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區塊鏈項目,都有這三個共同點
就算區塊鏈是風口,“區塊鏈” 這三個字也不是萬能鑰匙、更不是免死金牌。
- 韓國有近 10% 的人參與加密貨幣交易;
- 日本 350 萬人參與加密貨幣參與;
- 我們的大媽都跑到三亞參加區塊鏈峰會了……
你以為亞洲人民只愛炒幣嗎?還真不是!亞洲國家中,政府官方對加密貨幣,從研究的熱情、到實際政策的支持都不少:
就在這個月 10 號,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已經開始建立區塊鏈國家標準,以從頂層設計推動區塊鏈標準體系建設,預計最快將于 2019 年底完成標準的建設;
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加密貨幣的熱度也高居不下:
日本監管部門多次展開深入研究:上個月末,日本金融廳還召開了第二次加密貨幣交易所研究會,討論了交易所參入條件、注冊審查難度、如何應對匿名加密貨幣等內容。
在韓國,小探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加密貨幣在當地的熱度:按人口算,韓國近有近 10% 的人參與加密貨幣的交易。
作為國際金融港口、東南亞經濟龍頭的新加坡,也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對區塊鏈發展的扶持:上個月在東盟財長國會議上,新加坡財政部長衡瑞嘉還再次重申了新加坡的區塊鏈發展計劃,提出要讓新加坡處于區塊鏈競爭的領先位置。
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蜂涌的人群,當然離不開優質的項目。在大家對“空氣幣”、“白皮書公司”的質疑聲中,密探今天就來教你區分,什么是優質的區塊鏈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優質的區塊鏈項目中,不少都是亞洲團隊做的,比如 NEO、Qtum、CertiK 等。
這些公司背后都有哪些共同特點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雖然區塊鏈領域很新、泡沫很多,但優質區塊鏈項目和優質的科技創新公司之間,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換句話說,就算區塊鏈是風口,“區塊鏈” 這三個字也不是萬能鑰匙、更不是免死金牌。
共同點一:理論基礎扎實
區塊鏈領域創業公司眾多,想要成為少數受到廣泛認可的優質項目,沒有三板斧怎么行?
以 Quantstamp、CertiK 為代表的區塊鏈項目,就是 “用理論基礎取勝” 的代表。
我們先從Quantstamp說起。Quantstamp 是一個基于以太坊的、專門檢查智能合約的安全審計協議,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被全球頂級孵化器 YC 支持的項目!
其實,做智能合約審計/簡化的項目不少,比如 Etherparty、BlockCat、ZeeplinOS 等。那么,為什么只有 Quantstamp 被 YC 看中了呢?
憑的就是扎實、完備的理論基礎。
智能合約就是一段程序 —— 和任何程序一樣,都有可能有 bug 和漏洞。在人人都在談論資產上鏈的今天,一個智能合約的漏洞,很可能損失價值千萬級、甚至更高的數字貨幣。如果安全無法確保,區塊鏈資產就無從談起。Quantstamp 就是來“檢查” 這些智能合約的區塊鏈項目。
Quantstamp 主要就做兩件事:
- 第一,它是一個用于檢查 Solidity 程序的、可升級的軟件驗證系統;
- 第二,它的獎勵機制給人們主動找智能合約漏洞的“動力”。而其形式化驗證、環形簽名等,都僅僅圍繞這兩個主題展開。
而小探前兩周剛剛介紹過的區塊鏈項目CertiK,則是以 “扎實理論基礎” 取勝的另一代表。
Certik 是一家用“形式化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為智能合約、區塊鏈應用提供安全性服務的公司。
用 CertiK 聯合創始人顧榮輝教授的話說,“形式化驗證”就是:用邏輯語言來描述規范,通過嚴謹的數學推演來檢查給定的系統是否滿足要求。
聽著太抽象?黑客到底是怎么攻擊智能合約的呢?
我們舉個例子:假設你用智能合約賣了輛二手車,在買家的錢沒劃進你的銀行賬戶前,車是不會過戶的。但是!黑客找到了該智能合約的潛在漏洞,假裝錢已經到你的賬上,智能合約條件滿足、被觸發,就會自動過戶,你就這么莫名其妙白給別人了一輛車…
傳統方法是:為了堵住可能的漏洞,開發者會預想一些可能的攻擊路徑,再針對這些情景測試,但如果黑客用了一種開發者沒想到的方法,就會被黑,換句話說這種方法雖然 95% 的情況下都可靠,但無法保證 100% 可靠。
怎么提升最后這 5% 呢?
CertiK 采用的形式化驗證,就是將智能合約轉化成了數學模型,通過對邏輯上的推理演算來驗證模型,從而證明智能合約的安全性。你看,一種是每一步都很縝密、嚴謹的數學邏輯、另一種是靠開發者猜測可能的攻擊,哪種安全性更高不言而喻。
可見,扎實的理論基礎,正是拉開了最后 5% 差距的原因。對了,這兩家公司都會參與6月26日、27日舉辦的Blockchain Connect Conference,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文末進行購票!
