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PP創業就是一個坑?“請給我個不刪你的理由”

8 評論 22033 瀏覽 182 收藏 22 分鐘

  • “這會兒還有人看社交嗎?就是個坑!”
  • “現在做社交,就是給微信導流,這么傻的事情誰做啊?”
  • “現在一提社交就是約炮,行業名聲太污了!”
  • “這么多年下來,除了陌陌、in、blued,有幾個社交APP真正起來了?”

業界唱衰社交之聲久已。沒錯,今天的市場上充斥著海量的社交APP,各種曖昧誘惑的詞匯刺激著你的眼球,當社交APP成了團購、O2O一樣“爛大街”的存在時,這個行業似乎已經毫無紅利可言。

但是,如果你去問用戶,去問今天大城市里忙碌而迷茫的年輕人們,你的社交需求充分滿足了嗎,你覺得你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嗎?

“哪有什么社交?不知到哪找能聊的人,遇到了也不知聊什么?還是在家宅著,天天寂寞空虛冷?!?/p>

這是一件非常吊詭的事情。如果一個行業充分發展,各種玩家不斷涌現,各種打法層出不窮,理論上說應該能更豐富地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就好像團購、O2O高速發展后,人們在本地生活服務方面的體驗天翻地覆??墒巧缃活I域都成了業界口中的“紅海”,人們的社交需求卻依然疲軟不振。下了那么多社交軟件,卻依然處不好一個人。

在以往的文章中,菜狗大量使用行業術語,進行了很多貌似非常專業的分析,并且越發具有“自嗨”傾向。這同樣是一種迷失,分析得那么深,卻講不好一個故事。所以今天,我將盡量試著以用戶的眼光,去描述這樣一種現實。

一、無效社交的狂歡

去年網上有一篇強文火了《放下你的無效社交》,大體是說只有首先打造優秀的自己、才會有優秀的人脈,否則大多數社交都會是無效社交,浪費時間,消耗心情。且不論這個觀點對還是不對,咱們做社交APP的自己反思下,你的產品上幾成是有效社交,是不是大多數是無效社交?

  • “沒有啊,我能認識牛逼的人啊,徐小平沈南鵬都在啊,可以和他們評論互動啊?!蹦阍u論了,他們理你嗎,甚至……看得到嗎?
  • “沒有啊,我很高效啊,立刻能完成配對,找到帥哥美女啊。”然后呢,尷尬無言,直接問能不能約被果斷取關,還是問微信多少呢?
  • “沒有啊,我是基于LBS的啊,真的能約出去啊!”行你牛,給一個比例,你的用戶下載后多少能一直約出去?
  • “沒有啊,我能迅速提升形象啊,做出了不起的動圖、貼紙和視頻啊。”你確認你在說社交???

……

毫無疑問,大多數社交APP沒有解決中國人這個特殊族群社交的根本癥結,結果無效社交泛濫。從用戶到業界,人們對社交APP的失望,其本質是對無效社交的失望。

那么什么是有效社交呢?

1、要有效社交,首先得找到對的人吧。結果現在的社交APP,要么根本沒幾個人,要么就是簡單地把大家撮合在一個廣場上、一個信息流里,把選擇的重任留給用戶。一開始用戶還圖個新鮮,哎你看附近有好多美女哦,這是陌陌起來的時代……可是時間一長新鮮勁過去了,閱人無數,卻找不到一個對的人,只能看著滿屏的頭像和圖文眼暈,用戶攤手“我走吧”。

2、要有效社交,必須得有的聊吧。不要以為把中國人撮合到一起就能像創業者投資人一樣口若懸河。事實上對普通人來說,如何破冰,如何解除尷尬的氛圍,如何傾聽進而傾訴,如何持續不斷地找到話題,這都不是一般的難題。相比之下老外的社交簡直太輕松自然了,tinder配對成功聊一會兒就能去開房來一發了,用探探你試試?

