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一個通證經濟體系?

1 評論 14144 瀏覽 43 收藏 20 分鐘

在設計通證經濟體系之前,你或許該讀讀這篇文章。

上周六,區塊鏈捕手邀請到四位?Token 經濟的行業專家圍繞著「如何設計一個 Token 經濟系統」分享自己的實踐或研究心得,今天起我們將陸續發布各位嘉賓的分享內容,希望能對關注 Token 經濟的你有所啟發。

本文是志頂科技創始人王瑋的分享內容。王瑋是通證派的創始人之一,在金融IT領域從業20余年,曾主持過世界上最大的基于開放平臺和分布式技術的銀行賬務系統的設計與開發,2014年創辦了志頂科技,主要產品是面向行業應用提供區塊鏈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解決方案。

一、Token的三個屬性和發展階段

首先我先介紹下Token的發展歷程,現在大家都知道通證或者Token這個概念比較火,但作為搞技術出身的人,我們在20、30年前就知道Token Ring網絡,也就是令牌環網。到后來互聯網時代,Token也用于指登錄驗證的令牌,這是Token的第一階段。

在以太坊ERC20出現后,Token進入了第二階段。作為募集以太幣的憑證,Token實現了ICO流程的自動化,比如說我通過ICO智能合約設定,你投入以太幣,我把一個Token發放給你。在未來的幾年如果我的項目做出來了,Token就是你的投資證明,你可以用當時我給你的Token來置換我的幣。也正因為如此,Token進一步發展為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資產。

在通證這個翻譯誕生后,Token進入了第三階段。通證派的理念實際上是把Token的內涵擴大化,Token不再局限于令牌或者ICO代幣,還具有使用權、收益權等多種屬性,區塊鏈加密技術可以保障所有不可篡改的符號都可以作為通證,比如一張銀行承兌匯票也有可能作為通證發放給相關用戶。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證已經變成了一個經濟學術語。很多人在糾結Token是不是翻譯成代幣更好,又或者翻譯成通證更好,但這種糾結已經沒有意義了,換句話說,通證已經不是原有技術用于的翻譯,而是被全新創造的名詞,有著與以前的Token完全不同的經濟學含義。

我一般把通證定義為「可流通的憑證」或者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憑證,它具有三個屬性(這里借鑒下孟巖的概念并做一些調整):

如何設計一個通證經濟體系?

第一個屬性是可流通,包括使用、轉讓、兌換等。一個憑證在公司內部使用和全社會流通具有完全不一樣的性質。

為什么能流通呢,因為它有具有第二個屬性——證,它可以被識別和防篡改。我們現在敢于接受人民幣的,某種程度上因為人民幣具有很高超的防偽技術,有很多人把區塊鏈比作比特幣的防偽技術,某種意義上是對的。

通證的第三個屬性在于它的價值,通證作為價值的載體和形態,背后有可能是股權、貨幣,也有可能是承兌匯票、物權,多種權利都有可能。通證的這種價值屬性,其實是來源于社會對其價值背書方信用的認可,所以我又將其稱之為社會共識。

通證就是通、證、值三者組成的統一體。

二、區塊鏈讓資產以通證的形式自由流通

單純從定義來看,通證可以和區塊鏈沒有關系。舉個例子,Q幣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通證,它可以在幾億人的QQ用戶體系中流通,它可以用來買各種各樣的道具、游戲,甚至是在廣州、深圳大街上,奶茶店老板接受用Q幣買奶茶,很多人都認可Q幣的價值。

那么,通證跟區塊鏈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實際上,以前我們可流通的憑證其實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實物和紙質形態,另一種是電子和數字形態,股票、債券、股權、貨幣等數字形態的資產構成一個龐大的價值網絡,這個價值網絡完全依賴于某個中心化機構,也就是說資產的登記、轉讓都依賴于中心化機構,中心化機構所能觸達的地方就是這個價值網絡的邊界。

后來中本聰就發明了一種通過點對點的方式轉移的數字資產——比特幣,區塊鏈作為其底層技術,使得數字資產無需通過中介就可以實現流通,也就是說你擁有比特幣不是由某個機構登記的,而是由區塊鏈上面成千上萬的節點記錄的,任何人都無法篡改,而這就為通證賦予了新的涵義。

們通證派認為,區塊鏈技術適合于加密的去中心化電子憑證,但這種技術不僅僅局限于比特幣,也不局限于底層數據庫技術,還非常適用于發行、登記和流轉通證,實現價值轉移。

我們來做一個思維實驗,假如你持有一個股票并且覺得它以后會漲,你想把這1萬股股票送給兒子,但現在的機制實現不了,如果去二級市場賣,你也沒法保證你兒子正好買到。如果去找證券公司擬登記結算,他們只負責大宗交易,不會管散戶。

那么 問題來了,雖然這一萬股股票是你的財產,你要把股票送給兒子也是很合理的處置,但你沒有對這筆財產充分的處置權,也就是說資產的登記方設定的規則決定你對財產的處置能力,那這是不是對你財產權的某種侵害呢?

