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教育:重新定義人才?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所有孩子的前途主要看一次性的高考。而區塊鏈技術的特點是數據不可篡改,孩子的學習軌跡可以被記錄下來,再通過AI分析出報告,就能改變一次高考成績決定孩子未來的現狀。
10月31日,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在TEC2018教育創想大會上,發表了名為“AI教育的機會與發展”的演講。
“未來教育領域在中國真正發生的革命還不是AI的革命,是互聯網、AI加上區塊鏈技術合起來以后顛覆的革命”,俞敏洪認為: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所有孩子的前途主要看一次性的高考。而區塊鏈技術的特點是數據不可篡改,孩子的學習軌跡可以被記錄下來,再通過AI分析出報告,就能改變一次高考成績決定孩子未來的現狀。
最后,俞敏洪用體育舉例說明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他表示:孩子們18年參加了多少體育活動,都能不可更改的記錄在系統上面,變成大學的錄取憑據。
這個設想的背后是一個重新定義人才的夢想,即升學、就業的人才評定將不僅僅依靠一次高考,不再只看一紙證書,人的各方面才能都能成為評定依據。區塊鏈與教育的集合是否真的可以重新定義人才?
這需要先了解當前教育對人才的評定是何定義。
一、當前教育與人才關系
簡單地概括當前的教育與人才的狀況,就是“物不能盡其用,人不能盡其才”。
1. 物不能盡其用,即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一方面: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一二線比三四線城市的優秀師資多得多;東部和中部地區比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要多。
另一方面:優秀教師的成果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沒有信息化,或者沒有得到統一的管理,使得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共享。
由于教育資源差異分化,導致了很多地區實行了統一劃片上學制度;人們競爭優秀學校的學位,其激烈程度,透過“學區房”可見一斑。
同時,教育資源不均還衍生出了篡改學籍、篡改戶口本、學籍信息不完善等等一系列問題。
之所以人人都追逐優秀的學校,為其拼盡全力,是因為這是一條進化之路,通過它,可以讓很多人實現鯉魚躍龍門的逆襲。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追求更高的地位本無可厚非,但也因此,人的才能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人才也沒有得到很好地使用。
2. 人不能盡其才,即人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一方面:人的才能沒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和發揮;原因在于不能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需要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同而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發揮所長或所喜。
而實際情況則是:同個班的學生受著同等的教育,接受同樣的教學方式,最終確實會有成績的差異,但也只能說明學生的努力程度不同,也許還有智力的區別,或單純只是喜歡與否的問題。但以此作為評定人才的標準顯然是對“人才”有所誤解。
另一方面:也由于評判人才的標準以成績論高低,導致所有人都熱衷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了綜合素質的發展。而一張學位證書的選才標準也讓很多人才被埋沒,同時,偽造證書、學術、論文造假等現象也時有發生,而名人也不例外。
教育改革的議題從未停止過,卻總是知易行難。說到底,改革的難題不僅出在觀念上,能力上也有受到限制。
借助科技突破思維和能力的極限是人們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如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互聯網,然后就是區塊鏈。
二、區塊鏈+教育下的暢想
2016年10月,工信部頒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指出:“區塊鏈系統的透明化、數據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適用于學生征信管理、升學就業、學術、資質證明、產學合作等方面,對教育就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歐盟委員會也曾發布《教育行業中的區塊鏈》報告:提出了區塊鏈可以應對教育行業中的很多挑戰,比如數字認證、多步驟認證、識別和轉讓學分,以及學生支付交易等等。
