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硅谷實習:我所見的硅谷創業精神

1 評論 16785 瀏覽 50 收藏 18 分鐘

圖1 浙大硅谷創業實驗室主任鄭剛副教授與暑期創業訓練營同學在硅谷Ufrate孵化器合影

從剛進入大學開始我就對創新創業很感興趣,自己做過一個創業項目,還加入了浙江大學的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今年五月有幸被硅谷幼發拉底(Ufrate)孵化器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合作共建的硅谷創業實驗室暑期創業訓練營項目選中,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飛到加州,開始了神奇的硅谷創業實習。

來硅谷已經三周了,日子過得很充實。這三周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在Ufrate孵化器里面做一個創業項目,這個也是我們此次實習的主要任務。在孵化器創始人兼CEO沈賜恩博士(Zion Shen)的指導下,我們五位來自浙大創新創業強化班(ITP)的實習生將要合作創辦一家最后會落地中國的智慧健康管理領域的創業公司,回國之后可以繼續參與。第二件是參加了很多硅谷大牛的分享會和初創企業的Demo Day活動。第三件是抽空參觀了一些硅谷高科技公司或新銳創業公司,包括蘋果、谷歌這種大型高科技公司和Uber、Airbnb這種近幾年發展迅猛的共享經濟的代表性創業公司,此外還參訪了以Plug&Play為代表的孵化器。

這些活動帶給我的不僅是技能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造。近距離地觀察硅谷的創業公司和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并親身參與硅谷創業項目,確實給我很多啟發,接下來詳細談一談。

創辦一家新的公司——創業應該是一種普通的職業

本次來硅谷參加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到大公司的暑期實習,而是創業訓練營(創業實習),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參與實戰,一起創辦一家源自硅谷的startup。這是一個針對高凈值人群的功能性餐飲項目,是跟Ufrate大健康基金下的一個醫療公司配合的項目。因為產品還沒有發布,所以也不方便談太多項目本身的事情,我想講的是這個創業實踐中的收獲。

我們五個實習生都是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的學生,接受了兩年的創業課程教育,其中三人都有過創業項目(雖然做的一般),所以入手就很快。在來硅谷之前,Zion就跟我們講過這個項目,所以那個時候開始就在做市場調研,訪談目標人群,也了解目前國內做健康餐飲的一些公司。來到硅谷之后,Zion給我們足夠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去請教他。

tupian2

圖2 孵化器CEO沈博士與團隊成員討論項目

這個過程中我學到的第一條是想到就做、不要猶豫,不懂的東西可以邊做邊學。硅谷這邊的人(包括一些在校學生)從來不把創辦一個公司作為一件難事來看待,大家都是想到就做,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它。所以我們也不顧慮太多,一來就直接投入工作。

我們主要做了這么幾件事情:

  • 做市場調研;
  • 制定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
  • 對比冷鏈配送和熱鏈配送的成本、距離、用戶接受度;
  • 與產品生產公司溝通,一起打磨產品;
  • 尋找優秀的設計團隊,做出跟產品定位契合的包裝;
  • 尋找媒體合作伙伴,為將來報導做準備;
  • 了解公司注冊和產品名稱的注意事項;
  • 學習融資知識,嘗試著寫財務預測表和融資需求表。

最后大家合力寫出了一份BP,最近還在反復討論、修改中。

我學到的第二條是團隊要像一個公司而不是一個學生組織那樣運營。學生組織做事主要靠熱情和自覺,大家往往是一團和氣,注重過程不太在意結果。但是創辦一家公司應該是結果導向的,要有檢驗成果的標準和獎懲機制。我們五個人也會根據個人特質和畢業規劃分出不同的角色,占有不等的股份和不等的話語權,還有按照時間分期賦予的機制和調整的機制。雖然公司能不能做好還是未知數,但是在一開始就需要明確這些事情,免得以后出現能力和權力不對等的問題。

