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付費時代對創業者的四點啟發

1 評論 2940 瀏覽 7 收藏 8 分鐘

現在的我們已經從互聯網免費時代進入到了互聯網付費時代,并開始由注重流量變為注重價值、由贏家通吃到百花齊放、行業趨勢細分化、注重用戶體驗的打造。

一夜之間好像什么都變了,你會不經意間發現什么都要付費了。

看電視劇和電影等要付費了,并且有些電影電視劇還是平臺獨播,為了早點看到你心怡的男明星,你不得不在幾個平臺都開通會員。什么也都開始漲價了,滴滴打車價格跟出租車沒什么區別,碰上高峰期還要加價,再也不是以前幾塊錢打車的滴滴了;外賣也開始漲價和收配送費了,以前十五元吃好,現在只能吃飽了。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互聯網“免費”時代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一個全新的付費時代正在加速朝我們走來。每一個時代的更替,都將意味著行業的一次重新洗牌,對于創業者來說,能否把握住關鍵,即意味著能否成功。

互聯網從「流量邏輯」走向「價值邏輯」

在互聯網免費時代,產品追求的是流量和用戶,流量和用戶多了起來后才可以進行流量變現等盈利操作。而在付費時代,產品追求的是用戶價值,不再單純地的追求用戶數量,因為即使有再多的用戶如果產生不了價值也是白搭,還白白浪費拉新費。

對此不少運營早深有感觸——“一個新用戶的成本為20元左右,但接近七成的用戶下載后都沒有產生價值,平均每10個人下載我們的App,就有近7成的費用被白白浪費掉?!?/p>

所以與其“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與其追求過多的無價值和低價值用戶,不如把經費和心思放在那些能產生價值和高價值的超級用戶上,畢竟“在超級用戶時代,新的黃金法則誕生,Top 10%的用戶可貢獻普通用戶5倍的價值。”

結束贏家通吃,百花齊放到來

在互聯網免費時代,誰的產品流量多,它的用戶數和它所占的市場份額就大,用戶數和市場份額越大,其受資本青睞的程度也就越佳。而資本在一個行業一般最多只投頭部的4-5個企業,行業剩下的其他公司就只能干巴巴看著頭部企業拿著風投的錢,大把揮舞著支票與各種補貼吸引用戶。

如此循環往復,造成了大的公司越來越大,小的公司無法生存的贏家通吃局面,正如行話“老大過得很爽,老二過得勉強,老三老四茍延殘喘”。

而現在進入了付費互聯網時代,用戶不再是為了頭部企業的“名聲效應”和“免費補貼”而付費,是為了有價值的內容和服務付費,只要企業你的內容做得好,做得有特色,是用戶所需要的,那么用戶自然愿意付費。企業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產品的用戶,為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就能活下來。

垂直細分領域,創業機會更多

在互聯網免費時代,大家都喜歡做大而全的平臺,一方面是因為這樣才能滿足各種各樣的用戶需要,吸引到不同需求的用戶;另一方面這樣子做在資本市場更容易受青睞。

比如某公司是賣手機的,如果它只是賣手機,那么融資時風投會“嫌棄”它業務模式單一、抗風險弱;而一旦它把自己包裝成平臺模式時,那么天花板就上去了,故事也能“吹”了。

但現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要面臨太多太多、各式各樣的信息,有有用的,也有沒用的;有真實的,也有虛假的。

而付費的本質和核心就是幫助大家更快、更好地去梳理和解讀這些信息,從中挑選出對自己有用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慢慢出現了大眾化平臺向專業化細分產品轉化的趨勢,你賣你的手機可以賺錢,我做修手機的,貼膜的,租手機甚至是回收手機的產品也都能掙錢,只是掙得多與少的問題。

用戶體驗為王,產品服務跟上

凱文·?凱利有個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

創作者,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視頻制作者,或者作者——換言之,也就是任何創作做原創的、傳遞正能量和價值的,只需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便能糊口。

在互聯網免費時代找1000名粉絲容易,但是要找1000名付費的粉絲就難了。中國互聯網向來盜版、抄襲成風,你今天出什么產品,立馬就會有競爭對手跟風模仿;而相同的產品,你選擇收費,他選擇免費,用戶自然會更傾向于競爭對手的免費產品。

但到了付費時代,付費實際上是將產品的選擇權和付費權交給了市場和用戶。你要想用戶掏出口袋里的錢,你就必須要讓用戶體驗到你產品的特色,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以用戶的體驗為核心,設計的產品能真真正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最好是能超出用戶的預期,能夠給用戶帶來驚喜。做出來的服務能讓用戶感覺到這個錢花的值,下次還要花。這樣的產品和這樣的服務的結合,才會讓用戶在萬千產品中選擇你,才會讓用戶心甘情愿把錢從口袋里掏出來給你。

#專欄作家#

馬小帥帥,互聯網鏟屎官,微信公眾號:非著名故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內容/知識付費類產品或者說平臺,真正意義上的護城河就是時間和服務;大而全的產品已經被頭部占領了,新的入局者很難說在這一方面對前者展開競爭。垂直細分領域,如果說之前沒人注意,然后又做的好,也肯定會有人跟上。產品層面上實際上都沒啥創新,就算有創新,其他人想借鑒也不是什么難事情。所以針對細分領域,時間是最重要的

    不過真正意義上又要懂互聯網企業的運作模式,又要懂用戶懂市場,這樣的人的確不多。也給了后來者很多機會吧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