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要對長期價值保持信心,不要被短期利益所困
閱讀之前請先思考一下這樣三個問題:創業,需要哪些準備?我們為什么要關注科技發展方向?中國機會,在哪里?
一、為什么創業將是一個主流的行業?
創業為什么是一個歷史潮流呢?根據我的經驗,總體思路有兩條主線。
1. 找到核心驅動力
世界的進程,無論是創業也好,還是創新也好,它一定有一些核心驅動力。如果我們找到的核心驅動力是非常持久的,那根據這些核心驅動力的動向,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去看布局哪個方向。
2. 做結構化體系分析
任何一種驅動力都需要一定的體系來產生能量,如果我們把體系分析得更清楚,就能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更好地把控我們所面臨的機會。今天給大家講解的思路主要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要問?個問題:是什么樣的核?驅動?帶來了歷史不斷的結構化的進步和發展?
①發明技術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永久的一個動力。人的本性是永久地追求真理知識,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人類永無止境地探索科學、發明技術,最核心的系統化結構叫“通用技術”,它是驅動人類進展的核心動力。
人類的經濟行為在過去幾千年有文字記載時,幾乎沒怎么變過,只有在過去300多年才發生大規模的變化,而且變化速度在不斷加快,核心驅動力就是所謂的“通用技術”。就是從某種專?的技術領域(?如蒸汽動?,電?),到更通?的技術(互聯?,信息數據化)。這是?個?類不斷創造發明的過程。
?類會永遠去追求真理,永遠會發明技術,這也是為什么創業是?類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也會開始選擇創業。
②創造財富
通俗點講,人類也是永遠在追求財富,但我們要把財富做一個更廣義的定義。
財富廣義的定義是一種可以滿足人類需求和欲望的通用能力,錢是財富,健康是財富,愉快的家庭也是財富,核心是這個財富是一個通用的點,它能帶來滿足需求的欲望。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個持久不斷地追求新的更多的財富的過程,這是第二個動力。
所以,我總結一下,第一驅動力是發明知識、發明技術,第二驅動力是追求財富。人類歷史上只有三種財富創造體系,它的核心結構就在這張圖上。
第一,農業社會。我們創造財富基本上利用了不需要花錢的能量,比如太陽的光和作用,然后就是土地,基本上是種植。
第二,工業系統。基本上靠資本,資本就是人力、人的技能,有裁縫、有廚師、有設計師、有律師,無限細分合作,再者廠房設備,大規模的生產、制造、銷售。
第三,知識。雖然過去60多年前才開始,但它的規模、效應、速度是最快的,是通過知識、發明、創新,用知識來重組,用很小的資源快速創造人需求欲望所需要的東西。
基于知識的財富創造體系才有60多年時間,基本上是信息社會的開始,但它創造商業價值、創造財富的規模和速度是遠超它的存在時間的。
10年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可能是石油公司、汽車公司之類的,但今天看到的都是高科技公司,它們都是以知識來創造財富的。
市場是把知識、技術和追求財富聚焦在一起的平臺和環境,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人類發明最大的、最有效的平臺之一,事實上起了幾個大的作用。
作用1:至少讓我們每一個人參與市場,我們每個人參與市場都是為了自己,但我們所做的都是對別人有益的,所以它是一個很神奇的平臺。
作用2:世界上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很多創新,但市場會評價哪些創新最有價值,哪些創新最有生命力。它是一個加速器,也是一個優化器。
市場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創業精神”,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驅動力。在市場發展早期,創業是創新的搖籃和取之不盡的源泉。
總結上面講的內容,邏輯上可以推理出:
從21世紀開始,創業者將是新一代職業生涯選擇的最能創造價值、最能獲得價值的一種職業。
但創業很難,非常難,我們如何系統化地建立一個體系,提供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方法、更多的工具,讓以后每一個人、每一個將來的大學生,都可以更容易地選擇去創業?
