他們沒必要也不愿意花時間去探索如何用AI取代傳統拍攝。
哪怕一時爆火的AI換臉短劇出海,在成本和時效性上碾壓了原生海外短劇,由于用戶不買單,也很快歸于沉寂,這也是短劇行業的另一個特性——向錢看齊。
相比找海外演員拍攝的近30萬美元制作成本,用AI換臉的全流程的制作費用只需要數萬元,成本降了5倍。
但是最終效果沒能經住市場的驗證。由于AI換臉技術有大量的微表情瑕疵,導致最終換臉短劇的用戶留存率和付費率很低。TikTok for Business發布的《2024短劇出海營銷白皮書》中提到,在內容劇目上,本土原創劇和翻譯劇并行,但爆款劇目主要集中在本土原創劇。
這也意味著,盡管短劇對于演員的演技要求和電視劇和電影不同,可以粗糙、荒誕,但要足夠直接,保證快節奏、情緒化,信息密度高,而AI視頻當前最擅長的,卻是空鏡和慢鏡頭。
人物表演,也是當前AI制作的一大痛點。閑人一坤在探索AIGC作品的過程中就發現,“通過文生圖、圖生視頻的方法,已經能夠讓AI視頻在動作一致性、場景一致性上可控了,但是動作幅度和人物表演還需要加強?!庇脩艨磸统鹚崴虅〉哪康模菫榱舜胱约?,AI味十足的假人只會讓人出戲。
為了規避人物表演的問題,最近密集上線的AI 短劇《山海奇鏡》《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奇幻專賣店》等等,都是非真實畫面的玄幻、科幻題材,更強調想象力的展示、視覺效果的震撼,適合AI生成來展示。
從整個生產鏈的各個環節來看,在橫店高速運轉的機制下,追求短、平、快的短劇制作方們壓根沒空理AI。
二、B面:AI剪輯投流,比人快10倍不止
拍短劇的人對AI興趣寥寥,但分發短劇的人,已經開始進入AI探索階段了。
畢竟,對短劇來說,投流定生死,在付費和CPS短劇中,投流消耗的數量基本就反映了短劇的營收。所以短劇喜報除了公布自己充值金額、分賬金額,更常用的統計維度其實是消耗,即廣告投流花了多少錢。
這是因為在投流的過程中,只要達到了設定預設的ROI,投手就會一直買流量,沖擊更高的付費。粗略計算,以ROI 1.2為例,這意味著一部短劇想要收入120元的用戶付費,就要投入100元的買量成本。如果一部劇的總消耗低于100萬,意味著收入低于120萬,投流利潤低于20萬,就連制作成本也沒有覆蓋下來。
不過,短劇投流作為短劇行業中成本最高的環節,也是當下行業最大的痛點。
從宏觀數據來看,隨著短劇方增多,短劇大盤流量增速放緩,買量的價格越來越高,付費量越來越難拿到。
數據顯示,大盤投流規模已經開始萎縮了。7月10日,DataEye研究院發布了上半年的微短劇投流數據報告,預計2024年全年微短劇投流規模在250億-300億元水平,而在年初,這一數據預估還是420億元,甚至低于2023年312億元的投流規模,報告中提到主要原因是行業競爭快速加速、盜版影響,以及監管趨嚴三個原因。
短劇本身就是一個流量生意。而投流高度依賴分發平臺的算法黑盒,投流方只能不斷地做廣告素材測試,把錢投進平臺的口袋。
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剪輯手和投流手的配合。剪輯手負責根據爽點、卡點,源源不斷地生產短劇片段素材,而投手負責根據這些素材的類型,配置相應的投放計劃,例如選擇哪個廣告賬戶、投給什么人群、什么時間投放,并通過實時的投放反饋,調整投放素材和計劃。
舉個例子,投手先通投100塊,分析出了主要受眾是50歲中年女性,然后根據自身經驗判斷出,這類人群喜歡看倫理糾紛,于是和剪輯手交流,調整素材的側重點,將全劇中最能突出婆媳等家庭關系的戲份剪進素材,再去投一輪廣告,根據數據反饋,優化出最佳投放模型。
從投手再到剪輯手再到市場驗證的一整個鏈式反應,只需要一輪一輪地測試,沒有太高的壁壘。
特別是因為投流需要墊錢,為了擴大傳播量,短劇方往往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人參與到分發的過程中,所以市場上,大大小小的投流公司甚至個人分發“散戶”都很多。
由此,投放又會變成一場速度比拼,比拼誰能更早地測出來、更快地搶到付費用戶。
在競速賽之下,投流方的素材生產壓力越來越大。去年年底,一位短劇投流負責人提到,“投流業務本身利潤就很低,現在一個素材可能3天就跑廢了,我們的剪輯手每天生產的素材有限,如果想要增加素材產量,又要額外招人,但靠人力來堆,就沒有規模化效應了?!?/p>
而這些問題,AI恰好都能解決了。
據一位AI智能剪輯投放的創業者孫志鵬介紹,目前他們已經跑通了基于多個大模型組合的AI剪輯投放流程,開始和2個短劇方做分發合作了。
AI剪輯投放的邏輯,大致是先用AI的多模態識別能力分析短劇內容,批量剪輯出1分鐘左右的短劇素材,在分發的過程中,通過接入抖音等平臺的API,讓AI根據實時的投放效果,重新理解市場需求,調整新一輪的素材剪輯方式,然后不斷循環,直到找到最佳的素材和投放的合作模式。
“和以前的算法只能分析數據不一樣,現在的多模態模型,能夠把畫面數據、字幕文本數據、聲音數據以及投放數據拉到一個參數維度上去比較,甚至能比人分析出的維度更多。”孫志鵬說道。
在這個過程中,大模型能夠理解、剪輯短劇,也能夠分析數據,自主學習如何調整素材效果,相當于把投手和剪輯師連在了一起。
“之前,都是一個投手配4、5個剪輯師,前兩天頻繁地開會討論、做測試,4~5個小時測一組;而以現在的邏輯,AI全自動的一個小時就可以測幾十組,然后不斷迭代?!彼f道。
盡管AI在單個任務上的生成能力可能還無法比人更好,但在處理人力密集型的可迭代的流水線作業時,卻很有優勢。
AI確實還沒有顛覆短劇行業,但已經開始慢慢改變游戲規則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硅星人】,微信公眾號:【硅星人Pro】,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