3、要有效社交,得有資本吧?且不說是不是一定優秀的人才有優秀的人脈,別人憑什么和你聊呢?你要找有聊的人,別人也是啊。可是在社交產品上大家的感覺和生活中幾乎沒有區別,面對一個妹子或者一個nice的人,你覺得自己很有內涵很有才各方面都不錯,可是人根本看不見啊,于是對你愛理不理。于是社交就搞得和戀愛融資一樣,越主動越像屌絲。社交APP上你就是一張白紙,或者即便已經有了濃墨重彩也很難驗證真實,于是沒有一張具備說服力的名片。

4、要有效社交,起碼得愿意分享內容吧。真別小看內容,就是發一張圖、一段文、一個短視頻……其實陌生人之間哪能一上來就很多話啊,往往第一次聊了后就這么處著,然后通過發布內容、評論內容來找到新的話題點,就跟古人對詩作畫一樣。但是很多產品上,大多數用戶根本不愿意創作內容,UGC動力嚴重不足。KOL和PGC從來都有先天的優勢,發布內容的質量和價值當然高于UGC,但是唯獨不能建立普通人之間的日常連接。而UGC雖然low了點,卻是普通人之間持續互動最正常的方法,版聊,要么群聊(也可能中心化和蒸發冷卻)。

5、要有效社交,最后是要有結果的吧。從短期看,真的約到了,找人幫忙辦了事,結識了很多有聊的人,都算有效?;蛘撸褪悄軌虺掷m獲得心理上的反饋,滿足小小的虛榮心、好奇心、歸屬感,從而整個生活都變得有能量起來。要么從長期看,獲得了有效的人脈,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擴大了社交版圖,從而帶來社交資產的增值。這就是社交紅利,那么衡量一下,目前的產品有多少達到這些硬指標呢?

找到有聊的人,有的聊,有效地展示價值、分享內容,最終獲得有效反饋……這些有聊和有效連接在一起,就不是無效社交,就是“高效社交”、“品質社交”。這里的品質社交絕不是說什么奢華的圈子高大上的人脈,而是說真正高效地滿足了社交這一行為的本質需求,比其他方式更好,讓生活更有品質。

筆者從去年開始講的下一代社交,不是用短視頻或腦電波社交,不是簡單的垂直社交,而是指真正“有效率”的品質社交。

15年上半年,艾媒網有一個統計報告,當前陌生社交的主要痛點就是匹配效率低、真實資料無法沉淀,筆者看了立時淚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和我觀察分析出的結論完全一致。而且這還導致了第三個問題:“沉淀難,都遷移到微信。”廢話,微信是建立穩定聯系的平臺,誰會把穩定的聯系放在一個充斥著無效社交的地方呢?

二、無效社交的病因

那么,我們可愛的社交創業者們,難道真的看不到這一點嗎?當然不是,事實上在筆者組建社交網絡研究院的半年里,已經有10多人得到了和筆者相似的結論,他們的文章也先后出現在各大網站,更可怕的是我們對未來的預見也是驚人相似。但是盡管如此,市面上大多數的社交產品仍然不能解決無效社交的問題,這也是菜狗應該慶幸的地方,呵呵。

簡單粗暴、缺乏深度的無效社交橫行,有聊有效的品質社交稀缺,大體是因為創業者的三大原罪:

第一,愛跟風

現在的社交產品太喜歡模仿國外,有時候是因為創業者太盲目、缺乏想象力,但有時候也是被投資人們逼的。一個產品在海外火了,至少算是完成了“初步的市場驗證”,你做的東西海外都沒參照、完全從0到1的創新,市場驗證在哪里呢?

但是這幾年大家也看到了,海外火起來的tinder、yikyark、flipagram等等,在國內根本無法復制其成功。中西方之間需求結構、交互心理、使用APP的習慣等等差距太大,以致在社交領域“驗證了海外市場”和“沒有完成市場驗證”基本是一回事。還是那個例子,tinder和yikyark能讓直接大膽的老外立刻約起來,國內的模仿者呢?所以海外社交產品的“有效”和“高效”很多是建立在文化性格基礎上的,拿到了國內就沒那么“有效”和“高效”了。

第二,太技術

中國的很多社交創業者太技術,進而無法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問題。技術的要求就是直接、確定、迅速連接,但是中國人的溝通常常是模糊曖昧繞一個彎的,你搞那么直接誰受得了。所以往往太技術了做出來的產品就會“直男癌”,把男性和女性等同于同一段代碼,一距離二匹配三媒介四啪啪啪……殊不知,社交產品的效率從來都是先基于人性,再基于技術,否則最近就是最遠,最高效就是最低效。

第三,開青樓

現在的很多社交創業已經到了極端的地步,從打開產品第一眼你就不相信這里是人與人的社交平臺,而應該是富二代煤老板們與外圍女的交易平臺。掩蓋不住的青樓氣質,稍微正經點的女生都會“進而遠之”,她們進而遠之了還社交個毛啊。

于是,我們發現,大家創新了這么多年,創新來創新去最主要集中在哪呢?