3. 創業必備的幾個技術條件
任何市場創新的創業,永遠是技術、產品、市場這三個源泉的聚焦,只有這三者聚焦,才能真正成為有效的創業企業,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首先講一下技術,技術有幾個層次。
①科學
起點是物理學、電子學、數學、材料物理學、半導體、計算機科學。作為創業者,即使你不是技術專業,也要關注科技發展方向。
雖然科學往往走得很遠,離創業距離也比較遠。但科學下面一層特別重要,即“工程化”。有些科學能夠很快被工程化,但工程化也需要很多努力,比如電子工程、材料工程、軟件工程。
我記得我剛進大學時,軟件工程還非常不成熟,如何系統化地開發軟件還是一個未知的人類行為。
從科學到工程還不夠,還需要有運營的能力,比如說軟件,即使有了軟件工程,如何更新軟件、部署軟件、操作軟件這些能力也都要打造,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創業者更好地去運用技術。
② 產品
產品開發也在不斷地提供新的工具、新的方法,特別是數字化的工具,讓我們可以快速地理解社會需求,設計用戶體驗,迭代、試錯。
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案例就是云計算。在沒有云服務之前,互聯網公司也好、軟件公司也好,開發一個很簡單的產品至少需要6-7個月。
我記得在雅虎時,我們要開發一個新產品,自己要跑到FRY’S買 PC,到公司裝好以后,數據庫、操作系統等各方面都要更改,等到把產品初步搭成,至少半年過去了。
有了云之后,基本上一個兩三個人的小團隊,用一兩個月就可以把初步產品搭建出來。
這是YC的起源,2015年時,Paul 看到了這樣一種機會:任何一個創業者都可以在幾個月內搭建起像MVP(對用戶有價值的最小可用產品)這樣的戰略,并且可以迭代,可以和投資者交流。
在產品上,我們在不斷地提供新的、系統化的服務,在市場上也一樣,更多的工具可以讓創業者們進行系統化的獲客,探索商業模式。
同時在資本的運作結構中,整個工業也在不斷朝前發展,特別是風險投資行業,各階段已經比較結構化了。如果大家關注的話,會發現風險投資這個行業每年都是高速增長的。
③ 人才的教育和開發
特別是對各方面技術人才的教育和開發,雖然是技術驅動創新,但一個創業者其實是需要多方面的能力的,他往往需要一個聯合創業團隊。
想要創業的人,即使不是技術專業背景也沒有關系,只要關注技術的發展方向,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就可以一起找到好的創業機會。
4. 創業的挑戰
不過,即使有了剛才講的多方面提升,能讓創業更容易地成為一種職業選擇,但它仍然存在結構化的大挑戰。
① 尋找PMF(與市場匹配的產品)
這可能是最難的(從0到1的),要找到product market fit(與市場匹配的產品),它是結構化的,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難。
為什么會變得越來越難?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張圖。
雖然技術、工具在迅速發展,人的教育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產品發展也越來越快,每個人都可以想出10個點子,并且可以通過技術立馬實現。
但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能夠實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快會卡在瓶頸上,并且從點子到實現的隨機因素又很多,比如天時地利人和。
此時,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新的點子、新的發明、新的技術和用戶的反應快速連接起來,快速迭代、快速試錯。
② 結構化
YC對這個問題研究最多、實際經驗也最豐富。我們在YC內部開會經常說:我們是看到創業死亡最多的一個企業,這是最容易死的地方,而且在這個階段的創業,要做兩件事:
- 活下來
在找到product market fit之前,你是賺不到錢的,你只能努力活得越久,才能嘗試更多的點子。
雖然這個玩法很不一樣,但你一旦找到了,我想你沖上去的概率可能會高一點,效果也會好一點。這是一個結構化的挑戰。
- 跨越鴻溝
跨越鴻溝也是一個結構化,它與社會上人群的分布和心理有關。這是任何一個技術驅動創新都要經歷的過程。
對于一個新技術,整個社會媒體一開始都是充滿熱情的,甚至過分地夸捧,等沖到頂上就開始失望,于是大家都選擇放棄,掉到谷底,最后存活下來的技術會慢慢升溫。這是所謂的Gatner Hype Cycle(技術成熟度曲線)。
