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投行業燒錢血淚史:始于團購,成于滴滴,終于ofo

4 評論 9012 瀏覽 26 收藏 17 分鐘

“沒人會為2VC模式接盤了,BAT也不傻。”

上周,一位投資人告訴《財經故事薈》“ofo把大家都燒怕了,不會再有了。”

移動互聯網的燒錢模式,始于百團廝殺,成于出行混戰,衰于直播大戰,終于單車對壘。投資人對燒錢模式的謹慎,還波及細分領域,比如今年正火的共享充電寶領域。

這些通過燒錢一時沖上云霄,投資一停轟然倒塌的案例,問題各異:有的幾乎全行業覆滅,是因為賽道錯了,比如直播答題,比如區塊鏈發幣;更多案例,其實商業模式可行,但公司燒錢無度,遠離了商業本質,比如共享單車,比如團購大戰,比如共享充電寶,都是如此。

一段創投行業燒錢史,既是羊毛黨的狂歡史,也是風投機構的血淚史。

少聽故事,多看業務,燒錢的堅決不投

“共享單車大戰,是燒錢模式的徹底終結?!卑肽昵?,一位阿里系內部人士總結道。

雖然阿里系曾注資ofo,但大頭以債務模式,抵押物就是ofo持有的千萬量共享單車,陸陸續續還上了一部分。

這種謹慎與當年滴滴、快的、UBER 三國大戰時,AT雙寡的豪擲千金大相徑庭。

鼎盛時候,某家共享出行企業,曾經一天燒了3000萬美金,這種燒錢速度,讓高盛出身,見慣了大錢的柳青都膽戰心驚。

如此大額的燒錢規模,專業風投機構無力承擔之重,主要是背后的AT推波助瀾。

“滴滴和快的大戰,本質上是AT大戰。”上述投資人說,“一線的快的、滴滴,其實是AT的代言人角色?!?/p>

到了后期,連不差錢的AT也難以為繼,合并成了終局。正是這種無奈的合并,讓AT最終認識到,前期膠著狀態下的燒錢比賽,只能保證不輸,不能保證穩贏。

“而且雙方一合并,你會發現合并后的公司,終會偏向一方,這種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大力燒錢”,上述投資人分析。

正是基于這種狀況,在共享單車時代,AT的策略變了。

“投ofo,我們的目的是不出局,占個位置就行,所以我們不會無節制地燒錢投錢”。上述阿里系內部人士聲稱。

占位意味著,阿里系從來沒把ofo定位到一線代理人的位置。占位還意味著可以多處落子,比如在ofo、摩拜之后,阿里系還投資了哈羅單車——前期,在ofo和摩拜的燒錢大戰期間,哈羅單車低調潛行,后期反而因為沒有資金包袱下,反而逆襲而上。

投資人對于燒錢模式的公司,同樣越來越遠離了。

最近,一家重資產的停車場運營公司,頻繁接到風投機構的面談邀約。但在2017年之前,這家公司主動去找投資,愿意面談的只有不知名的小風投機構。

“聊了一會就走,就覺得還挺看不上我們,覺得我們模式太重,跑得太慢”。上述公司COO告訴《財經故事薈》。

近一年找上門的,多數都是大型知名風投機構。“他們認為我們現金流好,盈利模式清晰,我們最近三年都盈利”,上述COO說,“風投不喜歡燒錢的模式了,他們只愿意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

連陸續投過滴滴、ofo的朱嘯虎也改口了。他在去年12月說“真正好的商業模式不燒錢”——事實上,在ofo的投資人中,朱嘯虎在行業崩盤之前,通過向阿里和滴滴出售股份,是罕見能夠全身而退的幸運者。

風投機構對燒錢模式的遠離,其實有內因和外因

外因,愿意燒錢的金主沒了,比如AT雙寡——在出行大戰中的燒錢,某種程度上屬于不求財務回報的戰略性投入。

但在共享單車深陷泥潭后,AT系的態度已然轉變。

馬化騰曾在朋友圈評價說,ofo敗于一票否決制——馬化騰可能認識到,遠離商業本質、高度依賴資本輸血、投票權四分五裂的創業模式走不通。

此外,騰訊在游戲業務受挫后,開始轉型回報更慢的產業互聯網,掏起錢來可能也越發謹慎了。

因此,缺乏了AT雙寡的資金輸血,不可能再出現類似滴滴快的那般的燒錢大戰了。

而內因,則是因為風投機構的募資難度提升,錢袋子越來越緊了。

投中研究院去年的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風投基金募集規模同比下降74.59%;完成募集基金數量同比下降19.51%。Winter is coming!

