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恩達觀點深度剖析傳統與 AI 產品經理的本質差異

0 評論 1738 瀏覽 5 收藏 18 分鐘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中,AI 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重塑著各個行業,產品管理領域也不例外。AI 領域權威吳恩達指出,AI 促使軟件開發效率大幅提升且成本降低,這一變革催生了對能精準決策 “建造什么” 的產品經理的強勁需求,尤其是深諳 AI 的產品經理,其前景一片光明。與此同時,傳統軟件產品管理與 AI 產品管理間的差異也愈發顯著。

一、用戶需求洞察

傳統產品經理洞察用戶需求,主要依靠市場調研、用戶反饋、競品分析等手段。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焦點小組等形式收集大量數據,挖掘用戶痛點、需求與期望。這種方式聚焦用戶顯性需求,從用戶行為和言論分析中確定產品功能特性。以微信為例,早期通過大量用戶調研,了解到人們對于即時通訊的需求,不斷優化文字、語音聊天功能,以及朋友圈展示、點贊評論等社交功能,滿足了用戶日常溝通與社交分享的需求。

吳恩達強調,AI 產品的獨特之處在于挖掘用戶潛在需求。AI 產品經理借助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算法,深度挖掘海量用戶數據。例如抖音,通過分析用戶在平臺上的觀看歷史、點贊、評論、停留時長等多維度數據,精準捕捉用戶興趣偏好,推薦出用戶可能感興趣卻未曾察覺的視頻內容,極大提升用戶體驗。

對比快手,同樣作為短視頻平臺,快手也利用 AI 算法分析用戶行為數據,但在用戶需求洞察側重點上有所不同??焓指⒅赝诰?“老鐵文化” 下用戶對于真實、接地氣內容的潛在需求,通過算法推薦更多來自普通人日常生活記錄、才藝展示等內容,形成了與抖音不同的社區氛圍和內容生態。這體現出 AI 產品經理能夠利用技術手段,挖掘出隱藏在用戶行為背后的深層需求,與傳統產品經理在需求洞察的方法與深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二、產品設計理念

傳統產品設計以功能為導向。產品經理依據市場調研得出的用戶需求,規劃產品功能,并著重優化功能,使其易用高效。在設計時,關注產品邏輯架構、界面交互等,滿足用戶完成特定任務的需求。像傳統辦公軟件 WPS,在功能設計上,圍繞文檔編輯、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展示等核心功能不斷優化,如增加豐富的字體、格式選項,便捷的圖表制作工具等,以提升用戶辦公效率。

在 AI 時代,產品設計理念轉向以智能為導向,這是 AI 產品經理的核心思路。吳恩達認為,AI 產品不僅要實現功能,更要能自主學習、持續進化,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服務。例如智能客服領域,京東的智能客服 JIMI,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不僅能快速回答常見問題,還能在與用戶對話過程中學習用戶語言習慣、問題類型,不斷優化回答策略。隨著使用時間增長,能更精準理解用戶意圖,提供更優質服務。

與之競爭的阿里小蜜,同樣具備強大的智能客服能力。阿里小蜜基于阿里巴巴龐大的電商業務數據,利用 AI 技術實現對各類購物場景問題的快速響應。它不僅能解答商品咨詢、訂單查詢等常規問題,還能根據用戶歷史購買行為和瀏覽記錄,進行個性化推薦,如在用戶咨詢某類服裝時,推薦搭配的飾品或其他相關商品,這都是智能導向設計理念在不同競品中的體現,展示了 AI 產品根據用戶需求不斷進化和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

三、工作重心

3.1 解決問題的方向

傳統互聯網產品經理主要解決連接問題,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壘,將人、信息和資源連接起來。以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為例,社交平臺產品經理通過設計功能,方便用戶社交互動;電商平臺產品經理則搭建購物通道,促進商品流通。

吳恩達認為,AI 技術的核心在于提升效率和解決復雜問題。AI 產品經理主要聚焦于提升效率。像智能客服,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快速準確回應用戶問題,極大提高了客戶服務效率。在制造業,AI 產品經理運用人工智能優化生產流程,實現自動化生產和質量檢測,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據統計,采用 AI 技術的制造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 20% 以上。