社會上永遠有一些人,所有新的東西都會去試,無論好壞。這是第一批人,只要是新的,我就愿意試。
還有一批人叫Visionary,他看的比較遠,他也會試。
所以,早期的產品和技術一般都會有一部分人會試,但這里有一個鴻溝,就是下一波采納者,他們都是:我身邊有人用過,我才愿意去試。
因為任何產品,它的下一波采納者,都是務實的,他試這個產品的前提是老王試過,我的同事試過,或者我認識的朋友用過才行,否則,我不用。于是,鴻溝就造成了。
因為它不是一個個過去的,一個個過去總有辦法解決。它們要么是不過去,要么是一起過去,是一批人。
歷史上大部分產品都死在了這里,因為跳不過去,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即“如何跨越鴻溝”。
③ 越來越陡的S曲線
我們整個社會對新技術驅動的創新采用的速度越來越快,剛才講到Product market fit(與市場匹配的產品),如果你跳得過去,你將會啟動一個所謂的S curve(S曲線),早期很慢,但找到之后就能很快沖上去了。
如今,Scurve(S曲線)越來越多,速度也越來越快。我看中國的自媒體會說“快魚吃慢魚”,核心原因是結構化的問題。
為什么快魚吃慢魚?如果你不沖的話,別人就沖上去了,你的機會就沒有了。這也是所謂的“不進則退”。
5. 中國的機會
我認為中國有一些特殊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全球(包括新工業)基本上是美國驅動,因為美國是唯一一個驅動高科技核心因素都有的國家:有技術、有人才、有資本、有市場(四大核心因素)。
所以,在美國我們開會時經常會講這句話,“所謂的高科技公司就是,Design for Americans, Tweak Slightly, Sell Global”, 即為美國人設計,稍微改改,全球去賣。就是這樣一個工業。
但中國徹底改變了整個局面,嚴格來說是從移動互聯網時開始真正改變的。
如今,中國的人才足夠多,技術也足夠強,市場非常大,資本也已經完全擁有,這4個核心中國都有了。
中國有一些特殊的環境,包括基礎建設、政策支持,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每一個想要創業的中國創業者都是個黃金時代。
二、如何把握住歷史性的機會?
我們如何把握好我們歷史性的機會?先回顧一下歷史,看哪些是核心驅動力,哪些是系統化的結構,能夠讓我們看到未來,能夠讓我們比較好地識別方向,以更系統地把握住我們的機會。
1. 高科技工業的歷史:由計算機平臺發展規律所驅動
① 核心驅動力是加速數字化的程度與規模
這些平臺的核心驅動因素是什么?是數字化的規模和數字化的范圍,就是你可以在多大的范圍、在什么樣的深度,把人類的一些行為變成數字化。
因為一旦信息被數字化了,就可以快速獲取、傳輸,數字化的信息也可以通過計算來提煉、支持,有了支持之后就可以做快速迭代,加快創新的速度。
要記?。?/p>
任何一個賽道,對我們來講毫無疑問,要去看的就是數字化的范圍有多寬,數字化的深度有多深。
② 計算平臺是推動數字化的核心結構
我們看結構,第一要看平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一個大的計算平臺來驅動的,這個計算平臺會有兩個組成部分:前臺和后臺。
前臺基本上是人與計算機的交互模式,交互的程度和交互的硬度、寬度,包括鼠標鍵盤、手指觸摸、語音、視覺等其它的自然交互形式。
后臺驅動是計算資源的規模,我們可以處理多少信息,覆蓋多少幾何空間,能夠獲取多少與場景有關的東西,基本上是由這個實現的。
那“平臺是什么”?從我自己過去幾十年的心得角度出發,平臺對我來講,核心是一個可以延伸的體驗,或者是一項可以延伸的能力。
一個大的應用可以是個平臺,但比較完整的能力也是可以延伸的平臺,歷史上永遠是這樣的。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就看這種平臺來了沒有。
③ 計算平臺所建立的數字化商業生態
數字化平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必須能搭建一個繁榮的商業生態,它的起點是一個我叫做“定義性”的體驗,因為它給大家帶來一種新的體驗,這是以前沒有的。
任何一個大的平臺都會有一個定義性的體驗,或定義性的能力、過程,同時還有一個較寬的應用場景,PC是辦公,互聯網是搜索、電商、社交,它必須要有寬的場景。
同時又到了一個可以延伸的商業模式,有了這些核心要素之后,可以搭建一個繁榮的生態,可以推進數字化進程,也可以創造前面講的第三次財富創造體系,并且能夠大規模地提升財富價值。
現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數字化了,整個地球“被扁平”了,電商、社交等一系列應用都帶動起來了。移動時代,因為交互性可以放在口袋里,隨處可用,所以把人們生活的行為統統都數字化了。
