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如何避免“死海效應”,留住厲害的員工?
盡管“死海效應”多發于大公司,但創業公司也應時時警惕。避免人才蒸發、走向不可逆轉的平庸。
- 來源:華映資本 微信ID:MeridianCapital
前段時間,周鴻祎的一則微博,讓“死海效應”這個詞被大家熱議。他指出,公司一定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員工,不然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小白兔”時間一長反而被提升成高管。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所以稱之為“死海效應”。
實際上,“死海效應”早在10年前就被提出來了。彼時,美國學術和軟件工程師Bruce F. Webster發現,在諸多發展中的公司和大企業的IT部門中,“死海效應”時常發生:團隊中最有才能和有效率的員工,卻是最可能離開的一批人,團隊很容易成為沒有斗志的“死?!?,缺乏創新動力。因此,比起招募新員工,怎么保證核心團隊的穩定和提升,似乎更為關鍵。
當然,“死海效應”并非大公司或者技術部門獨有的現象,不少創業公司也會時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一種難以察覺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死海效應”帶來的威脅很多時候是致命的。要知道,盡管海水下降1cm、人們不會發現明顯變化,但蒸發掉的水量缺是巨大的。那么該如何避免“死海效應”?如何長久地留住厲害的員工?以下是三重法則:
法則1:制度,PayPal的四個“非主流制度”
在制度層面,硅谷PayPal的“非主流模式”可以被稱之為經典。PayPal被譽為創業者的搖籃,是硅谷歷史上培養創業家最多的一家公司。鼎鼎大名的Peter Thiel、Elon Musk、陳士俊(YouTube共同創始人)、Reid Hoffman(LinkedIn聯合創始人)、Jeremy Stoppelman(Yelp CEO)均在其中。PayPal在留住關鍵人才方面,主要采取了四大制度:
1. 全透明制度
在PayPal初創時期,聯合創始人Peter Thiel選擇了一種完全開放的方式,讓所有員工都能看到客戶記錄、營收流、欺詐損失、資本支出等數據。雖然這樣做存在一定的風險,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員工把公司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當企業的每一刻成長都顯現在眼前,沒人再愿意做無為的“小白兔”,從提高了工作中的自主能動性。
2. 高效制度
這一制度來自首席運營David Sacks。在PayPal成立早期,David Sacks經常去旁聽內部會,一旦發現討論沒有價值,他便即刻中段會議。這一制度最初是為了實現高效會議,后來卻發現這樣做可以讓中層管理者數量大為削減,避免了團隊冗余的情況,也留住了精英人群,可謂一舉多得。
3. 招聘制度
為了保證一脈相承的企業文化,Paypal在早期的人員招聘中,沒有去招MBA、咨詢公司等科班背景的人,也盡量避免大企業跳槽過來的人,更沒有聘請專職HR或獵頭去尋找人才;而是通過員工的人脈網絡進行地毯式搜索,尋找具備創業激情、志同道合的“戰友”。如此一來,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團隊的一致性。
4. 試錯制度
大多數企業發展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踩坑。在Paypal創業初期,他們從來不信奉什么創業禁忌,而是把試錯當作積累經驗的過程。他們認為出錯越多,就越可能接近成功。
雖然在Paypal被ebay收購之后,幾大創始人相繼離職,但這些人此后也形成了眾人所知的“Paypal幫”,保持密切聯系,共享硅谷的優質資源,比如Reid Hoffman曾引薦Peter Thiel認識扎克伯格,使得Peter Thiel成為Fackbook的早期投資人。
Paypal幫
法則2:行動,留住人才的三條護城河
除了通過制度留住核心人才,從員工角度出發、為他們加buff,也是留住“戰狼”的關鍵。
1. 了解職業規劃,幫助真正成長
創始人應該清楚地了解每個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要知道,這才是企業成長的根本。很多時候,員工在取得成績后,讓他感到興奮的并不一定是升職加薪,而是自身獲得了成長。因此,確保讓員工能夠有機會、有時間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這是員工敬業度和留任率的關鍵。
2. 為員工提供彌補短板的學習機會
大多數人都會有優勢和弱點。當企業選擇一個人時,更多會關注員工的長處,但了解員工的弱點可能比看到優勢更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要為TA留出彌補這些弱點的預算。例如,如果團隊是技術導向,那么在吸納頂級技術人員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他們可能并不擅長商業拓展或營銷。你可以招聘更為專業的營銷人才,但一定記得,那些技術人才同樣需要補充商業知識;與此同時,營銷人員也需要進一步了解技術。為每個人提供接受培訓機會,可能更能讓他們愿意留下。
3. 俗氣但有效:獎勵
對一個優秀員工做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忽視他們的成功。除了慣常的升職、加薪之外,能夠建立越細致的獎勵制度,對于留下優秀員工和激勵員工就越為有效。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細致的獎勵并不等于要有細致的懲罰,在獎勵與壓力之間需要創始人和管理者去找平衡。
法則3:愿景,正確傳遞愿景需涵蓋四個維度
除了制度,成功的團隊需要樹立共同的目標,也即愿景。在傳達“大局”愿景時,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個團隊成員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解讀愿景。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曾將公司愿景分解成四個組成部分:聽眾,觀點,行動和利益。
- 首先,在開始傳達愿景之前,創始人必須了解你的“聽眾”(團隊成員);
- 一旦理解了聽眾,就可以將愿景分解成特定的觀點;
- 而后才是利用觀點激發行動,帶領團隊按照正確的方向行進;
- 最后,談愿景時,更重要的是必須展示公司實現愿景的實際好處,比如期權回報等等,以獲得團隊成員的支持。
盡管“死海效應”多發于大公司,但創業公司也應時時警惕。避免人才蒸發、走向不可逆轉的平庸。
作者:華映資本
來源:微信公眾號“華映資本(ID:MeridianCapital)”
本文由 @華映資本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syer,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