在硅谷遇到了很多創業者,總體感受是他們敢想敢做,思維開闊,愿意分享。比如前幾天遇到一個Facebook前員工離職創業,想要用人工智能來優化招聘體系,他的產品還在雛形階段,公司也就兩個人,但是已經跟一些大公司預約了合作,并且愿意跟投資人、其他創業者分享自己的想法。還見到一個華人創業者,一邊組織硅谷的華人分享社群,一邊創業,盡管還只是在家里辦公。

接觸這些創業者讓我感受到創業就應該是一種普通的職業,不必抬高也不應該被嘲笑(現在持這兩種極端觀點的人都挺多的)。如果覺著自己做的事情能夠比打工創造更高的價值,或者很喜歡從事某一件事情,那么就去嘗試;否則就去大公司工作,沒必要糾結現在到底是不是創業最好的時機。這就是目前我對創業的態度。

聆聽硅谷大牛分享——明白趨勢和陷阱

硅谷的一大特點是分享氛圍很濃厚。每周都有創新論壇、孵化器組織的Demo Day、科技大佬的分享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我見到了一些從前只存在于電視畫面和科技媒體上的人物。

我印象比較深的活動有兩個,一個是全球創新論壇(硅谷站),另一個是Fouderspace創始人談創業。在全球創新論壇上見到了《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和《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凱文·凱利講了他看好的未來20年四大趨勢(詳情見我的另一篇文章《Kevin Kelly在Plug&Play的演講:未來20年——商業趨勢和中國機遇》),吳軍主要講了硅谷為什么能夠成為創新創業的沃土,Founderspace的創始人講解了創業者怎樣找到好的方向和帶好團隊。這些大牛的觀點不一定正確,但是能夠讓我明白當前最被看好的大方向和創業者需要想清楚的問題。做到明白趨勢和想清楚自身條件這兩點不能保證項目順利,但是做不到這兩點必然會栽跟頭。同時,這些人的精神境界也對我有不小的觸動,硅谷的很多成功企業家都愿意無償指導和幫助startups,這是硅谷優秀文化之一。

另外,我個人有個小習慣,就是參加分享會的時候觀察臺下觀眾的反應,并抓住機會跟他們交流,這個習慣使得我有一些新的發現。正好趕上兩批中國企業家參訪硅谷,有幸在斯坦福跟他們一起聽了三四次分享,茶歇時間還跟一些人做了交流。這段經歷給我的啟發有兩點:一是國內確實有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家在尋求轉型。他們有大量的資金,投資傳統行業回報少,新興行業又不太懂,所以跑到硅谷來學習。另一點是大家炒概念的氛圍比較濃。一些掛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名號的項目“八字還沒一撇”就有一堆人感興趣,他們也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做不好,但是拿回國還是可以得到政府支持或者被新的投資者接手。雖然硅谷也是人人喊創業、到處是投資人,但是對比下來還是國內拿政府和投資人的錢更容易,而且投資更加扎堆,這一點或許是國內投資圈需要警惕的事情。

tupian3

圖3 在全球創新論壇聽凱文·凱利演講

參觀灣區名企——每個企業都是獨特的存在

硅谷出了一批蜚聲全球的企業,有機會自然要拜訪一下。我們會提前預約參訪的公司,然后抓緊時間完成當天工作,節省下的時間去參觀企業。我住在Sunnyvale小鎮,距離谷歌、蘋果等公司都在20分鐘車程之內,我們經常是一次參觀一家公司。

我們拜訪的公司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孵化器,另一類是明星企業,包括Google、Apple這種巨頭和Uber、Airbnb、Pinterest、DropBox等新興創業公司。下面分別介紹。

美國孵化器比中國要多很多,而且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多種多樣,共同特點是專注投早期,投資金額很少,對被投項目的參與度比較高。YC、TechStars、500 starups等大的孵化器基本上只投資1萬——3萬美金、占股5%——8%,然后給被投企業資金之外的其他幫助。那些比較有名的孵化器,能夠給創業者提供的幫助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導師機制、對接風投、人脈資源、與大企業合作、技術資源和辦公場地。