在人工智能時代,將會帶來更大的機會,因為社會化世界和物理世界會完全融入在一起,任何物理空間,任何人的行為,只要對我們有較高的價值,都將會被數字化,都將有機會大規模地提升價值。
2. 每個時代,對我們有價值的經驗、教訓
① 個人電腦/客戶端-服務器時代
在個人電腦客戶端這個時代,前端核心技術是X86的芯片和Graphical Display(圖形化顯示),從微軟角度來講,這是蓋茨先生看得遠的一個點。
微軟公司的核心理念就是為microprocessor(微處理器)寫software(軟件),software for microprocessor is the future(軟件器軟件就是未來),蓋茨先生堅信這一點??吹絏86的微處理器,他知道這個微處理器會到處用,這個軟件將是一個大的賽道,微軟永遠是相信這個的。
第二時代是他跟喬布斯一起看的,是Graphical Display(圖形化顯示),他在70年代末期內部寫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備忘錄(memo),接下來20年、30年的應用體驗基本上都觀察到了。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并不是他們發明的,真正發明它的Xerox PARC(施樂帕克研究中心)是一個實驗室,喬布斯曾經說過Great artistssteal(偉大的藝術家偷竊),他們都是從別的地方拿來的,但定義性的體驗很多,殺手級的應用辦公、媒體、游戲這些商業模式就不講了。
如果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講,可以值得借鑒的是把控技術的方向,Graphical Display(圖形化顯示),或microprocessor(微處理器),想象將來能夠產生的商業價值,并堅持長期走下去,這是微軟這樣的公司建立起來的核心。
另外,在后端,關系式數據庫和分布式系統,在計算機工業歷史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術,我把它稱為定義性的能力。
今天,即使你是做互聯網的,我可以基本上肯定,你在用關系式數據,都有一個小的MySQ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數據庫管理系統)。
分布式數據系統,包括今天的區塊鏈核心計算、共識算法都是那個時代誕生的,這里要講的是,有了這些能力之后,你看到什么樣的商業價值賽道呢?基本上都是企業的商業軟件。
那個時候誕生了Oracle(甲骨文軟件系統有限公司),誕生了SAP(思愛普)等一系列非常好的公司。
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講,這些賽道可能還有價值,但要和云掛鉤。這是第一個時代,我們可以抽取一些比較重要的經驗。
② 互聯網時代
簡單來講,它主要的革命、主要驅動性的推進是瀏覽器和搜索,包括廣告,這里有很多經驗、教訓可以談,但我想給大家分享的一個重要點是商業模式的重要性。
最早做互聯網是Mosaic(網頁瀏覽器),后來Netscape(網景)覺得找到了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認為可以把微軟整個顛覆掉了,但有一個很大的挑戰:
做互聯網是Http是(開放)標準制,也就是沒法專利保護,誰都可以做。Netscape早期時候把兩個大的Button(超文本標記語言中的按鈕),分別賣給了AOL(美國在線)和雅虎,它雖然賺了一點錢,但門戶網站的機會丟掉了。
可是即使找到了門戶也沒有用,當初我們認為門戶可能是互聯網的制控點,但后來很明顯搜索引擎才是,因為互聯網的規模、結構,必須要有搜索引擎這樣的機制將其組建起來。
所以,Google找到了,但Google也沒有找到商業模式。Google在早期一直非常非常掙扎,試了各種各樣的東西。然而,Google的商業模式,被另外一家公司發明了,叫Overture,它發明了一種用競價排名的方式,是靠技術驅動來做的。
所以,大家需要關注的是:
看清賽道后,機會很多,其中,商業模式至關重要。不過,今天如果你做人工智能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也不要著急、不要擔心,只要不死,以后一定找得到。因為只要產生價值,就可以獲得價值。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創業團隊對“長期”的關注,亞馬遜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美國互聯網的早期,亞馬遜沒有任何對手,在網上賣書,書本身是個Low Margin(低利潤率)5%的利潤,還要搭倉庫,這幾年都不賺錢,但它堅信,將來的商業會因為有互聯網而改變,Google也一樣。
