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點》觀后:創業很苦,也不是唯一出路

0 評論 2906 瀏覽 4 收藏 15 分鐘

近日創業紀錄片《燃點》上映,影片圍繞著大眾認知度頗高的老羅、papi醬、馬薇薇等人的創業故事展開,這樣一部影片你會選擇走進影院去觀看嗎?

17年時,一位英籍華人上司跟我說:在歐洲,階層是固化的,一個人的命運由出身決定。而在中國,階層可跨越,可以打亂、重新洗牌,因為中國處在最好的時代——創業時代。

創業,已然是當前中國無法抹去的時代標簽。

去年年底,微博偶然看到@經緯張穎 發了一條創業紀錄片的? ?預告,很感興趣,因為里邊除了有大眾認知度頗高的老羅、papi醬、馬薇薇以外,還有之前采訪過的新氧創始人金星,和皇包車創始人孟雷。很期待從紀錄片提供的另一個視角,來看看這些人的創業故事。

上周末參加了片方的放映活動,片子值得一看,表現出部分創業者的成與敗、心酸與榮耀,但有點偏主旋律。之后看影評和文章,無一例外都在為「創業」這個詞撒花鼓掌、唱贊美詩,好像不創業就是與時代脫節,不創業才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焦慮,儼然有發展為「創業教」的勢頭。

創業很難,對創業與夢想的堅持固然很燃,但創業不是迪士尼電影,沒有特效和劇本,也很少有happy ending。本質來說,創業只是商業世界一個組成部分。

對此,結合在創業公司工作經歷,以及進創投圈以來,與創業者、投資人的接觸,想跟你聊聊我對「創業」的幾點看法。

一、創業是什么?

從字面分析,「創」即開創,「業」,很多人理解為事業,其實前提是商業,商業邏輯是創業的底層架構。

提到創業,你的腦中可能不自覺就是汗水、咬牙、夢想、榮光這些詞匯,大有壯士西去,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史詩級悲壯。而提到商業,你大概會想到俗、奸詐、騙子、只想賺我錢等。對此我想說,商業才是社會運行最有保障、最有效率的機制,因為商業有自造血液的能力。

很多創業者初衷都懷著一個讓人類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提出創新想法,想要通過創業實現。但多數情況下,那個想法或許是件好事兒,但不是一門好生意,簡言之:它不能賺錢,無法產生經濟效益。

舉個例子,清除海洋垃圾,是對生態、人類、地球都有益處的大好事,但是船、設備、工人工資誰來付?如果這件事不賺錢,不能產生價值差后的利潤,就不能保證持續有人一直做下去。所以它只能是一項公益事業,依靠政府撥款、社會募捐來維持運營。

用片中張穎的話說,「那就是遐想市場,沒有商業邏輯」。無法產生正現金流,哪怕你的創業想法再崇高、再偉大,也注定失敗。

創業的起點應該是發現需求,遵從商業邏輯,用更高效的資源組合來滿足需求。如果創業是為了融資變現,想靠這條路實現財富自由,那必然走向一條為了創業而創業的路,是邪路。

二、如果你有個好Idea,想創業?

燈半昏時,憑欄望處,每個人都有被上帝之手點醒的時刻,電光火石一瞬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想法一定能成!」「改變人類命運的時刻到了!」

這時候請你先等一等,把想法記錄下來,第二天早上再斟酌。如果仍然覺得不錯、有搞頭,也別著急辭職、借錢、找人開干,可以先按照這幾個步驟試試:

1. 市場調研;

你的想法也許別人早想到了,也開始干了,先去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做到多大程度了,那件事是否可行。

2. MVP(最簡化可實行產品,簡單理解為產品模型)測試,低成本試錯;

把產品甚至是模式先做個Demo出來,核心點包裝好,看別人是否需要。比如想賣某樣特產,無需包裝,就去地鐵口賣給路人,看反饋再做下一步。

3. 小步迭代。

測試過程中,打磨產品和模式,查漏補缺、小步迭代,在做規?;瘡椭浦?,把所有細節跑通。

這三個步驟結束,依然可行,不妨再投入更多的資金、資源來做。

有人說我這想法上來就先需要500萬啟動,先做流量、聚攏用戶,然后再盈利。只能說這個也許可行,但不適合大部分普通人。

巨頭創業做的是流量、規?;猓梢杂谐掷m的資源來做鋪墊,把池子做大,在后期找盈利方式。盡管這樣死掉的項目也不少,比如來往、易信、早期的微視,但他耗得起。

普通人創業無需考慮這么遠,如果模式可行,把基本模型跑通是完全有正現金流的,是可盈利的。融資只是加速把這個模型做得更大、效率更高,找更多資源來加持。

如果你說非要燒錢才能做起來,那么原因只有兩個:

1. 模式根本不對,是遐想市場,是非剛需甚至是偽需求;

2. 心術不正,只想花別人的錢冒險,想靠融資來獲得財富。

如果你說那我就用自己的錢,沒了還能賺,倒下再站起來!決心讓人佩服,只是別忘了,陌陌唐巖有句話非常好:我們都是社會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兒子、愛人、朋友。你不可能一個人一意孤行,把其他所有都不顧。