3.2 目標用戶群體

傳統產品主要面向消費者,滿足個人用戶需求。例如音樂播放軟件,圍繞個人音樂收聽習慣和娛樂需求設計,提供個性化推薦、高品質播放等功能。

吳恩達指出,AI 技術目前在企業級應用中有巨大潛力。當下 AI 產品主要面向企業服務。在金融領域,AI 產品為銀行提供風險評估和反欺詐解決方案;在醫療行業,輔助醫生疾病診斷,提高醫療效率和準確性。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AI 產品在企業服務市場占比逐年增加,未來幾年有望持續快速增長。

四、技術要求

4.1 傳統產品經理的技術要求

在互聯網創業熱潮時期,大量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如生物、英語、化學等)的人員成為產品經理。他們大多不懂技術,工作重點集中在市場調研、用戶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和項目管理等方面。與技術團隊溝通時,主要依賴需求文檔和口頭交流,對技術實現細節了解較少。

4.2 AI 產品經理的技術知識儲備

吳恩達在其教學和研究中反復強調,扎實的技術基礎是 AI 從業者的必備素養。AI 產品經理需要具備豐富的技術知識。要深入理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原理,清楚遷移學習、增強學習的應用場景。遷移學習能將一個任務的知識遷移到相關任務,加快模型訓練;增強學習則讓智能體通過與環境交互學習最優策略。

還要了解各類特征,像圖像特征、情感特征等。在圖像識別中,顏色、紋理、形狀等圖像特征幫助模型識別圖像內容。同時,需掌握多種算法,如做推薦系統,要懂協同過濾、最新最熱等常用算法。協同過濾根據用戶歷史行為推薦,最新最熱算法則依據熱度和時效性推薦。

4.3 技術能力對 AI 產品經理的重要性

AI 產品經理只有懂技術,才能知道如何用 AI 解決客戶需求,確保產品靠譜。吳恩達也提到,在 AI 項目中,技術理解和跨團隊協作至關重要。與數據科學家和工程師合作時,AI 產品經理憑借技術知識,能更好理解技術實現過程和難點,提出合理需求和解決方案。在評估產品可行性和性能時,技術知識也能幫助其確保產品滿足用戶需求和期望。比如評估圖像識別產品,可通過了解圖像特征提取算法和模型準確率等指標判斷產品性能。

五、工作內容

5.1 AI 產品方案討論

吳恩達認為,深入理解業務是 AI 落地的關鍵。在 AI 產品方案討論階段,梳理業務流程是關鍵的第一步。以保險行業為例,從客戶購買保險到保險公司支付賠償金的流程中,AI 產品經理需分析各環節,找出可由 AI 解決的問題,如車險定損賠償流程中的人工審核環節,可借助 AI 提高效率。

同時,要梳理 AI 技術以匹配業務需求。各大招聘平臺對 AI 產品經理的崗位要求中,業務場景理解能力、組織溝通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是高頻要求。AI 產品經理需與數據科學家緊密合作,深入了解業務需求,確定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方法。比如為保險行業設計 AI 產品,需收集大量車險照片數據,通過分析訓練,讓機器準確識別車輛破損情況,提升定損效率和準確率。

5.2 數據和模型選擇

吳恩達強調數據是 AI 的燃料,優質數據和合適模型是 AI 成功的基礎。確定產品方案后,傳統產品經理通常直接畫原型圖,而 AI 產品經理需先明確讓機器識別證件或車輛破損所需的數據和模型。

數據方面,通俗來講,輸入大量破損或正常圖片訓練機器,以提高精準度。但照片數據可能因遮擋、背景、書寫規范等因素影響模型精準度。例如北京某保險科技公司收集車險照片數據時,因照片質量參差不齊,模型準確率僅 70% 左右,經篩選清洗數據,去除模糊、遮擋和背景復雜的照片后,準確率提升到 85%。

模型方面,要選擇適合業務場景的算法。算法模型工作包括需求確定、算法設計、討論、確認和驗收等環節,AI 產品經理需不斷循環迭代,直至模型滿足用戶需求。比如車險定損識別,可考慮使用深度學習中的卷積神經網絡算法,因其在圖像識別方面性能出色,經多次試驗優化,最終確定合適算法模型,提高了定損效率和準確率。

