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 進化分岔口:多模態、成本、代碼推理
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進化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分岔口,其中多模態能力、成本效率和代碼推理能力是未來發展的三大核心方向。文章深入分析了OpenAI和Anthropic這兩家在LLM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公司,它們在2024年的技術動態、產品發展和人才變動,揭示了它們在LLM進化路徑上的不同選擇和戰略重點。
頭部模型的新一代模型的是市場觀測、理解 LLM 走向的風向標。
即將發布的 OpenAI GPT-Next 和 Anthropic Claude 3.5 Opus 無疑是 AGI 下半場最關鍵的事件。
本篇研究是拾象團隊對 OpenAI 和 Anthropic 在 2024 年至今重要技術動作、產品投入、團隊變化的總結和分析,我們希望從這些關鍵細節來理解頭部模型公司的核心主線,更深入地把握 LLM 的進化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明顯能感受到,雖然 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新一代模型都選擇了 self-play RL 技術路線,但兩家公司其實在 LLM 接下來要怎么進化的問題上出現了分叉:
- 對于 OpenAI 來說,模型成本下降和多模態能力的提升是最重要的主線,4o-mini 的發布就比最早的 GPT-4 成本下降了 150 倍,并且 OpenAI 也在積極地嘗試新的產品方向;
- Anthropic 的關注點顯然放在了推理能力上,尤其是在代碼生成能力上下功夫。在模型產品線上,也能感受到 Anthropic 明確的取舍,多模態不是它們的未來重心,尤其視頻生成是一定不會在產品中加入的。
OpenAI 和 Anthropic 之間的差異既和創始人風格、團隊技術審美、商業 roadmap 等因素相關,也是 LLM 領域各派聲音的集中呈現。
本系列會保持半年一次的更新頻率,希望為市場理解 LLM 帶來方向性啟發。
01. 模型更新
OpenAI
主線 1:成本下降
LLM 大模型的成本下降趨勢是非常明確的,在 GPT-3.5 和 GPT-4 的模型定價上都體現得尤其明顯。
4o 的模型設計初衷除了大家熟知的多模態之外,就是為了推理成本優化而設計的。在這基礎上,甚至 4o-mini 可以再下降 33 倍的成本,這個成本下降幅度是非常驚人的。
我們相信未來隨著時間推進和工程 infra 的優化,4o 模型可能還有 10 倍的成本下降空間,很多當前模型能力下的 use case 都能迎來 ROI 打正的時刻。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OpenAI 推出了新的 batch API 方案:API 不實時返回結果,而是在未來 24 小時內返回結果,這能使 API 價格打對折。這適用于對時間不敏感的大批量任務,可以大量節省成本。這個方法能降成本是因為目前的實時推理中 long context 和短的會放在一個 batch 中處理浪費很多資源,而降低實時性能夠將相 context length 放在一起計算來降低成本。
OpenAI 還沒有推出 Anthropic 使用的 prompt caching,不確定是否已經用類似方式進行降本了:Claude 在 long context 下可以通過把部分常用 prompt 存在緩存中來節省 90% 成本,降低 85% latency。這個方法在 RL 技術路線下會非常有用,因為模型 self-play 探索時會有大量重復 context。
另外 4o 對多語言數據的 tokenizer 效率提升,也能帶來更低的成本。多語種在壓縮過程中的 token 消耗量都顯著降低,例如一句話原本需要 34 個中文 token,現在 24 個就能夠實現。
主線 2:多模態交互能力提升
模型能力角度上,OpenAI 在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進展在多模態能力上:
理解側
1)GPT-4o 模型的發布實現了端到端的多模態能力,在語音對話和多模態能力上有明顯提升的同時,降低了成本且沒有降低推理能力。其語音功能至今仍未大面積推出, advanced mode 還在緩慢 roll out 中。