又比如說,我去年10月份在某眾籌網站買一個空氣凈化器,對方說要在今年2月份寄給我,但去年12月份北京連續兩個月都沒有霧霾天,我就很后悔買這個空氣凈化器,如果今年2月對方把貨送到我家,那我只能把這個凈化器放進二手市場,以很低的虧本價格賣出去。

那我就想,有沒有一個市場專門服務于這種普通商品的期權交易呢?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香港政府對于樓盤就專門設計了一個二級交易市場,如果我的樓盤計劃在兩年以后交付,我就可以在這個二級市場轉讓樓盤的所有權。實際上,各式各類的資產都有這種二級市場的需求,但在此前的商業體系下很難建立,因為建立這樣的二級市場,客觀來說并不是商品生產者或者眾籌服務提供者的義務。

資產的通證化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股票、憑證等資產未來全部都能以通證的形式存在于區塊鏈上,這個價值網絡就可以突破傳統邊界,當我在系統上發出一條指令,世界上有無數的機器幫我來完成登記,你的權屬可以在傳統的邊界之外得到證明。

以這個空氣凈化器為例,眾籌網站可以把你擁有的凈化器憑證發行到區塊鏈上并進行確權,然后你可以在類似跳蚤市場的二級市場對凈化器的通證進行交易。交易市場這件事情,眾籌網站不用自己干,只需誰要有能力把數據從眾籌網站的體系拿出來并且被承認,就可以做到這一點,而這只需要將網站中登記的產品「預售證明」放到區塊鏈上。

所以說,當通證與區塊鏈結合的時候,它能夠產生一種突破邊界、不由任何登記方限制你處置資產的能力,通證的核心作用就在于流通,由此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三、如何設計通證經濟體系?

對于整個世界的價值觀來看,如果我們只有金錢這一個維度來判斷價值,那我們發行所謂各種通證的意義一定會大大減弱,但是實際人類價值尺度是多維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刻,對某一特定事物的價值判斷標準都不一樣。

舉個例子,現在為什么有的人投資股票,有的人投資債券?為什么有銀行承兌匯票貼現這樣的經濟活動?這是因為在判斷價值的標準上,增值收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維度,也就是說有些人關注投資標在今天值多少錢,有些人關注未來三年值多少錢,不同的人對于其中的風險都有不同的判斷。

我們再來談談通證的分類,我把通證按照不同維度分為四種:

如何設計一個通證經濟體系?

  • 第一種是價值型:它直接對應某種價值,比如這個通證值一千塊錢,你可以用來做儲值卡或者兌換券;
  • 第二種是收益型:也就是說,這個通證本身不值一百塊錢,但未來可以持續產生收益,比如說股票、債券;
  • 第三種是權利型:是指持有人在特定應用場景獲得的權利或權益,比如貴賓卡、優惠卡;
  • 第四種是標識型:是指本身不具有價值,但是某種有價資產或客觀事實的標識,比如老年證、房產證。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幣安幣,它有兩個核心特點:第一,它可以抵扣平臺交易的手續費;第二,幣安平臺會把每個季度凈利潤的20%用于回購幣安幣,回購的幣安幣直接銷毀,直至銷毀到總量為1億個幣安幣為止。這兩個特點體現出幣安幣兩個不同維度的價值屬性,一個是權利,買了幣就給你打折減手續費,另一個就是收益,每個季度的回購就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增值。

這里面反映出一個問題,很多Token設計都會遇到:就是某個東西是用來消耗的,但如果它還會漲價,請問你會花它嗎?例如幣安幣,如果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我只要拿它抵手續費立刻就虧了,因為以后我可以用它抵扣更多的手續費或者賣出獲得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可消耗的東西跟一個可收益的東西,它們的價值屬性應該是互相矛盾的,至少不完全一致。

