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必看 | 這8個問題看似很小卻能決定你的成??!

0 評論 7526 瀏覽 65 收藏 21 分鐘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最近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40%的人有創業想法,有超過30%的人已經在路上,其中項目落地的不到1%。幾乎所有創業者都停留在“從零到一”的階段,而那些拿到投資的也只是鳳毛麟角。有一個現象是:拿到種子輪,天使輪的幾乎和90后沒多大事,但90后創業,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創客群體的主體,呵呵,90后創業浮躁,不靠譜或許真的就是個事實吧!

這個群體的年齡最高也就25歲,有細心的人會發現:這恰巧是互聯網的年齡,沒錯,這一代群體是被互聯網思維影響最深的一代,如果說騰訊,百度,阿里,以及早期那四大門戶網站搭建了有中國特色的基層聯網環境,那90后是唯一一個見證互聯網在中國發展歷程的群體,他們在這個大環境下成長,所見所聞就會比之前的人多,再加上互聯網很年輕,只有二十幾歲,儼然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所以機會很多,所以就有我們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格局。

聰明人不做逆勢而為的事情

當創業創新已經上升為一個國家的策略,你就不要等了,這是聰明人才能看得到的機會,同時,在這樣浩大的聲勢下催生了又一批創業服務團體和機構,比如專注種子輪投資的機構(投資金額往往在100萬以下),天使投資人(100萬到300萬左右),VC(視估值和市場空間而定)等……比如各種孵化器、加速器、創投基金、股權眾籌等等……它們同樣是為偉大的創業者服務。

所以現在創業門檻很低,尤其是互聯網創業,如果你是個程序員或者認識一群技術大??梢酝耆愠杀緞摌I,你們的辦公室可以放在地下室、車庫,甚至被改造的廁所,這些統統不是傳統行業所具備的優勢,就算你在街上開個飯店一個月租金也上萬了吧!何況飯店還受眾群體小,只有街道附近那一塊的流量,而互聯網就不一樣了,它可以在沒有實體店不用交租金的情況下讓全世界的人成為你的潛在客戶,這同樣是傳統行業所不具備的,如果你創業一定要選對戰場,聰明人不做逆勢而為的事情,同時,這篇文章也是寫給那些有意在互聯網行業打拼出一片天下的人看的,我盡量摻雜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

從零到一

有許多90后創業者抱怨拿不到投資,當你抱怨的時候一定要思考一下:別人為什么投你,就憑你有個你認為可以“改變世界”的idea?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假如一個00后找到你說:我現在有個一萬塊錢的項目,還差9999,你給我投吧!你會怎么想?既然你缺錢,那就用其它地方證明你的實力,單憑想法獲取資本青睞的方式是最愚蠢的,也是不現實的。

當然也有單靠一個想法獲取資本的案例,不過人家的條件很硬:有BAT工作經驗,團隊由海歸組成,有過成功案例……你有嗎?我相信看這篇文章的大多數都是三無團隊:沒有在BAT工作過,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更沒有成功案例,甚至有的連屌絲團隊都沒有,只有一個不太完整的idea。并不是說你們的條件不硬就會比別人差,馬云不就是來自三流學校嗎?有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團隊和項目,所以當你的團隊條件不硬的時候,一定要從其它方面證明自己不比那些豪華團隊差,甚至比他們強!

證明自己靠譜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產品上線,獲取第一批用戶,然后用其中的數據說服投資人,這是屌絲創業團隊唯一一個出路,你別想著靠一份你覺得還不錯的BP,還有你的激情就可以隨隨便便拿到錢,在你投BP的時候,無數和你有同樣想法的創業者也在投,投資人每天要看無數BP,投資人憑啥要像大海撈針一樣的把你撿起來?有很多創業者抱怨BP石沉大海,讓我說如果你還抱有僥幸心理再投幾百份依然會石沉大海,甚至會被拉黑。因為有太多比你努力的人了,有的甚至變賣了家產,而你還停留在有一個想法,只有一份BP的階段。

如何讓產品上線?

這是互聯網創業最難熬的一個階段,第一你得找人,而且得找合適的人,許多人被它折磨的很痛苦,包括筆者,現在回想起大學那段時間依然歷歷在目:幾乎每天要和不同的人聊,因為我是在大專,根本找不到理想中的人才,甚至找個有共同理念的人都沒有,但你還不能停下,停下意味著創業沒了下文,還有一點就是:一個項目被晾久了你就會對它失去感覺,甚至會感到莫名的厭惡感,對我來說創業就是一條不歸路,不能停,不能回頭,在這種痛苦的找人過程持續了半年之后,團隊終于有了一個大概雛形。

團隊成型就該分工合作了

在我們團隊,我負責產品和融資,B負責技術,C負責運營。外加一群人品不錯的程序員,當然我是發不起工資的,家庭條件不好,父母也不希望我瞎折騰,更不會給我資金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有用股權激勵了,當時有許多程序員不信空頭支票,我對他們說,如果咱們失敗了,你就當這是練習,以后找工作還可以說自己有創業經歷,這是加分技能,再說不用你們掏錢等等……如果成功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股份。