Google看到了新的廣告商業模式時,Overture找到Google,說“只要你把你的搜索流量給我,保證你一年4億美金的收入”。
Google創始人毫不動搖地說,“對不起,我們自己做,我們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更久?!?/p>
一個創業團隊要對“長期”保持信心,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動,是互聯網工業帶給我們的非常重要的經驗教訓,值得每一個考慮創業的人去關注。
后端也有幾點很重要,互聯網時期其實啟動了幾個大的計算機工業新時代。
一是機器學習。Google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家真正的機器學習公司,微軟是開發軟件公司。
二是大數據系統。簡單來講,它的早期應用就是觀察一個企業是如何運作的,然后你可以做各種各樣的東西,如銷售怎么做、市場怎么做、HR怎么做等等,都可以用數據來驅動。
然后是大規模的分布式數據系統,它為云計算奠定了基礎。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這些賽道都可以走,它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是持續的、有價值的賽道,特別是大數據在企業里的應用。
③ 移動/云時代
云和移動時代,我們抽取幾個重要的來講。
定義性的體驗,比如iPhone,這是喬布斯非常劃時代的發明創造,他看到了觸摸、觸屏的時代,這是他敏銳觀察到的地方。但我們要看的是在輸入、輸出這些交付的核心技術給我們帶來其它的啟發和新的賽道,或者已經延伸出來的賽道。
第一,它有相機。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拍照拍視頻,特別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微視頻,我觀察到它將來會是非常大的賽道,因為有文字和圖象,它能傳遞的信息與一個視頻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看交互可以看到將來的新賽道。
第二,語音相對來講還有點時間,因為語音完全被數字化還需要一段時間,雖然我們打電話用語音,但都是用模擬信號,并不是數字化。
第三,定位也能做,比如因為手機定位而誕生的項目,如滴滴和Uber。
另外,關注的是主要應用,如短信、通訊、照片、社交等,特別是支付等個性化的推薦,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已經走到美國前面去了,這和中國互聯網整體的大結構有很大關系。
我簡單提一下短信、通訊,這個大家還是需要關注的。Whatsapp(用于智能手機之間通訊的應用程序)、微信已經占了很大的空間,但我在帶Skype團隊時,認為語音視頻交互才是更有價值的。
然而忘了一點,語音視頻交互是實時交互,需要做協同,需要事先約好什么時候打電話,而有個事實叫做:人類社會越來越忙,協同的代價越來越高,這是一個致命的Cliff(分水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
短信不需要協同,你一旦回答,我就知道你暫時在線,然后就能立馬給你打電話。并且,短信是可以延遲的。
我在YC看到很多新的創業公司都是通過短信起家的,像病人和醫生的互動,企業和客戶的互動等,其實還有東西可以做,機會很大。
另外,稍微提一下生態,喬布斯在設計iPhone時并沒有想做APP,他只想把瀏覽器做好,但由于種種計算的原因,最后他放棄了,才去做APP。
第一部iPhone只有六個APP,那時,還沒有APP的模式。雖然APP的模式對大的應用、經常性的應用是有好處的,但某種意義上會造成生態的不健康。
某些階段你要推一個APP非常難,因為對于為了體驗而偶爾使用的用戶來說,你讓他們下載個APP是不合理的:
一方面是因為你需要用資源;另一方面是對新的創業生態推進新的服務造成了一種壁壘。
蘋果自身也知道微信對它自身的威脅,但自己內部創新不夠,也沒什么實際措施。
所以,我個人認為像小程序這樣一個新的基于服務為主的生產,可以會為創業者帶來更多的機會。只有讓大家有機會進行創新,機會才會越來越多。
后端是移動通訊4G,主要定義性的能力是云計算和服務,把整個軟件工業從商業模式到體驗的交付徹底改變了,大規模地讓數字化能滲透的范圍和深度提高了。
這里的賽道是非?;钴S的。數字化是逐漸滲透的,假定說數字化無法滲透到一個企業的很多事情上,但有了云服務,有了手機,就可以越來越往下滲透。
在這里,如果大家想創業,需要考慮的是:
當時賽道里,你把哪些行為數字化了?數字化之后你能提高什么樣的創新效率、帶來什么樣的價值?