所有的ICO項目及其經濟體系不能自圓其說的原因,往往就來自于這里。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告訴大家,在設計通證時一定要考慮上面說的這個問題,很多項目就把Token的三個價值構成(現實內在價值,未來收益權和主觀價值)混合在一起,用一種Token 承載三種存在矛盾關系的價值,這就造成這種Token的價值很難去明確。但是這樣做也不是完全不行,因為有可能讓投資人、大眾認知更加簡單,反正就買一種Token就行了。

如果你想經濟體系更簡單、更能自圓其說,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三個彼此毫無關系的Token,現實價值用來消費,收益價值相當于我在整個經濟體里的股權,主觀價值代表著我在這個體系里擁有怎樣的權利。

但是反過來,幣安幣不是比較成功嗎,這是為什么呢?這里其實就體現出多維度價值觀的問題,有些人交易量大,關心現實抵扣手續費的需要;有人交易量小,就關心未來收益;甚至有人對幣安有認同感,就去買它的Token來消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行為都是合理的,這才導致幣安幣并不會因為邏輯矛盾而無法存在。

因此,最終如何設計,取決于你的目的是什么,是想打造生態,還是滿足當下的融資。如果你的目的是融資,那發行三種Token一定不成功,因為投資人的目的是收益變現,很可能代表社區權利的Token不會有投資人買。

在設計通證經濟體系之前,我們還要思考三個問題:

如何設計一個通證經濟體系?

第一,我們為什么要設計通證化?作為價值的載體,通證如何通過流通產生更高的價值?它們的價值來源是什么?以不良資產為例,通證化的價值可能是在二級市場找到更多的買家。如果我們設計的通證有利于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發現需求或者降低成本,那就進行通證化。

第二,通證為誰創造價值?通證的經濟體系中包括資產發行方、消費者、中介等角色,但有時候通證經濟體系的設計不一定能滿足所有人的利益。

我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移動公司或者航空公司有消費積分,有些人建議積分可以放在區塊鏈,讓用戶可以實現積分互換,但積分的發行方很可能不同意這件事,因為對于積分發行方來說,積分實際上就是發行方的對你的負債,積分的消失往往才是發行方最大的利益。如果你把積分放在區塊鏈實現更廣泛的流通,積分最后都會流轉到需要積分的人手里,積分發行方就要為積分兌換付出更多的成本,他們肯定不愿意。

因此,區塊鏈積分雖然可以做,但是積分系統的設計一定要解決上面這個問題,兼顧所有人的利益,不兼顧發行方的利益肯定做不成,因為要不要做這件事他們說了算。

第三,流通的邊界在哪里?區塊鏈技術可以讓通證突破所有邊界,但是你的通證是不是需要跨邊界流通?不同屬性的通證之間的兌換模型存在不確定性或者因環境而變化,甚至無法形成兌換關系,那么跨邊界的流通有什么作用?總之,如何確定流通邊界,對于通證經濟體系的設計,以及是否要用區塊鏈來實現,有很大的影響。

四、三點總結

第一,我們有沒有跨越邊界的需求?即使沒有跨越邊界的需求,通證仍然可以存在,我仍然可以設計一個Token系統在我的公司內部流通,或者某個市政府發行一個Token獎勵好市民,但是只有跨越邊界的需求越來越強的時候,通過區塊鏈來實現通證經濟的作用才會越來越大。

第二,通證經濟體系還有賴于社會共識的形成。這個社會不只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政府、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也是社會一部分,你設計的通證經濟體系一定要考慮到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認知,現在很多資產的流通是受到某些規章制度的限制的,我相信如果要通證化,應該與政府和監管機構溝通,達成整個社會的共識,才能推行。

第三,要實現隱私和保障的平衡。現在區塊鏈的技術確實還比較早期,用戶需要用一個地址和密鑰管理數字資產,一旦密碼丟了你就再也找不回這些資產了,極客也許可以接受,但這在現實世界中絕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說,傳統的資產實名登記實際上也有它的價值,但要看怎么跟區塊鏈技術結合。

最后借用《人類簡史》里面的一句話:

「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象所建構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墻、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范圍稍稍加以擴大?!?/p>

突破邊界確實有客觀的需求,也是通證經濟系統最大的作用,但畢竟我們還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還是要保持適度,也許如何認知、設定這個邊界,才是通證經濟要考慮的最主要問題。

 

作者:王瑋,志頂科技創始人

編輯:龔荃宇

來源:微信公眾號“區塊鏈捕手(ID:iqklbs)”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流通邊界與夸流通邊界是什么意思呢?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