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萬醫療數據背后,藏著一個什么樣的醫療創業機遇
本文分析基于大數據宏觀層面,來看看4000萬醫療數據背后,藏著一個什么樣的醫療創業機遇。
- 作者:?周聰俊,微問診聯合創始人/CTO,微問診是國內零售藥店遠程問診和電子處方服務平臺,每天要為約10萬人提供問診和開方服務。
- 來源:公眾號:獨角獸工作室
最近筆者看到一篇文章《感冒后,這位技術控坐不住了,分析了150萬公開醫療數據》,覺得有趣生動,整出了一個由感冒引起的大數據事件。我這個理科技術男也坐不住了,因為我手里有的可不是150萬醫療數據,我有4000萬醫療數據?。?/p>
4000萬的醫療數據大致相當于一家三甲醫院10年的門診量,這是微問診2年多的時間為2萬多家藥店服務的遠程問診和電子處方數據而來。在這之前還沒有看到過有對這么大醫療數據做分析的文章,估計主要是因為國內的醫療數據分散、不統一。當然還有隱私保護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下面的分析也僅是大數據宏觀層面的,不會涉及到任何個人的隱私。
數據樣本如下:
先來看看數據規模和全國的分布情況:
一、處方數據以中西部為主,40-50歲的女性是主力
總共4000多萬條的電子處方數據,以中西部為主,中部省份四川,湖北,陜西體量最大,東部沿海省份近期發展速度很快。
雖然門診業務發生在零售藥店,但是每一張處方都是完整的,包括了時間、患者姓名、年齡、性別、過敏史、診斷結果、處方用藥、用法用量、醫生簽名、執業藥師簽名等信息。其中比醫院多的一條信息是患者的居住地址(假設患者在自家附近藥店購藥)。
平均年齡43歲,女性比男性多出15個百分點,和平時在藥店看到的顧客還是比較契合的。
- 一方面20幾歲的年輕人不容易生病,即使小病也會選擇扛過去,我身邊一些20多歲的人幾年都不進一次藥店。
- 另一方面也有代家人購藥的情況,所以40-50歲的女性,上有老,下有小,應該是最操心的階段吧。
對于藥店來說,如果能把握好這個階段客戶的需求和心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吧。
二、呼吸系統疾病藥品占領藥店C位
再來看看疾病的分布,看看一般得了什么病會選擇到藥店購藥:
這是全國4000萬數據的分布圖,呼吸系統占有絕對的地位,達到41.76%,這說明呼吸系統是高發病,也和這幾年空氣質量差有關。緊跟著的是循環系統(高血壓類人群),消化系統,泌尿生殖類等等。從圖上可以看出,幾大慢病里面,高血壓(循環系統12.81%)類的慢病患者比糖尿?。▋确置陬?.68%)要多出一倍。
三、地域讓你想不到,成都口腔類患者超過高血壓患者
再具體到每一個城市就會發現更有趣的事情,比如成都市的疾病分布:
成都市口腔類患者(9.56%)超過了高血壓類患者,排到第二位了,比全國平均水平(6.83%)高出40%,這個成都人愛吃麻辣火鍋有關系嗎?