speech-to-text:顯著領先于 Whisper。端到端模型在語音上顯示出了一定的 emergent capability,比如何時能打斷并介入與用戶的對話。等大規模鋪開后在語音陪伴等場景的 PMF 可能迎來新一波的機會。
視覺理解:顯著高于其他模型,但沒有出現多模態 unify 帶來的智能涌現。視頻數據的信噪比太低,在當前架構下和文本數據放在一起,并沒有帶來顯著的多模態智能,這是多模態理解領域上需要解決的問題。
生成側:
a. 在 vision 方面發布了 Sora 視頻生成模型,Sora 發布后視頻生成領域的 SOTA 暫時收斂到了 DiT 架構。由于 Sora 目前還在 demo 階段,我們預期下半年會發布給公眾使用。
b. 4o 模型作為一個端到端生成模型,也在探索用端到端 autoregressive 的方式生成圖片。
Anthropic
主線 1:模型推理能力增強
2024 年上半年,Anthropic 在 Claude 模型系列上取得了顯著進展。3 月 4 日,公司推出了 Claude 3 系列,包括 Opus、Sonnet 和 Haiku 三個版本,每個版本都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和需求進行了優化。President Daniela Amodei 在最近的一次公開分享中提到,他們設計時的想法是 :
? Opus 為復雜推理、研究場景設計。Opus 是第一個超越 GPT-4 的模型,但定價偏高性價比差。
? Sonnet 是為企業常用需求如 RAG 設計的,可能是因此第一個做了 3.5 版本。
? Haiku 是為實時性強的客服等對話場景設計(由此推測,他們也可能在 voice 領域推出端到端模型)。
6 月 21 日 Anthropic 又發布了 Claude 3.5 Sonnet,進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性能和能力。Anthropic 還預告將在 2024 年晚些時候推出 Claude 3.5 系列,包括 Haiku 和 Opus 版本。Opus 版本是最值得期待的,看其是否能夠大幅超越 GPT-4 的推理水平。
在性能方面,Claude 模型取得了很大進步。
Claude 3.5 Sonnet 在很多領域的表現超越了 GPT-4,特別是在研究生級推理和編程能力方面。直到 9 月,其他所有模型的更新都無法在 Coding 和復雜推理能力上超越 Sonnet 3.5。
其 coding 能力提升也帶來了一系列 AI coding 產品的實現:Cursor 作為 IDE 的開發體驗一下子流暢了很多,甚至 Websim 這樣在上半年看起來是 toy project 的產品在現在也有了不錯的效果。背后原因都是 Claude Sonnet 3.5 能生成上百行的可靠代碼,而之前的 SOTA 模型只能生成 20 行左右。
模型的其他維度能力也在各個 use case 得到了全面擴展。Claude 3.5 Sonnet 的推理速度是 Claude 3 Opus 的兩倍,可以處理 200K token 的上下文窗口,相當于約 500 頁文檔的內容。多模態能力也得到顯著增強,特別是在視覺理解方面,包括圖表解讀和從不完美圖像中準確轉錄文本的能力。
主線 2:模型擬人能力增強
Anthropic 首次在 Claude 3 系列中引入了”性格訓練”(Character Training),這項能力是在 post training 加入的。這項創新旨在賦予模型良好的性格特征,通過生成數據和自我排序來內化這些特征。這不僅提高了模型的吸引力和互動性,用戶反饋也表明與模型的對話變得更加有趣。
訓練方式:首先要求 Claude 生成各種與特定性格特征相關的人類消息——例如,關于價值觀的問題或關于 Claude 自身的問題。然后向 Claude 展示這些性格特征,并讓它針對每條消息產生符合其性格的不同回應。之后,Claude 會根據每個回應與其性格的契合程度對這些回答進行排序。通過對這些回答的排序訓練一個偏好模型,我們可以教導 Claude 內化其性格特征,而無需人類的交互或反饋。
盡管這個訓練流程僅使用 Claude 自身生成的合成數據,但構建和調整這些特征仍然是一個相對手動的過程,需要人類研究人員密切檢查每個特征如何改變模型的行為。
這個方向結合他們的 interpretability 的研究,可以看到他們在模型的可控性上下了很多功夫。
用戶評價
我們也收集了一系列用戶對 4o 模型和 Claude 3.5 的用戶使用評價:
GPT-4o 優勢:
- 速度快,響應迅速:在 iOS 應用中使用 GPT-4o 時,幾乎感覺不到延遲,能夠實現類似實時對話的體驗。
- 多模態能力強:GPT-4o 有更完備的語音對話和圖片識別能力,且語音識別準確度、對話智能度很高,還有創作圖片的能力。
- 在一般對話和簡單任務中表現良好。