一是連接的效率,能快速地把人們連接在一起。你基于距離匹配,我基于心理匹配,你匿名隨機聊上天,我讓大家直接視頻發照片,你發起聚會來線下,我發起任務來線下……然并卵,連接了還是沒的聊啊。

二是交互的變化,設計越來越潮咯,打開一看各種炫目啊,大圖模式、寬屏模式、瀑布流、萌系、逼格風……然并卵,當審美疲勞襲來時,請給我個理由不刪你。

三是媒體的變化,你搞圖片我就視頻咯,你圖片加音樂我就貼紙加逼格咯,你短視頻我就直播咯,你錄高大上視頻我就讓大家動動嘴逗逼配音咯……然并卵,這些工具是很不錯,可我本來就當做圖做視頻工具的,憑什么要用他來建立和別人的連接?等新鮮勁過去了,憑什么我要接著用?

當社交產品都是從ui、ue、媒體介質去創新,而不能從底層直擊人性的話,社交效率的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大家還是會選擇最能帶來有效社交的平臺,比如微信。

如果說以上的病因是歸因于根本,那么下面這些則是逐步病變,實在可惜。不要以為有效社交只是夢想中的烏托邦,實際上校內網(現人人網)、新浪微博、豆瓣、脈脈甚至陌陌都曾經能提供非常有品質的社交。那是一個黃金年代,從上面獲得的人和內容質量遠遠高于其他平臺,也因為這個質量高,大家的溝通很輕松,反饋很nice,真的是時常能給生活帶來積極動能。曾幾何時刷這些平臺的美麗心情和癡迷上癮,真的超過今天的朋友圈。

那是一個黃金年代,后來人多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早期的有效社交平臺因為自身結構和邏輯的問題,不能解決海量用戶涌入后的“有效”問題,有效社交漸漸稀釋成了無效社交,品質社交漸漸蛻化成了low社交,想改已經來不及了。

當然,有人會說品質社交難以出現,是因為社交APP只是效率工具,生活中會聊的人到哪都如魚得水,不會聊的人到哪都寸步難行,所以無效社交橫行是因為“生活中本來就是”無效社交橫行。我并不一口咬定這個觀點是錯的,但是可以回顧一下,從QQ到微信,從臉書到推特,總體來看人們的社交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和60、70一代人們的社交方式已經完全不同,今天人們無論在社交廣度、機會、效率、包容度等方面的變化都是過去不可想象的。更重要的是,很多過去不可能對話的對話出現了,很多過去因為現實社交障礙無法展現的優勢和價值展現了。

即便不平衡永遠存在,對相對平衡的追求也應該是社交產品的核心價值。

三、品質社交的機會

說到這里,我非常理解業界的心情,當無數交互千奇百怪、本質卻大同小異的社交產品擺在眼前,放眼望去盡是無效社交時,無怪乎大家會哀嘆“社交領域氣數已盡”。有時候,不看好就是因為看不到。

但是,在熟人社交已經被微信卡死的今天,在陌生人的領域依然有幾個方向可以被看好。請注意,我在這里說的方向不是籠統的群組社交、興趣社交、社交O2O之類,這樣說既不專業、意義也不大。分類并不重要,能夠解決無效社交的根源性問題、帶來真正的品質社交,才會有機會。

1、能讓真實信息得以沉淀的社交。微信最大的優點是流動效率,但這也帶來了一個顯著問題,沒有辦法把人沉淀下來。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需要一個陳列館,都需要在和別人交流的開始就有一張“閃亮的名片”,這是社交資產的證明,也是個人歸屬的核心。所以如果一個平臺,可以讓人們把自己的資料和特性放上去,它就是很厲害的。不過提醒各位,這個點已經有一個叫朋友印象的APP在做了,而且已經和騰訊深度合作了……

