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期的時候,對于用戶,我們都錯了
很多人都說:我的產品用戶體驗非常好,我的產品完全解決了我用戶的需求,我的產品能更好的服務我的用戶。但是這些都是錯的。就以曾經如火如荼的 O2O 為例,很多創業者都認為,一個線上預定,線下體驗的模式能非常好的滿足用戶的需要,然后大量補貼,讓用戶接受這種全新的模式,滿足用戶的最新欲望,但對于很多用戶而言,它們根本就不想去改變現在的方式。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就喜歡線下吃飯,哪怕你線上再便宜,我還是喜歡現在的這種方式。
創業三大錯覺
- 一:這是用戶的痛點
- 二:我的產品可以解決用戶的痛點
- 三:有投資人會投資我
對于用戶的痛點,很多人只是了解個別人的痛點??赡苣懵牭礁舯卩従诱f:每次洗衣服都要去干洗店,如果有平臺可以讓干洗店的人上門來就好。
于是你聽到隔壁鄰居這樣說,然后就想到了線上預定,線下上門去取衣服的模式。認為這種需求就是剛需,很多人都有這種需求,很多人都希望有這種模式產生,然后你開始創業,結果懵 B 了,發現這種需求根本滿足不了所有人,只是能滿足個別人。也就是很多創業者口中所說的: 80 后、90 后宅男宅女用戶。
線上預定,線下上門取衣服這種模式是不是真的能解決用戶的痛點?我想很多人會說,e 袋洗,干洗客它們都成功了,說明這種模式是能行的通,這就是用戶的需求??墒沁@種模式又能有多長久?
用戶不是傻子,假設:線下洗衣服去洗一次衣服需要 60 塊錢,而線上有個平臺可以上門服務,并且費用才 30 ,當然會有很多人去體驗 30 的,但是價格一旦上漲,用戶就會放棄。假設,某平臺融資不斷,一直堅持這種 30 元并且上門的模式,用戶會一直使用,但是線下洗衣店會發現失去了很多用戶,于是也開始降價,原本洗一次衣服需要 60 塊錢,但是真正成本才 10 塊錢,為了能留住以前的老客戶,便將原本的 60 元降低至 20 塊錢,但這種形式是以活動形式,每月一次。原本那些線上的用戶還是會回歸到線下。
(以上成本純屬假設)
很多創業者都把用戶當成傻子,認為大量補貼就能改變用戶的習慣,其實很多用戶無非是去體驗一下新事物而已。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最終的服務還是洗衣服,但對于價格和成本,用戶其實比你更清楚。線下本身就是半個中介,而你卻要吃飽了沒事,把線下搬到線上,還打著讓價格透明化的旗號,無非是欺騙資本方而已。
是否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是用戶說了算,與其去試圖改變消費者的習慣方式,不如去深入了解消費者,讓消費者增加對于互聯網的認知,順其自然,當消費者對于互聯網有了新的認知后,自然會改變自己的習慣,接受新的習慣。而并非一亂通補貼擾亂市場。
投資人是否投資這點我就不發表言論了,但我只是想說:該來的終究會來,不該來的別強求。
用戶需求就是偽命題
昨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兒童內容創作?大概的意思就是現在國產動漫都比較老舊,沒有時代感,國外的動漫又不符合現代兒童的審美。
這個問題突然讓我想到了小時候,那時候我的父親是一名廚師,聽我母親說,我父親的廚藝非常好,但是我小時候從來沒吃過我父親做的飯,每次都是我母親做的飯。后來我慢慢長大了,有一次,我就問我父親:別人都說你是大廚,廚藝非常好,為什么你從小沒有做過飯給我吃?我父親回答:我是一名廚師,但你不是我的客人,因為你不懂飯菜的好吃與不好吃,你只懂得什么是你認為的好吃,什么是你認為的不好吃。
從那以后,我一直認為我的父親是位不稱職的父親,每天給別人做飯,但從來不做飯給自己的孩子做飯。后來我開始自己創業,慢慢的接觸了各種行業,后來我才發現,如果一名高級的程序員和一名營銷人員在一起交流自身行業的時候,程序員聽不懂營銷人員說的是什么,營銷人員聽不懂程序員再說什么,不僅如此,還會降低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就是我父親為什么不會做飯給我吃的原因吧!
用戶需求首先一點就是了解用戶,用戶也了解你。正如上面的故事,如果僅僅只是你了解用戶需要吃飯,但是不知道用戶想吃什么,喜歡吃什么,知道什么好吃,結果你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得到某知名大廚都認可的飯菜,結果用戶感覺這和其它普通的飯菜沒有區別,都是能吃飽的。
有時候你能滿足的不過只是用戶的表面需求而已,用戶感覺線下打車麻煩,然后你就搞個線上打車軟件;用戶感覺去外面理發排隊麻煩,然后你就搞個線下預定線下上門理發的模式;用戶感覺去外面家政找阿姨來打掃衛生太麻煩了,于是你搞個線下預定阿姨來打掃衛生的 APP 。記住,你滿足的并不是用戶的需求,而是用戶的感覺,僅僅只是滿足了用戶感覺的需求而已。
用戶的需求是改變出來的
馬化騰當年做 QQ 的時候,很多人連電腦都買不起,還聊什么 QQ ,結果幾年后,電腦開始普遍,結果 QQ 就火了。
阿里做淘寶的時候,那時候很多人郵件一封信件都需要大半個月,結果后面物流普及,線上購物一下子就起來了。
舉個例子:小李在某大學旁邊開了一家 KTV ,平均消費在 200 一個人,所有人都認為他肯定熬不過三個月,因為其他的 KTV 平均一個人消費也就 40 左右。結果他不僅熬了半年,銷售額還是大學旁邊所有 KTV 的總和。
后來小李說:我之所以定價平均消費 200 ,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大學生基數大,但消費能力不行,所以定價比較便宜。但對于某些大學生來說,就是喜歡和一些人不一樣,吃飯吃最貴的,手機用最好的,玩要玩一般人玩不起的。當整個學校出現這么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這才是用戶真正的需求。
有時候并不是去滿足用戶現在的需求,而是去挖掘用戶更深的需求,滿足他更深的需求。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戴春平
什么才是用戶真正的痛點?
幾句話能整明白的事情說了好幾千字!好吧,最后這個例子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