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預見未來的戰略思考能力?
本文將帶領大家重新理解戰略,并分析該如何進行戰略思考,進而做出正確的戰略行動。
什么是戰略?
- 有人說戰略是選擇——決策之際,N個選項擺在面前,你選擇了一個而放棄了其它的,這是戰略;
- 有人說戰略是聚焦——協同關鍵資源達成最核心的目標,不被其它非關鍵目標所動,這是戰略;
- 還有的人說戰略是揚長避短——以自身的長處攻擊對方的短處,成倍地放大競爭優勢,高效的獲取勝利,這是戰略。
戰略總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我們整天在談論,卻還是不得要領。好像任何一種“招數”都能上升到戰略高度,揚長避短、以小博大、差異化、撇脂……數不勝數。
又好像任何名詞、動詞搭配“戰略”一詞后,都能搖身一變,成為一種高大上的戰略,資本戰略、阻絕戰略、爆品戰略、柔道戰略、風口戰略…..不計其數。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高頻地提及某一概念,并不是因為這個概念真的代表了某種特定的思想,而只是這個概念沒有特別清晰的定義和指代,才導致被濫用。
這就像,無論什么牛鬼蛇神的創業項目,商業計劃書上都赫然寫著“提高行業效率”。
“使命”、“愿景”也有類似的味道。任何人都可以脫口而出自己公司的“愿景”或“使命”,不論TA說“我們的愿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還是“我們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都很難產生異議。因為愿景、使命本身都是非常模糊的。
戰略尤甚。戰略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指代,以致于任何人大談特談“XX戰略”時,我們感受到的往往卻是不覺明歷。
那么,到底什么是戰略?我們是否能夠達成一種共識?
今天這篇文章就嘗試重新理解戰略,并告訴你到底該如何進行戰略思考,進而做出正確的戰略行動。
實際上,關于什么是戰略。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一語中的。他說:
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么才有未來。
這句話可謂戰略的精髓。這也與阿里巴巴參謀長曾鳴教授所強調的終局思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終局思維說的是,當你面對選擇時,要學會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來決定你當下的選擇。
所以,到底什么是戰略?
實際上,戰略的核心就是圍繞兩個關鍵詞展開,終局和布局——先將視線升到萬米高空,俯瞰5-10年后的行業態勢(預判終局),再回到地面,根據終局確定當下的每一步(當下布局)。
站在企業的角度說人話,所謂戰略,就是企業需構建今后5-10年的市場洞見和競爭意識,深入系統地回答:未來會是什么樣子?未來我們想成為什么?為了讓未來變成現實們今天我們必須做些什么?
- 預判終局——未來是什么樣子?我們想成為什么?
- 當下布局——為了讓未來變成現實,我們今天必須做些什么?
(ps:時代發展迅猛,幾乎沒有人能預判幾十年后的未來,我們這里提到的“未來”或“終局”,僅僅指的是5-10年后)
一、如何預判終局?
上面談到,預判終局的前提是,首先要把視線升到萬米高空,俯瞰行業5-10年后的態勢。
那么問題來了,萬米高空,視野足夠開闊的同時,伴隨的卻往往是復雜度的提升,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呢?
換句話說,往哪個方向看,才能看到行業的未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商業世界的構成。簡單來說,商業世界有且只有兩種角色,即“供給方”和“需求方”,以及連接供需雙方的“交易方式”。
商業一路走來,邁出的每一步,幾乎都是因為效率的提升。而每一次商業效率的提升,幾乎都可以從這三點找到根源:
- 供給端生產技術的改進或革新(比如流水線的發明大幅提高了汽車業的產能);
- 需求端消費者對更好解決方案的渴望(比如都市白領既不想餓肚子又想減肥的需求催生了具有瘦身功效的營養餐);
- 供需之間交易方式的優化或改造(比如,瓜子提高了二手車市場供需匹配的效率)。
那么,回到上面的問題——開闊的視野下,哪個方向才能看到行業的未來呢?
相信你已經有答案。無外乎供給、需求、交易方式這三個方向。在這里,我總結為看見未來、預判終局的三條視線,為你制造啟發。
(1)視線1:未來5-10年的供給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通常情況下,某個行業獲得了爆炸級的效率提升,多是因為供給端的某個技術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或者一個新興的技術被完美地嵌入該行業。
比如,深度學習算法的出現讓人工智能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進而可能對出行領域在未來十年的發展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按照吳甘沙的說法,汽車廠商在若干年后的收入可能主要來自B端大公司,而非C端的消費者。由滴滴、Uber這樣的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或者谷歌、百度這樣掌握海量路況數據的公司,向各大整車廠商批量購買汽車,內置自動駕駛系統后,投放到道路,形成自動駕駛車流供大眾調用。
這也是為什么谷歌開始奉行AI first,百度從互聯網公司直接轉型為AI公司,滴滴、優步相繼成立無人駕駛實驗室。這些重要的舉措,基本來自于供給端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幾年出現了指數級的發展。
但是,未來的出行領域一定是自動駕駛這種形態嗎?如果埃隆·馬斯克的Hyperloop(超級高鐵)率先成熟,那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再比如,柔性生產技術催生了制衣業的大規模個性化的生產,兼顧了工業化的效率和個性化的體驗。
而隨著柔性生產技術的日趨成熟,當柔性生產效率已經和流水線生產不相上下時,個性化定制終將是制衣業的終局。
總之,通過“視線1”看待戰略終局,要問自己的是:
- 我所處的行業內,哪些生產性技術有望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 哪些新興技術也有成為未來行業標配的潛質?