- ROI 高:用戶普遍表示,對于需要頻繁使用 AI 但預算有限的情況,GPT-4o 提供了很好的性價比。
GPT-4o 劣勢:
- 在復雜推理、數學和編程任務中表現不佳 :例如有用戶提到在使用 GPT-4o 編寫 C++的類型定義時,4o 不能特別好的理解復雜需求。
- 輸出冗長,常忽視簡潔指令:即使用戶明確要求簡短回答,GPT-4o 仍傾向于提供詳細解釋,有時甚至重寫整個段落/代碼塊而非只給出必要修改。
- 在專業問題下不如早期的 GPT-4 版本:一些用戶提到在處理特定領域的專業問題時,GPT-4o 的表現不如早期的 GPT-4 模型,可能和其模型進行量化降成本有關。
Claude 3.5 Sonnet 優勢:
- 在復雜推理、長文本處理和編程方面表現優異:多位用戶提到 Claude 在處理 C#和 C++等編程語言的復雜任務時表現出色,能夠準確理解和執行復雜指令。
- 更好地遵循復雜指令:用戶發現 Claude 能夠準確執行多步驟任務,如在學術研究中按特定格式生成報告并同時進行數據分析。
- 創意寫作和人性化交流能力強 用戶表示 Claude 能夠更好地捕捉和模仿特定的寫作風格,產生的內容往往更貼近人類作者的水平。
- 在 C#、C++等特定編程語言中表現出色:一位用戶提到,在使用 Claude 重寫 C#方法時,生成的代碼通??梢灾苯邮褂?。
Claude 3.5 Sonnet 劣勢:
- 模型外部能力局限:Claude 無法生成圖像,沒有實時網絡搜索功能,也沒有語音交互的能力。
- 某些用戶反映最近性能有所下降:有用戶提到 Claude 在某些特定領域的回答質量不如以前準確,可能是由于成本優化導致的。
02. 產品進展
OpenAI
用戶數據上漲:多模態帶動交互創新,4o 讓產品再度擴圈。
1)ChatGPT 用量隨 4o 的發布大幅增長:
a. OpenAI 的訪問量自 2023 年 5 月達到峰值后,因為暑假開始下降,后續變進入波動,直到今年 5 月 GPT-4o 發布后再次飆升,在 2024 年 6 月的訪問量達到 2.9 億次,比 2024 年 5 月增長了 15.6%,而 2024 年 5 月則比歷史最高值增長了 40%(2023 年 5 月),GPT-4o 對用戶量的拉動是極為明顯的。
b. 去年訪問量在夏季下降,今年沒有出現這種趨勢,主要得益于 GPT-4o 推出,OpenAI 能夠持續保留和吸引新用戶。(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 GPT-4o 多模態能力使得 ChatGPT 進一步向生活場景拓展,而非僅僅是一個效率工作產品)。但節日趨勢在其他產品上還是明顯存在的:C.AI 流量上升,Perplexity 流量下降。
c. 截止到今年 6 月的 Web MAU 約為 2.3 億,移動端 DAU 約為 320 萬。
2)放在搜索引擎語境下,ChatGPT 的用量持續超越 Bing 和 Perplexity,與 Google 仍有量級上的差距,但開始逐漸蠶食傳統搜索引擎的心智。
盡管 Google 整體搜索份額還比較穩定在 91%+,但其桌面端被拿份額的趨勢比較明顯,美國和全球數據都是這個趨勢。ISI 發布了一份報告介紹他們對 1000 多名消費者的調查結果。他們注意到,從6月到8月,Google 作為首選搜索引擎的份額從80%下降到74%,而ChatGPT的份額從1%增加到8%。
? 6 月份 ChatGPT / Perplexity 流量略降,Claude 有個跳漲,和 Sonnet 3.5 模型能力顯著提升有關。
3)對 AI 產品流量和商業模式的思考
a. 在 AI 時代流量最大的產品不一定產生最大的價值,完成任務的難度更重要。這個觀點的前提是廣告模式不是 AI 時代最后的 business model。
b. 大模型公司的商業模式不比移動互聯網簡單,更像傳統零售的庫存模式:資源都分配給訓練用戶用不上產品,那就是庫存積壓;資源給推理太多模型能力跟不上,是庫存短缺。
c. 目前看到的大模型公司商業模式,要明顯比互聯網廣告和軟件訂閱的商業模式差很多。后兩者最重要的特征是 ① 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是零,或是持續顯著下降。② 黏性/用戶留存極強。意味著企業只要投入建立平臺/軟件產品及獲客,后續收入的利潤率極高,且持續性很強。大模型無論是 API 還是訂閱制,定價端很難提價,而隨著模型能力增強,用戶query/任務會更加復雜,服務用戶需求的成本還可能是上升的。
從生產力助手到 Agent 探索:
feature 更新和收購并行
根據 chatgpt 今年 1 月-7 月的產品升級,可以發現如下幾個趨勢,他們是明顯在從生產力助手往 agent 方向在探索:
