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法律科技:如何提高合同智能審查的質量(含法律科技領域宏觀數據分析)
職場上,合同審查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平時這個環節能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AI大模型興起之后,通過AI賦能,可以大大提升智能審查的質量。這篇文章,我們看看作者分享的經驗。
今天我們來聊聊AI在法律科技領域中的應用
如何通過AI賦能,來提升合同智能審查的輸出質量
文章會分為三部分進行介紹:
- 第一部分:法律科技領域的市場規模與主要的細分領域
- 第二部分:CLM合同生命周期管理概覽介紹以及市場上的主要玩家
- 第三部分:分享如何通過AI賦能提升合同審查的輸出的質量與準確性
01 法律科技市場規模&細分領域
1. 法律科技領域的市場規模
法律科技(Legal technology)是指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提升法律工作效率和質量,也使法律服務更加普惠,法律科技領域與法律行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在2024年法律科技領域的全球市場規模超過291.8億美元,預計2025-2037年復合年增長率GAGR超過9.6%,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為315.2億美元。
圖片來源:Legal Technology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2025-2037 — Research Nester
其中亞太地區增長最快,北美市場規模最大,但整體的市場集中度偏低,沒有出現絕對領域的頭部玩家。
圖片來源:Global Legal Tech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and Forecasts
圖片來源:Global Legal Tech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and Forecasts
2. 法律科技的細分領域
法律科技的細分領域主要包括:
圖片來源:Legal Technology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2025-2037 — Research Nester
1) E-Discovery(電子發現):是指在法律訴訟或調查過程中,對電子形式的信息,如郵件,音視頻等信息,進行識別、收集、保存、處理,通過獲取和梳理與案件相關的電子證據鏈,來支撐了法律論證。
2) Legal Research(法律研究):是指能夠快速檢索和篩選海量的法律文獻、案例資料等信息,幫助法律從業者更精準地找到所需的法律依據. 例如:用戶輸入一個復雜的法律問題,系統可以迅速在龐大的法律數據庫中定位到最相關的案例和法規,并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總結。
3) Legal analytics(法律分析):是指在從大量的法律文本、案例、法規等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以輔助法律決策、風險評估和案件策略制定. 例如,律師可以讓AI分析過往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和相關因素,為當前案件提供參考和預測,幫助律師和法律從業者了解法律趨勢和潛在風險。
4) 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合同生命周期管理):是對合同從創建、談判、審查、審批、簽署、履行到續約或終止的全過程進行系統化管理工具,其核心作用是通過自動化的合同管理流程,提升合同處理的速度,確保合同的合規性和風險控制,從而幫助企業更有效地跟蹤和履行合同義務,優化供應商和客戶關系,最終提高業務收益和競爭力。
5) Time-Tracking & Billing(記時追蹤與計費):是為律師事務所和法律從業者提供高效的時間記錄和費用管理工具,其(它的)核心作用是通過自動化法律服務的計時計費工具,確保賬單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從而增強財務管理和業務收益。
02 CLM-合同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市場玩家
1. CLM-合同生命周期管理概覽介紹
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合同生命周期管理) ,是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圖片來源: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 Market — Astute Analytica
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36.1億美元,2025-2033年預測的復合年增長率達13.55%。
合同生命周期管理,是對合同從創建、談判、合規審查、審批、簽署、履約、續約到終止全流程進行系統化和自動化的管理系統,用于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把控合同的風險與合規性,幫助企業高效管理,降低合規風險與法律風險。
圖片來源:中國CLM(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市場產業全景研究報告 – TE智庫
其中合同的合規風險審查,是CLM中的關鍵環節,接下來我們聚焦于CLM中的合規審查模塊,看看如何通過AI賦能,來識別合同中簽在的法律風險和不合規條款,幫助企業規避合同風險。
圖片來源:Global Legal Tech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and Forecasts
圖片來源:康達律師事務所
以上是兩個很直觀的案例:
圖一統計了自從2018年5月GDPR生效以來,截止至2024年9月,罰款超過了24億歐元。
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 由歐盟出臺的關于數據隱私保護的法規。
圖二統計了在2021-2023年國有企業民事糾紛案件數據統計中,合同風險成為企業經營的主要風險,訴訟案件占比高達65%。
所以如何降低合同的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是企業組織經營過程中的強需求
2. 合同智能審查的主要玩家
合同審查這個細分領域的主要玩家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傳統的CLM廠商,在已有CLM的模塊中,做深合同審查的功能模塊,如:
Icertis
主打產品:Lcertis Contract Intelligence (ICI) 合同生命周期管理平臺
市值&融資情況:市值超50億美元,累計融資5.2億美元,ARR預估2.5億美元。
Ironclad
主打產品:Ironclad CLM
市值&融資情況:市值約32億美元,累計融資3.34億美元,ARR預估1.112億美元
Docusign
主打產品:DocuSign eSignature(電子簽),DocuSign CLM(合同生命周期管理),DocuSign IAM(智能協議管理)
市值&融資情況:市值約101.6億美元,累計融資5.13億美元,ARR預估10.6億美元。
另一類是AI驅動的智能合同廠商,如:
- LexCheck
- 法大大的“iTerms合同智審系統
- 冪律智能的MeCheck
- iCourt的AlphaGPT
03 如何提升合同智能審查的輸出質量?