上述投資人印證了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去年有不少機構,壓根沒有完成既定的募資指標”。

據他觀察,2013年前后那一波創立的新生風投機構,現在用的錢不少都是2014年前后的募資,且以追求短期回報的人民幣基金為主。

人民幣基金一般比較著急變現,很多都是“3+2”的短周期,2014年、2015年的募資,基本上今明兩年到期,“去年不少投資經理去休假了,今年還會有不少風投機構關門,錢都沒了怎么還敢去投燒錢的公司”。

他所在基金的其中一位LP,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長,也特意提醒“少聽故事,多看業務,燒錢的堅決不投?!?/p>

節奏失控:模式可行,燒錢無度

大多數的燒錢案例中,其實是商業模式可行。身在其中的公司方向對了但路沒走對,燒錢無度,節奏失控,比如ofo。

上述投資人所在基金,曾因錯過共享單車,開了個一個復盤會,“錯過了嘛,我們就覺得很可惜,挺羨慕別人的??创蟪鲂许椖康耐拢肽甓继Р黄饋眍^”。

ofo巨債壓身后,一位合伙人開玩笑說,“幸虧沒投”。

根據公開信息,ofo從2015年成立至今,總共完成12輪融資,總金額超過百億。2018年3月,ofo的估值曾一度高達30億美元,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威也一度榮登胡潤年輕富豪榜。

摩拜的融資金額也和ofo相當。

其實,共享單車行業商業模式還是跑得通的。ofo的投資人曾算過賬: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里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了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

上述帳目,其實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合理定價,騎一次5毛;二是自行車復騎次數足夠多,也就是說單車必須擺放在騎車需求旺盛之地。

這兩個前提,ofo后期都沒做到了,為了在規模上碾壓友商,免費騎車還發紅包,無序濫上單車,不但沒有成就美好出行,還成了亂占公地的沉重負擔。

不健康的燒錢模式下,ofo高度依賴風投輸血。資金還沒到賬,就敢提前花錢。2017年下半年,是ofo燒錢的高峰時期,數千萬請來鹿晗代言。彼時軟銀表達了投資意向,結果后來軟銀放棄了ofo,本就脆弱的資金鏈轟然倒塌。

共享單車百億教訓之后,精明的VC已經拒絕2VC模式了,但創業者依然在持續燒錢游戲,比如共享充電寶行業。

這個被王思聰聲稱寧愿“吃翔”也不看好的行業,商業模式是跑得通的”。

共享充電寶圈地的路徑是“入場”,進入各大商場、寫字樓、酒店、飯店、KTV、零售終端等場所。

2017年,免費入場為主。隨著地盤之爭愈發激烈,掏給商家的入場費和分成讓利一路走高。

據鋅財經報道,某個共享充電寶公司為了簽下某集團的場地,掏出了近兩千萬的入場費。

鋅財經的匿名信源尚還存疑,前幾天媒體爆料的某家共享充電寶入場費數據,就更有說服力了。

爆料顯示:怪獸充電寶的入場成本包含一次性入場費和高額分成,最高分成為武漢威尼斯水世界,一次性進城費高達140萬元。而其他一些場地,除了多達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的一次性入場費,還要讓出充電寶租金分成的五到七成。

共享充電寶,已經成了惡性競爭的紅海,而怪獸可能是其中最激進的一家。

為何如此著急做規模?

4月中旬,怪獸曾公布了一輪融資,但據和訊科技報道,這輪融資其實為去年年中那輪融資的分期打款,融資中可能存在對賭協議,所以,怪獸不得不快上規模。

上述分成比例和入場費度,相比去年也大幅提高。據和訊科技報道,怪獸融資BP顯示:2018年11月,怪獸充電直營柜機的“門店分潤”僅占23%,扣除各方面支出之后,怪獸充電依舊擁有31%的毛利率。

不可持續的燒錢,如同一場賭癮,前期灑下的真金白銀都變成越發高昂的沉默成本,持續燒下去成了單選項,難走回頭之路。

賽道泡沫:此路不通,行業團滅

燒錢死案例中,還有一部分是幾乎全行業覆滅,換句話說,他們所處的賽道就是偽賽道,商業模式壓根走不通。

比如去年幾乎團滅的直播答題,比如以畸高高息吸引投資人的互聯網理財平臺(除了詐騙平臺)。

今年3月,一度估值50億的熊貓直播黯然關門。被王思聰親自邀請擔任融資副總裁的莊明浩在去年已經離開,“盡完了人事,發現天命難違。”