5.3 傳統產品經理階段

在原型設計和對接工作階段,AI 產品經理與傳統產品經理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要求。傳統產品經理根據需求設計原型圖,并與開發、設計團隊對接,確保產品開發順利。AI 產品經理也需進行原型設計,但要考慮 AI 技術應用及與算法團隊協作。

比如設計智能客服產品原型,傳統產品經理關注界面友好性和功能完整性,而 AI 產品經理需思考如何融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高回答準確率和響應速度。對接工作中,AI 產品經理需與算法團隊、運營團隊緊密合作,確保產品上線后持續優化改進。

5.4 產品上線維護

吳恩達指出,AI 產品的持續優化是其保持競爭力的關鍵。AI 產品經理在產品上線后需持續維護和優化,這與傳統產品經理差異較大。傳統產品經理上線后主要關注用戶反饋和市場推廣,AI 產品經理還需具備與算法團隊對接及迭代模型的能力。

由于實際使用環境復雜多變,AI 產品經理需清楚產品上線后的維護和解決方案。比如智能客服上線后遇到新問題類型,AI 產品經理需與算法團隊合作,及時更新模型,提高回答準確率。同時,要具備算法模型迭代能力,從數據中發現產品問題和用戶需求。以某電商平臺智能推薦系統為例,上線后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發現部分商品推薦滿意度不高,AI 產品經理與算法團隊深入挖掘數據,調整推薦算法參數,提升了推薦準確性和個性化程度,提高了用戶滿意度和購買轉化率。

六、新能力要求

6.1 了解 AI 技術的能力邊界

吳恩達多次提醒從業者,要正確認識 AI 技術的優勢和局限。AI 產品經理要清楚 AI 技術并非萬能,有特定適用范圍和局限性。要了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大模型的關系與優缺點。深度學習在圖像識別、語音處理等領域表現出色,但需大量數據和計算資源;機器學習部分算法在處理小規模數據時更高效。

要熟悉技術名詞,如神經網絡、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等,理解主流算法原理和適用場景。卷積神經網絡適用于圖像識別,能自動提取圖像特征;循環神經網絡在處理序列數據(如自然語言處理)中具有優勢。還要了解模型構建全流程,包括數據收集、預處理、模型選擇、訓練、評估和優化等環節,明確各流程節點產出物和職責。比如數據收集階段,與數據團隊合作確定數據來源和質量標準;模型訓練階段,與算法工程師溝通訓練進度和效果。

6.2 擁有評估模型的能力

吳恩達認為,科學評估模型是 AI 產品成功的保障。明確評估標準、指標和方法是 AI 產品經理必備能力。對于二分類模型,可采用準確率、查準率、召回率、特異度、F1 分數、ROC 曲線和 AUC 等指標評估。例如垃圾郵件檢測,準確率衡量整體分類性能,但樣本不平衡時可能不準確;查準率關注預測正例中真正例比例,避免正常郵件誤判;召回率衡量真實正例中被正確預測的比例,確保捕捉垃圾郵件。

對于回歸模型,可用 MSE(均方誤差)、RMSE(均方根誤差)、MAE(平均絕對誤差)和 R2(決定系數)等指標評估預測值與真實值差距。MSE 放大差異,適合開發過程使用;MAE 計算簡潔,常作為實際評估指標;R2 直觀表達模型預測效果,越接近 1 效果越好。

6.3 積極發現適用業務場景并選擇合適算法模型

吳恩達鼓勵 AI 從業者積極探索 AI 在不同業務場景的應用。AI 產品經理要積極發現 AI 適用業務場景,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算法模型。這需要深入理解業務需求,具備豐富技術知識。

比如智能客服場景,可選擇基于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如 Transformer 架構的語言模型,更好理解用戶問題并準確回答;圖像識別場景(如人臉識別支付),可選擇精度高、速度快的卷積神經網絡算法。選擇算法模型時,要考慮設備性能和系統平臺。若 AI 能力部署在本地硬件設備,需基于設備性能權衡,避免選擇過于復雜的算法導致設備性能不足。不同系統平臺支持庫不同,算法適用部署平臺也不同,選擇算法時需綜合考慮。例如 Android 系統上,某些輕量級算法更適合移動設備性能要求;服務器端 Linux 系統上,可選擇更復雜、性能更強的算法。

下一篇:如何轉型成為 AIGC 產品經理

本文由 @佳簡幾何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