④ 人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要講的東西比較多,但我要講的是非常早期的,主要是對未來的預測。
第一,人工智能的前端,即輸入輸出。輸入的話,聽和看,當然觸摸已經有了;輸出的話,可以是對話,可以是自主體系,輸出體系可以是自己動,可以是機器人,也可以是自動駕駛的車輛等。
所以,從交互的角度來講,所有交互的機會窗口全都打開了。
第二,核心技術,傳感器將會保持在前沿有很多投資,特別是麥克風、攝像頭、激光雷達、光學傳感器等保護隱私場景的投資。所以,對隱私保護有幫助的傳感器是個非常重要的發明。
芯片幾乎要重做。簡單講,傳統的X86也好、ARM(微處理器)也好,都是所謂的VonNeumann architecture(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基本上是控制流為主,設計的維度不能太高,計算效益不會好,但它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需要一定階段的時間來演變。
指令級可能還會使用X86或者ARM,因為它還是需要中央處理器來調動,但主要的計算,都會用其它的結構來計算,所以整個結構會加以改變。
我個人認為,定義性的體驗我們還沒有找到,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但我們有定義性的能力,它是由深度學習帶來的。
簡單來講,深度學習在過去叫神經元處理,80年代曾火過一陣子,真實革命的起點是2006年,Geoffrey Hinton(神經網絡之父)與微軟合作,到2009年,語音識別的字差率、句差率從27%、28%左右不斷下降,直到接近人、甚至超過人的水平。
接下來是非常難的自然語言處理,它和通用人工智能有著緊密聯系。我個人認為它還需要很多年才能趕上人類水平。
核心要講的是,這個能力我們以前從來沒有過,簡單來講這個能力是“可以自動學習特征表達的”。
任何事情,如果建立起一個模型,就會變得非常高效,因為它的核心是快速獲得知識。
如果你的企業是知識驅動的,這次就要大規模地加速了,因為這次不光是人來獲取知識,我們還可以通過建立人工智能機器高效地獲取知識,這是一個跨時代的東西。
后端5G,5G技術非常非常復雜,但帶來的商業機會多且寬泛。
芯片也一樣,我覺得Intel(英特爾)和高通等如此橫的芯片時代一去不復返,將來和現在,芯片都會處于很大的垂直領域。
底層軟件基本上來要重做,框架和工具目前有一些不錯的體系,但有一些大規模的深度學習訓練和推理系統,包括數據系統、工程化等,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目前人工智能還沒有真正工程化,就像以前的軟件工程,還沒有完全系統地去訓練模型,以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包括一些數據處理。
殺手級的應用,比如感知和認知。我覺得感知肯定是領先的,特別是視覺,從我能觀察到的、特別是YC投資角度來講,計算機視覺一定會take off(獲得成功)。毫無疑問,很多企業都會去做。
當然還有行業大腦、城市大腦之類的,以及商業模式、生態等,后期這樣的機會也非常多,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機會,需要用結構化的方式來分析。
3. AI創造價值的核心模式
如果你在做的是人工智能創業,或人工智能創新,想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創造商業價值,創造財富,這張圖是它的核心模式,可以用這張圖片延伸出將來可以實踐的方法。
其中,核心是要數據,數據不是無中生有的,任何數據都是觀察自然現象、物理環境以及人類現象的一個數字化表達,是知識的載體,它的內涵是知識。
第一,要獲得數據,要有傳感器。
第二,要從數據中獲取知識,然后運用知識達到我們的目的。一般是通過軟件+硬件+算法,(早期幾乎都不需要軟硬結合)達到我們創造社會價值的目的之后,產生新的數據。一定要建成這樣一個閉環,前提是找一個比較全的應用。
在這里,我強調一下閉環。因為知識都是活的,人類社會在變,物理環境在變,所以一次性的數據沒有用,必須加了閉環的、活的數據才能真正打造健康的人工智能的業務和生態。
4. 人工智能時代創新的宏觀格局
① 我們將有一個新的IT工業
從我的角度來講,目前能看到傳感器或傳感器上的硅晶片的模型迭代是要往前走,只有這樣才行。并且,有一大堆的企業會往這里走。
在芯片架構和垂直化時代,新的軟件從下到上,基本上會被重新做一遍。所以,如果你是做技術的公司的,我個人認為你的機會太多了,幾乎什么都不缺。因為整個full stack(全棧開發者)都會給你。當然,這需要時間。
② 將會誕生新的支柱性產業
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一個真正可以數字化的助手,懂你、什么事情都能為你來做,也是需要時間的。自動駕駛機器人,新的移動是人要動,物也要動,是巨大的空間上的變化。
還有智能場所,可能一開始從零售開始,但任何工作和生活的空間、時間,都將會智能化,成為將來的支柱性產業。
50年以后的北京,幾乎每個房間都會實現智能化,路網都是可以智能化系統的,因為知識給我們帶來的結果是空前的。
③ 改進、提升現今所有行業
今天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提升,都可以改進,比如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是帶來知識,知識到處都可以用,它是最通用的。
娛樂業也好,制造業也好,金融、醫療、教育、零售等任何一個人類的工作行為,都可以獲得提升。
④ 新的創新創業生態
第一,金融資本
人工智能技術需要時間,投資周期會更長,資金規模需要更大,像軟銀的愿景基金這樣投入1000億的基金。
我認為這個才剛剛開始,將來會有各種各樣的基金朝這個方向走。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大規模的商業價值。
第二,人才資本
我們需要大規模地培養人才,如科學人才、開發人才、設計人才、創業人才等。
第三,數據資本
我稍微強調一下數據資本。在商業經濟體系中,你可能會觀察到所謂的ProductionCapital(生產資本),即你用什么來產生價值?