片中「跨界美食家」創始人安傳東在公司散伙時一度忍著沒有流淚,回家后反而在老父親一番安慰下,眼淚終于忍不住掉下來,讓人看著很心酸。

我們從來不怕辜負自己,大不了從頭再來,我們怕的是辜負別人。

創業之前,要做的事情梳理清楚,同時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如果失敗了,會給周圍人帶來什么影響?那個結果能否扛得住。

破釜沉舟的勇氣讓人敬佩,但創業不是逞匹夫之勇。

三、不妨積累再創業

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創始人是公司的天花板。

尤其對早期項目來說,其實就是投人,資本看重的也是人。一個好項目Idea是好事,為什么你能做成?你的差異點在哪兒,格局眼光?獨特資源?還是核心技術專利?通常收到BP能對項目打70分,和創始人見面一聊只能打59分:這事兒他做不了。

有些學校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個人看法:你可以給扶持政策、給通道,但別鼓勵所有人都去創業。因為創業是更高效整合社會資源滿足需求,剛畢業大學生除了夢想、蠻勁兒什么都沒有,用馬薇薇那句話「癮大活兒不行」,你能讓一頭西班牙斗牛中的公牛去耕地嗎?

有人說畢業可以先在校園周邊開個小店,做餐館、人力資源服務、禮品、電子產品等,也是創業,從小開始,慢慢做大。然而多數情況是,這個店最大也是個作坊,也許能賺些錢滿足生活。只是當你成為作坊主后,每天盯著的就是柴米油鹽水電費,很難再有格局和眼界的提升。

如果沒有光鮮的學歷、履歷和事跡背景,那么先在一個行業起碼干多少年成為專家,對這個行業了解,有些基礎資源。想做互聯網創業,起碼去成熟互聯網公司做做產品、運營;想開咖啡館,那就試著去當個咖啡師,哪怕服務生體驗也行。因為相比創業之后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這是最低成本的學習和試錯機會。

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兒,在干事兒之前,不妨先積累,讓本事盡量大些。

四、簡單說兩句資本

16年O2O風頭正勁時,只要給項目貼上O2O標簽,做個漂亮的PPT,就能拿到百萬融資。之后從O2O到VR、到直播、到共享經濟,資本狂奔三年,現在也累了。風口死了一批又一批,投資人發現,即便是踩著風口扶搖直上即將成為獨角獸的ofo,都變得岌岌可危,那么其他項目就更得小心謹慎。

資本市場瘋狂了幾年,已慢慢回歸冷靜。況且,LP的錢花掉不少,即將到退出期,GP們更是如履薄冰,對項目愈加保守。在LP、GP和創業者三方博弈中,資本市場在慢慢成熟,結束野蠻生長,趨向于建立一個穩定、可持續生態。

資本不是冷了,而是平靜了。請朋友在家開party,狂歡結束,客人走罷,剩一地瓜皮果核、雞毛碎屑,資本坐在沙發上,回想著昨晚的一切,開始思考最后給自己帶來了什么價值,還剩什么。

潮水已退,該真刀真槍上了。如果還抱著只想套資本做事的想法,不如趁早歇歇吧。

五、創業不是唯一出路

我周圍對這部片子的評價,很多都是對創業者進行贊美,表達創業魅力,立志向他們看齊、靠攏。創業猶如煙火炸開瞬間,璀璨綻放;不創業的人生好比一顆啞炮,暗淡無光。

大可不必這樣,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創業。

撇開創業成功率遠低于1%不說,在已有職位上做到專、精、創新,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做一個職業經理人、手藝人,能為公司解決問題,與同事一起為社會持續創造財富、價值,這何嘗不是在開創事業?

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缺乏商業認知、沒有創新和自我驅動、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只有對創業的執念,這樣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在職場上受不了工作壓力、復雜人際關系,感到無法施展、委屈、太累,相信我,如果是這個原因創業,絕大概率失敗,因為創業帶來的壓力與復雜程度要大得多。還是在逃避,沒想著去解決問題。

我們習慣了媒體報道「大學生創業獲數百萬天使投資」、「XX完成B輪融資3億」、「26歲創業者身價過億」,以為這就是主流,以為創業是實現階級跨越最快速的通道,比中500萬大獎更有吸引力。真實情況是,這些高光時刻僅占真相的百分之一或更少。

舉不起來50kg的杠鈴,幻想通過意志力舉起來100kg,最后只能被啪啪打臉,這就是最簡單的現實。所謂商業傳奇,在充滿光鮮、戲劇性的背后,全都是這樣冷漠、客觀、直接的現實搭起來的。僅僅因為這些現實太普通,沒有話題點,媒體沒有告訴你而已。

看見好的東西想要是人之常情,而看清自己是否喜歡、合適才最難能可貴。

片子最后,安傳東再次開啟創業,做了「席讀」APP,網絡搜索后發現已經完成800萬Pre-A融資,好像一切又有了光。

對他我無比尊重,越挫越勇、從頭再來的性格讓人敬佩,但從商業角度講,這不足以支撐一番事業。在完整體驗那個APP后,單從本次項目來講,只能說祝他好運吧。

以上就是我對創業這件事的幾點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蘇佬師,微信公眾號:蘇佬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廣告營銷領域,有趣有料,深受讀者喜歡,行業文章被全網幾十萬人閱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