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失敗創業,處處是坑如何避免?
筆者復盤了一次親身創業經歷,“康復醫療”創業項目從0到1再到失敗的歷程,與大家分享。
2018年,我有幸參與一個老領導A的創業項目,是做康復醫療領域的產品。項目的方向合乎政策、又齊備資金、資源與核心團隊,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占了。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不斷克服各種困難,進行各種嘗試和調整。
但很可惜,最終種種原因導致項目失敗、團隊解散。
困難1:“缺乏教育”的市場
康復醫療需求主要來自老年人群、殘疾人群與慢病患者人群。
據相關調查,我國接近24%的居民完全不知道康復治療,僅有26%的居民對康復治療具有正確認識;有3%的居民經常嘗試,同時62%的居民從未有過嘗試想法。
在中國,很多人并不知道“康復醫療”這個概念。那如果我們以“康復醫療”這個概念去觸達用戶,會發生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康復醫療?不需要”
我們在一個行業內待久了,就知道“教育你的用戶”是一個偽命題,它會耗費漫長的時間和資源,還不會產生什么效果。
這看起來似乎很棘手,但實際上這可能是我們碰到的最容易解決的困難了。
分析與解決方案
通過觀察以往的案例,我們發現:所謂的概念缺失,是由于分析需求高度概括,而沒有從需求的場景具體分析,導致要做的事情變成空中樓閣,鏡中水月。
說白了,就是業內人自嗨,不接地氣。
明白原因,才好對癥下藥,既然“康復醫療”這個概念不接地氣,那就從接地氣的入手。
于是,我們選擇了更細分的領域進行探索,從癌癥、重大疾病、產后、養老等產品線著手,對于不同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服務。這樣既給用戶帶來了價值,又易于打開市場。
困難2:渠道上的無奈與妥協
既然要做細分領域的服務,自然需要有渠道觸達細分后的目標用戶。
基于已有資源和市場情況,我們在先后嘗試了“自建線下店鋪”、“醫院合作”、“藥房合作”這些渠道。
1. 自建線下店鋪:錯誤的決策
這是我們決策上最大的一個錯誤。
通過建設在關鍵位置(比如各種專治醫院門口)的店鋪吸引客戶,然后進店轉化,這是一種很精準且易取得用戶信任的方式。
但店鋪的推廣效果依賴口碑的建立,這需要經過長時間沉淀。對初期的團隊來說,這種重資產、見效慢的推廣方式會讓成本變得過高,導致其他的開支受到掣肘。
當我們談下合作醫院之后,果斷砍掉所有線下店鋪。盡管經過半年的折騰,線下店鋪的日客流從個位數到了數百,但經費已經不堪重負。
2. 醫院合作:充滿妥協
在自建店鋪的中期,我們通過關系網獲得數家醫院的資源支持,憑借較為領先的產品拿下了多份合同。雖然醫院資源是醫療創業項目能獲得的最棒的支持,但合作中遇到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醫院對于患者信息泄露的敏感性,不同醫院的場景差異等。
這些問題絕大部分都需要妥協,完全按照院方的要求進行修改,就導致合作過程中,產品的研發周期被延長了2倍以上。
3. 藥房合作:意外的優質渠道
與藥房的合作是一場意外,我們在談下來醫院資源的時候,了解到部分病癥的高價藥都是在對應藥房取藥的。
這讓我們誕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在藥房直接對接患者”。
嘗試帶來的是驚喜:數家藥房僅一周就獲客百人,收入數萬元。接下來本該是擴大推廣、優化產品,不斷做運營的階段。
——可惜,團隊出現了問題。
困難3:決策層意見分歧和團隊解散
其實從團隊組建之初就已經埋下隱患,究其原因還是權責分配問題導致。
公司內兩個主要領導A、B分管渠道,負責產品研發,B負責渠道推廣,但都想插手對方的事情。
當藥房渠道逐漸有了起色,醫院合作卻舉步維艱的時候,決策層爆發了較大的分歧:A希望主推藥房,而B則要求從加大醫院渠道的投資,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
對于創業團隊來講,這種情況是具有毀滅性的,事實也是如此。
最終,B領導更勝一籌,A領導離職帶走80%的產品研發人員,其余同事也因為團隊變故而人心惶惶。不到1個月的時間,百多人的團隊分崩離析。
總結
1. 明白自己有多少錢,能干多少事
創業團隊往往錢、人手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有多少錢,干多少事”,必須要想清楚,不然往往會導致錢花了,事沒辦成的情況。
2. 渠道雖好但不一定合適
影響渠道效果的往往不是明面上的規則,而是“潛規則”。接觸陌生的渠道時,要做好為“潛規則”買單的準備。
3. 創業團隊,需要一個“一言堂”的人
創業團隊很需要骨干們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但更需要在產生爭執的時候有做決斷的人。分管雖然看起來美好,卻也有隱患存在。
創業本就是一次豪賭,“必然的失敗”和“有可能的成功”要選擇哪一個還是很容易決斷的。
本文由 @大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想了解下藥店的具體細節
您好。我想要轉載您的文章,可能會做一些刪減??梢詥??
著名出處即可
好可惜啊 剛有起色~~ 我也做醫療的 哥們能不能加我微信有問題請教:13760307131
還不如研發保健品,哈哈哈,然后招代理
我居然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