農業時代是土地,它是一個核心的生產資本,人再聰明、數量再多,如果你只有10畝地,就只有10畝地的產值。
從某種意義來說,人工智能也一樣。
比如你要開發一個語音對話體系,我把世界上所有的工程師都給你,沒有用,你必須要有以2萬小時為起點的標注數據。然后,在任何一個場景,再加幾千小時的數據。也就是說,數據是一個核心Cliff(分水嶺),它在很大意義上決定將來的商業價值,只是游戲規則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系統化地打造一個將來能夠支持每一個創業者的創業時代,這是我們總體的機會。
5. 展望未來技術,驅動創新前沿
人工智能時代前端很有可能是智能物件、助手、自助體系、自動駕駛機器人、智能場所;后端很有可能是行業云、城市大腦之類的。
端的話,還有一些新的端可以考慮,像AR、VR和腦機結合,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覺得眼鏡可能是下一個機會,這是有可能的,并且,可能很快就會被應用。
另外,是和未來有關的后臺,特別是像區塊鏈或者量子計算這樣的。
其實,任何一個技術領域的創新,最終的核心能力都是建立在物理和數學基礎上的。
物理中唯一一個還沒有被商業化的大領域就是量子物理,它和電子、和數學一樣,將來產生的是整個量子的生態,有量子化學、量子材料等。
當然了,因為量子計算是應用于整個領域的,所以在時間上可能要更遠一點,可能7年、10年左右,但一定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
其中,與我們相關的有計算生物學,甚至生物學本身。生物是再生的,我們現在也有工程能力建立新的生物體系,比如用計算的方式,實現新的能源產生方式、存儲方式。
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它是一個能源公司,車子是第一個應用,第二個應用是飛機,它是用成熟的能源技術來改變世界的。目前來看,能源技術具有很多發展機會。
回到創業這個著眼點,也是一個比較系統化、結構化的深入,任何一個時代,都會誕生所謂的第一梯隊公司,它站在生態的最高控制端,會很不一樣。
PC時代,把桌面、企業等數字化的基本上是第一梯隊公司,就是微軟和IBM。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第一梯隊公司,會拿整個生態4%-5%的revenue(收益)。但因為它是第一梯隊,所以市值會高一些。
我個人認為:
將來的第一梯隊公司的首次亮相,可能是智能移動,人要動、物也要動。
未來的所有場所都將被智能,40年、50年之后,至少有4到5個第一梯隊公司會誕生。這些第一梯隊公司的創業者很有可能現在在大學里,在高中里,也有可能是在座的某些同學,這是我們的機會。
我個人認為,我們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看到過這么多打造第一梯隊的公司,用這么大的規模來改變世界、創造價值。
這完全是可以用邏輯推理出來的,來自于非常理性化的分析,從人類的核心驅動力到最后的結果,從市場到商業生態,我們可以推理出:今天的創業者會面臨非常多的機會。
最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怎么定義,你都必須自己走第一步,而第一步往往是最難的一步。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大家走出艱難的第一步。
今天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內容來源:2019年5月18日,在YC中國舉辦的YC中國創業者見面會上,YC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YC全球研究院院長陸奇進行了以“技術驅動創新帶來的創業機遇”為主題的精彩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SCNk3QC-HdT3EiIO1zg_iQ
本文由@筆記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寫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