- 因為這些技術的影響,行業在5-10年后的面貌將是怎樣的?
(2)視線2:未來5-10年消費者的需求趨勢是什么?
如果說從“視線1”出發,我們需要時刻關注供給端的變革,關注技術的變化。那么,轉換到“視線2”,我們反而要轉身去關注那些不變的事物。
為什么?
眾所周知,消費者的需求是非常穩定的。因為需求的趨勢幾乎永遠是:更低價、更便捷、更高質、更定制、更健康……
這里引用亞馬遜CEO貝佐斯的話,可以成為最好的佐證。
“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問我另外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里,什么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比如亞馬遜的零售業務里,我們知道消費者會想要更低價格的產品,十年后肯定還是這樣;他們想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商品選擇,這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你很難想象會有顧客在10年后跑來和我說:“Jeff,我很喜歡亞馬遜,但你們的價格能不能貴一點,或者到貨時間再慢一點。”
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前夜,新聞資訊業基本被百度、騰訊、網易、搜狐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壟斷。以致于當時大眾在互聯網獲取資訊的方式基本都是編輯推薦,編輯的選擇決定了大眾的閱讀。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每個人看資訊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中老年男性可能關注汽車、軍事、國家大事;年輕人可能更關注八卦、娛樂新聞;女性朋友則喜歡看養生信息、家庭糾紛;
即便客戶端為不同的內容分類,設置不同的板塊,可喜歡同一類內容的人也有更細分的閱讀需求。
因此,如果從讀者需求的趨勢來看,新聞資訊的終局可能是定制化的——雖然大家使用的是相同的應用、打開相同的網站,而里面的內容卻是不盡相同的。
所以,2012年今日頭條以算法推薦起家,雖然最初的分發效率一定不如編輯推薦,但是隨著用戶點擊數據的積累,機器學習的能力是逐漸加強的。到現在,今日頭條雖然不是最早做新聞資訊的,卻是最成功的。
再比如,區別于淘寶、京東的“人找貨”邏輯(當你需要買東西時,通常需要點開搜索框鍵入關鍵詞),社交電商拼多多則依托微信拼團,通過人帶人,人找貨的邏輯(比如我在拼多多買的東西,更多是因為朋友邀請參團而購買的),不到三年就狂攬了3億用戶,而淘寶達到相同的成績花了十年,京東花了五年。
電商行業的新物種——社交電商。如果這個行業有終局,那么它的終局是什么?或者說未來5-10年的產品形態會是怎樣的?
這時候我們要問,拼多多的用戶,社交電商的用戶,他們需求的趨勢是什么?
也許是更便捷的購買。
拼多多有將近5成的四五線小縣城的低消用戶。這些人購買的商品多集中于生活用品,普遍特征為低價、快速消耗。站在這些用戶的角度,所謂更便捷的購買,一定不是類似淘寶的搜索關鍵詞后比價購買,而是由朋友轉發拼團信息,看到就直接下單。
是否還能更加便捷呢?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一次采訪中,算是無意中談到了拼多多的未來:
黃崢:拼多多是人的邏輯,我們通過拼團了解人,通過人推薦物,后期會過渡到機器推薦物。拼多多APP里幾乎沒有搜索,也不設購物車,你可以想像把今日頭條下的信息流換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拼多多,或者社交電商這個行業,未來的面貌是商品流版本的今日頭條。
再比如,零售行業未來5-10年的面貌是什么樣呢?
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當然,這難免有些事后諸葛亮。但我們要學會從中看出消費者需求的趨勢——更低價、更便捷、更優質。這點從來沒有變過。
也正因為需求端消費者的推動,才使得在過去的三兩年間,不論電商霸主還是線下零售巨頭,都在緊鑼密鼓地收購、合并,以布局新零售。
總之,通過“視線2”看待行業終局,要學會問自己:
1. 在我的行業,消費者哪些需求的趨勢是永遠不會變的?
2. 未來5-10年,行業內是否有更高效的方式順應趨勢,以更好的滿足需求?
(3)視線3:未來5-10年供求之間的交易方式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除了供給端的技術驅動和需求端的欲望驅動,另一個重要的,同時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可左右行業終局的驅動因素是供求之間的“交易方式”。
什么是交易方式?