? 新的交互模式已經有了雛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大大擴寬:通過對多模態能力的不斷強化,目前能夠對圖片進行解讀、翻譯和推薦、實時語音交流、屏幕讀取功能。
? 工作效率產品逐漸完善:針對數據分析需求,ChatGPT 新增了與云存儲服務如 Google Drive 和 Microsoft OneDrive 的直接集成,以及實時表格交互和可定制的圖表功能。
? 在逐步搭建生態系統,盡可能多的平臺整合:與蘋果等大平臺的整合,推出桌面版,提升了在不同操作系統和應用中的可用性和用戶接觸點。
? memory 功能加入:目前還只是把文字內容總結成簡單的一個標簽放進 system prompt。下一步結合 Rockset 的收購可能為外部互聯網和每個用戶的聊天記錄建立 index,做到更強的個性化。
同時也值得分析一下他們是收購三家公司的價值,和他們實現 agent 的愿景高度相關:
1)Rockset(2024 年 6 月收購):
Rockset 是一家專注于實時分析數據庫的公司,以其先進的數據索引和查詢能力而聞名,成立于 2016 年。OpenAI 收購 Rockset 的戰略動機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檢索基礎設施。這將使 OpenAI 能夠提供更強大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特別是在實時搜索和 RAG 上。此次收購預計將顯著提升 OpenAI 在數據 retrieval、分析和檢索方面的能力,使其 AI 解決方案更加強大,能更好地響應實時數據需求。這也增強了 OpenAI 在與其他 AI 模型提供商和全棧生成 AI 平臺競爭時的技術實力。
此外,未來的 agent 中最關鍵的工程設計在于 memory 的設計,前面這套在 RAG 和 search 的方案也可以用在未來 agent 的記憶機制上。
2)Multi(原 Remotion,2024 年 6 月收購):
Multi 是一家開發實時協作工具的初創公司,允許用戶共享屏幕并在編碼等任務上協同工作。OpenAI 收購 Multi 的戰略目的是利用其技術來增強遠程協作能力和 AI 驅動的內容摘要功能。這與 OpenAI 通過 AI 改善團隊協作和生產力的更廣泛目標相一致。這次收購的一個重要意義可能是實現未來人與 AI agent 在屏幕前的共同協作。
3)Global Illumination(2023 年 8 月收購):
Global Illumination 是一家專注于創意工具、基礎設施和數字體驗的公司,由來自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Google、Pixar 和 Riot Games 的前關鍵設計師創立。收購 Global Illumination 的目的是增強 OpenAI 的核心產品,包括 ChatGPT。此外我們也猜想,他們之前的產品也可能適合成為 virtual agent 的進行強化學習的交互環境。
Anthropic
交互:Artifact 時軟件生成 task engine 的早期形態
Artifacts 是我們使用 Claude 產品時會出現的動態 workspace,能把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轉換成代碼,并用代碼的方式來實現基礎的任務。我們可以認為它是 OpenAI Code Interpreter 基礎上對 UI/UX 的創新。
Claude 團隊給 Artifact 的未來定位是企業團隊將能夠安全地將他們的知識、文檔和正在進行的工作集中在一個 Artifact 這個 workspace 中進行交互,而 Claude 則根據需求作為 copilot 對這個workspace 進行交互。所以可以認為 Artifact 是 Anthropic 團隊對下一代 AI-native 協作平臺和工作流的想象。
在實際使用場景中,現在還是開發者使用 artifact 制作初步代碼比較多:
? 示例一:一行 prompt 制作日歷 app,artifact 直接呈現出 code 和 UI,不需要自己動手寫基礎代碼
? 示例二:上傳一本書后,邊讀邊通過 artifact 總結每一頁的內容
Agent 探索:
還在 tool use 階段,未來 roadmap 可期
Tool use 能力的提升標志著 Anthropic 在 agent 技術上比較穩健的一次進步。2024 年 5 月,Anthropic 為 Claude 3 系列模型增加了與外部工具和 API 交互的能力,這一進展大大拓展了模型的實用性。這項功能使得 Claude 能夠執行更為復雜和實際的任務,不再局限于純粹的文本生成。用戶只需用自然語言描述他們的需求,Claude 就能智能地選擇合適的工具并執行相應的操作。這種自然語言接口大大降低了使用門檻,使得即使非技術背景的用戶也能輕松地利用 AI 的強大能力。