“區塊鏈+教育”仿佛被寄予了顛覆傳統的厚望,而這所展示的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1. 物盡其用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的特點,讓每個節點都可以上傳資料,每個教師都可以發布自己的教學材料以及提供在線輔導和習題講解等服務,資源豐富度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然而,光是這個特點并不足以體現區塊鏈的優勢,因為近些年來,開放教育資源(OER)也得到很大的發展,為用戶提供了大量開放的數字資源,只是存在版權保護難、運營成本高、資料共享難等問題。
區塊鏈是解決版權問題的利器,上傳的資料可以記錄詳細的版權信息,由于區塊鏈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可溯源性等特點,資料的版權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和保護,實際上,應用于圖片、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區塊鏈也已經落地;另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可實現點對點傳播,免除了大量的中介成本、也可減少中介平臺的運營投入,同時也促進了資源的共享。
區塊鏈可以囊括海量的資源并保護資源的版權,降低中介投入,這些特性讓資源能夠得到很好地利用。
2. 人盡其才
首先:建立完整地學習歷程檔案。通過區塊鏈可以完整地記錄用的的個人學籍信息、學習程度、學歷證書,甚至是學業成績、出勤率等信息的記錄。這些信息將如身份證一樣,作為個人的評判依據。
如今,世界上已經有一些高校在借助區塊鏈解決學歷造假的問題。如:麻省理工學院應用區塊鏈技術研發了學習證書平臺、霍伯頓學校也從去年開始將學歷證書信息在區塊鏈上共享。
其次:除了學習學術活動以外,還可以記錄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無論是自學、培訓、競賽、實習還是社會活動,甚至學生平時的表現也可以成為記錄的對象。因此,可以記錄到學生對知識和技術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這都將成為學生的資質證明,從中也可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一個評價。
而且借助區塊鏈對人才進行評判也不局限于教育機構,“自學成才”也將會受到更多的認可。這對求職和企業招聘來說,都是一個非常便利和可信的憑據。
再者,通過區塊鏈或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逐漸完整的學生信息系統下,或者通過一對一了解學生的情況下,由學生的性格、優缺點、喜好、學習方式等信息對學生進行詳細的用戶畫像,為其匹配相應的學習任務和項目,或者由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課程,“為興趣而學”也許將不是一句空話。
如上所述,區塊鏈+教育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資源,可以打擊偽造學歷、證書、論文造假,甚至可以重新定義人才。該模式本應得到迅速推廣,然而至今尚未推廣開來,原因在于目前尚處在探索初期,還有不少疑點難點未能解決。
三、區塊鏈+教育還有現實和未來
區塊鏈+教育終究還是暢想階段,落地實施還有不少難點。
首先是資源質量難保證,由于人人可以上傳資源,其豐富度得到很大的提升,甚至可以囊括全球范圍的資源,但是其中必然良莠不齊。其他節點雖然可以認證資源的歸屬,但是不見得每個節點都具備判斷資源價值幾何的能力·。
而且,本身判斷資源價值這件事就很耗費時間;因此,采用何種機制對上傳資源進行認證以及評價將會是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是去中心化與隱私的矛盾,建立學歷檔案如果采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區塊鏈的開放性和透明性便會讓個人隱私泄露。所謂的區塊鏈“匿名性”是說對節點的個人信息加密,但上傳數據卻需要“開放”和“透明”,在這個應用中,上傳的數據是另一個人(學生)的隱私。
因此,數據上鏈,學生隱私將會被赤裸裸暴露眾人目光之下。若非如此,則數據同樣有造假的可能。這是去中心化和隱私保護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同時保證數據真實性和保護隱私將成為該應用被接受的前提。
最后是創新與傳統的沖突,在“區塊鏈+教育”的模式下,“自學成才”以及其他形式的學習成果得到認證后,可能越來越多的人會放棄三點一線的學園生活,這是對傳統教育機構的一種威脅和顛覆。
在這種創新與傳統的沖突下,不見得每個學校都愿意推廣這個新模式,而缺少了學校等機構的推廣,該應用的發展速度也會大打折扣。為了讓各機構部門相互協同工作,讓區塊鏈切實落地教育領域,則需要打造一個完善的工作系統,各機構各司其職并且能夠合理分配利益。
總而言之:區塊鏈+教育還有不少矛盾需要調和,但如果確實是重新定義人才的一種方案,那我們可以期待并給予它一些時間。
作者:鏈外參,公眾號:曠創投網(ID:liukuangtmt)。
本文由 @鏈外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