為了表達我的誠意,還特意做了合同,加上我本身特別慷慨,給的股份很多,所以有幾個愿意一起奮斗的人,至于股份給多少,這樣說吧,雖然作為創始人,我的股份不是最多的,但是掌握了百分之百的控制權以確保產品方向,我知道我的合伙人想要什么,作為一個創始人也不能吝嗇,既然你做了CEO,那就多給點股份吧,這樣才能平衡,千萬不要破壞人們這種微妙的平衡感,尤其在涉及到財富這個話題,我也相信有許多創業者失敗,或者公司規模遲遲不能擴大的原因就出現在股權架構上。

魚與熊掌 不可兼得

至于為何我要掌握絕對控制權放在文章最后再說。而至于為何要把大部分股份給了合伙人,有人會覺得這樣做很傻,那我問你:你做了老大,股權再比合伙人多,他們平衡么,憑什么動用自己的資源幫你做事?你不要做著缺德的事(控制權,股份一把抓),然后對你的合伙人說:你是在為我們共同的事業奮斗,也是在為你的事業奮斗,對這樣的創始人我只想呵呵一笑,控制權和股權你只能二選一,不能貪得無厭。

有這些感悟我也是從實戰中得來的,在大學我曾和幾個同級的朋友賣紅酒,電話訂單,上門服務。因為我不是發起人,屬于合伙人,發起人就開始把我們幾個“合伙人”當員工使,這不算什么,最后賺的錢他自己分一半,我們幾個人平分另一半,我們問為什么,他說他是發起人,當晚我們就散伙了,原因很簡單:紅酒資源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能得到,他隨意使喚我們意味著掌握控制權,最后分紅比例自己還占了一半,這讓我們難以接受。而至于那個“發起人”我也把他拉入了人生黑名單,再也不跟他合作。

很多創始人無法權衡控制權和股權的事,更別說90后創業者了,面對利益,人們總是貪婪的,但你自己吃了獨食,誰會動用自己的資源給你做事?這同樣是矛盾的一件事,創業期間,人性所有的弱點都會暴露出來,比如前不久的首席娛樂官股權之爭,支付寶事件,西少爺事件……

這些事情說白了就是控制權之爭,再深入說明就是控制權和各方利益之間沖突了,如果你不正視這個問題,團隊遲早要出事,如果你正視這個問題,自己也得忍痛割愛,你要么把控制權貢獻給合伙人、投資人,要么把多數股份給他們,除非你自己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但幾乎所有創業者都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控制權、股權你必須二選一,也就是說你獲得名譽,利益就給合伙人,你把錢慷慨的撒出去,人才就會聚攏,也就是李開復老師提倡的“財散,才聚”。

BP怎么寫

其實天使投資人是不愿意花費許多時間來看你的計劃書的,因為他的郵箱塞滿了各種各樣的計劃書,千奇百怪。所以幾乎所有計劃書都是其助理幫忙挑選,當然助理只是把它當成一份工作,沒有把挑選千里馬當成一份使命。

就算這樣,在沒有人脈,資源的情況下,當初我們還是選擇了靠計劃書來拿到種子輪或者天使輪,當時我寫了七十多頁的PPT,海投了五百多個郵箱,這五百多個郵箱是一個已經創業的學長告訴我的,投完之后,我等了兩個星期,沒有一家回信,后來又加了四十多頁,然后又投了一遍,除了那五百多個郵箱,我又找了一些郵箱,包括真格極基金,創新工場,IDG那些做的不錯的投資機構,其實在這些投資機構里,我根本不抱希望,因為他們郵箱一定塞滿了,估計我郵件的標題他們都看不到,所以我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小型投資機構上。

經過一段漫長的等待,我發現還是沒有回信。后來通過各種請教和學習我才發現:計劃書寫的太長了,假如你是投資人,你愿意被一份超長計劃書浪費時間么?想盡量證明自己的想法而忽略投資人心理儼然是一種年輕的想法。

后來我減到二十幾頁,還是沒有回信,有一段時間我是在絕望中度過的,度過那段時間,我又寫了一份BP,這份計劃書只有一頁,不到1000字的BP,連數據和表格都沒有,但是憑借這份計劃書我得到兩家投資機構的面談機會,除了抓住投資心理外,另一個極大可能性是我對趨勢把握很準,應該是這樣吧,因為我在不到一1000字的“BP”里預見到了今天“O2O”的格局,包括今天BAT在O2O領域的布局,美團和大眾的合并。然后向資本方闡述了我要做什么……這可能是吸引資本的唯一原因了。

以下是我對BP的一些建議:

1、投資人最喜歡那些自己找上門的創業者,這是他們考察創業者綜合能力的一個辦法,一個創業者能通過自己的人脈圈子、資源找到他,那說明這個創業者很有能力,所以創業者一定要學會這種順藤摸瓜的能力。