Anthropic 展示的 agent 應用場景涵蓋了多個領域,充分體現了其技術的廣泛適用性和潛力。首先,在數據處理方面,Claude 能夠從非結構化文本中提取結構化數據,這對于自動化數據錄入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其次,Claude 可以將自然語言請求轉換為結構化 API 調用,這大大簡化了系統間的交互過程。在信息檢索方面,Claude 能夠通過搜索數據庫或使用 Web API 來回答問題,提供即時且準確的信息。對于日常任務自動化,Claude 可以通過軟件 API 執行簡單任務,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最特別的一個例子是 Claude 能夠協調多個快速子 agent 來完成細粒度任務,這是復雜任務的分解和并行處理的未來方向。這種階梯式的模型分工方法可能涉及多個專門化的 agent 協同工作,每個 agent 負責特定的任務或領域。這種架構不僅能提高整體系統的效率和靈活性,還能更好地處理復雜的多步驟任務。通過讓不同的子代理各司其職,系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并且能夠根據任務的需求動態調整工作流程。
Anthropic 在官網公布了他們的未來方向,其中他們對 agent 的長期規劃是宏大而全面的:
? 知識融合(結合多個領域的交叉知識)
? 超越現有訓練數據、本科生水平的知識推理
? 自主執行端到端科研項目
? 提出新假設和設計的能力
? 隱性知識(只能通過在實驗室中的學徒制獲得的那種知識)
? 需要做出連續決策才能實現的 long horizon task
? 自動化數據分析
這些能力的實現都會和我們期待的 agent 有著方向上的匯合。仔細看會發現 Anthropic 對 AI 的期待很多都落在軟件和科學發現上。
03. 人才更新
OpenAI
OpenAI 依舊保持快速增長狀態,已經從純粹的 AI Lab 演進至更加工程、產品、收入導向的公司。公司目前有 400 名以上的 Researcher,超過 1200 位非研究類員工,包含工程、銷售、產品、后臺支持等,對比 2023 的 770 人增加近乎一倍。
從招聘側重點看,近三個月,有 460 人新加入 OpenAI,其中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 依舊占主要,共有 130 人,偏工程類員工占整體 MTS new hire 的 80%。Go-to-market 是招聘數量第二多的團隊,新招聘 46 人。產品新招聘 24 人,其中包括新加入的 CPO Kevin Weil。
離開的關鍵人才
? Ilya 于 2024 年 5 月與 SuperAlignment Co-lead Jan Leike 接連離職。Ilya 在離職后創辦了 SSI,致力于構建安全超級智能 。而 GPT-4 的核心人物 Jakub 接任了 Chief Scientist 的角色。Ilya 對于 OpenAI 是指明方向的靈魂人物。但也有觀點是 Ilya 的遠見對于 OpenAI 初期帶來很大幫助,但在 OpenAI 已經明確遠期方向后,Illya離開的影響并不大。
? 同樣為 OpenAI 早期靈魂人物的 Greg 會休假至年底后再回歸公司。
? Andrej Karpathy 在加入 OpenAI 一年后于 2024 年 2 月離開 OpenAI,離職后創辦 Eureka Labs 的 AI 課程教育公司,自己擔任講師幫助學生更好理解 AI 與 LLM 訓練。
? John Schulman 離開 OpenAI 加入 Anthropic。晉升為 alignment lead 前,John 曾是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eam lead,是 RLHF 的開創者,確定了 OpenAI RL 的路線。John 是 OpenAI 創始團隊之一,師從 Pieter Abbeel。離開 OpenAI 后,John 加入 Anthropic。
? Jan Leike 跟隨 Ilya 一同離職后加入 Anthropic,繼續負責 Alignment 方向工作。John Schulman 和 Jan Leike 的加入意味著 OpenAI 的研究路線圖對于 Anthropic 團隊幾乎是一張明牌。