談一下我熟悉的兩家孵化器,一家是我拜訪過的Plug&Play,另一家是我實習所在的Ufrate,這兩家最近也都入駐杭州了。

P&P起初主要是提供場地,后來主打與大企業的合作關系,也提供一些創業培訓。當然,它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廣泛的合作網絡。剛進入P&P的大樓,就能看到大廳的墻上密密麻麻都是合作公司的logo,幾乎我知道的大公司都跟它有合作(包括中國的百度、騰訊這些)。大公司投入一些錢在P&P建立加速器或者投資這些創業公司,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來發現新的技術和商業項目,等這些項目發展得不錯的時候收購下來或者達成合作關系。這個模式非常好,大公司、孵化器、創業公司在這個合作關系中各取所需,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

Ufrate主投華人創業項目,屬于資源整合型,孵化器會幫旗下的創業公司尋找資源,彌補弱點,重要的項目老板會兼任董事長等職務,屬于典型的深度孵化。當然,創業公司也需要為此讓出較多的股份。

我們主要去了谷歌和蘋果兩家大公司,關于這兩家的信息網上太多了,我只談一下氛圍。硅谷的大公司工作都不太辛苦的,不會出現像國內阿里這種嚴重加班。谷歌看起來更加自由和開放,而蘋果則有一些喬布斯留下來的“清規戒律”,感覺略微呆板。

硅谷的創業公司則各有特點。

Uber發展快速,內部競爭激烈,所以雖然公司不強制大家加班,但是每個人都很忙很努力,大致也是“九九六”的生活。Uber內部的保密機制比較嚴,不歡迎外人參觀辦公區,所以我們只能在辦公區之外的地方看一下,跟Uber的學長聊一聊對出行市場的看法。

Airbnb跟Uber一樣是分享經濟的代表,它有七年運營經歷和獨特的評分體系,爆發增長是源于采用專業攝影師上門拍照的方式來增強房間吸引力。Airbnb只招收有趣的人,還會每月發放一筆旅游補助給每個員工。公司工作氛圍非常輕松愉快,從辦公室的布置就可以看出來,而且我們去的時候偶遇公司斷網,員工們愉快地鼓掌,然后出去玩耍了。正是這群有趣的人才能夠深刻理解旅客的需求,讓租住在陌生人家里這件事情變得方便而且有意思。

其他公司也各有特點,比如神秘的大數據情報公司Palantir,還有充滿極客文化的DropBox公司。跟這些公司的學長們聊天,了解到了在硅谷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還有這些公司都需要怎樣的人才,也算是不虛此行。

tupian5

圖4?在校友接待下參訪舊金山Airbnb總部

tupian6

圖5 ?谷歌園區內游玩

中美互聯網發展狀況對比——中國市場機會更多

最近幾年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極快,創業公司和投資機構都一下子涌現出來,火熱程度不輸硅谷,在此做個簡單的對比。

從創業的角度來說,國內的市場更大,競爭也更加激烈,沒有什么專利保護可言,所以一旦發現某個不錯的方向,立馬有一堆公司涌入這個方向。我在硅谷知道了不少沉默多年才爆發的互聯網項目,還有一些多年不見起色依然默默堅持的公司,這種情況在中國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是少見的,基本上一兩年就可以檢驗一個項目的成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線上線下的結合,中國公司在模式上落后于美國同行(新模式總是先在美國誕生),但是很多情況下,規模上已經超越美國。我把這個現象歸因于中國巨大的市場、中國消費者對手機有更強的依賴心理、美國昂貴的人工成本和美國很強的創新保護意識這四個方面。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國內雖然也資本量很大,但是集中在投中后期。最近一兩年天使投資增加了不少,但是投早期的機構依然較少。國內的投資也比較扎堆,大家不太敢投沒有成功先例驗證過的商業模式。我比較認可硅谷的孵化器模式,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孵化器,為創業者提供的幫助很多。今年有一些硅谷的孵化器開始在中國設立分公司,中國多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鼓勵投資者成立孵化器,不知道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過去的這三周收獲滿滿,希望接下來的實習可以有更多進步。在此感謝Ufrate公司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硅谷創業實驗室給我們這個難得的機會。

 

本文由 @支東興 原創投稿,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機會,希望作者在行業內深耕,做出成績。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