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ToC的思維做ToB市場,結果會怎么樣?

3 評論 51583 瀏覽 132 收藏 8 分鐘

崔牛會最近發了一篇《屁股坐在ToB上,做著ToC的夢》的文章很不錯,按大崔的說法就是“幫大家看看,別跑偏”。

由此想到我們 EC做SCRM這幾年,各種營銷方法也嘗試過,感觸很深,對此,我也寫一篇文章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大家都知道,ToC的產品運營有三板斧:體驗、營銷、補貼,屢試不爽,經典場景如下:

打車軟件對司機說:我給你帶客戶,好不好?

司機說:好!

打車軟件對乘客說:打車優惠,用我的APP好不好?

乘客說:好!

打車軟件對VC說:給我錢做補貼,我能撮合大量乘客和司機,好不好?

VC說:好!

于是,規模化的中介平臺形成了!

如果,把ToC思維搬到了ToB市場,那會怎樣呢?會有這樣一個場景:

SaaS對企業主說:免費給你軟件,好不好?

企業主說:慢!這軟件有什么價值?

SaaS說:這是一個移動的XX軟件,×%¥%¥……,讓你的員工用吧?

企業主說:?。?!要搞我的人?我問問部門經理

SaaS對著部門經理說:×&&×……,用吧?

部門經理說:好像還不錯,先給員工做個培訓吧!

SaaS對員工:&……,用吧?

員工說:呃……看領導意思。

然后……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們發現,在ToC的三板斧移植到ToB市場并不好使,仔細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營銷不能取代銷售

對于ToC產品,買單者、使用者、受益者都是一個人,價值穿透是一氣呵成的:通過大量的營銷活動可以讓用戶認可,用優秀的體驗讓用戶感受到價值,再加上補貼的刺激用戶心理,快速完成產品的銷售過程。

但在ToB市場,購買者是老板、使用者是管理人員和員工,付款還需要經過財務部門,也就是說至少要過三道門:

第一道門:找老板說清楚產品價值,讓老板認可;

第二道門:找員工說清楚怎么使用,通過使用才能看到價值;

第三道門:推動經辦人找財務,走付款流程。

這三道門檻分別涉及不同的人,不可能通過營銷穿透,只能通過銷售行為去驅動,不管是電話銷售,還是上門拜訪,但總是需要有一個驅動力去促成交易,尤其在國內,幾乎所有成功的企業產品,不管是互聯網的營銷產品(百度)還是管理軟件(用友),都需要銷售人員去做地面銷售。

SaaS帶來了云端部署和移動化,但這些特性都沒有改變這三道門檻,大家覺得銷售方式會不會改變呢?

二、企業客戶看重價值,不在乎免費

ToC產品的價值是很容易體現的,打折和免費很容易讓消費者認可,所以電商的雙十一、團購的打折、打車的補貼都很火,很容易口碑傳播。

而ToB的產品,往往是通過企業部署、實施、使用才能產生價值,例如:百度給企業帶來的是網絡營銷的解決方案,企業需要配置專門的網絡營銷人員,負責商機的獲取和轉化,才會產生價值,一次點擊幾十元、幾百元,看起來很貴,但通過企業的運營可能會轉化為幾萬元的訂單,所以企業還是愿意購買。

還有,ERP給企業帶來的流程和效率的變革,雖然購買價格昂貴,但一旦實施成功,給企業帶來庫存、生產……等方面提升,和企業的經營規模是成正比的,可能是幾千萬甚至幾億的價值。與這些價值相比,軟件費用是物有所值的。

所以,對于ToB產品,免費還是收費并不重要,關鍵看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

三、補貼無法覆蓋實施成本

在ToC市場,補貼是殺手級的營銷方法,打車補貼、團購補貼、送餐補貼……迅速帶來大量用戶,因為這些補貼是直接讓用戶和商家受益的,所以很受歡迎。但在ToB市場,能否通過補貼能否快速地獲得活躍客戶呢?

那我們先來看看ToB市場的補貼,能放在哪里些地方:

第一,補貼客戶。例如:只要企業愿意使用產品,就給企業幾千元。但企業是否看重這點補貼呢?ToB產品是通過企業使用才能產生價值的,而企業要使用一個產品,需要層層實施,對于企業來說,這是幾萬、幾十萬的實施成本,所以,企業在乎的不是補貼幾千元,而是真正的價值。

第二,補貼銷售。例如:給銷售員幾千元,讓他去幫企業實施。但對于銷售來說,幫企業部署產品和賣產品沒什么差別,同樣要跨越三道門檻,甚至更難,因為企業沒有付費,老板不太在乎,員工的配合程度會很差,困難重重會讓銷售另辟途徑,甚至是鉆空子刷單。舉一個例子:當年百度為了加大瀏覽器在企業客戶內部的安裝量,就曾經給渠道補貼,安裝一個瀏覽器補貼30元,結果渠道的銷售人員發現去企業配合度不高,去搞企業員工太難了,干脆全部跑到電腦城去刷機了,后來百度不得不喊停了這個預裝政策。

由此可見,ToB市場的補貼,也許不是一劑猛藥,可能是一包毒藥。我們這些做SaaS ToB的,還是別做ToC的夢了。參考一下國外的Salesforce和Workday,每年保持2~3倍增長,有良好的黏性,ARPU值也持續增長,經過6、7年的健康成長后,持續增長的付費客戶數和銷售額讓公司的價值都非??捎^。所以,堅持客戶價值,并將價值做到極致,不斷放大,才是SaaS經營的原點。

 

作者:六度人和 張星亮

微信公眾號:workec_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To C 產品做的就是短期用戶數,給市場看、給投資人、給用戶看,所以前期會大量燒錢,在積攢用戶數的過程中才去思考盈利模式,所以企業做大、持久難。
    To B 產品做的是服務、企業服務,更看重的是產品跟企業的契合度,從一開始已經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來自北京 回復
  2. 管理類的SaaS軟件B端前期可能以成本優先,可以忍耐產品功能不足,后期以性能優先。同時如果選擇此類產品,日后系統遷移的成本也是考慮因素之一。免費+補貼前期會有很漂亮的用戶數,但是消耗過多資源,所以做SaaS垂直細分或者往企業業務運營方面滲透才有出路。

    來自河南 回復
    1. 有道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