? Peter Deng 作為 Product VP 離開 OpenAI,Kevin Weil 作為 OpenAI 新加入的 CPO 繼續領導 OpenAI 的產品工作。Kevin 在加入 OpenAI 前為 Meta Diem、Instagram 的 VP of product,在 Instagram 任職期間幫助 Instagram 在與 Snap 競爭階段獲得優勢。從 Peter 的離職也能感受到 OpenAI 對新產品開發落地的激進程度。
? Aleksander Madry 于一年前從 MIT 教職暫時離開,加入 OpenAI 創辦 Preparedness 團隊,目標是通過理論研究幫助 OpenAI 提前控制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Aleksander 于 2024 年 7 月離開,接任者為 Joaquin Qui?onero Candela,加入 OpenAI 半年時間,先前在 Meta 帶領 Responsible AI 團隊近九年。
? Jeffrey Wu 是 GPT- 2 的核心貢獻者,參與了 GPT 的可解釋性、可拓展監督方向的工作。也作為核心參與了 InstructGPT 這一 RLHF 的重要項目。Jeffrey 于 OpenAI 任職 6 年,于 2024 年 7 月離職,加入 Anthropic。
? Yuri Burda 是 OpenAI reasoning team 的創始成員之一,負責 OpenAI 的數學方向研究,并于早期項目:Dota、Codex 中有核心貢獻。離開 OpenAI 后 Yuri 加入 Anthropic。
值得關注的新團隊和崗位
我們也觀察到 OpenAI 出現了一些新的小組:
1)Solution Architect
在 Success Team 下新增了 Solutions Architect 團隊,隸屬于 Success Team 下。目前整體團隊大約 20 人,均為一年內加入 OpenAI,對 Enterprise 提供整體部署解決方案。Solutions Architect 團隊源于 OpenAI 的策略調整:OpenAI 為了防御 Azure 捆綁銷售策略下的折扣定價,承諾可以為大客戶根據需求定制軟件。
2)集群硬件
OpenAI 從 0 到 1 搭建了新的硬件團隊。從團隊配置看,更像是計劃搭建數據中心集群所需要的人才。目前硬件團隊還是一個不到 10 人的小團隊,由 Richard Ho 帶領。Richard 先前于 Google 任職近十年,是 Google TPU 的 Senior Engineer Director。先前有報告提及 OpenAI 至少要等到 2025 年才可以自己開發芯片,并且目前在與博通商討合作設計的形式,Richard 做為 Google TPU 的負責人,在 OpenAI 的定位會是 lead 起 co-design 任務的角色。
Richard 團隊內,Reza Khiabani 先前于 Tesla Dojo、Google TPU 負責數據中心液冷方向工作。Xin Li 先前于 Google 負責數據中心電源工作。
3)投資了 Opal 團隊
此外,消費硬件層面,OpenAI 于 2024 年 8 月投資了 Opal,有可能在之后一起合作 AI 硬件。Opal 的產品為高清攝像頭,并且十分重視設計。
Opal 于 2020 年成立,是一個 15 人的小團隊。創始團隊為 Uber 背景。CEO Veeraj Chugh 在創辦 Opal 前于 Uber 任職 3 年,先后負責 Uber Freight、Uber New Mobility 的產品運營工作。Co-founder Stefan Sohlstrom 是設計背景出身,2014 年作為第 5 號員工加入 Plaid,擔任 Plaid 的 Head of Design。2017 年開始于 Uber Freight 從設計職責轉換成產品經理,成為 Uber Freight Shipper Platform 的產品 Head。
4)Model Behavior scientist
對于 Model Behavior 研究人員的招募可能揭示 OpenAI 希望增強模型的可控性并且希望能夠發展新的交互方式,同時提升模型的創造能力。
5)mid-training scientist
Mid-training 已經被正式定義為一個新的訓練階段。其主要環節可能包括一些比較接近模型基本能力的 alignment,與 human feedback 離得相對遠、更靠前。
Anthropic
2024 年以來,公司人數從 300 人增加至 500 人左右。2024 起,公司招聘共 180 名新的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使 Anthropic 整體 Member of Technical 數量達到約 260 人,其中 90 名 Researcher,210 名 Engineer。Anthropic 的第二大招聘重心為產品團隊,2024 年前,Anthropic 的產品團隊共 10 人,而今年已經是接近 30 名,包含產品經理、Product Partnerships / Marketing 相關員工的團隊。
