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是靠推理,還是靠接地氣?

3 評論 5974 瀏覽 28 收藏 14 分鐘

面向大學生的商業形態大部分陷入了難以發展的境地。一方面大學生認為他們是天之驕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同時也確實對未來職業的發展沒有把握,所以不可能看重培訓,哪怕是最好的就業培訓,也很難在大學生身上實現營收;另一方面,創業企業的高度創新,甚至主要研究大學生的懶惰心理,從而誕生了諸如校園O2O之類的創業項目,但是目前也沒有太好的發展軌跡。大學市場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

01、失敗案例教訓:根據推理得出的大學生的“碎片化消費理論”

大量的企業信奉一個外來理論“碎片化消費理論”,很多人都認為大學生的消費是碎片化的,有的人甚至繪制了出了消費的場景圖,包括:早點消費,中午吃飯消費, 飲料消費,宿舍的零食消費,學習資料消費,培訓消費,請客消費,戀愛消費,電子產品消費,外出游玩消費等等。從2000年互聯網行業爆發式發展以來,這樣 的理論逐漸形成,大量的圍繞著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開始出現,但是發展的不慍不火,碎片化消費理論面臨巨大的挑戰。

失敗案例1:校園O2O

從邏輯上分析,校園O2O確實是有場景的,比如:大學生在宿舍確實需要買飲料和外出打飯等等,但是這樣的場景應用的頻率實際不會太高,大學生本身就是青年初期,外出社交的心態極為 明顯,一般不可能出現大范圍的待在宿舍中不外出的情況,即使是網游愛好者也不會出現高頻的類似場景。

校園商業較為發達,一方面商家沒必要開展O2O業務,本身就是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對校園O2O的品牌很難有深刻印象,導致成功過高。一個基本場景是:如果一個大學生需要商品或者飲食,完全可以通過美團或者百度直接下單,沒必要使用校園O2O。

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講,其唯一的痛點就是“價格”,選擇校園O2O或者不選擇,完全看價格,否則無法說服自己一定要用美團之外的創新平臺。于是形成了一個“三國競爭關系網”: 一個是校園O2O,一個是美團等著名O2O巨頭,一個是學校內部的商業門店。如果同樣的商品,誰家的價格低,大學生就會選擇誰。對于校園O2O來講只能在 商品的價格和送貨時間上做文章從而與其他兩者展開PK。這點是極為艱難的,現在校園O2O采取樓長的模式較多,讓大學生自己成為商品的貨主銷售給同樓的人 等等。經歷了大約一年時間的發展,整個行業明顯是不具備真正的價值的,也很難獲得收益。甚至很多知名的校園O2O直接提出未來的商業模式不是電商而是渠道 價值。但是這個是無奈的說法,因為校園渠道更好的方式是直接免費贈送書刊給大學生,這樣獲得的黏性更強。

失敗案例2:校園分期

校園分期建立在一個看似十分巧妙的理論上,那就是大學生很老實,不敢違約。這點看似很成功,有些確實獲得了巨額融資,但是實際的運作發現,大學生其實是不確 定思維群體,激情消費下,大學生也同樣出現了不顧最后的后果?,F在的大學生不像校園分期創業者想象的那么老實,近期出現的各種案例集中爆發,說明了大學生 的實際表現與創業企業的期待相差極大。

一方面,風控模型過于粗糙。大部分的校園分期居然過分要求獲得分 期合同的大學生必須是成績上有一定要求,畢業證性質有一定的層次來區分是否存在風險,但是即使是正規的大學生也難免因為攀比心重而欠下債務,社會上的黑社 會模式的追債的方式也不能直接用在大學生身上,因為欠債的不是因為故意不還,而是真的還不上了。

另一方面,校園分期競爭極度激烈。大學生其實沒有真正的還款能力,真正優質客戶也不會通過分期平臺進行購物,創業企業明知這點,但是之所以進入校園分期市場,是因為市場上大量的P2P公司為 了實現營收而沒有太好的方式,很多進入到大學生新興市場來尋求機會,屬于搶占地盤的行為,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了價格上的PK。

失敗案例3:校園娛樂

2016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誕生了一些針對大學生的APP,其中表現較為突出的是:大學生女生美容和電商,大學生女生選美O2O,大學生視頻女主播,大學生女生服裝租賃等等。這些都是集中在了大學生女生這個特殊群體中。這些創業企業從邏輯上看似十分完美,直接精準把握住了大學生的女生愛慕虛榮的痛點,但是其 實忽視了一個本質問題:大學生女生由于虛榮,不可能在一個“針對大學生群體”的APP上,而是集中在“著名APP”中。舉例來講:大學生女生美容和電商這個案例,市場上有大量的APP都是針對20-30歲女性的化妝,大學生對此更加偏向使用市場上的巨頭平臺,而且美容跟是否是大學生沒有直接關系,不是因為針對大學生的APP,大學生就會使用,而是得在關鍵環節上進行門檻的塑造。這些校園娛樂APP與大學生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完全陷入了整個互聯網的競爭之中。