其實在直播行業,比起熊貓之死,更有代表性的是直播答題的全線覆滅——直播答題是真正的偽賽道。

去年1月突然大火的直播答題,也始于王思聰“我撒幣,我樂意”,一夜之間刷遍朋友圈,各大平臺聲稱要投入總計40億資金,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靠錢“燒出來”的互聯網“風口”,

先是沖頂大會火了,緊接著映客直播、花椒直播、KK直播、西瓜視頻……各家直播平臺和短視頻平臺,聞聲而動,全數殺入,狂撒百萬現金吸引用戶。王思聰、張一鳴、周鴻祎、奉佑生,等創始人親自出臺,斗壕刷臉。

奉佑生自稱撒幣第一人,喊話要撒10個億。周鴻祎不甘示弱,要“一起撒幣到老,硬杠到底。”

瘋狂灑下的真金白銀,確實吸引了不少嘗鮮用戶和羊毛黨。比如:西瓜視頻《百萬英雄》首個百萬場,100萬參與用戶中僅23人通關,每人分得4萬多元。

風行一時,集體團滅,到了春節之后,直播答題集體涼涼,沒有一個留存下來。到底為什么?

第一,偽商業模式

直播答題,模仿的其實是電視綜藝節目,只是換了一個載體,比如《開心辭典》《一站到底》等等,其營收模式也是廣告。

但為何說直播答題的商業模式行不通?

在《開心辭典》里,少數人參與游戲,帶來廣告價值的是電視前數千萬的觀眾。兩者分工清晰:參與者貢獻內容,圍觀者貢獻流量,而且圍觀者除了精神層面的觀看愉悅,并沒有直接的金錢獎勵、因此,這種節目篩選了真正對答題節目感興趣的用戶群體,他們是高粘性用戶,具有長期商業價值。

而直播答題節目中,用戶無門檻參與答題,蜂擁而至是基于獎金獎勵,舍得花時間答題的都是屌絲用戶,他們本身的廣告價值頗為可疑。此外,參賽者全神貫注于緊張刺激的答題比賽環節,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什么冠名廣告?因此,直播答題依賴的廣告變現模式,壓根跑不通。

其次,同質化競爭嚴重

直播答題APP,玩法大同小異:平臺設置獎金,然后由一個明星或名人擔任主持人負責出題,一共十幾道選擇題,分享邀請碼給好友可獲得一次復活機會,答對全部題目的用戶可以平分獎金。

同質化競爭之下,燒錢大戰成了唯一可行的競爭路徑。最后,由于基本的商業模式不成立,行業團滅無一留存,燒錢越多損失越大。

在不少創投燒錢史案例中,類似直播答題之類的偽賽道不算罕見,而全行業團滅的結局也足夠慘重。

百里成一的創投行業,就是一場孤注一擲的冒險賭局。賭局之上,有的人靠牌技取勝,有的人以為籌碼多了就能取勝;但如果牌技不行,籌碼越多虧損越大,而最后坐莊的必然是牌技籌碼兼具的那位。

 

作者:陳紀英,微信公眾號:財經故事會

本文由 @財經故事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采寫:萬天南;編輯:陳紀英

來源公眾號:財經故事薈(ID:cjgshui),資深圍觀,謹慎吐槽,橫跨財經、科技的原創深度解讀。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財經故事薈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好

    回復
  2. 為什么說屌絲用戶廣告價值可疑呢?這個論點也很可疑吧…直播答題模式其實是可行的

    回復
    1. 直播答題的商業模式問題在于廣告主對于電視廣告和在線廣告的投放標準不一樣,電視廣告選擇收視率高的節目投放是在正常不過的策略,而收視率里有多少是ds,有多少是精準用戶,本身投的時候心里就有譜。心里明白”廣告費至少浪費一半且不知道在哪里”。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傾向于能夠直接促成成交的在線投放,而答題人群幾乎不滿足廣告主對于轉化的要求,場景,人群都不匹配,也很難做品牌背書和傳播。盈利來源成問題,商業模式自然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經不起推敲了。

      來自浙江 回復
    2. 廣告受眾不明確,很多人是沖著錢去的,對于廣告的關注度不高。綜藝節目的廣告受眾比較穩定。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