2、垂直于高消費力人群并能迅速轉化的社交。泛社交被微信鎖定后,很多人都看好垂直社交,但是“小而美”從來不是萬能解藥,這個話題菜狗后頭會專門撰文說明。在這里只能說,垂直社交的優勢永遠是某一領域的關系和內容獲取效率更高,而問題也在于必須保持一定的“封閉性”,所以如果這個封閉群體是一個高消費能力、能夠迅速轉化成GMV的群體,這個故事還是很ok的。同性戀社交以及keep、雪球、懂球帝、她社區、辣媽幫、小紅書都可以算是不錯的案例吧。

3、能夠與內容消費升級和組織重構這個大趨勢整合的社交。眼下正進入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迅速變革,從傳統一味重視品牌性價比到今天開始因為某種“身份個性和價值認同感”而買東西,并產生了一個個的小的圈子族群。這些圈子的產生有幾個必要條件:

  • 人格化,都有極具魅力的領袖、達人或代言人;
  • 社交化,通過日常社交管道和人們連接,逐步擠壓傳統渠道的空間;
  • 內容化,提供免費優質原創的內容是圈子日常連接互動、讓價值理念深入人心的核心;
  • 基于競爭壓力的新組織,傳統的組織開始瓦解,基于價值認同(優越且有些排外)的新組織形成,競爭的壓力使他們更加具備目標和凝聚力。

那么可以想象,如果一個社交平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制造達人、圈子甚至IP的工廠,那它幾乎就能左右人們消費的未來。眼下的羅胖和老羅、網紅經濟都是這一趨勢的先聲,誰可以是讓更多的他們出現的更好平臺呢?

4、年輕人的交流方式。毫無疑問,年輕人一定希望找到一個遠離父母、成人世界的社交平臺。美國有snapchat、yikyark,包括最近興起的音樂社交等,都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中國有什么?目前看來最穩定抓住年輕人的是QQ和貼吧,其他則因為新一代年輕群體的碎片化、亞文化趨勢而只能抓住一部分。雖然很多產品經理都是90后甚至95后,但有時候大家也不能判斷這一代人共通喜歡的交流方式是什么,faceu、twinkle、same都是不錯的探索吧。

5、能提供有效社交一整套解決方案的社交平臺。能幫你找到有聊的人,讓你成為別人愿意聊的人,讓你們一直有的聊,愿意分享內容并最終獲得真正的“社交紅利”。國內有很多產品在做這方面的努力,比如抱抱的漂流瓶和真心話大冒險,比如same從孤獨癥患者轉向更多傾向性的運營連接,比如getfun、like、朋友印象都提出了把今日頭條的玩法引入社交中,比如詞覓、lucky這些更新的玩法。但是只能說,看到了端倪,真正牛逼的玩家是誰還不好定論。

總結到最后,概念只是吸引用戶好奇、第一次安裝的banner,但是真正要成長為牛逼的社交平臺,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到社交的本真,解決本文最核心的問題:下了那么多社交軟件,卻依然處不好一個人。

只有回歸到社交的本真,解決社交中真實的問題,才能獲得用戶真正的認同。現在,讓我們遠離如山的代碼和原型圖,遠離應用商店里無數大同小異的圖標和說明,不要再流連于鎂光燈下的分享會,不要再流連于名流美女云集的沙龍,讓我們忘記因為自己的資產和光環而具備的豐富社交、超高效率上。讓我們回歸到人,一個普通人,他的真實生活、喜怒哀樂。

在更加宏大的長線里,得到他的點頭,比什么認可都有用。盡管市場時常泥沙俱下,但終歸大浪淘沙。

#專欄作家#

張俊,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斯恩斯研究院創始人,微信號:biohazard2010。野路子產品菜狗一枚、創業在上海,測試新一代興趣APP中,歡迎勾兌,吵架不回。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能聯系作者嗎

    回復
  2. 謝謝作者用心寫的文章,我正在設計一款社交產品,這篇文章讓我很觸動,對我的產品如何更符合社會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指導,謝謝

    回復
    1. ?? 加油呀

      來自安徽 回復
  3. 說了那么多,這個文章標題真的很爛

    回復
  4. 一天把作者的文章都看了,雖然由于個人原因吸收不到多少,但是也受益良多,至少算是有了一個結構

    來自浙江 回復
  5. ?? ?? ?? ?? ??

    來自浙江 回復
  6. 辛苦了,寫的了這么多,就是為了證明一個問題,如何觸動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那個最敏感的問題–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來自浙江 回復
    1. 一 八 9 49 8 6 2 零玲 6 呀

      來自安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