校園娛樂APP忽視了“大學生普遍視角”,大學生使用娛樂產品的時候,完全與市場上的普通網民一樣,所以市場上的成功的娛樂產品也不會 明確的區分是否是面向大學生,因為這個沒有任何意義。校園APP的創業完全是建立在一個“假象臆造”的創業思維中,主觀認為專門為大學生發布一款大學生版 本的娛樂APP就可以獲得黏性,顯然是很難做到的。

總結:以上三個部分體現出來的是創業者習慣性犯得一個弊病,那就是:因為試圖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以需求方的角度去考慮創業。這 個是我國互聯網界的一個通病。真正的創業者不會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角度,而是考慮整個環節中從哪個方面可以實現流量的爆發或者是營收的加強,創業者應該從行 業背景去考慮落地,而不是從細微的需求下手,比如大學生市場,就要觀察這個市場是否存在巨大的營收場景,而不是觀察消費者本身。所以,聰明的創業者依靠后 面的思維,成功的走穩了創業的道路,非常值得借鑒和思考。

02、成功案例經驗:放棄理論推導用“接地氣”的思維去創業

在校園的互聯網生態中,最為經典額落地模式就是“地推”。包括上述案例中的校園O2O,校園分期,校園娛樂APP等,這些項目進校園第一個問題就是地推問題,包括京東投資分期的時候明確點出:校園分期最次也能幫助京東完成地推任務。也就是大部分的校園互聯網平臺都必須把大量的融資得來的資本直接給校園地推大軍付費。也成就了目前的兩大類型的校園互聯網項目。

成功案例1:學生兼職平臺

由于大學生的簡單勞動的按時分配的特殊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在市場經濟中一直存在著大量的企業需要大學生來完成的工作,比如展會工作,餐飲企業的服務員,傳單派送,大型企業的臨時兼職工作等等。在之前一直是企業自主招聘或者依靠校園的內部渠道校方安排等。

這就是誕生了一個需求,一方面企業非常樂意快速找到合適的大學生,一方面大學生也有類似的兼職需求作為社會實踐。2015年左右出現了很多類似的APP平臺,大部分取得了不錯的流量的營收。大學生兼職APP,涵蓋了大部分的大學生的兼職場景,對接企業效率更為迅速,企業也省去了自己招聘的成本和精力。

本質硬需成就了看似十分傳統的兼職行業通過互聯網獲得了升級,也就是說互聯網并不是顛覆了這個行業,而是促進了這個行業。得到了三方(APP,大學生,企業)共贏。

成功案例2:校園地推平臺

早在2010年后,就出現了一個校園地推的發展趨勢,一家專門做女生宿舍的女性穿衣打扮的雜志采取免費贈送的模式,與校方渠道合作,定期把雜志放在女生宿舍的樓道門口,很快占領了中國大學生女生的市場,其雜志上的廣告誕生了很穩定的廣告業務。

隨著校園APP的熱潮,校園O2O,校園分期購物,校園娛樂等等的大量進駐大學的需求,必須組建和雇傭一支有較強落地經驗的地推大軍。所以校園地推平臺在這個時刻誕生了,直接把地推進行標準化訂單處理,完成企業的地推需求,而且除了互聯網企業的地推需求,傳統行業的地推需求更為普遍,餐飲,培訓,留學等等地推需求大量的鋪蓋在校園里。

很多大學生有錢,但是很難接受任何“主動的商業”的形態,更多的愿意接受廣告地推的模式,包括贈送小禮物,雜志,學習用具等等。這個基本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地推成為了大學校園最為強勁的環節之一,也就是較為容易實現商業落地的模式。

不要試圖改變大學生的思維意識,大學生的思維受到所在學校的影響極大,另外也受到了自身環境變化而產生的“獨立思維”影響。正是這種極為獨立的思維主導,導 致很難改變固有的思考模式,也很難接受違反歷史常識的改變,尤其是怕別人欺騙成為了主流意識;另外,大學生群體對事物的看法往往難以守住中庸之道,較為激 烈而又堅持自己的看法。正是這樣的群體,造成很難接受很多商業模式。

總結:創業者進軍大學生市場,一定要深刻領悟大學生群體的基本特點,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新的概念。實踐證明新的概念很難觸動大學生的消費,而傳統的模式,即使是非互聯網模式的大學二手市場都有較為良好的表現,說明了大學生對于傳統的概念更容易接受。創業必須落地而不是推理,如果靠推理,大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新興商業事物,但是事實完全相反,大學生很難具有判斷能力,而這些結論靠推理是不可能得到的,依靠的是“落地思維”。

 

本文由 @高手幫(微信公眾號: gaoshoubang_666)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難道校園外賣平臺,真的沒有出路么。做服務,完全比不上價格么?或者說,價格戰會一直打下去?

    回復
  2. 好文章

    來自浙江 回復
    1. 雖然只有簡單的三個字,但還是發自內心的謝謝!

      來自本機地址 回復