合同審查這個活是一個既不允許出錯又容易出錯的“苦差事”:
- 不許出錯:是因為出錯后的代價極高,不出錯和規避合同風險是合同審查的核心目標。
- 容易出錯:是因為審合同這件事情的專業屬性高,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還需要根據企業所處行業和自身業務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所以合同審查最終輸出審查結果的準確度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產品是否可以用。
合同智能審查常規的處理流程是:
用戶上傳需要審查的合同文件 -> 然后系統來進行合同的風險識別與評估 -> 最后生成風險評估結果與修改建議。
其中合同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是合同審查的關鍵環節,可以將其拆分為兩個流程節點:
- 合同信息要素的抽取
- 合同信息要素的審查
這兩個流程節點決定了審查的準確性,合同信息要素抽取的準不準?抽取后對合同信息要素分析的準不準?是否能夠識別到其中的風險點?能否給風險進行評級,能否基于識別到的風險給出修改建議等等,以上這些問題環環相扣,都影響著合同審查的輸出結果。
目前對于合同智能審查的主流解決方案:
模型 + RAG + 法律場景下的工程化解決方案
1. 模型方面
在模型方面,像主流的大模型廠商OpenAI,Anthronpic,Meta,字節,阿里,DeepSeek等通用模型能力在都不斷提升,同時像PowerLawGLM,LaWGPT,JurisLMs等垂直法律大模型也在不斷迭代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模型對信息要素提取與處理的能力肯定會不斷地增強。
但模型只是決定了合同智能審查輸出質量的下限。
因為大語言模型它本質上是基于概率預測進行內容的生成,所以“幻覺”問題一直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
圖片來源:Hallucination-Free?Assessing the Reliability of Leading AI Legal Research Tools – Stanford
這是斯坦福研究團隊對比了不同AI法律工具在輸出質量上對于“幻覺”與“輸出不完整性”的數據數表現情況。
而合同審查又是一個嚴肅且不容出錯的業務場景,所以只靠大語言模型本身來做合同審查這項一下復雜的推理任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模型+RAG。
2. RAG 檢索增強生成
RAG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現在只要涉及到垂直領域的智能體應用,RAG幾乎是一個標配模塊,用于增強大語言模型的信息輸入,從而提升大語言模型的輸出質量。
圖片來源:Hallucination-Free?Assessing the Reliability of Leading AI Legal Research Tools – Stanford
通過RAG的方式,能夠檢索到權威的法律法規與企業自建的風險案例庫,識別到合同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后,再生成針對性的風險提示與修改建議,確保審查的輸出結果有理有據。
大模型+RAG,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同審查的輸出質量,但是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因為合同審查是一個復雜的法律推理任務,不僅涉及多領域的法律融合,需要識別出條款間的相互影響,而且還需識別潛在的法律和商業風險,權衡交易主體的利益。
所以在大模型+RAG的基礎上,還需要再增加一些“工程化”的解決策略。
3. 法律場景下的工程化解決方案
1) 策略一:人工預設審查規則
審查清單和審查規則是合同審查的基礎,只有知道要審什么,怎么審,才能夠審對。
不同行業,不同合同類型,審查的內容都不同,要確保審查結果的準確性,需要企業的法務團隊將日常審查工作的Know-How進行結構化的知識梳理,輸出不同合同類型的審查清單與審查規則,再結合提示詞工程的技巧,讓模型更好理解。
常見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將審查規則與合同類型綁定:軟件服務商將審查清單與審查規則與合同類型進行綁定,簡化用戶審查合同的操作門檻,只需選擇對應的合同類型,即可完成合同審查,再通過對話式交互與在線編輯的方式,來修改合同細節。
圖片來源:Robin AI
圖片來源:Robin AI
第二種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之上,新增信息輸入的維度,比如在用戶上傳完審查合同后,新增“審查立場”,“審查目的”和 “審查清單”列表,并且支持用戶自定義添加和修改審查目的與審查清單,通過提供更豐富的審查背景信息,來提升合同審查的輸出質量。
圖片來源:無憂吾律
圖片來源:AlphaGPT
2) 工作流來拆解復雜任務
一個復雜的法律推理問題,其實都是由環環相扣的小問題組成。
剛剛有介紹過合同審查最基本的兩個環節,合同信息要素抽取與合同信息要素審查,由此就可以推出兩個基本的工作流節點 (信息抽取與信息審查)。
當然我們要應用在實際業務中,還需要做更細致的工作流拆解。
比方說以審查“違約責任”這個審查點為例,需要先判斷合同中是否存在“違約責任”的條款,然后明確“違約行為”的定義,接著再審查違約責任的形式(如:違約金數額計算方式,損害賠償的范圍,解除合同的條件等等),接著再審查免責條款的合法性以及不可抗力條款的關聯性,最終若發現問題,再提出修改意見,確保違約責任條款完善,合法,有效。
以上這些問題都能通過工作流的方式進行拆分。
將復雜任務拆分為具體明確的簡單任務,通過提高每一個節點推理的準確性,從而提升整體工作流鏈路的透明度和準確性。
參考資料
- Legal Technology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2025-2037 — Research Nester
- Global Legal Tech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and Forecasts (2025-2030)
- 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 Market — Astute Analytica
- Hallucination-Free? Assessing the Reliability of Leading AI Legal Research Tools – Stanford
- 中國CLM(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市場產業全景研究報告 – TE智庫
作者:在野在也,公眾號:在野在也
本文由 @在野在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寫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