2、通過比賽、線下沙龍的方式來獲取資本。

3、加入孵化器、辦公場地、BP,投資人對接他們都會承包。

4、BP海投,這是用的最多的一種方式,但一定要短,最好不要超過二十頁,他們每天要看許多項目,沒有理由在你這上面浪費時間,再說了,其實再牛逼的項目,一段話足矣說清楚,如果你覺得說不清楚,那是你對項目還沒吃透,理解的還不夠深。

最后單獨說說控制權

作為一個創始人連控制權都不能掌握是可恥的。同樣,作為一個創始人到最后被資本方踢出團隊更是可恥的!你連最基本的東西都不能掌握,辛辛苦苦幾十年努力往往付之東流,而有些事情是發生了我們才后悔在當初沒有在意它,有些錯誤發生一次就會誤了終身。比如那些被架空的合伙人,那些出局的創始人,那些趁人之危搞篡位的職業經理人等等,他們的游戲規則通通被股權架構控制,可以這樣說:股權架構可以毀了一個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架構分分鐘可以讓一個創始人出局!

舊事重提:酷六“陳李之爭”

之所以選擇酷六這個案例是因為它足夠經典,它的的影響足夠深,尤其是給創業者的啟示:如果你想控制水流的方向,那就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吧,不要在水流中間挖渠道引流,直接把“水管”對準你想讓它流去的方向。

優酷、土豆、酷六是當初的視頻三杰,自從老大和老二合并之后,酷六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難道是優酷土豆合并直接造成了對市場的壟斷嗎?如果是這樣,市場上還有愛奇藝、暴風影音、PPS、PPTV等不容小覷的視頻門戶公司,而酷六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回憶,它為什么中途出局了?答案是控制權之爭毀了酷六, 創始人離職,虧損逐年變大,血腥大裁員,再到轉型……陳天橋派駐的酷6新CEO施瑜公開表示:“酷6從此不再購買長視頻版權,包括電影和電視劇等,將關注于社區化、UGC(用戶生成內容)和短視頻?!?/p>

在李善友離職之后,盛大更是大規模清理了創始團隊,陳天橋與李善友就酷6網的發展戰略產生的分歧浮出水面。陳天橋希望酷6的發展方向是“視頻資訊新聞”,而李善友則更希望堅持購買正版版權的“大片模式”,最終導致悲劇發生不歡而散。

“陳李之爭”也被稱作酷六網路線之爭,實際上就是控制權之爭,陳天橋堅持酷六做“視頻咨詢新聞”,李善友堅持走優酷土豆系列的大片版權路線。誰也不肯放棄自己的立場,誰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事已至此,已經不是誰對誰錯誰是誰非的問題了,問題錯就錯在控制權沒有明確掌握在誰的手中,這就像兩個人同時坐在駕駛位上,如果前面突然出現一個電線桿,A說往左拐,B說往右拐,他們都堅持自己的決定,那只好撞電線桿咯!這是大部分公司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即方向被多數人控制,而不是一個人控制,實際上任何一條路線只要被提出來都有其自己的市場,只不過錯在有太多人能表達自己的看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了。

啟示:

創業團隊最好讓一個人掌握方向,其他人在方向確立之后努力就行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每個人都得明白自己在團隊扮演的角色,也許你覺得讓一個人獨裁專政對其他人不公平,但是你想過沒有,一旦每個人都有掌握方向的權力,你們的團隊距離解散就不遠了,酷六那樣大的公司都擺脫不了的宿命你們憑什么擺脫?當然控制權之爭毀掉公司的例子數不勝數,不僅在中國,國外大批創業公司或者上市公司都毀在這上面,這里不一一說明,這里只簡單闡述一下:在一個團隊里面,究竟是獨裁專政好,還是和平民主好?

我還是對和平民主呵呵一笑,民主了,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看法,行使自己的權力,你們往往會四分五裂,團隊出現問題,解散只是遲早問題。也許你能舉出許多和平民主公司照樣發展的很好的例子,那只是表面,象征性的意思一下。真正的權力只能掌握在一個人手里,也就是說一群狼里只有一只狼王,你見過一個國家有兩個執政政府嗎?

理性思考獨裁專政的智慧

一個人代表一個方向,一種體系,然而一個團隊只能有一個方向,一種體系。假如你們團隊三個合伙人,就代表三個方向,如果你對自己的合伙人特別自信,你認為找了一群價值觀相同的就不對控制權進行提前闡述,通過股權架構約法三章,你們的摩擦會隨著時間升級,總有一天會爆發。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明的,讓我們想想中國歷朝歷代幾乎都是同時期最強,而它們也都是獨裁專政。而這世界上也沒有兩顆一模一樣的樹,你憑什么自信你的合伙人和你價值觀完全相同?

既然方向不同,你們又都有掌握公司方向的權利,那不是毀了你們自己的事業?如果你們是聰明的團隊,就趕緊把這個事說清楚吧,最好合伙前就說清楚,合作之后再制定游戲規則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就算不那么容易你們也得正視這個問題呀,畢竟你們放棄了有穩定收入的工作才走到一起創業的,別讓這個看似不大的問題毀了你們的心血。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秦汗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