我們知道,最原始的、最常見的,供求之間的交易方式是錢貨兩訖的“買賣”,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交易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買賣”,而是更多賦能供求兩端的交易方式。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交易方式:
1. 變買為訂閱
說起新興的交易方式,就不得不談“訂閱模式”。這個看似在過去只適用于報紙、雜志、以及音樂影像等行業的模式,正在被大肆的遷移到快消品、耗材等領域。
比如,香水+訂閱。美國的一家香水公司Scent Bird采用了訂閱模式,用戶每月只需付十幾美元的訂閱費,就可以獲得一瓶滿裝的香水,每個月續費后,這家公司都會上門幫用戶把香水瓶重新填滿。
再如,襪子+訂閱。英國的一家襪子公司London Sock Company,把訂閱模式用在了襪子上,用戶選擇年費訂閱計劃后,每個月就會固定收到來自London Sock Company寄來的最新款式的襪子。
你的產品屬于耗材嗎?是否也可能采用訂閱模式呢?
2. 變買為代養
什么是代養?這個模式目前正在被牲畜養殖行業所采納。
國內有個養豬行業的公司(忘記名字),采用的模式就是代養模式。實現方式是,用戶花幾百塊錢在公司認領一個小豬崽,由這家公司的養殖場幫忙代養,代養過程中的食譜由用戶來選擇并購買。
通過App,用戶可隨時通過養殖場的監控查看小豬的生長狀況,小豬每天的食譜也在APP上可以隨時查看。一年的慢養后,到了春節,小豬預計能達到200斤左右,出肉率60%~70%左右,就可以成為餐桌上美味的年夜飯了。
3. 變買為租
變買為租模式,比較知名的是做共享服裝租賃的公司“衣二三”,用戶只需每個月付499元的租金,就可以在APP內選擇心儀的服裝循環換穿。
兒童繪本行業也是如此,過去家長給孩子買的繪本,基本就用了10天左右就被擱置一邊,而一本繪本的壽命為3年左右,這其實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所以,這兩年也有很多做繪本租賃、共享繪本的創業公司(比如飯米粒、租介等)冒出來,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
此外,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房屋等也都是變買為租的典型。
總之,通過“視線3”看待行業終局,要問自己的是:
1. 我所在的行業,除了錢貨兩訖的買賣,是否能找到其他更高效的交易方式?
2. 我所在的行業,已經出現了哪些交易方式?哪個可能會成為5-10年后的行業標準(或一股重要力量)?
二、如何布局當下?
什么是布局?
布局的本質是:為了達成戰略目標,公司提前配置所需資源、能力的戰略行動。
如果說預判終局是戰略思考,那么當下布局就是戰略行動。
假設通過前面的戰略思考,創業者已經可以大體描繪出所處行業5-10年后的圖景,并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在未來要扮演的角色。那么布局,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具體該怎么做呢?
首先,對公司若干年后的業務展開想象(這考驗你是否做了充分的終局預判),并分別列出支撐各個業務環節運轉的資源和能力。
然后,列出公司當下已經具備的資源和能力。
最后,對比現在和未來,找到那些你還不具備的資源、能力。這些缺口形成了一種拉力,就是你要布局的方向。
(ps:這里也需要注意,如果某些資源能力在未來可以很容易從外部購買,就不需要布局。反之,如果某種能力或資源非常重要,直接決定了商業模式的成敗,或者需要花費極高的成本購買,那就要開始著手積累相關的資源,并修煉對應的能力。)
最后,沒有戰略思考,不足以談布局;沒有布局,再好的戰略思考都是空想。
總結:
戰略總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我們整天在談論,卻還是不得要領。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高頻地提及某一概念,并不是因為這個概念真的代表了某種特定的思想,而只是這個概念沒有特別清晰的定義和指代,才導致被濫用。
本篇文章嘗試重新理解戰略,并幫助大家建立關于戰略的共識。
正本清源,戰略的核心就是圍繞“終局”和“布局”展開——先預判終局,然后著手布局。
1. 如何預判終局?
本文給出了三個預判終局的視線,分別是:
(1)視線1:未來5-10年的供給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2)視線2:未來5-10年消費者的需求趨勢是什么?
(3)視線3:未來5-10年供求之間的交易方式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2. 如何布局當下?
本文給出了進行戰略布局的一般性步驟:
(1)對公司未來的業務展開想象,并分別列出支撐各個業務環節運轉的資源和能力;
(2)列出公司當下已經具備的資源和能力;
(3)對比現在和未來,找到資源和能力上的不足,著手積累資源,修煉能力。
作者:Leo,公眾號:小歐言商(ID:sijiuchengdewo)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fLeYmMgkpDQLjV2lJ2DBlw
本文由 @小歐言商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很通俗,好理解
寫的很通俗,雖然不是老板但也能很好的理解。 ??
感謝分享,很受用!
學習了
商業視角很好 厲害了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