共同點二:從業經驗豐富
靠譜的區塊鏈項目要不就是理論基礎扎實、要不就是從業經驗豐富。兩個都不沾邊?趕緊洗洗睡吧。
Ontology 和 NKN 就是兩個 “從業經驗豐富” 很好的例子。
Ontology(本體網絡)是一個基礎性公有鏈網體系,意在解決 “信任” 問題。長期以來,“信任” 都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而且往往很耗時、很麻煩(比如,辦證),即使我們設定規矩(比如 “不許辦假證” 的法律、驗證假證的技術),還是有很多信任漏洞(總有些人想辦法辦假證)。
而且即便一個人的假證被識破,他完全可以換個地方繼續行騙。發現問題了沒?現在我們雖然有不同的“信任確認渠道”,但這些渠道都是孤立的、“就事論事” 的,渠道和渠道之間沒有可信的橋梁,數據也不開放。
Ontology 做的,就是這個“橋梁”,也是目前最難、價值最高的跨鏈協議。因此,Ontology 又被稱為“鏈網”:區塊鏈之間的互聯網。他們的目標是讓大家有 “鏈接” 與“授權” 自己數據的權利。
Ontology 自一問世,就得到了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Ontology 創始人李俊是 Onchain 的聯合創始人、核心架構師,后者為Ontology 帶來了極大的資源、技術優勢。而且,Ontology 由國內領先的區塊鏈技術團隊 Onchain 作為技術主導。Onchain 的技術團隊成員,從底層系統技術、到業務系統開發,都應對自如、經驗豐富。
另一個例子是 NKN。NKN 是什么呢?小探在之前的這篇文章里介紹過這個項目:
如果說以太坊作為去中心化的的計算機平臺,Filecoin 作為去中心化的存儲網絡,那么 NKN 要做的就是下一個去中心化的傳輸網絡。
NKN 團隊的業內經驗也十分豐富:創始人李彥博是國內頂級區塊鏈公司 Onchain 的聯合創始人和NEO的核心開發者,曾成功研發出眾多業內項目。此外,Whitfield Diffie 也選擇加入 NKN。Whitfield Diffie 是現代密碼學之父、也是圖靈獎得主。后者多年的行業經驗,加上 NKN 創始人李彥博在 Onchain 的開發經歷,使得 NKN 一亮相就取得了廣泛關注。
共同點三:從人才到社區的全面國際化
眾人拾柴火焰高。區塊鏈項目和互聯網公司相比,其“去中心化”、“全球性” 更為明顯 —— 而且,這一點不僅體現在項目核心團隊上,更體現在社群本身。在下面這幾家公認的優質區塊鏈項目里,大部分都有一支國際化的隊伍、和一個國際化的社群。
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 CertiK:其技術團隊位于硅谷,工程師也是 Google、Facebook 的“校友”。聯合創始人邵中,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耶魯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終身教授、中科大名譽院長、清華大學大師講習團成員,20余年安全領域經驗。聯合創始人顧榮輝,清華大學本科、耶魯大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這么一支團隊,學術實力了得,難怪能讓 CertiK 有經得起考驗的理論基礎。
再以本文開頭的 Ontology 為例:其 50 人的團隊里,高達 80% 都是來自 IBM等公司的技術人員。據介紹,團隊有些成員有在其它區塊鏈科技公司做架構。而 Quantstamp、區塊鏈視頻公司 Lino 等公司,大部分都來自各大藤校。
這些最頂尖、最優質的人才紛紛往區塊鏈領域聚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這個領域的無限潛力。
當然,由于區塊鏈項目的開源特性,只靠核心團隊是建立不了整個社群的 —— “團隊優秀就足夠了” 這種思維,還是比較 “古典互聯網”。
玩笑歸玩笑,“優質區塊鏈項目往往有不錯的海內外社群” 這一點,肯定不是巧合。
Qtum的海外社區,就是出海的中國區塊鏈項目里運營得最好的之一,尤其是韓國社區。小探在前幾天采訪韓國交易所 Zeniex 的 CEO 崔敬俊時,他就特別提到了 Qtum 在韓國的受歡迎程度:不僅 Qtum 核心人物帥初在韓國是 “網紅”,而且 Qtum 在韓國圈內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區塊鏈項目這么多,為什么單單 Qtum 頗受歡迎呢?這當然不是巧合。原來,Qtum 十分重視海外社群的發展。我們以韓國為例:韓國本土的區塊鏈項目與中、美相比并不算多,導致本土不少投資者轉向韓國海外項目,而在進軍韓國的項目中,Qtum 非常注重社群的運營,不論線上、線下,都聚集了韓國一批對于項目充滿熱情的粉絲,建立了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這么看來,Qtum 在韓國的成功,也順理成章。
Qtum 在韓國的社群
再說說另一個社群運營得好的內容價值預測平臺U Network。 作為一個還比較年輕的項目,U Network 的社群發展得非常迅速:社群粉絲遍布 82 國家,人數一個月內以十倍的速度迅速增長,速度驚人。
在區塊鏈的世界里,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些項目質量上佳,但海外社群的拓展與運營多少有點不得其法。U Network 的社群運營和小探分享說,盡管粉絲數量一直穩步增長,但其實 U Network 更注重的,反而不是數量,而是粉絲的質量。想入群?可以,但入群有門檻。
此外,U Network 也非常注重和每位粉絲的互動:每個粉絲都會得到項目社群運營工作人員一對一的交流、溝通。所有粉絲對項目的疑問,都會得到回答。而且項目方和粉絲完全透明,每周都會定期和大家匯報項目進展進度。
U Network 對社群運營的上心,也得到了回報:粉絲不僅自發地召集設計師、設計項目相關產品、海報、甚至同人漫畫,還有粉絲完全自發地找了區塊鏈媒體、業內有影響力人士為項目點評。
看來,如果想做出一個成功的區塊鏈項目,“閉門造車” 是行不通的,不論 Qtum 還是 U Network,都深知 “利用群眾的力量”。說到底,區塊鏈項目的 “去中心化” 特性,會使其對 “社區化” 的要求更高。
我們剛才提到的這些區塊鏈項目,無不指向區塊鏈發展的下一步:脫虛向實。從監管部門、從業人員、到機構投資者,大家都已經慢慢建立了這個共識。
本文由 @硅谷密探(微信公眾號 ID : guigudiyixi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還給小公司轉型的活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