Anthropic 和 OpenAI 相比更看重 Alignment、可解釋性、AI 社會影響三個方向研究,也是 Anthropic 官網上 Research 部分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
可解釋性團隊由 Shan Carter 帶領,現已經是 20 余人的團隊。Shan 先前于 OpenAI、Google Research 工作,主要負責可解釋性方向研究,曾與 Co-founder Chris Olah 于 Google 時參與 Google 重要可解釋性研究:The building blocks of interpretability。
可解釋性團隊在 Claude3 發布后發了一篇新論文:Scaling Monosemanticity: Extracting Interpretable Features from Claude 3 Sonnet,突破了模型的透明度并且建立了新解決黑盒問題的機制。
除了前面提到的幾位從 OpenAI 離職的幾位早期重要 researchers 之外,還有這樣幾位重要 OpenAI / DeepMind 出身的重要科學家加入:
? Pavel Izmailov 自 2023 年 6 月加入 OpenAI,工作一年后離開加入 Anthropic。于 OpenAI 期間 Pavel 是 superalignment 的成員,加入 Anthropic 也有大概率與 Jan 繼續合作 alignment 方向工作。
? Steven Bills 于 2022 年 3 月加入 OpenAI,是 superalignment 團隊的成員,參與了 OpenAI 發布 GPT 后的可解釋性研究:Language models can explain neurons in language models。
? David Choi:David 于 2017 年至 2023 年 12 月于 Deepmind 擔任 Staff Research Engineer。先前是 Deepmind 的 AlphaCode Co-lead,是 Deepmind 在 2022 年時的核心代碼生成模型。David 在 agent 方向的研究可以追溯至 2019 年與 xAI 的 Igor 共為一作的 AlphaStar 論文。
? Jascha Sohl-Dickstein:Diffusion model 核心一作,曾是 Google 的首席科學家。于 2024 年 1 月加入 Anthropic,此外,Jascha 曾發布了 Score-based SDE,構建了生成 Diffusion 模型理論的框架。
Anthropic 產品團隊最大的更新是新 CPO 的加入。Mike Krieger 原先是 Instagram 的 Co-founder & CTO,經歷了在 Instagram 被收購后從只有 6 位全棧工程師成長到包含 300 位工程師的 full function 工程團隊的過程。Mike 于 2021 年時與 Instagram CEO Kevin 開始做 AI 新聞推送創業 ARTIFACT,于 2024 年 5 月停止項目,加入 Anthropic。Mike 本身的經歷和 Anthropic 經歷了只有 80+人的小團隊,但創造出了 SOTA 模型,之后迅速擴張的過程非常相符。加入 Anthropic 后 Mike 帶領 Claude APP,以及企業服務的產品工程、管理、設計工作。
Anthropic 的產品團隊自 2024 年也快速擴張,目前 30 位產品成員大多數來自于 Stripe、Google、AWS 三家誕生了出色的 enterprise 產品的公司。
Artifacts
Artifacts 是 Mike 加入 Anthropic 后負責的新產品,外部對 Artifacts 的評價是“又懂模型、又懂產品的人做出的產品”,對比 OpenAI “互聯網風格”的產品會更 AI-native。而 Artifacts 的名字和 Logo,都與 Mike 先前創業項目 ARTIFACT 高度相似。
Mike 的 Artifact 項目
Artifacts 與 Claude 的 Logo
與 Mike 一同加入的還有先前共創 Artifact 的工程師 Justin Bisignano。Justin 2020 年加入 Instagram 團隊任安卓工程師,所寫的代碼支持了 20 億用戶。2022 年 7 月加入 Artifact 任職至 2024 年 4 月后加入 Anthropic,負責 Claude 的產品工程方向工作。