四、特殊病藥品占據藥店半壁江山
上面說的都是常見病,易發病,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藥店問診和購藥的也包括一些特殊病種的人群,甚至是傳染類,血液和免疫類,精神類,先天類和腫瘤類的病人,這部分病人大多是在醫院確診了到藥店復診購藥的吧。
隨著國家醫藥分離政策的推進,慢病人群會更多的選擇到藥店復診購藥,特別是縣域一級的病人,免去了跑城市的辛勞,極大的方便患者。
下圖是一個月的詳細患者數量和比例:
再往下看,就會看到更多更專業的細分疾病了,這個已經超出我的理解范圍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以口腔類為例:
疾病的種類太多了,我們不能全部深入分析,就挑幾個熟悉的病種再進一步一探究竟。先從數據量最大的成都市的呼吸系統疾病開始,呼吸系統疾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這個同時也是藥店抗生素的主要消耗方向。
除了抗生素消炎外,成都人很青睞中藥消炎,猴耳環消炎片的使用比較多,這也和這些年國家限抗令的推廣有關吧。同時復方甘草片的使用量也很靠前,主要用于支氣管炎,但是復方甘草片是含麻藥品,具有一定致癮性,這部分需要加強監管了。
五、以成都為例,疾病與用藥地圖
成都市民感冒地圖,看看成都哪個地方人群更容易感冒。
從上圖可以看出,優品道附近的感冒患者明顯多于其他地區。優品道是成都西面的一個商業區,但也不是成都唯一商業聚居區。這里集中爆發感冒恐怕有一部分是流感在這一區域流行過的原因。
再來看看成都的慢病人群,以最常見的高血壓和糖尿病人數據(126萬人)為樣板,這些慢病人群在成都市的分布熱力圖如下:
從熱力圖上看,成都慢病人群主要集中在8個小區域內,這些區域內的社區醫院等慢病服務醫療資源配備是否足夠?如果將這個熱力圖和衛計委的分配圖進行匹配,應該能夠優化基層醫療資源配置,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的落地。
另外,成都東邊的慢病人群明顯高于西邊,南邊高于北邊。慢病人群的年齡分布如下圖:
50歲以上占了82%,這個是情理之中,但是40歲以下也占到了3.5%,這個數據如果能和十年前的數據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出慢病是否開始年輕化了。特別是高血壓病,和肥胖有直接關系。我身邊就有好幾個30來歲的胖子得了高血壓病,最厲害的曾經達到過200,現在每天都要早晚各測一次,隨時準備換藥。
心腦血管類慢病的用藥主要是以進口藥為主,排在前6位的分別是阿斯利康,施慧達,輝瑞和Bayer的產品。這些藥經過多年的耕耘,深入人心,國內經濟發展后,用戶口袋里也有錢,能夠消費得起。
但是隨著2018年4+7帶量采購,中標的多為國內藥企,而且藥價大幅度下降,到時候這些慢病的長期用藥選擇會改變嗎?進口藥在醫院丟失的市場份額如何在零售藥店補起來呢?
六、有趣的發現
其他的就不一一分析了,確實太多,太細了,下面只列出我發現的其他一些有趣的細節:
- 成都人雖然吃得辣,但成都人的腸胃是很好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比例很低。
- 西安消化系統患者比例偏高,特別是急性腸炎,俗稱拉肚子。問過西安的一些朋友,說是和當地的水質有關。
- 成都眼病的分布和其他疾病有一點不同,相對來說更集中在一環路內。是否和市區內的光污染有關?另外成都東南方向明顯比西北方向患者眼病偏多,東南方向經濟比西北方向發達,是否發展越好的地方眼科疾病越多?
- 華西口腔醫院附近反而不是口腔患者最集中的地區,說明成都人牙痛了去醫院的意愿不強,主要還是吃人工牛黃甲硝唑來止痛,成都牙科診所未來市場前景較好。
- 傳染病人大多集中在醫院旁邊的藥店購藥,外圍只有一些零星購藥。
- 國內藥店抗生素的使用方向主要為呼吸系統,口腔類,急性腸炎和尿路感染。
結語
以醫療數據為眼,我們誠然能獲得一些有趣的發現,如地域的疾病特點、消費人群屬性、未來市場機會等。這對醫療從業者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作者: 周聰俊,微問診聯合創始人/CTO,微問診是國內零售藥店遠程問診和電子處方服務平臺,每天要為約10萬人提供問診和開方服務。
公眾號:獨角獸工作室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EwQlgTvL9yK1Qzlp1AW9ew
本文由 @獨角獸工作室?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藥店處方能把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氣管炎分清楚還是挺難為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