04. 研究更新
OpenAI
Prover-Verifier Games improve legibility of language model outputs
新的訓練方法:OpenAI 開發了一種稱為”Prover-Verifier Games”的新訓練方法,旨在平衡模型的性能和可讀性。
解決關鍵問題:這種方法解決了之前模型在性能和可讀性之間存在的權衡問題。過去,注重可讀性可能導致幻覺(hallucination),而過度注重正確性則可能降低可讀性。
訓練機制:
? 使用一個強大的模型(prover)和一個較弱的模型(verifier)。
? verifier 經過訓練,預測 prover 生成解決方案的正確性。
? prover 被指示扮演”helpful”或”sneaky”角色,分別生成正確或錯誤的高分解決方案。
? 通過多輪訓練,verifier 不斷學習識別錯誤解決方案,迫使 prover 探索新策略。
意義:
? 通過 multi-agent 分工的方式實現,在減少人類直接干預的情況下,實現對超智能 AI 系統的對齊。
CriticGPT, Finding GPT-4’s mistakes with GPT-4
? 基于 GPT-4 開發的模型,旨在發現 ChatGPT 代碼輸出中的錯誤。
? 實驗表明,使用 CriticGPT 輔助的人在代碼審查中,60%的情況下表現優于沒有輔助的人。
研究意義:
? OpenAI 正在努力將類似 CriticGPT 的模型集成到他們的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標注流程中。
? 這將為他們的訓練人員提供明確的 AI 輔助。
局限性和未來發展方向:
? 目前 CriticGPT 主要針對較短的 ChatGPT 答案進行訓練。
? 未來需要開發能夠幫助訓練人員理解長期和復雜任務的方法,以便監督未來的 AI 代理。
? 模型仍存在幻覺問題,有時訓練人員會因這些幻覺而做出錯誤標注。
? 當前研究主要關注可在一處指出的錯誤,未來需要解決分散在多個部分的錯誤。
? CriticGPT 的輔助能力有限:對于極其復雜的任務或響應,即使是有模型輔助的專家也可能無法正確評估。
長期目標:
? 開發能夠處理長文本的能力。
? 最終目標是使用這種技術來監督 AI agent 的訓練。
Anthropic
Scaling Monosemanticity, Extracting Interpretable Features from Claude 3 Sonnet
? 使用機器學習中“dictionary learning”的方式,并借助訓練大模型的 scaling law techniques,將這個技術沿用到大模型上,從中 isolate 出大模型激活神經元的 pattern,解讀模型激活神經元的方式。文章中提到探索了幾種能力:
◎ 針對不同 entities(景點如 golden gate,抽象概念如程序 bugs,gender bias),神經元被激活,并且是 multilingual 和 multim – modal 的。
◎ 可以根據激活神經元方式的不同,計算特征之間的“distance”,做近鄰計算。
◎ 可以人為改變特征被激活的方式,會直接影響模型生成的答案。也能從中發現一些模型可能被潛在激活的不好的方向,為之后監控這些潛在威脅 提供了工具。
? Anthropic 真正做到了 interpretability 的 scale-up:使用 sparse autoencoder 來做到解讀神經網絡中的 feature。之前主要使用數學統計模型無法 scale-up,sparse autoencoder 的稀疏性可以很好的捕捉到一些關鍵點,其他不關鍵信息在 vector 中都不會激活。
? 對比 OpenAI 的可解釋性工作:
◎ OpenAI 的研究較為淺層,主要捕捉 LLM 的行為模式;Anthropic 的研究更深入,挖掘到了不同單詞和實體在神經元激活上的規律。
◎ Anthropic 的研究通過干預可以直接改變模型的輸出結果,而 OpenAI 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觀察層面。
這幾篇研究可以看出一些對 RL 方向研究的端倪,也可以發現 Anthropic 團隊對可解釋性的追求是更強的,很可能他們未來會給予可解釋性設計更多的模型可控性feature。我們也期待這些研究能帶來下一波 AI-native use case 的解鎖。
作者:Cage,hanbo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海外獨角獸】,微信公眾號:【海外獨角獸】,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